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鉞之尊——古代中國與非洲王權兵器的比較(上)

2021-02-07 考古匯

天津博物館於2013年舉辦的「中非傳統兵器藝術展」,展出三百六十餘件中部非洲的兵器,造型奇特,裝飾精細,極具藝術價值,彰顯了非洲人民別具匠心的審美意趣和獨特的文化功用。中部非洲地處撒哈拉沙漠以南,自然地理環境包括熱帶雨林、稀樹草原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其自然環境又孕育了獨有的人文之美。展覽中展出的中非兵器,除了用於狩獵和戰爭之外,還是政治、財富、宗教的權力象徵,本文遴選其中尤具代表性的斧式兵器,與中國古代斧鉞兵器從類型、材質、裝飾特點及用途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嘗試探討古代中國與中部非洲兩個截然不同文明中斧鉞功能的文化內涵。


中非傳統兵器藝術展

非洲斧式兵器

非洲斧式兵器主要有戰斧、儀式性斧、鳥首斧和扁斧幾種類型。


戰斧

戰斧通常由手柄與垂直的斧鋒組成,手柄較長,大約為一公尺,多用木、象牙或金屬製成,斧鋒相對較小,由不同的金屬製造。造型也各不相同,分量一般較輕,斧頭的重心位於斧鋒的連接處,其科學合理的設計保證了該器所具有的最佳殺傷力。時至今日,在中非東部、南部以及其他一些地區,戰斧仍是主要的兵器之一。

儀式斧


儀式性斧顧名思義就是指雖具有攻擊功能,但不用於實戰,而只是舉行儀式時標誌身份地位或王權的斧頭。儀式性斧的手柄一般較短,造型、大小與原始兵器相似,不同的是裝飾更加豐富。有的斧鋒造型、大小皆誇張奢侈,有的則在斧柄或斧鋒雕刻人像。還有一些尺寸非常小型的斧,只具純粹象徵意義。


鳥首斧

鳥首斧是中非兵器中極富特色的一種,因形狀酷似犀鳥的頭而得名。鳥首斧的斧鋒大多一端尖銳、一端圓鈍,直接鑲嵌於手柄之上。

鳥首斧主要發現於加彭及剛果(布)。和非洲其他地區一樣,該地區對於鴉犀鳥極為尊崇,認為它具有神奇的魔力。鳥首斧曾被用於投擲,可能是飛刀的退化形態,但現在已失去叢林野戰功能,多被用於成年儀式。


扁斧

扁斧堪稱中非兵器的經典。大多數扁斧的手柄及鋒面上都帶有精美的裝飾,有些更於手柄或斧鋒連接處雕有人像,斧鋒則直接從人像的口中伸出。而風格各異的人頭造型,代表其來源於不同的部落或地區。扁斧原本是鐵匠和雕刻家的工具,在實用中通常置於肩處,遇到危險時亦可用作兵器,但後來裝飾漸趨複雜精緻,逐漸失去原有的功能而成為身份等級崇高的貴族地位的象徵。

中國斧式兵器

中國新石器時代後期到夏商周時代,玉質兵器製作量很大,如玉斧、玉鉞、玉戚、玉戈等;商周時期又出現青銅鉞、青銅戈等大量青銅兵器,這些都是顯示王權、軍權的禮儀儀仗器。本文僅就玉斧、玉鉞、玉戚、青銅鉞等幾種斧式兵器進行討論。

玉斧是一種扁平的梯形器,上端有孔,可縛扎執柄,下端有刃,如果刃部寬大則叫鉞。史前時代的北方以玉斧為主要種類,南方以玉鉞為主,二者均非實戰兵器,而是王權和族權的象徵。


商獸面紋玉斧

商獸面紋玉斧,系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長十釐米,體厚二點六釐米。斧身兩面均雕獸面紋,紋飾精細。雙面刃,無使用痕跡。如此精美的玉斧非常罕見,應為商王室的儀仗用器。前端有圓穿,可固定木柄。

