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局核查組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鄭州觀鳥林森林公園...

2020-12-20 騰訊網

2019年第188期(總第225期·2019年10月8日)

本期提要

★國家林草局核查組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

★鄭州觀鳥林森林公園開園

★平橋區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國土綠化暨林下經濟工作

★鶴壁山城區發展特色林業促富民

要 聞(林業大事薈萃)

國家林草局核查組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

9月24至27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退耕還林(草)工程管理中心巡視員張秀斌一行,到我省開展2019年度退耕還林工程管理實績核查工作,在此期間張秀斌等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

核查組先後深入鶴壁市淇縣、濮陽市南樂縣,聽取市、縣退耕還林工作匯報,抽查上一輪、新一輪退耕還林部分小班,實地核實小班面積、造林質量、保存狀況、林地管理等情況,並走訪部分退耕農戶,就退耕還林資金補助兌付、日常管護、經濟效益、後續成果如何鞏固等進行詳細調查。

核查組表示,我省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和實施成效,新一輪退耕還林在造林質量、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都很好。核查組要求,我省要將退耕還林與國土綠化、發展特色林果產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要進一步強化管護措施,持續抓好禁牧、防火、補植補造等工作,確保退耕還林工程成林成景,真正實現山川綠、生態美、農民富的目標。(報導員王振剛報導)

快 訊(八方新聞速遞)

鄭州觀鳥林森林公園開園

10月1日, 位於中牟縣雁鳴湖鎮南部國有林場北林區的鄭州市觀鳥林森林公園正式向遊客開放。

迎著金秋十月的驕陽,沿著雁鳴湖醉美的風光來到觀鳥林。映入眼帘的是園區近千畝槐樹林,放眼所去,處處皆是鬱鬱蔥蔥的槐樹,路邊的野花芳菲,群鳥歌唱。漫步在園區規劃的健康步道,陽光透過樹枝的罅隙撲瀉而下,合著頭頂茂密的樹冠上飛躍閃爍的鳥鳴聲,如詩如畫。

鄭州市觀鳥林森林公園地處我國三大候鳥遷徙通道的中心位置,園區面積1000畝,屬於國家級公益林核心區域,由於多年封閉管理,生態類型多樣,具有高度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悉,園區植物有73科376種,菌類5科10餘種,木本植被主要有刺槐、楊樹等;主要動物有17科105種,其中鳥類78種;園區周圍有上萬畝的雁鳴湖溼地和水域,這裡的湖草、森林、鳥禽、魚蟹形成了良性共生的生態環境;園區環境靜謐,空氣清新溼潤,負氧離子含量2154個/㎝3,PM含量為2.5 32 ug/㎝3,溫度23.8℃,溼度62.8%RH,適宜的溫度和溼度為各種鳥類覓食提供了最佳的天然場所,吸引了多種鳥類在此棲息停留,「觀鳥林」由此而得名。

據了解,每年秋冬鳥類遷徙季節,有數萬隻候鳥在中牟境內停歇、覓食、越冬,近兩年,已在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內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33隻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豆雁3萬餘只,特別是去年12月25日,在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內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瀕危物種黑鸛8隻。(報導員蔡彥玲 吳小春攝影報導)

平橋區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國土綠化暨林下經濟工作

日前,信陽市平橋區委組織召開全區今冬明春國土綠化暨林下經濟觀摩動員會,在全市率先安排今冬明春國土綠化工作,打響了信陽市今冬明春國土綠化第一槍。

會議要求,要圍繞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抓住淮河生態廊道建設重點,進一步加快國土綠化建設步伐,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平橋區落實落地的途徑。林業發展要結合鄉村振興、全域旅遊、脫貧攻堅,走市場化路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廊道建設,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豐收。

