學廚筆記001:學做飯有什麼好處?可別信君子遠庖廚 - 普濟20180714

2020-12-17 普濟20180714

我學廚多年,儘管業餘,也有一些體驗,閒置可惜,留之無用。現整理一下發出來,或許給愛好者、初學者以及在職廚師們有所啟發。這是第一篇。

我所經歷的廚師職業,行業待遇就像過山車。

建國以來,廚師職業的待遇過山車似的:地位很高→地位很低→待遇很高→學藝很難。

上世紀八十年代之前,廚師的社會地位很高,關鍵是吃公家飯的人。那時的廚師,不叫廚師,叫廚子,俗點叫夥夫,不像現在見著擇菜打荷的都叫老師。那時的廚師不是一般地位,只有國營飯店、政府招待所和大的國營單位食堂,譬如學校、醫院、廠礦。後廚師傅在編制內,拿工資,吃商品糧,典型的鐵飯碗。

再個一人當廚,全家吃喝方便。別看如今家裡剩菜剩飯都倒掉,那時候恐怕你不會這麼做,而且巴不得能有得吃。譬如說計劃供應下,每人每月一斤肉,五口之家五斤肉。只有買不起,沒有買多的,有錢也沒地方買。那種情況下,大夥房剔肉要扔的骨頭都是好東西,廚子就有這個便利。全聚德老掌門那時期就做過大善事,鴨件不入菜,毛把錢一斤賣給職工,帶回家補充肉食不足。還有何冰主演的《情滿四合院》,一個牛逼廚子,不僅自己家吃肉方便,全院鄰居都跟著沾光。

更典型的,那時候農村小夥再挺拔英俊,不如城裡傻乎乎的廚子好找老婆。軍人找對象最熱門,主要原因是退伍軍人包分配,還是好單位。

扯遠了。到了市場開放,直到世紀末,廚師繼續吃香。眼頭活的早早不要鐵飯碗了,自己開個小餐館,一月收入頂上幾年工資。誘惑之大,我們縣城有點活力的廚子,特別國營飯店的,幾乎都下海開飯館。早期都掙了錢。我一個中學同學的父親,只會炸油條,炸了三年,在城邊五裡店買了地,蓋了五間大瓦房。那時候做到這樣簡直就是天方夜譚,想都不敢想,一輩子掙不來這多錢。

只是這批人相當部分沒好的後果。我看著的一個熟人,叫黃根毛,國營飲食公司負責人,不幹了,在老街開個小飯館。他的朋友很多,成天不分晝夜流水席,熱鬧半條街。就這樣,喝酒、熬夜帶勞累,不到五年,多強壯的人,四十來歲,肝癌死了。

但是堅持到最後的都很不錯,上過英國媒體BBC的上海蔥油餅阿大,一個病秧子,沒人看得起,畢業沒工作,把自己家對著弄堂開個門,就做個蔥油餅。三十多年,連個正經營業手續都沒有,養活一家人,還買有三套老房子。就這樣絲毫不起眼的活計,少說也成了千萬富翁。

進入本世紀後,各業都有大發展,顯不著廚師行業了。廚師的身份也有了變化,不再是自己開飯店,失敗的教訓太多。多數去給別家飯店打工,或者一人主廚,或者組團進入拿分成。這樣一來,廚師的專業化得到強化,沒了自己開店的經營性風險,相對而言個人收入有提高。因此,廚師們都成了專業人員,不再兼有老闆身份。

只不過幾十年的行業發展太快,留下來一個隱患:師承成了大問題。不像相聲界那樣規矩,也很難找到師父,找到了不定願意教。所以大部分都是技校學兩年,出來幾個飯店幹一輪,然後自立山頭。

留在兒時記憶裡的廚師典範,是我本門大爹。

我所經歷的年代,是不讓學廚子,更不讓幹,說是這職業是伺候人的,見人矮三分。我家族有個大爹,解放前跑江湖唱道,就是道士職業,給人驅魔叫魂,紅白喜事湊熱鬧掙錢養家。解放後幹不成了,就當民間廚子,還是紅白喜事湊熱鬧。我從記事就印象最深,經常見他一塊白色土布抹布,包裹著一把菜刀一個長把勺子,夾在胳肢窩裡,出門就一路小跑,腳步頻率很高。那時沒提包手袋,也沒驢馬代步,更沒自行車電車,全是步行,所以一路小跑。