鉞即大斧,玉鉞源於石斧,是近身搏殺武器石鉞的禮儀化,產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盛行於商、西周。玉鉞已失去原有工具或兵器的功能,發展成為禮儀用玉,是象徵部族首領軍事指揮權的禮儀儀仗器。


反山第十二號墓出玉鉞

浙江餘杭縣良渚文化反山第十二號墓出土一件玉鉞,長十七點九釐米,通體呈「風」字形,近肩部有一小孔,用於裝柄。兩面刃部的上角均有一陰線兼淺浮雕琢成的神人獸面紋,下角左右均有神鳥紋。關於玉鉞的綁縛方式,據反山十四號墓發掘實物復原後可推斷,一件完整的玉鉞由鉞身、冠飾、端飾三部分與連接這三部分的有機質柄具組裝而成。

良渚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玉器製作的傑出代表,其特有的神人獸面紋飾(「神徽」),具有深刻的神話宗教內涵,應與神靈崇拜有著重要的關係。

在考古發掘的商周時期青銅器中,兵器是一大門類,它包括戈、矛、戟、鉞、刀、劍、匕首等。《春秋左傳》成公十三年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足見兵器在古代國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殷墟婦好墓出土青銅禮器、兵器及其他用品達四百六十多件,總重量一千六百二十五公斤,反映出當時青銅冶鑄的規模。

青銅鉞,由玉鉞演變而來,流行於商至戰國時期。既用於實戰,也作為儀仗用具。銅鉞的基本形狀是長方形或方形,也有的呈月牙狀。一端有刃,另一端有穿或銎,用於捆縛或插上木製的柲。儀仗用的青銅鉞,多裝飾精美,有的飾有人頭,有的雕鏤獸首,也有的飾有各種動物紋飾和幾何紋飾。


山東省博物館藏商代晚期人面銅鉞

山東省博物館藏商代晚期人面銅鉞,山東青州蘇埠屯一號墓出土。通長三十二點七釐米,這件鉞厚重精美,鉞面透雕出張口怒目的人面形圖案,猙獰威嚴,令人生畏。在人面兩側,各有銘文「亞醜」二字。同出的其它銅器上也有「亞醜」銘文。專家推測這裡可能是「亞醜」的家族墓地,「亞醜」是今青州市境內商代最為強大的方國,是商的重要同盟者。此鉞主人可能是僅次於方伯之尊的人物。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周青銅戚鉞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西周青銅戚鉞,邢臺市葛家莊西周墓出土。通長十七點七釐米,器身飾夔龍紋、虎紋及變形雲紋,兩側飾鏤空獸形。銎頂部有卷鼻象首形蘥。內部飾饕餮紋。此戚鉞與商代銅鉞、銅戚相比,紋飾華麗,說明類似兵器的紋飾已由早期的簡樸、獰厲向繁複華美發展,對裝飾的愈加注重,進一步印證該器的功能愈趨向禮儀性,而成為地位、權勢的象徵。

富有象徵意義的製作材質

非洲兵器中的斧鉞形器材質主要是金屬鐵。中部非洲先民製造和使用鐵製兵器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與亞歐大陸不同,非洲金屬使用的歷史並不遵循從石器時代到銅器時代而後鐵器時代的發展脈絡,而是直接從石器時代進化到鐵器時代。

鐵及掌握冶鐵技術的人,在古代非洲人的心目中佔有非常神聖的地位,鐵匠與族長、神職人員和方士相同,都在統治集團中佔有一席之地。當地庫巴族傳說皇室祖先擁有天神授予的冶鐵技術,鐵匠擁有冶煉幻化的魔法。甚至很多國王都將自己比作鐵匠,充分說明煉鐵和鍛造行業在其文化中的重要性。

