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唯晨
《莊子·山木》有云:「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說君子看似淡漠但心底親近,小人以利相親卻利斷義絕。
這世上人心莫測,感情更是真假難辨,一個人是好是壞,憑單次的耳聽眼見都不一定為實,要用心去分辨,曾國藩說過:「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由此可見慧眼識人是件多麼重要的技能。
自古以來,我們常把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見識才華作為選拔人才的標準,德才兼備是為良,一個人有無才華很容易判斷,對一個人德行的考察則比較困難,畢竟人性多變且狡猾,善惡在重重偽裝之下難以分辨。
熱情者有可能是笑裡藏刀,讚揚背後也可能是口蜜腹劍,若輕信了善於偽裝的人,不僅會壞了手中的事還有可能給自己招來災禍。
「時間看人,落難懂人」其實識人之術並非高深莫測,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不在面相,觀此4處便能識人,總結下來就是:言行舉止。
言:措辭態度
在人際交往中不可避免同時也是必不可少的溝通方式就是語言溝通,通過每個人不同的言談方式我們可以簡單地區分出他們截然不同或稍有差異的性格特點。
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兩個人之間是否投緣,能說到一塊去的兩者要麼性格相似要麼三觀相同,與人溝通時的措辭以及態度是我們僅次於長相的第二招牌。
老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了解一個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與之交流,通過對方的說話方式以及內容,摸清其底細甚至喜好。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三句話不離本行,在聊到自己擅長的領域時難抑眼底的閃閃發光,討論身邊普通事物的時候,所表現不同態度的人更能體現出思維方式上的差異。
君子遇人犯錯其言辭寬厚穩重,小人被侵害了利益後言語多凌厲刻薄。
行:為人處世
宋美齡曾經做過一次演講,題目就叫行為決定命運。想法會通過日常行為表達出來,夢想亦是通過不停地重複某種行為而去實現。
若一個人性格內向不善言談,觀其行為便能了解其心中所想,有時候言辭所不能表達清楚的東西,通過行動將表達得更深刻。
待人接物是每個人在人際交往中必不可少的情況,禮儀可以學習培養,但每個人由性格特點所決定的行為習慣卻很難隱藏。
比如,最基本的社交禮儀見面問好,有人起身迎客,有人只動口不動身;客歸時,有人遠送且目送客遠去方歸,有人送出家門說了「再見」後掉頭就走,甚至客尚在門外時「嘭」地一聲關上家門。
為人處世中的細節最能說明一個人的品質,習慣暗含其為人,處事能力展現原則,觀人於細節才真實。
舉:肢體動作
觀察一個人除了從言語和行為上還有一種語言更真實,那便是肢體語言,網上有傳這麼一個詞:「口嫌體正直」意思是一個人嘴上說假話,身體行為卻反映出其真實想法。
口是心非是大部分人在特定場合都會做的事情,有的抱著特殊目的,有的人卻是出於自我保護,可無論謊言多麼精美都難免存在破綻,往往這個破綻就出現在肢體語言上。
美國微表情研究中心ACCS對人類微表情進行數據範圍內解讀,發現人類的原欲可能通過肢體流露,即可以通過微表情和微動作讀出人類的真實想法。
我們每個人都是情感動物,無論外表多麼冰冷麵對事物都難免含帶感情,心理學家認為,腹部是人類最誠實的部位,在一個人撒謊的時候,他的腹部朝向可能會告訴你真相。
與人交談時那些十指交叉護住腹部的人,從潛意識裡認為對方危險,無論言語多麼輕鬆表現得如何自如,其內心仍舊認為對方是危險的。
這就是肢體語言的真實性,相比之下它很少會撒謊,除非當事人受過特殊訓練。
止:自我克制
智者都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放得下」他們有很強的自控能力。
君子和小人最大的區別就是自控力,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就是比喻君子能夠信守承諾說話算數,這一點沒有自控力的人很難做到。
自古以來能成大事者都懂得「克己慎獨」的道理,《漢書·王嘉傳》有云:「 孝文皇帝 欲起露臺,重百金之費,克己不作。」只有克制私慾,嚴以律己的人才能不在中途跑偏路線。
《戰國策》中有一句話「君子交絕,不出惡聲。」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能好聚卻不一定都能好散,君子能克制自己不去詆毀對方,不懷恨在心,不口出惡言,為人正直公平,小人則反之。
《荀子·大略》有云:「流丸止於甌臾,流言止於智者。」懂得在適當的時間管住自己的人都是聰明人,謠言止於智者。
若言、行、舉皆妥帖的人唯獨不懂得止,此為愚,亦深交不得。
今日話題:生活中你是如何識人的?
唯晨說:願你的生活 在遇到我的文字後 更加美好
感謝您的支持,喜歡請關注唯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