今冬明春,平橋區計劃完成新造林3.5萬畝。全區將圍繞四大重點開展國土綠化工作:一是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傳遞「增綠導向」。對已建廊道進行進行補植補造的同時,實行片狀、帶狀景觀改造提升。同時,落實承包主體和管護機制,確保造林成果。二是抓好淮河生態體系建設,實施「擴綠行動」。依託國儲林等項目實施,圍繞「一帶、一圈、一區」,即淮河生態經濟帶、環出山店水庫生態圈、天目山生態旅遊及森林康養(生態公益林區)三大板塊,實施新造林3萬畝。三是布局林業發展新業態,加碼「聚綠動力」。結合鄉村振興、全域旅遊、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抓手,謀劃林業發展新業態及其布局。今後兩年,平橋區擬圍繞大郝堂鄉村漫遊廊、西大崗豫楚風光廊、東大崗水鄉遊賞廊和中部淮河觀光遊等四個旅遊線路規劃布局林業發展新業態,總面積1萬畝,今冬明春先實施5000畝。重點布局東北獼猴桃(別名奇異梅)、藍莓、景觀園林和玫瑰等鮮切花,油茶、中藥材等林下種植(西大崗蒼朮、黃精,淮河生態廊道桔梗),黃桃、五月鮮桃、葡萄等多個板塊。四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植綠效益」。發展林下經濟,實行以耕代撫、以短養長、以林代圃等立體種植和套種模式,實現林下養小苗、林下無閒地、林下不長草的效果。積極探索整體產業村、產業農民融合發展模式,壯大林下經濟,真正實現以短養長,促進林農增收。(報導員楊俊報導 )

脫貧攻堅進行時

鶴壁山城區發展特色林業促富民

近年來,鶴壁市山城區按照全市林業生態建設部署,緊緊圍繞「一河四區一小鎮」的總體布局和「金崗銀坡生態田,淇潤山城新家園」的林業發展思路,以打造精品和亮點為關鍵,以富民產業工程綠化建設為重點,以轉變造林方式、發展林業扶貧產業為抓手,突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疊加發展,大力發展林業合作社經濟,構建全區綠色富民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良性發展的惠民富民林業經濟特色路。

農民變「工人」租地打工兩不誤

為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該區積極引導群眾把現有的山地、荒地、坡地有效利用起來,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讓農民轉身「產業工人」,在家門口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該區鄭溝村村民肖春蘭受僱於鄭溝村宏民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軍嶺千畝核桃基地。合作社流轉的土地中有她家的一份,以前一畝地辛苦一年下來也就收入千把元,還不算種子、農藥、化肥、人工等成本。現在土地租給了合作社,除了每畝400塊錢的租金,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資50元,一年也能收入七八千。同村的馬瑞平算是合作社的「固定工」,長期在合作社打工。馬瑞平說:「像我們這些以務農為主的家庭婦女,外出打工離不開家,種地又不賺錢。現在好了,地雖然租出去了,種地的本行沒有丟,既能照顧上家,又能打工賺錢。」 合作社經理王合林介紹說:「合作社主要以核桃、優質早熟蜜桃等經濟型作物為主。目前,流轉土地1300餘畝,投資達400多萬元,每年支付農戶租賃費40多萬元,人工費70多萬元。」

72歲的山城區石林鎮耿寺村村民郭書星是村裡的貧困戶,去年,合作社優先安排貧困戶到村核桃種植基地就業,他和64歲的老伴雙雙被招收進了合作社長期打工,一個月老兩口兒加起來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每天扛著鋤頭、拿著剪刀來到了山上,給樹苗培培土、除除草、剪剪枝,精心照料著今年3月才種上的核桃樹。目前他已把家裡的兩畝多耕地按每年每畝300元左右的價格流轉給了合作社,又多了一份收入。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吸納貧困人口到合作社務工等形式,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為貧困戶提供了59個長期就業崗位,隨著核桃樹陸續進入掛果期,合作社將確保180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人均年收入可達1.3萬元。

一產+三產走出特色路

「現在的鶴鳴湖已經是知名度假區,在這裡大家不但能賞美景、乘遊艇,還可以採摘新鮮蔬果、品嘗綠色農家美食。我們把山、水、林、果、蔬進行了較好融合,讓遊客玩得開心,吃得放心,購物舒心。」看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山城區旭鴻果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蘇銀保高興地說。