那時我還小,不知道他的勞動報酬,只是感到他傢伙食比較好。可是給人不大正經的感覺,吃飯都關著門,說起飯來也閃爍其詞。後來才知道,那時候做那行當不給錢,只給個毛巾香皂香菸什麼的,還不多,煙就兩盒。不過剩菜可以挑點帶回去。要知道窮人愛面子,認為吃人家的剩菜丟人。所以,這樣的職業待遇,不被人看好,都不讓自己的孩子學廚子,也不許從事這個職業。

可是他的手藝確實好。記得有次四叔家有喜事,他來做飯。我們一大幫子十來歲的本家調皮猴,夥房亂竄,偷他的菜吃。他也顧不上防備,一不注意,把他的燉鯽魚偷光。結果流水席少了一道菜,主、客都怪他少做了。事畢大爹到我家和父親喝酒說起來,指著我笑罵,就知道你幾個吃了,我做大爹的,不能大義滅親檢舉你們啊,只有自己認了啊。大爹人很好,他和我父親談得來,關係最親。可惜這麼優秀的人,一輩子因為道士、廚子職業被人看扁,六十來歲得了哽疾去世了。

孟子說「君子遠庖廚」,指的是正經人不應該下廚做飯嗎?

在我們的傳統價值觀裡,廚子的地位之所以不高,根源就在孟子這句話。準確的說,不在這句話,在於後來人們對這句話的解讀。

我得到的教育就是這個職業不高尚,手藝人都不算。我的父親上過三年私塾,他那一輩街坊鄰居裡算是讀書人。他也做過廚子,還是縣委夥房。可他再怎麼苦也讓我兄弟幾個讀書,長大好有個前程,就是不讓做飯,看到我幾個呆在廚房就不高興。君子遠庖廚這句話就是他經常嘮叨的。

本文要正本清源這句話,給以正解。《孟子·梁惠王章句上》裡,記錄有齊宣王和孟子的一段對話,可以理解齊宣王向孟子討教。原文附後,大意是這樣的:

齊宣王想知道孟子對齊恆公和晉文公當霸主的看法,就問了他。孟子沒有直面回答,卻提到齊宣王做過的一件事。說是有次您看到祭祀用牛要殺掉,牛嚇得瑟瑟發抖,您動了憐憫之心。不讓殺牛了,讓換了羊。結果百姓背後指責您小氣,捨不得牛。

孟子不愧是大學者,話到這裡峰路急轉:「我不這樣認為,大王您不是吝嗇,是仁慈,見不得牛的可憐模樣」。一句話撓到齊宣王的癢處,回道:「是啊,我堂堂一國之君,怎麼會捨不得一頭牛呢?我確實認為那樣子殺了,就像沒有罪過而受到死刑一樣,所以就阻止了。」

其實,殺牛與殺羊,本質並沒有區別,都是要它的小命。可是為什麼齊宣王這樣的人物,會有如此區別心呢?於是引申出孟子的著名論斷。他接著說:「這件事的實質,正是大王您的仁慈啊。因為當時您看到的是就要殺掉的牛,沒看見羊。人們對於動物,都願意看到活蹦亂跳的,不願看到血腥殺戮。看到被殺的場景,聽到它們被殺時的哀叫,就不忍心吃它的肉。正因為如此,仁慈的人要遠離廚房。」

這句話的意思,跟廚師沒一毛錢的關係,完全指的人對殺戮動物的態度。但是後來卻被人不斷引申,譬如佛家的『三淨肉「之說。梁武帝定的佛家規矩不讓吃肉,偏有人依據孟子這句話引申出三淨肉可吃,所以至今小乘佛教還是吃肉。但是職業地位的解讀可就慘了,不僅不納入三教九流,三十六行、七十二行都沒有,低賤到編外身份。

附錄:《孟子·梁惠王章句上》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齕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對曰:『然則廢釁鐘與?』曰:『何可廢也?以羊易之!』不識有諸?」曰:「有之。」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為愛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王曰:「然。誠有百姓者。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無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地,則牛羊何擇焉?」王笑曰:「是誠何心哉?我非愛其財。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謂我愛也。」曰:「無傷也,是乃仁術也,見牛未見羊也。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

