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在現代,還是在古代,麻布都是一種很常見的東西,它們是由麻類植物纖維製成的一種布料,正因如此,它製作成本低廉,應用範圍比較廣。1968年,阿斯塔那古墓發現一些麻布,但為何經過鑑定後,專家卻認為它們都是難得的文物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這些麻布到底有什麼珍貴之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阿斯塔那古墓位於吐魯番市區東偏南40公裡處,它是古代高昌城鄉官民的共同墓地。1959年,阿斯塔那古墓被發現後,專家共對其進行13次考古發掘,出土大量的珍貴文物,如:壁畫、泥塑、古書等。
1968年,當地的文物專家接到消息,準備對阿斯塔那108號墓進行保護性發掘。在清理古墓的過程中,一位年輕的專家在牆角發現一些麻布。專家看到麻布後,並未在意,直接將其裝入三類文物箱中,帶回研究所。
研究出土文物時,專家們驚奇地發現,這些麻布竟是唐朝物品,而麻布的上面,還保存黑色的題字。通過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看到「庸」字或「調」字。發掘古墓的過程中,專家們最希望出土帶字的文物,它們會記載相應的歷史,唐朝帶有字 跡的麻布,記載的自然都是唐朝歷史文化。但看到麻布上的字,專家產生兩個疑惑,這些文字究竟想表達什麼,為何大唐的麻布會出現在西域呢?
在唐朝時,「稅收」是國庫的主要收入來源。根據相關資料記載,唐朝實行「以丁為本」的收稅制度,這種制度在吐魯番地區也得到較為全面的實施,但實施的同時,也還會有一些不同的稅收辦法,除了「以丁為本」稅收制度外,當地還實行「租庸調製」。
根據「以丁為本」的規定,男子每年必須服徭役20天。從這點上看,服徭役是必須的,但凡事都有例外。朝廷制定賦稅制度,主要的目的是收錢,如果家庭條件較好的男子不想服役,可以通過繳納絹或布代役。也就是說,只要每日交三尺絹或布,就可以免除當日的徭役,人們將這種抵消徭役的方式稱為「輸庸代役」。
在收繳麻布的過程中,朝廷為方便做記錄,會讓上交者在麻布上寫名字、數量。正因如此,麻布上才會留下黑色的題字。各位的稅收產庫整理部門收到麻布後,會加蓋官印,防止丟失。
看到這樣的記載後,我們就能理解麻布上為何會出現「庸」字或「調」字。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用麻布製成的休閒裝、工作裝、環保袋等物品,它是很常見的一種布料,價格非常低廉。但在唐朝,麻布可以抵頂徭役,價格也比較高,當朝廷收繳各地送上來的麻布後,會讓左藏署統一掌管。
朝廷收繳大量的麻布,必定無法全部使用掉,他們會將其作為商品出口到西域。所以,我們才能在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帶字的麻布。
文物是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它們身上自帶獨有的謎題,等待優秀的學者將其一一揭曉。在阿斯塔那古墓中,文物專家出土看似普通的麻布,但其實它並不普通,它不僅讓我們知道唐朝的稅收制度,還讓我們明白了唐朝麻布的質量,以及輸庸代役的內容。當麻布上的文字被專家破解後,它真正的價值才被展現出來。
如果各位讀者對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麻布感興趣,可以去當地的博物看一看,它靜靜地擺放在展示臺,正為後人們展示盛唐的一段歷史,以及豐富的稅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