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常說「得中原者得天下」,中原地區為何如此重要?

2021-01-20 老張聊史

古代中原其實指的是整個華北平原,並不是河南,古代沒有河南,河南地理區域很小。華夏九州以冀州為中心,冀州不僅地理範圍最大,而且歷來說得也很明確:冀州為天下之首,天子之常居,帝王之所都。也就是說,這裡是天下的中心,國家政治的中心,現代人把中原理解成河南,在古代,中國人認為中國是整個世界的中心,所謂中原的範圍其實指的是整個華北平原的範圍,因為這塊地方是漢族的中心根據地,中原的意思並不是指中國領土的中部,而是指漢族的領地。

至於中國的政治中心,歷代說法都很明確,指的就是冀州地區,也就是明清時期直隸省的大致範圍,包含今天河南北部,山東西部,遼寧西部,內蒙南部,京津冀及山西,這些地方是冀州故地,拋開山西就是直隸省故地。這片地域幾乎涵蓋了中國大部分帝王的老家以及歷史上最著名思想家聖人的老家,影響力自然非同小可,不然也不會是華夏之首,天子常居地,帝王之所都的地方,也稱其位帝王故地。翻看歷史,起於關中的勢力,也必然要先得這片區域,不然很難取得勝利,也很難站位腳跟,後續也幾乎是被這片區域推翻,關中與冀州真的是兩塊相愛相殺的地方。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古民族共識,最早可見於「逐鹿中原」一說。中原地帶一無屏障二無縱深,怎麼從黃帝蚩尤開始,就始終是歷朝歷代主要戰場呢?個人看法有兩個原因:一是搶奪皇權及繼承文明的合法性正統性,中華民族以黃河文化奉為主流,佔領了黃河中下遊的廣袤平原地區,就可法居道統制高點以命四方諸侯。二是搶奪糧食重要生產儲存區,畢竟倉裡有糧心不慌,中原地區氣候特徵物種類型灌溉條件都有豐富資源,這在農業為主的國家是至關緊要的經濟基礎。

戰國七雄一半在中原地區,洛陽開封歷來是王朝建立後國都首選之地。歷史上無一王朝從中原統一天下,但歷史上無一王朝不是從丟掉中原而走向敗亡的。從殷商到蔣家王朝的敗落恰恰證明了:得中原者得天下,失中原者失天下。得天下和在哪裡起兵有關係嗎?秦起西戎滅六國入主中原,漢起江淮滅暴秦入主中原,唐自太原宋自封丘明起兵於安徽,元清來自北疆蠻荒之地,但這說明不了什麼,只有他們取得中原這個的王朝標誌,能夠「入主中原以令天下」的時候,才可以說他們得到了天下。

其實得中原得天下並不是說起兵中原,而是為了全國統一開拓國力和經濟發展選擇在中原地區,比較適宜發展的地方或者隨歷代帝王選擇的地方,而中原泛指的是有華夏族人的地方,並非一個單獨的地區。中原大致是以現在的河南省為中心的區域,包括山西陝西河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部分,歷史上如果是強大王朝,必須控制這個區域。沒有看到哪個王朝不控制這個區域成為大國的。像三國時代的吳國蜀國只能偏安一隅。解放戰爭期間的淮海戰役就是在這個區域,楚漢相爭也是這個區域。

得中原者得天下,是結果而非開始,並不是說非要從中原起兵爭奪天下。不論說從關中還是河北等地起兵,最後如果不佔據中原,則不算是統一華夏,大義上無法號令天下,政達四方。不論是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這些朝代,大家還是比較認同能代表當時的中國,因為都佔據了中原地帶。東晉、南宋等佔據割據一方的政權,一般都說是偏安一隅,而非中華正統。