相關焦點

  •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
    敘事學(考研筆記165)學生李清文 編輯敘事學在20世紀中期名噪一時,表現了在所有文學形式中對敘事的一般理論和實踐的關注。敘事學指二十世紀以來由俄國形式主義與法國結構主義等形成的敘事理論。文史知識浩瀚如煙,難以周全,下文中如有差錯,請來函指正,願與同道中人共同進步。
  • 君子近庖廚---深圳商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不料焦妻兩眼發亮坐到餐桌前,竟有勇氣拿起筷子夾了一塊烏黑黏稠的牛小排送進嘴裡,使用非常嗲的聲調說:「好好吃喔,我從來沒吃過這麼美味的牛小排。」多年後我才恍然領悟,實驗室的白老鼠,若身體誤觸了某個機制而有餅乾掉下來,它就會拼命去觸動那個機制,心理學上稱之為回饋(feedback);我第一次做菜就得到這麼誇張的讚賞和激勵,從此每天在廚房研究最少6小時,燒菜孝敬焦妻。
  • 「我在抖音、B站學做飯」
    這一代年輕人也是人,他們也得餵飽自己的肚子,只不過他們學做飯的方式好像有點不一樣。在「學做飯」這件事上,菜譜美食類應用依然受到歡迎。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19年12月,月活躍用戶數為1374萬的慢應用「下廚房」在2020年春節的大年初三迎來第一次宕機,1月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479萬,環比大漲7.7%。
  • 工作了,如何學點英語#010
    全世界有太多的MOOC資源供大家免費學習,至於國內的翻譯的課程,那只是冰山一角罷了,等你學好英語就可以擁有整個海洋了,誰還在意那冰山一角呢。所以你看,學好英文的第二個好處:擁有海洋!當然啦,嗖嗖的同事劉胖子曾經由於英語不好,錯過了和外國妹妹搭訕的機會(某次劉胖子在夏威夷的沙灘上度假,隔壁的幾個外國妹妹邀請劉胖子一起玩沙灘排球,結果靈活的劉胖子球打得好,可英語就……結果錯過了一段跨國戀情),而嗖嗖的小學同學老王通過PETS5成功公派到德國學(wan)習(shua)了3個月。
  • 大咖有「電」料|走近設計師張豐毅:讓男人愛上做飯的廚房
    設計界,談及娛樂設計必談及張豐毅老師,業內留傳著一句話:「凡其設計夜店必紅」,他在外締造了一個又一個不朽神話,在家的他也是別有天地。古代有種說法叫做「君子遠庖廚」,勸告男人遠離廚房,如今已經時過境遷,越來越多男性走進廚房,現代的廚房也越來越電子化,科技化,做飯成為了一種充滿溫馨和創意色彩的樂趣,感受一道美食的誕生,感受食物帶來的幸福感,感受相聚的情誼。
  • 學廚師在學校有什麼好處呢?新東方學廚師怎麼樣?
    學廚師在學校有什麼好處呢?新東方學廚師怎麼樣?在學校能掌握專業私房產品的製作技藝;學成即可在家開店。從設備、工具、原料的選擇和購買,到技術更新產品創新,學院會持續跟進服務老學員,為學員提供更多行業經驗,幫助學員快速創業,贏得消費者肯定與市場佔有率。
  • 學日語,有什麼好處?
    「學了5年日語了,我到底應該幹什麼?」這可能是學習日語的同學討論最多的問題吧。那麼我們學習日語到底能幹什麼呢?日語考過N1,是什麼水平呢?日語等級考試從N5到N1總共有5級,而N1是日語等級考試中的最高級別。需要考生掌握大約10000左右的詞彙量。以N1考試140分以上來講,可以閱讀一般類別的日語書籍、報刊、雜誌。
  • 這部電影評分9.0,不僅想騙我學數學,還想騙我學做飯
    類似於《死亡筆記》。雖然看完之後,我覺得他們都在胡扯。但是呢!小編,是一枚優秀的小編。小編發現,這部電影傳達的三大重要信息。過了這麼多年,我終於知道為什麼讀書的時候就數學一直學不好了(班主任:你確定只有數學?)。我可能也有「數字過敏症」,所以只要一做數學題,不僅頭腦發昏,還想……睡覺。
  • 有一種孩子,叫別人家的「小廚神」!挑菜做飯樣樣精通~