位於鶴鳴湖畔的旭鴻果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7月,規劃建設有水果採摘、農業觀光休閒區等多個生態功能區。山城區副區長馬成海介紹,該合作社依託鶴鳴湖自然風光,在做好果木種植的基礎上,立足生態休閒觀光旅遊,開發了遊船觀光、農家樂、特色農產品經營等項目,將水產養殖、垂釣、旅遊觀光、林果採摘、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和林業的發展融為一體。

緊臨鶴鳴湖的宏民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農業觀光,流轉1500畝土地,主要種植核桃樹、蜜桃樹等。千畝核桃樹下,還散養著5000餘只土雞。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合林告訴記者:「除了現有的種植基地,今年秋收後,我還打算試種100畝牡丹、10畝油葵。依託鶴鳴湖旅遊資源,合作社還規劃了農業觀光區、農家樂體驗區、休閒療養度假區等多個生態功能區,我們要把這片崗坡地打造成能創造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致富地。」

藉助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石林會議」舊址的影響力,山城區石林鎮北唐宋村村民胡勇軍回鄉創業,承包了300餘畝荒山、流轉土地600餘畝,成立了正合林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林下套種、林下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農家樂。幾年下來,他不但把村裡的荒山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還利用林業生態優勢,建設了垂釣園、採摘園,開發了拓展訓練、農耕文化體驗、野外宿營等休閒旅遊項目,吸引了鄭州、新鄉、安陽、濮陽等地眾多遊客。

旭鴻、宏民、正合等一批林業產業合作社是山城區實施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疊加發展的成功典範。

政府來扶持發展有保障

「河北綠嶺集團免費給我們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還與我們籤訂了高於市場價的產品銷售協議,我們合作社一定能做好。」說起合作社的發展,螞蟻山「寺外桃源」合作社負責人周大軍顯得特別有信心。

周大軍的信心得益於山城區政府的大力幫扶。據了解,為了高標準打造螞蟻山「寺外桃源」合作社,該區在幫助合作社與河北綠嶺集團進行對接的同時,還聘請專業機構對合作社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設計,並通過林業、水利、交通等部門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助力合作社發展。 螞蟻山「寺外桃源」合作社是山城區扶持發展林業合作社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年來,該區把發展林業合作社和產業扶貧結合在一起,加快推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該區先後幫助轄區15家林業合作社,申報林業扶持項目30餘個,爭取上級資金500餘萬元,免費發放各類果樹苗木10餘萬株,組織開展各類技術培訓30場次,培訓人員達5000餘人次。目前,全區已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23家,流轉土地1.3萬餘畝,帶動農戶300餘戶,其中貧困戶140戶159人。(報導員張廣周攝影報導)