相關焦點

  • 「得關中者得天下」還是「得中原者得天下」?
    唐朝之前說「得關中者得天下」沒有問題,但在唐朝之後,隨著關中地區的衰落,戰略地位有所下降,此後再用「得關中者得天下」顯然是不準確的,說「得中原者的天下」應該更為準確。而隨著南方的發展,明朝之後從南向北統一也不是不可以。唐朝之前「得關中者得天下」古代打仗,最重要的無非「錢糧」兩項,而早期的「天府之國」指的就是關中地區,八百裡秦川可以說是最早的糧食主產區之一。
  • 河南自古有著「得中原者得天下」之稱,現在河南為什麼不重要了?
    河南省是我們所熟知的一個大省,位於中國中部地區,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稱,是全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而且河南歷史非常悠久,據相關資料記載,河南最起碼在50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活動。其實河南在古代有著重要的地位,在中國一直有這樣一句話「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國史
  • 河南,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使其自古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
    如果說起中原大地,相信很多小夥伴就會想到河南。河南在古代,作為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物產豐富,糧食充足,交通便利,而且人才輩出,因此在古代有著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更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一說。那麼,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出名的地方,都有哪些知名景點呢?
  • 俗話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這關中是指的什麼地方,有多重要?
    眾所周知,古代戰亂連連,不像我們今天這樣的和平,一些有謀略的軍事家說過的一些名句,至今流傳。例如「得關中者得天下」,這關中是何地?這句話又是怎麼來的呢?圖片:古代戰亂連連劇照
  • 人常說「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何這句話卻不適用於三國時期
    人常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關中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其進可攻、退可守,而渭河平原肥沃的土地則是龐大的後勤基地,然而在三國時期,關中地區的優勢根本無從發揮,因而導致「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並不適用於三國時期。
  • 老說中原,但你知道中原是怎麼定義的嗎?真相了
    狹義上的中原指的就是今天的河南地區,這是就地理位置上來區分;但廣義上的中原則是以文化特徵來區分,因此以華夏族或漢族這一民族形成的文化圈所建立起來的政治、文化、藝術、經濟中心都可泛指中原。我們常聽到說「逐鹿中原」,又或者「得中原者得天下」,又譬如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最大使命就是收復中原,而當時的中原指的是哪裡呢?
  • 不得民心也能得天下?為何元清兩朝能夠成功入主中原一統天下?
    如果按照「得民心者得天下」的理論,蒙元和滿清就沒有理由奪取中原平定天下。但現實情況是兩者都成功入主中原,成為我國歷史上的正統王朝。這個問題看似不可思議,實則在意料之中。不是因為「得民心者得天下」本身有問題,而是因為後人的不同理解角度,使得「得民心者得天下」有了更多的意義,所以蒙元和滿清的入主中原也成為可能。
  • 究竟哪裡才是中原!
    古時候中原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俗話說得中原者得天下,可見中原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何等重要。中原腹地無論農業還是經濟都能為國家提供優質的資源,不光如此,中原還是中華文明的開端,中華文化也在中原生根發芽,早在春秋時期,當時的楚莊王在和周朝使者相交中問到:鼎有多重?
  • 中國古代四個兵家必爭之地,得者可安天下,有你的家鄉嗎?
    河南一帶自古被稱中原,入主中原就是拿下河南,得中原者得天下,也說明河南地區在政治軍事上的重要性。武王伐紂、春秋諸侯爭霸,嶽飛抗金等都是發生在河南。 一直是淮海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有人形象的比喻,徐州是中國東部的腰眼,是中國南北的咽喉,均屬要害位置。在歷史上徐州都曾發生過激烈的戰爭,所以說徐州乃兵家必爭之地,徐州在手天下無憂。
  • 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四川篇)?
    承接昨天的《為何得山西者易得天下,得四川者不易得天下(山西篇)?》,今天我們進入本文的下半部分四川篇。雖然上下部分沒有非常強烈的連續關係,但是山西篇中有關於中國省域區劃的基本原則「山川形便、犬牙交錯」的一些介紹。這些知識點,對於了解本文接下裡將要研究的內容,很有幫助。如果沒有看過的朋友,建議回顧一下。