    萌寶呂嘉棋「小小李小龍」呂嘉棋酷愛跆拳道和街舞雙截棍也耍得有模有樣僅僅5歲的孩子有如此表現與幕後的爸爸付出息息相關為了練習雙截棍劈木板爸爸作為拿木板的人經常陪著呂嘉棋練習有時候失誤打到爸爸的手他就是來自濟南的馮靖原,今年10歲了早在三歲多的時候媽媽就開始培養他做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五六歲就開始給媽媽買飯、做飯走上了小廚神的成長之路本周《超級萌寶秀》馮靖原不光跟我們分享了小廚神的成長還分享了他挑菜、做飯的經驗體驗並給大家帶來了精彩的「超級時刻」
  • 希賢希聖、學為聖賢:「學為成人」是儒家為學的出發點
    (《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論語學記」001《學而》第一章釋義
    【經文】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楊伯峻)【憶說】本章作為整部《論語》開篇第一章地位極其重要,所以自古以來各注家都在努力測度本章的微言大義。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學非洲鼓的好處有哪些?
    很多人其實不知道學習非洲鼓有什麼作用,覺得不就是個樂器嘛~學與不學只不過看興趣罷了~小醬可以負責任的說「非也~非也~」如果你了解了學習非洲鼓的好處之後,你可能會愛上它~
  • 中考文言文《學記》全文詳細翻譯
    發慮憲,求善良,足以謏聞,不足以動眾;就賢體遠,足以動眾,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 玉石不經雕琢,就不能變成好的器物;人不經過學習,就不會明白道理。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國家,統治人民,首先要設學施教。《尚書·兌命》篇中說:「始終要以設學施教為主」,就是談的這個道理啊!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 善讀「論語」1.1:「學而時習」是學什麼?
    有同道之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別人不明道也不氣惱,不是很君子嗎?」【注釋】「子」,古時對有德行、有地位、有學問的男子的尊稱,如孔子、孟子等。《論語》中的「子曰」均指孔子所言。「學」,覺悟也,悟所不知也。
  • 一看就好吃的便當盒 該去學做飯了
    一看就好吃的便當盒 該去學做飯了 2016年10月10日 07:50作者:李想001編輯:李想001文章出處:泡泡網原創     獨自來到一線城市工作生活、獨居且獨身的年輕人們,雖然廚房間有懷著居家煮飯宏圖大志時買下的全套單人廚具,但飲食還是主要靠便利店和外賣,為湊滿起送點一次吃三頓。
  • 史林|韓星:孔子提倡「學為成人」,有何深意?
    (《論語·學而》)這裡孔子講了為學的次第和重心,實踐孝、悌、謹、信、泛愛眾五事是人生的根本,有餘力了再去研究學問。即首先學做人,處理好各種人倫關係,在生活中修行仁道,其次才是學習書本上的文化知識。為學要先立本,本即做人。由孝悌而謹信而愛眾而學文,是一種順承關係。
  • 《悟學.第262篇》恭、寬、信、敏、惠
    《悟學.第262篇》論語. 陽貨第十七.新解讀(六)悟學.十八子 20200503176 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分別指什麼?
    君子六藝五德四修簡介 君子六藝早在周代,就確立為官學必修,一如今日小學生必學科目:語文、數學、科學等。因此,君子六藝的內容較為確定,歷代少有爭議,而君子五德,君子四修,常有爭議,特別是君子四修,各有說法。
  • 學哲學到底有什麼好處?沒好處!那還要不要學?必須要
    它並沒有標準答案,絕不會有一個人能站在你面前,告訴你哲學到底是什麼,或者什麼都不是。所以不要寄託於有人用一段話來告訴你哲學的本質,因為哲學的概念本身就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抽象概念。在漫長的歲月裡,總有研究哲學的人站出來說:醒醒吧,凡人,你們都錯了,我說的才是真正的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