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四川若爾蓋:退耕還林補助資金仍是退耕農戶的重要生活來源
    為切實解決退耕農戶長遠生計問題,推動建立長效機制,州政府、州林草局通過多種途徑向國家和省反映問題、匯報工作、爭取支持。公開資料顯示,若爾蓋縣作為首批退耕還林工程試點示範縣,自1999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項目以來,累計完成退耕還林3.7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3.1612萬畝、退耕還草0.5888萬畝,惠及9個鄉鎮、51個行政村、3918戶農戶23546人。
  • 【共和國的故事·興林記】退耕還林:還林美山川
    1998年,黨中央、國務院啟動了退耕還林工程。從1999年起,前一輪退耕還林先後經歷了四川、陝西、甘肅等省區3年試點、2年大規模實施、3年結構性調整和2007年以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四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後,國家作出了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的決定。
  • 大寨梯田退耕還林
    虎頭山不再光禿禿 大寨梯田退耕還林       曾長期遵循「以糧為綱」思想的大寨村,如今加快了經濟結構調整的步伐,昔日的「海綿田」已經有一半以上退耕為林。為確保糧食豐收,大寨人還得四處拉水澆田。1999年全村玉米產量不到10萬公斤,僅為正常年份的20%。     近年來,大寨將自然坡度在30度以下的坡地全部退耕還林,提出以林養土,以林蓄水,改善生態環境的思路,這便使原本光禿禿的虎頭山變了樣。如今,大寨虎頭山上,「海綿田」種上了經濟價值較高的優質乾鮮果樹,以及松、柏等耐旱、易成活的風景樹。
  • 退耕還林 雅州大地的一場綠色革命
    1999年,中央啟動退耕還林工程。同年,四川省退耕還林試點工作會議召開,當時的雅安地區(現雅安市),率先投入到這場綠色革命之中。  鬥轉星移20載,如今,雅州大地綠樹成蔭,目及之處皆是青山,我市實現了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持續「雙增長」。
  • 鄭州市召開國家森林城市複查迎檢動員暨森林公園建設推進會
    4月20日上午,鄭州市召開國家森林城市複查迎檢動員暨森林(溼地)公園建設推進會,安排部署當前及下一階段工作。鄭州市副市長吳福民出席。  今年3~12月,國家林草局對鄭州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動態監測,為落實好各項工作,鄭州市已下發《森林鄭州「六化」建設標準(徵求意見稿)》《鄭州市國家森林城市動態監測工作實施方案(徵求意見稿)》。一批森林公園、溼地公園也正在加快推進實施。
  • 雲南石林:多舉措做好退耕還林後續管理
    3月20日,記者從雲南省昆明市石林縣退耕還林辦獲悉,在疫情防控當前,石林縣在全面恢復退耕還林涉及企業復工復產同時,結合退耕還林工作實際,採取措施做好退耕還林後續管理工作,保障退耕還林工作穩步健康發展。為使廣大幹部群眾知曉退耕還林項目建設情況及實施相關政策要求,石林縣林業和草原局開展形式多樣的退耕還林宣傳活動,在縣內各鄉鎮(街道辦事處)的趕集天深入宣傳國家、省、市、縣退耕還林實施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基本原則、政策內容、配套措施,累計發放宣傳材料8萬餘份。
  • 嶽西:退耕還林工程讓荒田荒地茶果飄香
    嶽西網訊(特約記者 餘方北)嶽西縣在新一輪退耕還林項目建設中,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使4614畝荒田荒地變成了茶果飄香的茶園和桃園,帶動1368戶、4054人增收。姚河鄉龍王茶葉專業合作社2017年與本村15戶村民籤約流轉荒田荒地180畝,其中通過退耕還林項目新建茶園60畝,今年茶園開始採摘,收入3000多元。
  • 【省林草局】我省新增一處國家地質公園
    3月20日,記者從省林草局了解到,青海同德石藏丹霞國家地質公園被授予國家地質公園。至此,我省正式命名的國家地質公園增至11處。  青海同德石藏丹霞地質公園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河北鄉、秀麻鄉,地處青藏高原東北緣的祁連、西秦嶺、東崑崙三個造山帶的交會部位,公園內共有地質遺蹟點96處,其中以氣勢恢宏的高原丹霞地貌為主體景觀,融冰川遺蹟景觀和黃河峽谷景觀為一體,丹霞崖壁、峽谷、雪山、冰川遺蹟與高原牧場、人文宗教共同構成了和諧的人與自然生態環境。
  • 國家林草局:中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
    中新社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 陳溯)記者12日從中國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獲悉,截至目前,中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森林面積2.2億公頃。11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發布《2019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9年中國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公報》稱,2019年,中國大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資源持續增長。退耕還林還草80.3萬公頃。
