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2020-12-18 教育痞子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所以說在日常的交際中,一定要識清對方真面目,不然與小人交往最後只會害了自己,那麼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一、忘恩負義之人

或你與這樣的人交往,就算你幫助了他,給了他許多好處,但是他卻覺得這是理所應當,可是如果你拒絕了他,那麼你就是一個惡人。對於這樣的人,你給他再多的好處,他也不會覺得知足,如果你沒有讓他滿意,他還會在別人面前對你說三道四,翻臉不認人。這樣的人只知道向你去索取,但是卻從來不知何為感恩何為回報,與這樣的人相處,實在是不值得。

二、自私自利之人

在我們的生活中,這樣的人真的有很多,在他們心中最重要的只有自己,除了自己之外,其他都是不重要的。這對於他們來說,更是極為看重金錢與利益,如果會損害自己的利益,甚至是自己的父母有時他們也絕對不會伸出援手。可是如果這樣的人看到身邊的朋友遇到了好事還會眼紅妒忌想要分一杯羹。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實在是太累了,你發達了他會巴結著你,可是一旦你落寞了,那麼他絕對是第一個不見人影的。

三、兩面三刀之人

有一些人當著你的面會說一些阿諛奉承討好你的話,其實這是因為他們希望能夠從你身上得到一定的好處。可是當你真正把他所需要的東西告訴他之後,他又會將這些事情這些信息告訴給別人,甚至是你的敵人,或者是在你的背後說你的壞話,就差在你身後插你一刀。如果在你的身邊有這樣的人並且與他交好,那麼早晚有一天他會害你的,因為這樣的人根本沒有良心,而且他們也不安好心。

四、笑裡藏刀之人

這樣的人一般還會有另一種稱呼,那就是偽君子,其實這種人是最為可怕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到底心中在想的是什麼。你覺得他是一個千千君子,於是跟他接近交往,可是實際上在他的內心之中卻潛藏著無數的陰謀詭計,而且你還絲毫沒有辦法發現。他們會在某個時刻在你完全不注意為你下手,讓你從此墮入深淵,典型的人心隔肚皮。

五、無中生有之人

還有一些人最喜歡在背後說三道四,挑撥是非,從這些人舌燦蓮花的嘴中,你可以聽到很多各種各樣新奇的事情。這樣的人尤其喜歡在背後抹黑別人,用現在的話說,他們的腦洞大的很,而且心思也很壞,他們會無中生有在背後說出別人一些莫須有的事情,給別人抹黑。不得不說這樣的人是很可怕的,因為有些事情一旦形成固有印象之後,真的是很難再擺脫的。

正所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所以說大家一定要記得防人之心不可無,君子與小人要及時分清,這樣才可以真的做到「近君子遠小人」。

