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188期(總第225期·2019年10月8日)
本期提要
★國家林草局核查組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
★鄭州觀鳥林森林公園開園
★平橋區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國土綠化暨林下經濟工作
★鶴壁山城區發展特色林業促富民
要 聞(林業大事薈萃)
國家林草局核查組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
9月24至27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退耕還林(草)工程管理中心巡視員張秀斌一行,到我省開展2019年度退耕還林工程管理實績核查工作,在此期間張秀斌等充分肯定我省退耕還林管理。
核查組先後深入鶴壁市淇縣、濮陽市南樂縣,聽取市、縣退耕還林工作匯報,抽查上一輪、新一輪退耕還林部分小班,實地核實小班面積、造林質量、保存狀況、林地管理等情況,並走訪部分退耕農戶,就退耕還林資金補助兌付、日常管護、經濟效益、後續成果如何鞏固等進行詳細調查。
核查組表示,我省前一輪退耕還林成果鞏固和實施成效,新一輪退耕還林在造林質量、工程管理等方面的做法都很好。核查組要求,我省要將退耕還林與國土綠化、發展特色林果產業、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工作有機結合起來,要進一步強化管護措施,持續抓好禁牧、防火、補植補造等工作,確保退耕還林工程成林成景,真正實現山川綠、生態美、農民富的目標。(報導員王振剛報導)
快 訊(八方新聞速遞)
鄭州觀鳥林森林公園開園
10月1日, 位於中牟縣雁鳴湖鎮南部國有林場北林區的鄭州市觀鳥林森林公園正式向遊客開放。
迎著金秋十月的驕陽,沿著雁鳴湖醉美的風光來到觀鳥林。映入眼帘的是園區近千畝槐樹林,放眼所去,處處皆是鬱鬱蔥蔥的槐樹,路邊的野花芳菲,群鳥歌唱。漫步在園區規劃的健康步道,陽光透過樹枝的罅隙撲瀉而下,合著頭頂茂密的樹冠上飛躍閃爍的鳥鳴聲,如詩如畫。
鄭州市觀鳥林森林公園地處我國三大候鳥遷徙通道的中心位置,園區面積1000畝,屬於國家級公益林核心區域,由於多年封閉管理,生態類型多樣,具有高度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據悉,園區植物有73科376種,菌類5科10餘種,木本植被主要有刺槐、楊樹等;主要動物有17科105種,其中鳥類78種;園區周圍有上萬畝的雁鳴湖溼地和水域,這裡的湖草、森林、鳥禽、魚蟹形成了良性共生的生態環境;園區環境靜謐,空氣清新溼潤,負氧離子含量2154個/㎝3,PM含量為2.5 32 ug/㎝3,溫度23.8℃,溼度62.8%RH,適宜的溫度和溼度為各種鳥類覓食提供了最佳的天然場所,吸引了多種鳥類在此棲息停留,「觀鳥林」由此而得名。
據了解,每年秋冬鳥類遷徙季節,有數萬隻候鳥在中牟境內停歇、覓食、越冬,近兩年,已在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內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33隻和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灰鶴、豆雁3萬餘只,特別是去年12月25日,在黃河溼地自然保護區內觀測到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國際瀕危物種黑鸛8隻。(報導員蔡彥玲 吳小春攝影報導)
平橋區安排部署今冬明春國土綠化暨林下經濟工作
日前,信陽市平橋區委組織召開全區今冬明春國土綠化暨林下經濟觀摩動員會,在全市率先安排今冬明春國土綠化工作,打響了信陽市今冬明春國土綠化第一槍。
會議要求,要圍繞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抓住淮河生態廊道建設重點,進一步加快國土綠化建設步伐,積極探索「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平橋區落實落地的途徑。林業發展要結合鄉村振興、全域旅遊、脫貧攻堅,走市場化路子,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廊道建設,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豐收。
今冬明春,平橋區計劃完成新造林3.5萬畝。全區將圍繞四大重點開展國土綠化工作:一是實施質量提升工程,傳遞「增綠導向」。對已建廊道進行進行補植補造的同時,實行片狀、帶狀景觀改造提升。同時,落實承包主體和管護機制,確保造林成果。二是抓好淮河生態體系建設,實施「擴綠行動」。依託國儲林等項目實施,圍繞「一帶、一圈、一區」,即淮河生態經濟帶、環出山店水庫生態圈、天目山生態旅遊及森林康養(生態公益林區)三大板塊,實施新造林3萬畝。三是布局林業發展新業態,加碼「聚綠動力」。結合鄉村振興、全域旅遊、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以發展林下經濟為主抓手,謀劃林業發展新業態及其布局。今後兩年,平橋區擬圍繞大郝堂鄉村漫遊廊、西大崗豫楚風光廊、東大崗水鄉遊賞廊和中部淮河觀光遊等四個旅遊線路規劃布局林業發展新業態,總面積1萬畝,今冬明春先實施5000畝。重點布局東北獼猴桃(別名奇異梅)、藍莓、景觀園林和玫瑰等鮮切花,油茶、中藥材等林下種植(西大崗蒼朮、黃精,淮河生態廊道桔梗),黃桃、五月鮮桃、葡萄等多個板塊。四是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升「植綠效益」。發展林下經濟,實行以耕代撫、以短養長、以林代圃等立體種植和套種模式,實現林下養小苗、林下無閒地、林下不長草的效果。積極探索整體產業村、產業農民融合發展模式,壯大林下經濟,真正實現以短養長,促進林農增收。(報導員楊俊報導 )
脫貧攻堅進行時
鶴壁山城區發展特色林業促富民