在中非,鐵器可以充當貨幣,是財富的象徵。對於男性而言,鐵質兵器還可以用作婚姻的聘禮和購買土地等。冶鐵過程中瀰漫的生殖隱喻更是充滿了神秘的力量。熔爐通常設於遠離村莊的地方,除已絕經者外,女性一律不準接近。有些熔爐還被塑造成女性身體的形象,而煉鐵工作就如同受孕與迎接新生命誕生的過程。參與冶煉的男性需禁慾,若有人不守規矩而致使煉鐵失敗,將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中國早期斧鉞形兵器主要由玉石和青銅製作。漢代袁康《越絕書·外傳·記寶劍》記載,春秋時楚國人風鬍子在與楚王的對話中講到,軒轅神農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等。

從新石器時代起,玉開始成為人們心目中「美」的代表。從用石到用玉,代表人對自然礦物的等級差別觀念的產生。這種觀念起到對玉的審美認知逐步深化的作用。對玉材的尊貴及美質的追求,使越難獲得、越難加工的玉,越具有超凡的價值。同時,玉也是財富的象徵。王權的實現,實質上是從聚集與壟斷財富開始的;統治者的權力欲,致使其對財富的佔有欲異常強烈,特別是對珍寶的獨享。

另外,中國古人崇尚「萬物有靈」的觀念,玉被認為是可以通神的物品,除佩戴之外,將其製成禮器,於是成為玉的重要用途。

公元前二十一世紀至前十七世紀,我國進入青銅時代,並以大量使用青銅禮器為特徵。夏代開始出現的青銅禮器,到商代晚期發展已十分成熟,商周時期,不同貴族在使用青銅禮器的種類、數量上都有嚴格的規定,種類和數量的多寡直接代表了貴族等級的高低。「青銅便是政治和權力」。

(文章來源:《紫禁城》2015年第3期)


