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率坦白真君子,笑裡藏刀是小人」古人10句經典俗語,受益匪淺

2020-12-12 非伊文化

常言道: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留下的話,自是有其道理,一起學習一下吧。

第一句: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

知足常樂,懂得滿足便不會感到受辱。識時務者為俊傑,可進可退,懂得適可而止,便不會被羞辱。

第二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

不關注除讀書之外的其他事情,一心埋頭於書本。古代用以表達專心致志地讀書,實際上這正是死讀書的變現。

第三句: 人不親土親,河不親水親。

句意為住在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們,喝著相同的河水,雖無血緣關係,但是有同甘共苦的情誼,應該要相互照應。

第四句:知足常樂,能忍自安。

懂得滿足,就能夠時常感到快樂。凡事懂得忍耐,就能夠避免爭端得到安寧。

第五句:鐘不敲不響,話不說不明。

鐘鼓不敲是不會響的,相同的有誤會不解釋清楚,是不會明白的,只會讓矛盾不斷累積。

第六句:直率坦白真君子,笑裡藏刀是小人。

正直的君子,都是直接坦率,表裡一致的,而小人則是說一套做一套,心口不一,綿裡藏刀。

第七句:揀到雞毛當令箭,揀到黃錢當聖旨。

指的是心懷不軌之人,用相似的物品,企圖以假亂真,達到某種目的,但實際上兩者相差甚遠。

第八句:終身白骨埋青冢,難把黃金買黑頭。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沒有人能避免逃脫,即使你腰纏萬貫也無法阻止青春的逝去。

