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巖古鎮位於貴州省貴陽市南郊,距貴陽市區約40公裡,始建於明洪武十年(1378年),是貴州四大古鎮之一。這裡原為軍事要塞,依山就勢,城牆用方塊巨石築於懸崖上,分內城和外城,城牆上築有敵樓、垛口、炮臺,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小鎮沒有酒吧的喧囂,一切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古樸。這裡是電影《尋槍》的拍攝地。
青巖古鎮內至今完好地保存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建築,設計精巧、工藝精湛,寺廟、樓閣畫棟雕梁、飛角重簷相間,精美絕倫的石雕、木雕工藝是一大看點。鎮內建築背街是青巖鎮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下面就一起去看一下青巖古鎮必遊的八個景點吧。
一、青巖背街
青巖背街位於南街與西街之間,是青巖古鎮最具特色的一條石巷。這裡是以石頭砌築而成的老巷子,是連接古鎮南街與西街的重要通道。路面的青石板經過幾百年的衝刷、磨礪,已光可鑑人,如鏡面般泛著青黑的光芒,幽深而靜謐。街邊都是層層片石壘起的院牆,路窄而幽靜,沿山勢起伏,是攝影的絕佳地點。這樣的街道既不失鄉村味道,又具有城市街巷的特點,的確是拍照片的絕佳去處,也是旅行團必到打卡景點,遊客還是比較多的,想拍出好照片,需要運氣和耐心。
青巖背街東接財神廟西抵慈雲寺,將青巖古鎮內南街、西街連接在一起。巷道起伏變化,蜿蜒曲折,是 貴州古城鎮街巷構成的典範。以條石、塊石、團石和不規則石塊用糯米漿、桐油、石灰粘合砌築,其石材運用和砌築方法多變,砌築方法的多變,使石巷的細部紋理顯得十分豐富,兼具自由與規則的特點,顯得靜謐悠長。抗戰時期,李克農家屬和孟慶樹家屬等就居住在這條街道的院落內,青翠的植物伸出院牆,給石巷帶來勃勃生機。電影《尋槍》也為背街留下了無數精彩鏡頭。
二、定廣門
定廣門位於青巖古鎮南端,是古鎮的南門,通往定番和廣順的路就從這裡開始,定廣門也因此得名。定廣門原是清順治年間副總兵班應壽擴修青巖城時所建,鹹豐年間,青巖團務總理趙國澍全面整修青巖城時,建城門城樓。城樓面闊三間,進深約四米,青瓦屋面。現在看到的城門城樓是經1993年和2000年兩次重修,並加修了護身牆,基本復原舊貌。如今城門前依舊有層疊交錯的麥田,透過牆欄門洞,古舊老宅都被青瓦覆蓋,每一塊石頭似乎都在訴說著歷史的滄桑,歷史厚重感撲面而來。
定廣門連接城牆,全用方塊巨石築就,近看遠觀,都比較巍峨。古城牆、敵樓、垛口、炮臺,全用方塊巨石築就,一派青灰蒼黑,有點像長城,氣勢恢宏,登上去還可走到古鎮後山的城牆上。殘缺的城垣高大挺拔,在山嶺間蜿蜒開來。行至此,無不領略到古鎮的悠悠古韻,站在城門上遠眺也別有一番風味。 現在城門前有層疊交錯的麥田,風景非常不錯。定廣門前的石板路,現在稱為古驛道,在此是拍攝定廣門的最佳位置,通常外來遊客都是從此門或北門進入古鎮的。
三、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青巖古鎮東街,地處青巖古鎮的中心地帶,後院與青巖書院、趙公專祠連通,建於萬曆年間,乾隆年間重修,古時是文人讀書、聚會、祭拜文昌帝君的地方。文昌閣依山而建,古樸雄偉,閣下庭院幽雅,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繪,雕刻與北方古建築迥異。文昌閣前門立有一座大理石的牌坊,非常的高大,門外左側是字葬塔、經山門內進主殿內,可見「萬世師表」、「晞風鄒魯」等牌匾,以及孔子事跡、七十二弟子壁畫。
文昌閣建於明萬曆年間,懸山頂磚木結構,二進四合院,坐南朝北,佔地面積八百多平方米。整個建築群由齋房、過廳、前殿、廂房、閣樓組成。閣樓分兩層,第一層為四個角,第二層為六個角。前殿供奉孔子及其七十二賢士像。二進院水星樓內供奉的是文昌帝君像。旁邊是一個蓮花池,院內保存有巨石鑿成的石缸兩口,缸上浮雕著人物、花草等圖案,充分展現了當時青巖地區工藝水平。閣樓內的木雕、石雕均有吉祥圖案,如「二龍抱寶」、「雙鳳朝陽」等。
四、萬壽宮
萬壽宮又稱天柱宮,位於青巖古鎮西街與背街的交匯處,毗鄰慈雲寺,建於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清嘉慶三年(1796年)和道光十二年(1832年)皆重修,最早並不是一座道觀,而是江西會館,為江西客民所建,是南來北往的商賈之所,後來改造為道教宮觀。萬壽宮外觀宏偉,門楣上彩繪的八仙雕塑形象很可愛,正中央為太上老君的立體彩雕,栩栩如生。