相關焦點

  • 斧鉞之尊——古代中國與非洲王權兵器的比較(下)
    非洲、中國斧鉞形兵器的文化功能從形態上看,中非兵器擁有超乎想像的種類與造型變化,其精巧程度和鑄造者豐富的想像力令人震撼
  • 楊泓談對中國古代的兵器的誤讀
    古代的軍隊也一樣,否則它不能訓練也不能打仗。 「制式裝備」是個現代軍事名詞,不太聽說古代戰爭也很講究這個。在古代真實戰場上,難道那些如狼牙棒、錘子等等非主流的「異形兵器」不會出現麼,比如宋人對金兵就有「你有狼牙棒,我有天靈蓋」的說法。楊泓:你說的宋人對金兵的說法,沒見在《宋史》或《金史》中有記載,不知是哪裡聽來的?!
  • 古代最強兵器排行:中國這兩件最霸道
    &nbsp&nbsp&nbsp&nbsp我們常常說十八般武藝,其實不是指武術,而是指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這十八般兵器好多我們不僅沒見過,甚至聽都沒聽過。如果我們放眼全世界看看,古代智慧的人們又發明了哪些我們更不了解的神器呢。
  • 中國第一長壽兵器:矛
    再後來我知道沈融君對中國古代兵器極有興趣,他業餘時間都是用在古代兵器的研究上。有一段時間,我在青銅器專家陳佩芬辦公室隔壁的一個房間裡讀書學習,每當沈融君拿著器物向陳佩芬先生請教時,我也會走過去旁聽。我曾讀到過他撰寫的有關青銅器的文章,遇到有適合報紙發表的,就推薦給《文匯報·學林》發表。他藏而不露,那時的確看不出他的治學宏願。
  • 古代兵器:中國的專利武器——戈
    今天我介紹的是關於中國的專利武器——戈,是如何產生的?提起「中國的專利武器」,略知兵器史的人都會了解,它指的是戈。戈與戟、斧鉞、鉤、鏟、長刀、钂、槊等都屬於長兵器。所以,長兵器又被人們稱為「延伸手臂的武器」。戈的歷史十分久遠。據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帶領將士在牧野發出這樣的誓言:「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就是說,號召大家舉起戈,拿起盾,挺起矛,以全力投入討伐紂王的戰鬥。於是,一場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打響了。當時,紂王部隊所使用的武器與周武王部隊的武器大同小異,戈、幹、矛等兵器鏗鏘交擊,雙方人馬殺得天昏地暗。
  • 淺論:從陶寺遺址看中國龍山時代王權的形成
    關於中國古代文明的起源,學術界曾一直認為是「一元」的,也就是認為中國古代文明是起源於黃河中遊地區。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把黃河稱之為「母親河」、「中華民族的搖籃」的原因。但是,隨著近年來我國考古學的發展,大量的考古資料被發現,這一傳統的觀點遭到了質疑,史前時代的遺址幾乎在我國各地都有發現,從而證明了中國古代文明並不是起源於一個地區,而是由若干個文化區域在相互之間不斷的交流、碰撞與融合的過程中形成的。
  • 中國古代青銅兵器知識詳解
    國之重器-青銅器可以說是中國古代藝術品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國青銅器歷史悠久,蘊含深刻的文化意義。其中青銅兵器領域在青銅器文明史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今天紫色百合香與您一起穿越回我國古代的冷兵器時代,為您詳細講述青銅兵器必備的收藏知識,使您對青銅兵器有著更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
  • 龍泉寶劍 | 刀劍爭鋒——中國古代劃時代的代表兵器
    這是中國武術界對於冷兵器的形象評價。在中國武術漫長的發展歷史上,兵器一直和拳腳功夫如影隨形——弓箭可以讓打擊距離變得更遠,刀劍可以使攻擊更加犀利,而槍棍則令人以一當十。在中國古代,伴隨戰爭所產生的諸多冷兵器,成為戰場的主角。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钂棍槊棒、鞭鐧錘抓、拐子流星,這是中國古代最為常見的18種冷兵器,它們的集體亮相,象徵著冷兵器發展的巔峰。
  • 古代十八般兵器,盤點歷史上使用這些兵器的高手!
    在武術界有「十八般兵器」一說,代表了十八種冷兵器,這也是從古代流傳至今的兵器。在古代,曾出現過不少的武術高手,每個人使用的兵器也不相同,大部分人使用比較常見的兵器,例如刀、槍、劍、而有些人使用比較罕見的兵器。今天就來介紹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是指哪些?以及使用這些兵器的高手!
  • 中國古代衙役的兵器,很多人拿它沒辦法,如今鮮有人知
