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館於2013年舉辦的「中非傳統兵器藝術展」,展出三百六十餘件中部非洲的兵器,造型奇特,裝飾精細,極具藝術價值,彰顯了非洲人民別具匠心的審美意趣和獨特的文化功用。中部非洲地處撒哈拉沙漠以南,自然地理環境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其自然環境又孕育了獨有的人文之美。展覽中展出的中非兵器,除了用於狩獵和戰爭之外,還是政治、財富、宗教的權力象徵,本文遴選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斧式兵器,與中國古代斧鉞兵器從類型、材質、裝飾特點及用途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嘗試探討古代中國與中部非洲兩個截然不同文明中斧鉞功能的文化內涵。
中非傳統兵器藝術展
非洲斧式兵器
非洲斧式兵器主要有戰斧、儀式性斧、鳥首斧和扁斧幾種類型。
戰斧
戰斧通常由手柄與垂直的斧鋒組成,手柄較長,大約為一公尺,多用木、象牙或金屬製成,斧鋒相對較小,由不同的金屬製造。造型也各不相同,分量一般較輕,斧頭的重心位於斧鋒的連接處,其科學合理的設計保證了該器所具有的最佳殺傷力。時至今日,在中非東部、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戰斧仍是主要的兵器之一。
儀式斧
儀式性斧顧名思義就是指雖具有攻擊功能,但不用於實戰,而只是舉行儀式時標誌身份地位或王權的斧頭。儀式性斧的手柄一般較短,造型、大小與原始兵器相似,不同的是裝飾更加豐富。有的斧鋒造型、大小皆誇張奢侈,有的則在斧柄或斧鋒雕刻人像。還有一些尺寸非常小型的斧,只具純粹象徵意義。
鳥首斧
鳥首斧是中非兵器中極富特色的一種,因形狀酷似犀鳥的頭而得名。鳥首斧的斧鋒大多一端尖銳、一端圓鈍,直接鑲嵌於手柄之上。
鳥首斧主要發現於加彭及剛果(布)。和非洲其他地區一樣,該地區對於鴉犀鳥極為尊崇,認為它具有神奇的魔力。鳥首斧曾被用於投擲,可能是飛刀的退化形態,但現在已失去叢林野戰功能,多被用於成年儀式。
扁斧
扁斧堪稱中非兵器的經典。大多數扁斧的手柄及鋒面上都帶有精美的裝飾,有些更於手柄或斧鋒連接處雕有人像,斧鋒則直接從人像的口中伸出。而風格各異的人頭造型,代表其來源於不同的部落或地區。扁斧原本是鐵匠和雕刻家的工具,在實用中通常置於肩處,遇到危險時亦可用作兵器,但後來裝飾漸趨複雜精緻,逐漸失去原有的功能而成為身份等級崇高的貴族地位的象徵。
中國斧式兵器
中國新石器時代後期到夏商周時代,玉質兵器製作量很大,如玉斧、玉鉞、玉戚、玉戈等;商周時期又出現青銅鉞、青銅戈等大量青銅兵器,這些都是顯示王權、軍權的禮儀儀仗器。本文僅就玉斧、玉鉞、玉戚、青銅鉞等幾種斧式兵器進行討論。
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史前時代的北方以玉斧為主要種類,南方以玉鉞為主,二者均非實戰兵器,而是王權和族權的象徵。
商獸面紋玉斧
商獸面紋玉斧,系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長十釐米,體厚二點六釐米。斧身兩面均雕獸面紋,紋飾精細。雙面刃,無使用痕跡。如此精美的玉斧非常罕見,應為商王室的儀仗用器。前端有圓穿,可固定木柄。
鉞即大斧,玉鉞源於石斧,是近身搏殺武器石鉞的禮儀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於商、西周。玉鉞已失去原有工具或兵器的功能,發展成為禮儀用玉,是象徵部族首領軍事指揮權的禮儀儀仗器。
反山第十二號墓出玉鉞
浙江餘杭縣良渚文化反山第十二號墓出土一件玉鉞,長十七點九釐米,通體呈「風」字形,近肩部有一小孔,用於裝柄。兩面刃部的上角均有一陰線兼淺浮雕琢成的神人獸面紋,下角左右均有神鳥紋。關於玉鉞的綁縛方式,據反山十四號墓發掘實物復原後可推斷,一件完整的玉鉞由鉞身、冠飾、端飾三部分與連接這三部分的有機質柄具組裝而成。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製作的傑出代表,其特有的神人獸面紋飾(「神徽」),具有深刻的神話宗教內涵,應與神靈崇拜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考古發掘的商周時期青銅器中,兵器是一大門類,它包括戈、矛、戟、鉞、刀、劍、匕首等。《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兵器在古代國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禮器、兵器及其他用品達四百六十多件,總重量一千六百二十五公斤,反映出當時青銅冶鑄的規模。
