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難做要求多,小人其實是常人:古人的智慧

2020-12-21 寂寞寒窗空守

君子難做要求多,

小人其實是常人。

爭義爭利誤我心,

慢慢悠悠懶腰伸。

眾情嗜奸利,

居貨捐千金。

危根一以振,

齊斧來相尋。

——《感遇》柳宗元

《止學》,「嗜利」,自古小人多

前一篇說了君子,這一篇就說小人。前一篇認為重義輕利的是君子。但是小人雖然是在君子的對立面,但是做真正的小人,還是要有條件的。畢竟無義無利的多數人,只是社會的底層和基石,根本稱不上小人。小人還必須有一定動能的人才能算是小人。也就是說,小人是要混進君子堆中的渣渣。

小人,在幾乎所有的故事中,都會樹立小人這個對立角色。這個角色只要出現,大家就可以批判了,例如,曹操。

小人的標準其實如同君子一樣不斷的在變化,但是這兩者還是有很大的區別。在中國幾乎沒有人真正承認自己是小人的,但是在中國被定義為小人的人卻很多。

探尋「嗜利」,我們看看古籍怎麼說。

1. 小人嗜利遠信。 來源於《止學利卷三》(隋)文中子。 全文如下:眾見其利者,非利也。眾見其害者,或利也。君子重義輕利,小人嗜利遠信,利御小人而莫御君子矣。 解釋如下:小人把利益放在誠信上。

2. 飲器。貪泉水。山乳涓涓甘似醴。懷金嗜寶隨人意。枉受惡名難洗。真清方伯端無比。未使吳君專美。 來源於《全宋詞,番禺調笑》。

3. 眾情嗜奸利,居貨捐千金。危根一以振,齊斧來相尋。 來源於《全唐詩,感遇》柳宗元。 全文如下:西陸動涼氣,驚烏號北林。棲息豈殊性,集枯安可任。鴻鵠去不返,勾吳阻且深。徒嗟日沉湎,丸鼓騖奇音。東海久搖蕩,南風已駸駸。坐使青天暮 解釋如下:,小星愁太陰。眾情嗜奸利,居貨捐千金。危根一以振,齊斧來相尋。

中國人為什麼會把小人和利放在一起,這其實也不是中國特有的。但是把小人放在信的對立面,這和義其實是一致的。在中國有一個特點,就是君子要符合君子所有的標準,而小人,只要符合小人的一個標準。這就導致了小人的泛濫,君子的稀缺性。其實這種分法是有著本質上的缺陷的,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同意見下的互相攻擊通常上升到了君子、小人之爭上。

中國的君子、小人二元劃分,很簡單,在民眾中看的也很過癮,但是實際上很不客觀。再次以曹操為例。人大部分都是和曹操一樣,都是有優缺點,並不能用簡單的二元劃分來定性。

「嗜利」一共在《止學》中出現1次。「嗜利」詞語意思:貪求私利;貪圖錢財。明 方孝孺 《送李宗魯序》:「如以得為喜,則將以失為憂,此好名嗜利者之為,非無固必之道也。」

「遠信」一共在《全宋詞》中出現10次。排名16837。「遠信」:背離誠信,沒有擔當。遠方的信息。

「小人」一共在《止學》中出現8次。排名191。「小人」,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指被統治者,三指舊時男子對地位高於己者自稱的謙詞,四指對平輩自稱的謙詞,五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輩的人。

在中國的二元體系下,對於上層的造夢人群來說,必須有很高的道德標準。其實沒有必要對道德標準有太高的要求,如果道德標準提的太高,也就變成了一塊石頭,就是失去了靈活性。如果給我一個講法,海瑞就是這種極高道德標準的人。但是由於其靈活性太低,根本就無法真正去處理國家大事。因此真正的做事的人,不能是標準意義的君子。

我們不要拘泥於小人、君子之分。但是實際上我們是看不到,或者看不清身邊的人,也不能真正去判斷。

我們就不分君子、小人,還是知道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不知不覺的小人物好了。

不需要對自己的道德有過多的負擔,也不要對利益有過多的貪婪。因為這些和普羅大眾都無關。

活著就好,活的快活就更好了。

明天談:《佛說四十二章經》中的「歡喜」。

圖片來源於網絡,部分文字也引用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

作者「寂寞寒窗空守」詩云:

寂寞安寧,寒窗空守。

專注經典,認真分析。

另闢蹊徑,金剛智慧。

拋磚引玉,同為精進。

191014 №223

相關焦點

  •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的名言警句 整理/劉佔一 (北京市門頭溝楹聯學會顧問) 1、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佛學:「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是什麼意思?
    其中,佛學裡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叫「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寓意很深,到底如何解釋?要解釋這句話,首先我們得鬧懂何為「君子」?一般說到君子,很多人都會說,成功,有品德,有教養的人都是君子。這麼解釋也不為過,只是比較片面。老子在《道德經》裡講,「上善若水」;孔子在《論語為政》裡講,「君子不器」。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按順序明顯是「泰極否來」呀!那古人為何稱作「否極泰來」呢?兩個詞語表達的意思雖然差不多,但是「泰極否來」傳達的是聽之任之的消極態度;「否極泰來」傳達的是奮發有為的積極態度。雖然否轉泰艱難,但是古人要我們堅定信心、懷有希望,前途終究是光明的。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經常有人說「我最近做什麼事情都不順,是不是犯小人了」。「小人」可不是現在的名詞,早在西周以及春秋時期就有了。那時小人的意思和現代不同,人們把統治者稱為「君子」,被統治的百姓稱為「小人」;人們把有德之人比喻成君子,無德之人稱為小人;還有人在比自己地位高的人面前,自稱為「小人」,也算是一種謙稱。後來人們乾脆把好人稱為君子,壞人稱為小人。
  •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半句說出小人的特徵,道盡人性
    君子與小人,這兩種人一直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見到的兩種人。我們都想要與君子交往,避免與小人有過多的交流。在古代,古人也是用俗語告訴了我們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區別,也通過這句俗語給我們真實地反映出了人性的區別。「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情不會有負面的情緒,不嫉妒、不苛求,就像那清泉一般乾淨,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在裡面。
  • 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君子與小人相對,我們發現,有君子的地方一定有小人,不然也體現不出君子品行的高尚。君子的操守如蘭,存滿迷人的香氣,而小人的氣味如蒿草一樣腥臭。 君子品行高潔,如蓮出淤泥而不染,不會被現實環境扭曲了心性,也不會被現實的人打彎了腰,因為,君子之道在於直,君子的品德就是端正廉潔。君子的一生,生活可以不大富大貴,但是德行一定正氣,沒有汙點。而小人與君子正好相反,小人習慣見風使舵,喜歡口蜜腹劍。君子的正直在小人眼中是愚是笨,是不會轉彎的死腦筋,而小人在君子的眼中是會溜須拍馬的泥鰍,是狡猾而邪惡的模樣。
  • 曾國藩12字識人口訣,是君子是小人一看便知
    古往今來,對一個人的評價主要也就是兩種:君子,小人。都說曾國藩在識人方面是毋庸置疑地,有著獨特而高超的識人本領。那麼,君子與小人是怎麼樣的呢?君子和小人有何區別?曾國藩利用12個字輕鬆識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一看便知。
  • 夏正俊-你是要「樂得做君子」,還是要「冤枉當小人」?
    那人生這麼長,選擇這麼多,我怎麼知道自己如何選擇?這個問題的確很難回答。就像人人都想做個好人,但是現實中,做好事卻被冤枉,做壞人反而沒有報應,也總是讓我們堅定做好人的這顆心發生動搖。究竟該怎麼選擇呢?今天我們分享兩句話:君子樂得為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希望你能從中悟到什麼。1小人冤枉做小人為什麼說「小人冤枉做小人」?
  • 什麼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北宋有兩個有名的宰相,一個叫司馬光,保守派的代表;一個叫王安石,改革派的代表。二人的政治主張自然天差地別。兩人雖然是政敵,互相打壓,但是,從兩人的私德來講,卻是光明正大的。兩人對自己要求都很嚴格,比如:兩人都不喜歡飲酒,誰都不納妾,都不喜歡奢華等等。
  • 如何區別君子與小人?老祖宗的這2句識人口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其實孔子也很困惑,他感嘆道:「凡人心險於山川,難知於天」。我們要去識別物體的真假就很難了,更何況是要去鑑別變化多端還善於偽裝的人類呢。有的人,外貌溫厚和善,卻面善心黑;有的人,貌似長者,實則是小人;有的人,外貌圓滑,內心卻剛直,等等。