萬壽宮總佔地約1100平方米,整座宮院坐東向西以正殿、配殿、兩廂、戲樓和生活區組成一個大建築群,在貴州地區的古建築中實不少見,是一件難得的古建築精品。戲樓簷口下有獨具匠心的吊墩的木質透雕「雙獅爭雄」撐拱,在貴州地區的古建築中實不少見,是一件難得的古建築精品。其中內容有「鴻門宴」、「韓信點兵」、「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讓人叫絕。
五、狀元府
狀元府位於青巖古鎮狀元街,是貴州第一個文狀元趙以炯的故居。狀元街與北街交接,靠南邊那一截叫下院街,北街幹道上有指示路牌比較容易找到。大院門前是一副簡單的對聯「琴鶴譜志,論語傳家」,顯示了主人一生的志願。府第坐南朝北,為兩進四合院,均為一正兩廂,風格是歇山式,總佔地面積700平方米左右。現存前殿、正殿、兩廂和朝門,朝門內牆上有許多不同的壽字殘跡,據說這是趙以炯曾曾祖父趙理倫百歲時所留。建築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氣派而不張揚,寧靜恬淡,一派書香風範。
狀元府吸收了蘇州民居的建築風格,同時融入貴州多民族建築風情,總體上以「雅」、「幽」為主要特點,特別是主廳的家私、擺設和江南大宅院有頗多相似之處。這座宅院雖然細緻講究,但一點也不奢華、張揚,這種風格來自主人相對低調的性格。狀元府建築群為穿鬥式懸山頂木結構,屋頂蓋小青瓦,這種建築在日益現代化的當今顯得尤為珍貴。綠植在庭前兀自迎風翠綠,褪色的木質窗戶紋路複雜,雕刻精緻。到這座庭院觀光的遊客不是很多,幽靜的氛圍反而更加襯託出文氣之深厚。
六、玄武門
玄武門位於青巖古鎮北端,是青巖古鎮的北門,城門為重簷歇山式頂木結構建築,屋頂為青灰色瓦面,泥塑脊飾,是古代欽差下達皇帝聖旨的場所。初建於明朝天啟年(1621-1624),清順治十七年(1601年)班麟貴之子斑應壽子承父職(土司)將土城牆改建為石城牆,清嘉慶三年(1798),武舉人袁大鵬重修擴建,是青巖軍事古鎮的象徵之一。當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曾六次攻城不破,大敗而去,青巖城因此留下攻不破的美譽。
玄武門是傳統的古老城門,較於西安、北京大城市的城門,玄武門有一種敦厚的感覺。城樓上寫著青巖兩個字,登上城樓,古鎮內外風景一覽無餘。城外遠山蒼茫,斜陽慵懶,在秋葉的灑落中,時間也在悄悄地流逝;城內可以看到大片灰黑色的屋頂,色彩單一凝重,視野空曠淡遠。周圍的城牆一小段可以行走,上邊紅旗飄飄,適合拍照。2015貴陽國際馬拉松賽的終點就設在玄武門。
七、迎祥寺
迎祥寺位於青巖古鎮南街黃家坡腳,是貴州唯一一座沒有斷過香火和離開過出家人的寺廟,也是明末清初貴州的重要寺院之一,寺名為迎接吉祥之意。迎祥寺始建於明天啟元年(1621年),由智安法師修建,前後歷時七載,於天啟七年(1627年)竣工。寺院建有閣式山門、大殿、後殿及兩側配殿。1990年,在社會各界大力支持捐助下,由通修法師主持,再次照明代建築樣式進行維修,並從貴陽黔靈山弘福寺迎入釋迦牟尼、阿南尊者、十八羅漢等佛像21尊,供奉於大雄寶殿。
迎祥寺座西朝東,建築氣勢雄偉,殿宇巍峨。總面積8畝,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主體建設層次分明。從古鎮南街迎祥巷進入寺廟山門,穿過天井,依次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三層殿堂。天王殿兩側為齋堂。大雄寶殿與觀音殿之間是四合院天井。院內有放生池,石欄杆。天井北側為玉佛殿,南側為祖師殿與法物流通處,觀音殿北側為藥師殿,南側為地藏王殿。迎祥寺主體建築四周建有鐘樓、鼓樓、九龍壁、經堂、清涼臺、衣缽塔、禪房、綠化帶等。
八、趙理倫百歲坊
趙理倫百歲坊位於青巖古鎮老南門與定廣門之間,舊稱大刺窩,建於清朝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石坊是一座四柱三間三樓阿頂牌坊,巍然矗立在南街,面南背北,與定廣門相距三十米。趙理倫百歲坊高9.5米,寬9米,呈四柱三間三樓四阿頂式。由青巖本地石材「白綿石」所建,顏色潔白,歷久彌新。中門橫擔精細鏤雕「二龍搶寶」。北面橫匾題額為陰刻擘窠大字「七葉衍祥」,中間刻有「欽賜」二字。南面橫匾題額為陰刻擘窠大字「昇平人瑞」,中間亦刻有「欽賜」二字,皆為清宣宗欽賜。
趙理倫百歲坊的主要特點是四柱南北均有石獅護柱,獅高1.5米,前爪握寶,後爪壁於石柱之上。4根立柱抱鼓石不是「抱鼓」,而是石獅 。8尊石獅均尾朝上頭朝下,活像獅子下山。一般石獅多取蹲式,雖然威嚴但使之呆板。而趙理倫百歲坊上的石獅,雄獅戲寶,雌獅護仔,交相呼應,相映成趣,一反常規,特別富有生氣。藝術大師劉海粟看了這些石獅 ,認為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精品。《中國古鎮(二)》特種郵票一套6枚其中貴州青巖古鎮展示的石牌坊就是趙理倫百歲坊。對於青巖古鎮必遊的八個景點你怎麼看,歡迎發表意見和評論,我們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