青銅鉞,由玉鉞演變而來,流行於商至戰國時期。既用於實戰,也作為儀仗用具。銅鉞的基本形狀是長方形或方形,也有的呈月牙狀。一端有刃,另一端有穿或銎,用於捆縛或插上木製的柲。儀仗用的青銅鉞,多裝飾精美,有的飾有人頭,有的雕鏤獸首,也有的飾有各種動物紋飾和幾何紋飾。
山東省博物館藏商代晚期人面銅鉞
山東省博物館藏商代晚期人面銅鉞,山東青州蘇埠屯一號墓出土。通長三十二點七釐米,這件鉞厚重精美,鉞面透雕出張口怒目的人面形圖案,猙獰威嚴,令人生畏。在人面兩側,各有銘文「亞醜」二字。同出的其它銅器上也有「亞醜」銘文。專家推測這裡可能是「亞醜」的家族墓地,「亞醜」是今青州市境內商代最為強大的方國,是商的重要同盟者。此鉞主人可能是僅次於方伯之尊的人物。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周青銅戚鉞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周青銅戚鉞,邢臺市葛家莊西周墓出土。通長十七點七釐米,器身飾夔龍紋、虎紋及變形雲紋,兩側飾鏤空獸形。銎頂部有卷鼻象首形蘥。內部飾饕餮紋。此戚鉞與商代銅鉞、銅戚相比,紋飾華麗,說明類似兵器的紋飾已由早期的簡樸、獰厲向繁複華美發展,對裝飾的愈加注重,進一步印證該器的功能愈趨向禮儀性,而成為地位、權勢的象徵。
富有象徵意義的製作材質
非洲兵器中的斧鉞形器材質主要是金屬鐵。中部非洲先民製造和使用鐵製兵器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與亞歐大陸不同,非洲金屬使用的歷史並不遵循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而後鐵器時代的發展脈絡,而是直接從石器時代進化到鐵器時代。
鐵及掌握冶鐵技術的人,在古代非洲人的心目中佔有非常神聖的地位,鐵匠與族長、神職人員和方士相同,都在統治集團中佔有一席之地。當地庫巴族傳說皇室祖先擁有天神授予的冶鐵技術,鐵匠擁有冶煉幻化的魔法。甚至很多國王都將自己比作鐵匠,充分說明煉鐵和鍛造行業在其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中非,鐵器可以充當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對於男性而言,鐵質兵器還可以用作婚姻的聘禮和購買土地等。冶鐵過程中瀰漫的生殖隱喻更是充滿了神秘的力量。熔爐通常設於遠離村莊的地方,除已絕經者外,女性一律不準接近。有些熔爐還被塑造成女性身體的形象,而煉鐵工作就如同受孕與迎接新生命誕生的過程。參與冶煉的男性需禁慾,若有人不守規矩而致使煉鐵失敗,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中國早期斧鉞形兵器主要由玉石和青銅製作。漢代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春秋時楚國人風鬍子在與楚王的對話中講到,軒轅神農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等。
從新石器時代起,玉開始成為人們心目中「美」的代表。從用石到用玉,代表人對自然礦物的等級差別觀念的產生。這種觀念起到對玉的審美認知逐步深化的作用。對玉材的尊貴及美質的追求,使越難獲得、越難加工的玉,越具有超凡的價值。同時,玉也是財富的象徵。王權的實現,實質上是從聚集與壟斷財富開始的;統治者的權力欲,致使其對財富的佔有欲異常強烈,特別是對珍寶的獨享。
另外,中國古人崇尚「萬物有靈」的觀念,玉被認為是可以通神的物品,除佩戴之外,將其製成禮器,於是成為玉的重要用途。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七世紀,我國進入青銅時代,並以大量使用青銅禮器為特徵。夏代開始出現的青銅禮器,到商代晚期發展已十分成熟,商周時期,不同貴族在使用青銅禮器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文章來源:《紫禁城》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