  • 為何古代北方經常侵略中原地區,南方卻很少侵略中原地區?
    中原民族與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和南方少數民族,雖然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和諧穩定,但也經常發生摩擦。相對來說,中原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要大得多,而與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摩擦則少得多。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南邊的少數民族為什麼不像北邊的少數民族那樣,打中原呢?
  • 河南為什麼落後了,中原人出來說兩句,中原能夠再次崛起嗎
    河南,真的是讓人遺憾,她在中國的地位不該如此,遠遠不該如此。我們大名鼎鼎的中原地區,河南可以說是最中心的地帶,中華燦爛的文明從河南傳遍天下。河南,曾經是歷代權力角逐的中心地區,更是中國最繁華的地區。而且河南的古都也是恆絕天下。洛陽號稱十三朝古都,開封也乃八朝古都。
  • 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為何還會有元清兩朝入主天下?
    但是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麼為什麼還有元清兩朝入主中原呢?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宋安之來說說。其實在古代,所謂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只不過是勝利者的一種自我貼金方法罷了,真正得天下,關鍵不在於所謂「民心」,而在於槍桿子硬不硬,也就是說以實力來說話,而這點在元清兩朝身上最能體現出來,這兩朝就是以武力奪取的天下。
  • 感悟中原文化
    ,收功實者常於西北。」  中原不僅具有地緣戰略核心地位,更為重要的是,中原文化代表了德政信仰,是中華民族文化思想的重要內容。「中原」有廣狹二義,廣義的中原又稱「中華」「中國」「中夏」,以為天下之中。狹義的中原,指今天河南省。「得中原者得天下」的中原,即為狹義的中原。中原文化蘊涵豐富,其核心是對現實生命的關懷和民生的敬畏。
  • 為何中國古代皇帝多是是北方人,南方人卻很少?一句話說透玄機!
    為何中國古代皇帝多是是北方人,南方人卻很少?一句話說透玄機!文/毛毛侃歷史今天小編和大家聊的是關於中國的皇帝的事情。唯一相同的是,這些皇帝大都出自中國的北部,自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都是如此,南方的皇帝極少,原因何在?為何中國古代皇帝大多都是北方人,南方人卻很少?一語道出玄機!原因究竟是什麼呢?請跟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其一:我們知道黃河被稱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而長江與黃河遙相呼應,也是華夏子孫的發源地。這兩條河各自位於中國的南北兩端。
  • 為什麼自北宋之後,再沒有朝代在中原地區建立都城了?
    中國自古有「東都洛陽,西都長安」之說,無數改朝換代,重大的歷史事件大多都是圍繞著這兩處地方展開。洛陽和長安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也是中國其它歷史古城所不能相比擬的。洛陽,是中國古代建都時間最早,歷時最長,朝代最多的古城,中華民族主要的文明發源地「母親河」黃河,靜靜的流淌過洛陽地區。
  • 作為中華文明的搖籃,古代的中原到底有多大?都包括哪些地方?
    這是關於中原的最早記載,可見我們的祖先在三千多年前,就把自己當成天下的老大,自我陶醉起來。不過,我們祖先的自戀也並非都是盲目的,因為中原地區土地肥沃、風調雨順、交通發達、風光秀麗。從歷史角度講,黃河是母親河,而中原是黃河流經的地方。
  • 為何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就知道了
    諸葛亮像在廣闊的中原大地上,有這樣一塊風水寶地,它是西周的立國之地、是秦國的興國之地、是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夙願……沒錯,這就是位於現代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平原,甚有「得關中者得天下」的說法。那麼,關中平原的地理優勢到底體現在何處呢,今天我就帶領大家重新了解一下關中平原的前世今生!
  • 河南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很長時期一直處於領先地位?
    歷朝歷代中河南的這些地方作為古都的時間是最長的,在這裡建都的朝代數量也是最多的,洛陽曾經為十三朝古都,開封為七朝古都,鄭州、安陽更是中國有史以來最早的王朝夏、商的都城,這一切都向世人顯示著河南在中國古代歷史中的重要地位。華夏民族自古以來在非常長的時期內一直是以農耕文明為主體,土壤和水源是作為農耕社會的最為重要的資源,是最為華夏祖先所追逐的對象。
  • 得關中者得天下,為什麼馬超佔據關中,卻得不到天下呢?
    人們常說「得關中者得天下」,這句話並非沒有道理,在古代冷兵器時代,關中獨特的地理優勢使得其進可攻、退可守,而渭河平原肥沃的土地則是龐大的後勤基地。關中地區被東函谷關、西大散關、南武關、北蕭關四座關隘圍在中央,因而也被稱為「四塞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