第九句:種牡丹者得花,種蒺藜者得刺。

善惡終有報,你給予他人善意,也必將不會遭人為難,若是處處挑剔他人,也必將不會好過。

第十句: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

一個人說其好,不一定是好,但若是一眾人說其優,其必定有可取之處,我們要仔細分析其中的原因。眾人說其惡也是一樣。

相關焦點

  • 古人言「近君子遠小人」,君子好理解,小人是在指什麼人?
    古人常言「近君子遠小人」,其實這句話是出自臥龍先生的《出師表》,意思是說,希望我們能夠多接觸君子這樣的人物而遠離小人。君子是何想必大家都非常清楚,寬宏大量,光明磊落,行事坦蕩蕩,而小人所包含的類型則是太多了,心胸狹隘,善爭好妒等等。
  •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半句說出小人的特徵,道盡人性
    君子與小人,這兩種人一直是人們在人際交往中常常會見到的兩種人。我們都想要與君子交往,避免與小人有過多的交流。在古代,古人也是用俗語告訴了我們君子之交和小人之交的區別,也通過這句俗語給我們真實地反映出了人性的區別。「君子之交淡如水」,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說的是君子之間的交情不會有負面的情緒,不嫉妒、不苛求,就像那清泉一般乾淨,沒有什麼複雜的東西在裡面。
  • 俗語:「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而俗語,作為我國民間傳統文化的一脈,是世世代代的農民們根據自己的畢生經驗總結而來,經過人們的口耳相傳,流傳至今。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有描寫四季變化的,有感慨歲月無情的,有描寫人情世故的等等。「寧給君子提鞋,不和小人同財」,這句俗語,相信很多朋友們都聽到過,你知道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嗎?下面咱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吧!
  •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古人論「君子與小人」 君子與小人的名言警句 整理/劉佔一 (北京市門頭溝楹聯學會顧問) 1、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 古人云「觀棋不語真君子」,精華在下半句,看完不妨引以為戒
    但是在一旁觀看的人,卻不能夠隨意指點,避免影響到下棋人的興趣,而且在一旁觀看的人,如果說的話過多,也有一種自我表現的異味兒,會讓人覺得非常反感,所以古代俗語就有「觀棋不語真君子」。「觀棋不語真君子」,不僅僅是下棋時的道理,其實這也是一種做人的道理。
  • 古人常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更經典,讓人受益匪淺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克制自身的不好想法和行為,用聖賢的標準約束自己,如果每個人都能成為君子,天下就不會有戰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會十分融洽。孔子曾說:「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作為禮儀之邦,古人對禮儀非常重視,即便一個人沒有觸犯律法,但如果他做出違背道德的事,肯定會被人唾棄,甚至口誅筆伐,成為世人眼中的小人。
  • 老祖宗的3句識人術口訣,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
    這個世界上有君子,就必然會有小人,因為人性有多善,就有多惡。老祖宗教導我們要「親君子而遠小人」,那麼我們如何辨別君子與小人呢?其實,古人早就把這個問題想透徹了,而且歸納總結得很好!老祖宗的以下3句識人術,教你辨別君子與小人,越早知道越好。小人和君子的3個區別,看完老祖宗的這三句話,你就會一目了然。
  • 君子難做要求多,小人其實是常人:古人的智慧
    ——《感遇》柳宗元《止學》,「嗜利」,自古小人多前一篇說了君子,這一篇就說小人。前一篇認為重義輕利的是君子。但是小人雖然是在君子的對立面,但是做真正的小人,還是要有條件的。畢竟無義無利的多數人,只是社會的底層和基石,根本稱不上小人。小人還必須有一定動能的人才能算是小人。
  • 從「否極泰來」中認識君子和小人
    在這樣的黑暗亂世環境中,君子應當秉持氣節,不與小人同流合汙。孔子曰:邦無道,則卷而懷之。此時邦無道,君子應當消極避世,以待時機。如果君子在小人亂政之時,經不住高官厚祿的誘惑,也不能頂住小人的打擊和威脅,屈從依附於小人,輔助小人幹一些禍國殃民的壞事,那才是偽君子、真小人。經受不住考驗的「君子」就不是君子,也沒臉自稱「君子」。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下半句更經典,古人經驗之談
    03其實,這句俗語後面還有一句「少食壯火,自取其禍」,這句話很好理解,主要是說年少時候如果食用補品太多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的禍害。古人講:「男看鼻子女看嘴,一生富貴少是非」,這句話有道理嗎?俗語:「烈女怕纏郎」這句話有道理嗎?
  • 君子與小人的對比
    君子與小人相對,我們發現,有君子的地方一定有小人,不然也體現不出君子品行的高尚。君子的操守如蘭,存滿迷人的香氣,而小人的氣味如蒿草一樣腥臭。 君子品行高潔,如蓮出淤泥而不染,不會被現實環境扭曲了心性,也不會被現實的人打彎了腰,因為,君子之道在於直,君子的品德就是端正廉潔。君子的一生,生活可以不大富大貴,但是德行一定正氣,沒有汙點。而小人與君子正好相反,小人習慣見風使舵,喜歡口蜜腹劍。君子的正直在小人眼中是愚是笨,是不會轉彎的死腦筋,而小人在君子的眼中是會溜須拍馬的泥鰍,是狡猾而邪惡的模樣。
  • 君子文化浸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俗語」一詞,早在西漢司馬遷《史記·滑稽列傳》中就有使用,歷史悠久,包羅繁多,經常指代和囊括民諺、俗諺、村言、俚語、歇後語及口頭常用成語等多種語言現象。俗語來源於人民群眾對生產生活實踐經驗的感悟和創造,同時來自書面文獻即文化典籍中的經典短語和名句。不論是人民群眾直接創造的俗語,還是源自書面典籍的俗語,都以人們熟知的思想觀念或形象比喻,反映世代積累的人生經驗和價值追求,堪稱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 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句才是精華,老實人值得一看!
    我們常說交朋友要交君子,和君子交往,不用勾心鬥角,不用那麼虛偽,也沒有那麼累。小人則不一樣,小人心眼多,一不小心就給你下套,我們要處處提防,關鍵他們還很會偽裝,不知道什麼時候把我們賣了,還在給他們數錢呢。因此古人留下一句俗語:「君子之交淡如水」,下句才是精華,老實人值得一看!
  • 俗語「朋友妻不可欺」,後一句同樣經典,古人的忠告!
    但有一類卻極為特殊,那就是民間俗語,它們在沒有文字書籍記載的情況下僅僅通過口頭相傳卻能流傳至今,除了它特殊的句式結構外,更重要的是這些俗語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而今天筆者要說的這句「朋友妻不可欺」以及他的後半句在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受用。
  • 俗話說,「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來自老祖宗的告誡
    俗話說丨「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來自老祖宗的告誡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傳承,老祖宗留下了很多富含人生哲理的話,這些話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次看到總會有新的理解。那麼今天這句「寧肯給君子提鞋,不肯與小人同財」講的是什麼意思呢?真的說的是要給君子提鞋嗎?其實不是這樣的,隨小編一起看看其中富含的哲理吧。小編在這裡先介紹一下何為君子,「君子」觀念在中國各家中,「君子」一語,廣見於先秦典籍,在先秦典籍中多指「君王之子」,著重強調地位的崇高。
  • 是君子?是小人?孔子十句話教你明辨是非
    《論語》中的「君子和小人」,儘管也殘留著社會地位上的區分,但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社會地位的標準,而以「德行」作為君子和小人的最大區別。 雖然一些「君子」常被人譏笑為「偽君子」,但這並不影響君子這一詞的美好內涵,我們做人、教育影響別人,都應該朝著君子之德的方向努力;心誠求之,雖不中,不遠矣。
  • 如何區別君子與小人?老祖宗的這2句識人口訣,已經說得很清楚了
    文章作者:琢磨君《論語》裡「君子」共出現108次,「小人」共出現24次,其中19次「君子」和「小人」同時出現。由此可見,孔子是非常喜歡從道德層面來區分君子與小人的。但是,到底該如何區分呢?有的人,外貌溫厚和善,卻面善心黑;有的人,貌似長者,實則是小人;有的人,外貌圓滑,內心卻剛直,等等。古人總結了許多識人口訣,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最後我們反而不知道聽誰的為好。大浪淘沙,琢磨君篩選出了2句老祖宗的識人口訣,非常樸實無華,可以幫助大家區別一個人是君子是小人,是善是惡。
  • 君子坦蕩蕩,小人根本阻擋不了;一個人格局夠大,成全你的人越多
    古人說「寧可終歲不讀書 不可一日近小人」,可見對小人是多麼的深惡痛絕,提醒大家要時刻防著點。孔子在儒家經典著作《論語·述而》中,有一句名言:「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這是孔聖人在尊尊教導弟子時所說的話,他希望弟子們,都能完善自我,做個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
  • 職場上,為什麼小人總是比君子混得更好?
    《小人經》,又名《榮枯鑑》,全書共10篇,分別為:圓通、聞達、解厄、交結、節義、明鑑、謗言、示偽、降心、揣知。前天我為大家講解了《小人經》的第二章「聞達卷二」,給大家分析了這個問題——「職場上,應該做君子,還是做小人?」
  • 《痛史》10句俗語,句句犀利睿智,不服不行!
    《痛史》10句俗語,句句犀利睿智,不服不行!一、敗軍之將,不足與圖存。打了敗仗的將軍,不配和別人共圖存亡大計。《痛史》二三:宗智道:~。二、呼天無路,入地無門。比喻處境困危,走投無路。《痛史》二:哭又哭不出,怒也怒不起,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