近年來,鶴壁市山城區按照全市林業生態建設部署,緊緊圍繞「一河四區一小鎮」的總體布局和「金崗銀坡生態田,淇潤山城新家園」的林業發展思路,以打造精品和亮點為關鍵,以富民產業工程綠化建設為重點,以轉變造林方式、發展林業扶貧產業為抓手,突出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疊加發展,大力發展林業合作社經濟,構建全區綠色富民產業集群,走出了一條良性發展的惠民富民林業經濟特色路。
農民變「工人」租地打工兩不誤
為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該區積極引導群眾把現有的山地、荒地、坡地有效利用起來,通過土地流轉形式,大力發展農業規模化經營,讓農民轉身「產業工人」,在家門口就業,增加農民收入。
該區鄭溝村村民肖春蘭受僱於鄭溝村宏民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將軍嶺千畝核桃基地。合作社流轉的土地中有她家的一份,以前一畝地辛苦一年下來也就收入千把元,還不算種子、農藥、化肥、人工等成本。現在土地租給了合作社,除了每畝400塊錢的租金,還可以在合作社打工,每天工資50元,一年也能收入七八千。同村的馬瑞平算是合作社的「固定工」,長期在合作社打工。馬瑞平說:「像我們這些以務農為主的家庭婦女,外出打工離不開家,種地又不賺錢。現在好了,地雖然租出去了,種地的本行沒有丟,既能照顧上家,又能打工賺錢。」 合作社經理王合林介紹說:「合作社主要以核桃、優質早熟蜜桃等經濟型作物為主。目前,流轉土地1300餘畝,投資達400多萬元,每年支付農戶租賃費40多萬元,人工費70多萬元。」
72歲的山城區石林鎮耿寺村村民郭書星是村裡的貧困戶,去年,合作社優先安排貧困戶到村核桃種植基地就業,他和64歲的老伴雙雙被招收進了合作社長期打工,一個月老兩口兒加起來有2000多元的收入。他每天扛著鋤頭、拿著剪刀來到了山上,給樹苗培培土、除除草、剪剪枝,精心照料著今年3月才種上的核桃樹。目前他已把家裡的兩畝多耕地按每年每畝300元左右的價格流轉給了合作社,又多了一份收入。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吸納貧困人口到合作社務工等形式,截至目前,合作社已經為貧困戶提供了59個長期就業崗位,隨著核桃樹陸續進入掛果期,合作社將確保180名貧困人口脫貧增收,人均年收入可達1.3萬元。
一產+三產走出特色路
「現在的鶴鳴湖已經是知名度假區,在這裡大家不但能賞美景、乘遊艇,還可以採摘新鮮蔬果、品嘗綠色農家美食。我們把山、水、林、果、蔬進行了較好融合,讓遊客玩得開心,吃得放心,購物舒心。」看著絡繹不絕的遊客,山城區旭鴻果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黨支部書記蘇銀保高興地說。
位於鶴鳴湖畔的旭鴻果木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4年7月,規劃建設有水果採摘、農業觀光休閒區等多個生態功能區。山城區副區長馬成海介紹,該合作社依託鶴鳴湖自然風光,在做好果木種植的基礎上,立足生態休閒觀光旅遊,開發了遊船觀光、農家樂、特色農產品經營等項目,將水產養殖、垂釣、旅遊觀光、林果採摘、餐飲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和林業的發展融為一體。
緊臨鶴鳴湖的宏民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林下經濟、農業觀光,流轉1500畝土地,主要種植核桃樹、蜜桃樹等。千畝核桃樹下,還散養著5000餘只土雞。該合作社負責人王合林告訴記者:「除了現有的種植基地,今年秋收後,我還打算試種100畝牡丹、10畝油葵。依託鶴鳴湖旅遊資源,合作社還規劃了農業觀光區、農家樂體驗區、休閒療養度假區等多個生態功能區,我們要把這片崗坡地打造成能創造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的致富地。」
藉助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石林會議」舊址的影響力,山城區石林鎮北唐宋村村民胡勇軍回鄉創業,承包了300餘畝荒山、流轉土地600餘畝,成立了正合林果農民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林下套種、林下養殖、農副產品深加工、農家樂。幾年下來,他不但把村裡的荒山變成了遠近聞名的「花果山」,還利用林業生態優勢,建設了垂釣園、採摘園,開發了拓展訓練、農耕文化體驗、野外宿營等休閒旅遊項目,吸引了鄭州、新鄉、安陽、濮陽等地眾多遊客。
旭鴻、宏民、正合等一批林業產業合作社是山城區實施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疊加發展的成功典範。
政府來扶持發展有保障
「河北綠嶺集團免費給我們提供樹苗和技術指導,還與我們籤訂了高於市場價的產品銷售協議,我們合作社一定能做好。」說起合作社的發展,螞蟻山「寺外桃源」合作社負責人周大軍顯得特別有信心。
周大軍的信心得益於山城區政府的大力幫扶。據了解,為了高標準打造螞蟻山「寺外桃源」合作社,該區在幫助合作社與河北綠嶺集團進行對接的同時,還聘請專業機構對合作社進行了高標準規劃設計,並通過林業、水利、交通等部門積極爭取上級資金,助力合作社發展。 螞蟻山「寺外桃源」合作社是山城區扶持發展林業合作社的一個縮影。據了解,近年來,該區把發展林業合作社和產業扶貧結合在一起,加快推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近年來,該區先後幫助轄區15家林業合作社,申報林業扶持項目30餘個,爭取上級資金500餘萬元,免費發放各類果樹苗木10餘萬株,組織開展各類技術培訓30場次,培訓人員達5000餘人次。目前,全區已發展林業專業合作社23家,流轉土地1.3萬餘畝,帶動農戶300餘戶,其中貧困戶140戶159人。(報導員張廣周攝影報導)
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