  • 退耕還林地 建健身步道
    自1999年來我市累計完成退耕還林132.89萬畝(含簡陽)其中退耕地還林57.89萬畝、配套荒山造林和封山育林75萬畝全市退耕地涵養水源能力達到1.26億立方米固土能力達到1.89萬噸/年在保育土壤、固定二氧化碳和供給氧氣等方面的綜合生態價值經折算綜合貢獻值每年達2.71億元退耕還林132.89
  • 退耕還林能否換回青山綠水
    如今,那裡退耕還林工程已經實施了8年,那這八年來的努力,究竟能不能換回青山綠水?  洪雅縣地處長江上遊水系青衣江旁,早在8年前全縣就開始了退耕還林,累計已經有38萬多畝大片陡坡耕地完成退耕還林,現在僅剩下一些零星小片耕地需要繼續退耕,雖然退耕還林已經在洪雅縣家喻戶曉了,但是,這裡退耕的村民仍然十分擔心土地退耕造林後會影響他們的生活和經濟收入。
  • 鄭州加快森林公園建設進度 10個公園國慶節正式開園
    原標題:我市加快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建設進度4月20日上午,我市召開國家森林城市複查迎檢動員暨森林(溼地)公園建設推進會,安排部署當前及下一階段工作,確保順利通過國家監測考核。會上,市林業局通報了鄭州市森林(溼地)公園建設進展情況。
  • 生態旅遊、林下經濟齊上陣 青海省林草局脫貧攻堅工作顯成效
    擴大貧困人口生態管護員覆蓋面結合行業扶貧特點,將落實生態公益性管護崗位作為生態扶貧的重中之重,省林業和草原局在項目資金安排十分緊張的情況下,2016年初,統籌中央財政天保工程森林管護補助、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等資金積極設置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管護崗位,在國家林草局出臺生態護林員政策後,積極爭取國家層面生態護林員崗位
  • 省林草局到昭陽區開展禁食野生動物收容處置情況核查工作
    12月9日,省林草局森林自然中心一行3人到昭通市昭陽區動物園開展禁食野生動物收容處置情況核查工作,市、區相關領導陪同核查。核查組一行採取調閱處置檔案、現場查看、問卷等形式對禁食野生動物收容處置情況進行現場檢查和逐一核查。
  • 2019年完成退耕還林還草80萬公頃 我國森林覆蓋率近23%
    《公報》顯示,2019年我國國土綠化工作取得新成績,全年共完成造林706.7萬公頃、森林撫育773.3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14.7萬公頃。截至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2.96%,森林面積2.2億公頃。2019年,我國大力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森林資源持續增長,森林惠民成效顯著。完成退耕還林還草任務80.3萬公頃。
  • 退耕還林 南部縣3年完成2萬餘畝
    該村黨支部書記高明全說,目前該村已完成退耕還林308畝。為保證苗木栽植質量,村子按照「挖大坑、施好肥、栽大樹」的原則,在村委會監督管理的基礎上,聘請村民為護林員進行專門管護。目前,村裡25度以上的坡耕地都逐漸實施了退耕還林,村裡的環境得到改善,村民的生態保護意識明顯增強。  「採取『因地制宜,尊重規律』的原則逐步推進。」
  • 我省先行先試 盤活「沉睡」的森林資源
    本報運城消息 9月22日,垣曲縣舉辦「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發放儀式」,國家林草局改革發展司一級巡視員杜紀山,省林草局副局長嶽奎慶等有關領導參加首貸儀式。一起見證銀行與林農代表籤訂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款協議,銀行現場為林農各授信30萬元。
  • 推進5個森林公園建設 明年森林鄭州這樣建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劉瑞朝 明年,鄭州將繼續推進鄭州黃河溼地中牟鳥類棲息地、中牟雁鳴湖溼地公園等五個森林(溼地)公園的建設工程。繼我省今冬明春國土綠化工作部署之後,12月2日,鄭州市國土綠化工作推進會召開,明年,鄭州市將繼續打造「兩帶、三山、五河、一網」國土綠化體系。
  • 退耕還林后土地屬於誰?這些土地將不屬於農民所有!
    近些年來國家越來越重視農村的環境,而為了保護農村環境,國家一直都在推動退耕還林政策,將農用耕地用來種植林木,對此國家還給於一系列的補貼,但是對於退耕還林的相關政策農民朋友卻不太了解,尤其是退耕還林之後能夠領取到哪些補貼,退耕還林后土地是屬於誰的?
  •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實施退耕還林工程讓山更美民更富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政府網10月16日訊 四川省瀘州市古藺縣被列為國家退耕還林試點縣以來,確定了以建設生態林為主,經濟林為輔的發展戰略,先後實施第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和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共計建成退耕還林25.43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