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對於現代人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寶貝,即使某些文物在當時並不珍貴,但是它們仍然具備深厚的歷史價值。公安人員在一次追繳被盜文物過程中,他們追回了五個特殊的罐子,也正是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罐子,卻破解了一個古代的謎團。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18年某一天,山西省盂縣公安地區的派出所民警,接到村民舉報,稱當地有盜墓賊在夜間挖掘古墓,並發出了很大的響聲,第二天的一早,他來到現場,發現了深深的盜洞,他懷疑其已經得手並逃之夭夭。山西省盂縣公安古墓早在1988年時就已經被發現,該處是一座清代時期的墓葬群,墓主人的身份大多都是平民百姓與鄉村士紳,故此墓葬規格較低,並沒有太大的挖掘意義。
可是話說回來,雖然考古專家們並未對該處古墓群有過太多的重視,但也不代表盜墓賊可以肆意掠取其中的文物。民警們迅速組成調查組,開始了一場針對古墓盜竊案的偵查活動。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民警們終於破獲了盜墓案,並且將所有的文物如數追回,為我國文化事業挽回了一定的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眾多的文物中,考古專家們並沒有發現太多的有價值器物,可是其中有五個形狀較為特殊的陶罐子,引起了他們的注意。
從整體來看,五件罐子的器型大小相近,上方呈圓唇狀,頸部通直,並且在肩部設有四個「把手」,明顯是用來繫繩子所用。器物中間呈深腹狀並微微隆起,下方稍向內部收斂並有一圈足。陶罐的顏色為黃白胎夾砂,高度分別為14㎝至10㎝不等,能夠看出其製造的粗糙程度。
除此之外,專家們還發現,無論是從製作的器型還是上釉的均勻程度來看,五件陶罐完全是民間的劣質品,只能算是實用器卻沒有任何觀賞的價值。
可是專家們為何要會對其另眼相待呢?其中的原因就在於陶罐背後的文字上。陶罐的背後究竟寫了什麼?我們可以一起來看一下:五件陶罐分別書寫著「黍罐」、「麥罐」、「菽罐」、「稻罐」、「粱罐」,以及「嘉慶元年」的字樣。
按照考古界的一貫作風,這樣的陶罐基本都會被考古專家們定義為金元時代的產物,並對其歷史價值大加忽視。可是這五件陶罐卻明確寫著「嘉慶元年」,為清代文物定代的意義非常清晰明確,這也就為後世考古界定義此類陶罐找到了實物根據,其參考價值極大。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了,所謂的「黍罐」、「麥罐」、「菽罐」、「稻罐」、以及「粱罐」,究竟代表著什麼呢?其實問題很簡單,以上組合正是我國傳統認知的「五穀」。「五穀」一詞出現較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的周代。在眾多的歷史典籍中,我們都能找到「五穀」的身影。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對於五穀的定義存在著一定的分歧,《論語註疏》中記載:「按五穀之名,《周禮職方》雲黍、稷、菽、麥、稻」,而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五穀就是黍、稷、否、麥、麻,甚至還有黍、粟、菽、麥、稻的說法。既然古書有以上記載,就說明「麻」其實也是五穀中的一種。不過從五件陶罐上的文字記述來看,似乎唯獨缺了一件「麻罐」,該種現象又說明了什麼問題呢?這正好解釋了清代時期沒人種麻,或者種麻量減少的現實狀況,這是時代變遷的證明,也是我國農業社會在不同發展時期的一個小小的縮影。
由此我們也能看出,文物的價值並不在於其本身的經濟價值,而是在於它背後的歷史價值。每一件文物其實都是一個時代的瞬間定格,反映出當時人類社會的真實情況。考古是一門了解歷史的重要學科,而文物卻是溝通古今文明的一把金鑰匙。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