相關焦點

  •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的名言警句 整理/劉佔一 (北京市門頭溝楹聯學會顧問) 1、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君子與小人相對,我們發現,有君子的地方一定有小人,不然也體現不出君子品行的高尚。君子的操守如蘭,存滿迷人的香氣,而小人的氣味如蒿草一樣腥臭。 君子品行高潔,如蓮出淤泥而不染,不會被現實環境扭曲了心性,也不會被現實的人打彎了腰,因為,君子之道在於直,君子的品德就是端正廉潔。君子的一生,生活可以不大富大貴,但是德行一定正氣,沒有汙點。而小人與君子正好相反,小人習慣見風使舵,喜歡口蜜腹劍。君子的正直在小人眼中是愚是笨,是不會轉彎的死腦筋,而小人在君子的眼中是會溜須拍馬的泥鰍,是狡猾而邪惡的模樣。
  •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懷土是什麼意思,小人為什麼懷土?
    「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出自《論語·裡仁篇》,楊伯峻先生在他的《論語譯註》中解釋道:「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這個解釋僅從字面上來說,是沒有問題的,但更深層次地理解就不那麼準確了,道德和鄉土,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是不能類比的。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古人講: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保持節儉的習慣,不奢侈浪費,就可以維持較長久的幸福生活。人一旦奢侈起來,家庭生活很快就會入不敷出,敗落危機立馬顯現。而奢侈的習慣一經養成,再過簡樸的生活,難上加難!這就是及時享樂的短淺眼光和節制自律的長遠眼光的不同結局!
  • 俗話說,「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俗話說丨「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來自老祖宗的告誡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話,這些話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看到總會有新的理解。那麼今天這句「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講的是什麼意思呢?真的說的是要給君子提鞋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隨小編一起看看其中富含的哲理吧。小編在這裡先介紹一下何為君子,「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
  • 君子難做要求多,小人其實是常人:古人的智慧
    ——《感遇》柳宗元《止學》,「嗜利」,自古小人多前一篇說了君子,這一篇就說小人。前一篇認為重義輕利的是君子。但是小人雖然是在君子的對立面,但是做真正的小人,還是要有條件的。畢竟無義無利的多數人,只是社會的底層和基石,根本稱不上小人。小人還必須有一定動能的人才能算是小人。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最初指的貴族與平民,沒有道德含義。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有兩層含義,「小人」含義讓人意外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出自孔子,孔子這句話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孔子指明德者具有榜樣作用,可以以德服人;第二層含義是,孔子強調為上者想要管控好手下,就一定要保證自己擁有好的品性。要想準確理解孔子這句話,我們來看看原文,《論語》中記錄著這樣一段對話: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寧與君子打一架,不和小人說句話
    什麼人稱得上君子?什麼人稱得上君子?一般而言,君子講道義,講正理,胸懷坦蕩,踏實做事,老實做人,待人以誠。跟君子相處,如沐春風,舒服。什麼人又是小人?小人常常喜好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做人勢力,不顧臉面,鼠肚雞腸,弄虛作假。跟小人交往,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翼翼。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經常有人說「我最近做什麼事情都不順,是不是犯小人了」。「小人」可不是現在的名詞,早在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就有了。那時小人的意思和現代不同,人們把統治者稱為「君子」,被統治的百姓稱為「小人」;人們把有德之人比喻成君子,無德之人稱為小人;還有人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自稱為「小人」,也算是一種謙稱。後來人們乾脆把好人稱為君子,壞人稱為小人。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在處世為人方面,君子可以與他周圍的人保持和諧融洽的關係,處世都有自己的獨立思考,從來不人云亦云,隨波逐流;小人則不同,沒有自己獨立的見解,只盲目附和從眾,絲毫沒有自己的原則,與他人也不能保持融洽友好的關係。在先秦時代,「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種有差別的、多樣性統一,因而有別於「同」。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論語:「以德報怨,何以報德」、「君子德風,小人德草」,是何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宋代的朱熹對此評價很高,認為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南懷瑾解讀論語時,提出了獨到的見解,認為這裡的「學」,不僅僅指書籍上的知識,還包括為人處世的道理。
  • 什麼是「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清代金纓《格言聯璧·處世類》中更是直言道:「小人處事,於利合者為利,於利背者為害。君子處事,於義合者為利,於義背者為害。」這說明什麼?說明一個真正的君子,都是把義看得比利重的。「利」,這個字甲骨文中有一個刀的圖形和一個表示「莊稼」的「禾」組合而成,本義是用刀收割莊稼,引申出「收穫,好處,利益」。
  • 曾國藩:真正厲害的人,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周易·泰卦》裡說:「內君子而外小人,君子道長,小人道消也。」 人是一個矛盾體,也是一個多面體。 而做人的最高境界,莫過於一半君子一半小人。
  •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裡仁》釋義:君子看重的是道義,而小人看重的卻是利益。感悟:當遇到問題,或者面臨選擇,君子會首先以道義的標準去衡量,最後做出選擇;而小人遇到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獲利,這是君子和小人思考問題或者做選擇的時候的最大區別。
  • 如何區別君子與小人?老祖宗的這2句識人口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有的人,外貌溫厚和善,卻面善心黑;有的人,貌似長者,實則是小人;有的人,外貌圓滑,內心卻剛直,等等。古人總結了許多識人口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我們反而不知道聽誰的為好。大浪淘沙,琢磨君篩選出了2句老祖宗的識人口訣,非常樸實無華,可以幫助大家區別一個人是君子是小人,是善是惡。
  • 識人術: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在這四處
    這世上人心莫測,感情更是真假難辨,一個人是好是壞,憑單次的耳聽眼見都不一定為實,要用心去分辨,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由此可見慧眼識人是件多麼重要的技能。 熱情者有可能是笑裡藏刀,讚揚背後也可能是口蜜腹劍,若輕信了善於偽裝的人,不僅會壞了手中的事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災禍。 「時間看人,落難懂人」其實識人之術並非高深莫測,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觀此4處便能識人,總結下來就是:言行舉止。
  • 讀完《論語》10個短句,秒懂誰是君子誰是小人(配圖)
    小人跟別人攀比,而不考慮別人周全。註:君子,指有修養的人。小人,指沒修養的人。聯想:做自己的事,多替他人考慮。不要不考慮他人,而只想著自己的利益。02、選自《裡仁》。意思:君子(與人相處)講究合作而不是盲目跟從,小人只是盲目跟從而不講究合作。註:同,有反義,指不分好壞地同。聯想:合作才能共贏,不能見利就上,無利就跑或者與人合作只講利益,不講情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