    中國古代衙役的兵器,刀劍拿它沒辦法,如今鮮有人知關於衙役們使用的兵器大家一定很好奇,大家都知道在中國古代,"有三班衙役"之說。其實就是把衙役分成了三種,每一種都要不同的分工。他們所用的武器也就不同,有水火棍,就是我們所見的在公堂上,喊"威~武~"的那群人拿的兵器。在日常巡邏的時候,衙役們會選擇一些棍棒類的兵器當武器,典型的就是"杖"。但是,杖說起來就是短棍,古代的治安可不是像現在這樣,衙役不是一個輕鬆的活,他們沒有過人力氣,或者學習一切功夫的話,就需要一些威力較大的武器作為防身手段。由此就從那時誕生了一種防身的的神奇--鐵尺劍。
  • 尚永琪:亞歐文明中的鷹隼文化與古代王權象徵(上)
    與馬相伴,鷹則是翱翔在天空最快的鳥,古人對其的無上稱頌——所謂「鷹隼一擊,百鳥無以爭其勢;猛虎一奮,萬獸無以爭其威」,實乃發自肺腑。鷹類是鳥類中飛得最高、也最孤傲的鳥類。鷹是古代人類崇拜的對象,是古埃及法老的守護神,是草原民族心中的神鳥,更是亞歐大陸上古代皇室和王族所青睞的神秘力量的象徵。
  • 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奇門兵器:第1是「點穴尺」最後一款跟龍有關
    導語:中國古代真實存在的奇門兵器:第1是「點穴尺」最後一款跟龍有關對於冷兵器,軍迷夥伴再熟悉不過了。不熟悉歷史的朋友,常看古裝劇的話也對冷兵器認識很多。比如關羽的青龍偃月刀、戰神項羽的霸王槍以及大漢名將沒區別的單鉤槍等等。
  • 兵器越怪,死得越快?並非如此,非洲這幾款奇特兵器反而是香餑餑
    導語:兵器越怪,死得越快?並非如此,非洲這幾款奇特兵器反而是香餑餑在非洲的土地上,也出現了很多冷兵器。非洲原始部落眾多,文化和科技發展跟其它國家對比又比較落後,所以冷兵器就成為了非洲人民經常使用的一種武器。
  • 央視「百家講壇」講座《中國古代兵器》文稿
    一般來講在中外研究古代兵器來說呢,把火藥用於兵器作為一個歷史的分期階段,也就是說,在火藥發明以前,這個階段軍隊裡使用的兵器呢我們就一般稱它為冷兵器,對著火器來講的,火藥發明以後,火藥開始使用於戰爭以後,就出現了火藥製作的兵器,就是火器。這個時候就形成了一個新的時期,就是古代兵器裡邊,就出現了冷兵器,和火器並用的時期。那麼在中國古代,這個分界線,這個分水嶺在什麼時期呢?
  • 古代最強兵器排行:中國這兩件最霸道
    &nbsp&nbsp&nbsp&nbsp我們常常說十八般武藝,其實不是指武術,而是指兵器: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抓钂棍,槊棒拐子流星。這十八般兵器好多我們不僅沒見過,甚至聽都沒聽過。如果我們放眼全世界看看,古代智慧的人們又發明了哪些我們更不了解的神器呢。
  • 中國古代兵器收藏的現狀與困局
    中國古代兵器理應有其歷史地位,中華文明能夠幾千年綿延不絕,沒有強大的軍事能力是無法做到的,而支撐軍事能力的,少不了兵器。從中國古代兵器發展史來看,歷屆軍事家總體上是對兵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給予了相當的重視。諸葛亮之連珠弩、嶽飛之麻扎刀、戚繼光之狼筅等等,無一不是成功的創造。
  • 古代中的兵器,真的非常重嗎?也有這樣的原因存在
    也有很多人對這樣的人非常疑惑,這麼重的兵器,儘管拿起來都比較費勁,就別說是再抄起來和別人打架了,那得是多費力氣。可是在那些片段中看起來,他們手握那些兵器,一點都不顯得吃力,看起來非常的輕鬆,難道古代人都比我們力氣大嗎。在古代中,有人多人都是以他們的勇武文明,能夠身手不凡而且還殺敵無數,非常的厲害。
  • 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奇特的一件兵器,形似痒痒撓,只有一人使用
    在中國古代有許多傳統兵器,有我們在電視上常見的劍、刀、弓箭、鞭子等,有十八般兵器的說法,到了近代,戲曲界將這些編為了一句順口溜,就是我們聽相聲常聽到的: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撾,钂棍槊棒,拐子流星。
  • 中國古代兵器「棍」的文化象徵意義
    「棍」也即「長棍」,是古代最原始的兵器,也應該是最早的兵器,武林有「棍為百兵之祖」的說法。「棍」在中國古代最露臉的一次表現,是「十三棍僧助唐王」的故事。後來武松所用的梢棒,大概也有些類似。這在古代兵器中,算是比較晚的。形式上,與「棍」最接近的「十八般武藝」是「槍」、「拐」、「棒」。「槍」的特點是張揚、外露,往往給外人以威脅感,在和平場合,極具挑釁性。「拐」尋常表現為人的行走助具,因此,作為武器,極具偽裝性。也因此「拐」在使用時,具有突襲性。
  • 古代的非洲,也建立過和羅馬齊名的帝國,什麼國家?
    在世界上具有悠久歷史不只是中國,還有很多其他的國家,比如說埃及古國,羅馬帝國都是世界文化的組成部分,而古時候的非洲同樣有著悠久的歷史,不過很多卻不為人所知,眾所周知在非洲大陸生活的人主要是黑人,作為世界三大人種之一的黑人,非洲是他們土生土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