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湯包或者說南京小籠包,在外地似乎還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經常在外地看見小吃店掛著「南京小籠包」或者「南京湯包」的門頭。身為南京人還怪自豪的。因為在我們的印象中,在中國,最馳名最著名的小籠包,應該是「無錫小籠包」。但是,百度上說最早的現代小籠包,是出現在常州。
那麼,湯包和小籠包究竟有什麼區別呢?要說到這個區別,我們應該還是先聊聊「灌湯包」。灌湯包是比較北方的點心。和「包子」比,灌湯包主要有兩個不同,一是包子皮是不發酵的,就是我們常說的死面,這主要是因為「死面」結實有韌勁,能兜得住包子裡的那一包湯汁;二是灌湯包的餡料中,除了肉餡,還摻入了大量的肉皮凍。肉皮凍就是你們熟悉的,常說的「膠原蛋白」。就是肉皮調味熬化後冷卻下來的滷凍。蒸包子的時候,餡裡的肉皮凍遇熱化開來,形成了灌湯包裡那一兜滿滿的鮮濃的包子湯。
湯包和小籠包,同樣麵皮也都是不發酵的,都是死面。而區別就在於餡料中有沒有肉皮凍,湯包是餡料裡摻了肉皮凍的,而小籠包不用肉皮凍。湯包可以說是小號的「灌湯包」,個頭和小籠包相仿,包子裡的湯汁不像灌湯包那樣顫顫巍巍,看上去讓人心驚膽戰。小籠包則不放肉皮凍,就是鮮肉餡。因此,小籠包湯汁很少,那一點點的湯汁,來自於肉餡中本身肥肉的油水。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還可以看籠屜裡蒸出來的包子的擺放,看褶子朝上還是朝下,來區分是湯包還是小籠包。一般的,小籠包褶子朝上,個頭稍小,看上去比較瘦骨嶙峋。而湯包褶子朝下,個頭稍大,比較豐腴飽滿,因為包子裡裡面的湯汁比小籠包要多很多。 光看包子裡湯汁的多寡,現在已經不大能區分湯包和小籠包,現在很多小籠包也多少都放些肉皮凍做餡,來增加湯汁。
南京原來的老字號小吃店,大多數賣的都是小籠包,比較著名的有「劉長興」、「四川酒家」、「全福樓」、「小上海」等等,「老瞻園麵館」的也是小籠包。賣湯包的是「尹氏湯包」、「雞鳴湯包」,以及傳說中和原雞鳴湯包一脈相承的「徐建萍湯包」,都是真正是褶子朝下的湯包。現在很多那些屬於後起之秀的小吃店,店名都叫某某湯包,比如「小李湯包」、「笑雲開湯包」,賣的卻都是褶子朝上的小籠包。
不過話說回來,我覺得在究竟湯包還是小籠包這件事上,沒必要太糾結,好吃才是王道。
在南京也有灌湯包。南京的灌湯包幾乎都是蟹黃灌湯包。然鵝,以我個人口味,不論是蟹黃湯包,還是蟹黃灌湯包,小吃店裡的,無一不腥。蟹黃要處理到不腥氣,非得有米其林廚師那樣的細緻和耐心,這點一般小吃店是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