  • 俗話說,「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那麼今天這句「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講的是什麼意思呢?真的說的是要給君子提鞋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隨小編一起看看其中富含的哲理吧。小編在這裡先介紹一下何為君子,「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
  • 老祖宗的3句識人術口訣,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
    這個世界上有君子,就必然會有小人,因為人性有多善,就有多惡。老祖宗教導我們要「親君子而遠小人」,那麼我們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其實,古人早就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而且歸納總結得很好!老祖宗的以下3句識人術,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小人和君子的3個區別,看完老祖宗的這三句話,你就會一目了然。
  • 職場上,為什麼小人總是比君子混得更好?
    文章作者:琢磨君(助力個人成長,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歡迎大家訂閱專欄!《小人經》,又名《榮枯鑑》,全書共10篇,分別為:圓通、聞達、解厄、交結、節義、明鑑、謗言、示偽、降心、揣知。前天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二章「聞達卷二」,給大家分析了這個問題——「職場上,應該做君子,還是做小人?」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小人經》的第三章「解厄卷三」,通過對比君子和小人在困境面前的不同表現,我們會發現「職場小人獲利多,因為有三個優勢」,最後我們得出「職場上,小人總是比君子要混得更好」的結果。下面我們來詳細看看!
  • 小人總能成功謀害君子,小人難道更幸運嗎?背後是殘酷的真相!
    生活好像永遠都很殘酷,總用最殘忍的東西承託出來真善美,古代流傳至今的不論是東西方,好像都是悲劇會多一點,西方的四大悲劇,東方的《竇娥冤》、《趙氏孤兒》,好像只有謀害別人的小人能夠活下來,真善美的人往往都被撕成了碎片。但恰恰是真善美能夠為人所銘記,小人所被人厭惡。《增廣賢文》中就有這樣一句:「賊是小人,智過君子。」
  • 古人云「觀棋不語真君子」,精華在下半句,看完不妨引以為戒
    如今很多人都喜歡下棋,通過棋子的擺放,能夠看出一個人的智慧。而在下棋的時候,有的人閒來無事,就一直在旁邊觀看。兩個人下棋的時候,由於棋逢對手,所以兩個人勝負難分,可能局外人會一眼看出其中奧秘。但是在一旁觀看的人,卻不能夠隨意指點,避免影響到下棋人的興趣,而且在一旁觀看的人,如果說的話過多,也有一種自我表現的異味兒,會讓人覺得非常反感,所以古代俗語就有「觀棋不語真君子」。「觀棋不語真君子」,不僅僅是下棋時的道理,其實這也是一種做人的道理。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後面是什麼?古人智慧不可小覷
    01如果想要研究古代的歷史,往往都是需要從古代文化開始著手,雖然說這些古代文化很多都已經淪為了糟粕,大多數都不太可信,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是古人的智慧總結其中,「兩腮無肉,必定難鬥」就是比較經典的一句俗語,裡面包含了古人的智慧,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 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於物,故多憂戚
    《論語·述而》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自君子心胸寬廣,能夠包容別人;小人愛斤斤計較,心胸狹窄。君子是修自身的,通過自然的規律去約束要求自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小人因不修自己,而是向外求名逐利,不斷斤斤計較,患得患失,以滿足自己的私慾。
  • 「直率坦白真君子,笑裡藏刀是小人」古人10句經典俗語,受益匪淺
    第六句:直率坦白真君子,笑裡藏刀是小人。正直的君子,都是直接坦率,表裡一致的,而小人則是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綿裡藏刀。第八句:終身白骨埋青冢,難把黃金買黑頭。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人能避免逃脫,即使你腰纏萬貫也無法阻止青春的逝去。第九句: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