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品對聯或降低了春節文化品位,看看書法家手寫春聯吧

2020-12-14 澎湃新聞
辭舊迎新之際,又到一年一度的寫春聯貼春聯的時刻。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些天,鄉村大地,處處貼春聯自不必說,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同樣處處可見書法家揮毫書寫春聯的盛況。
中國民間在春節前自發書寫春聯的傳統雖然一直在延續,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刷春聯已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選擇。

談及當下春聯,一些書法研究者認為,當下,印刷品春聯因便捷、產量大流行於市場,大部分春聯的句式、內容並不講究。人們貼春聯只是為了增添喜氣,忽略了其文化內涵,以及春聯與詩賦語言、書法雕刻的關係。「在楹聯千餘年的歷史中,一直與書法緊密相聯。古代大部分楹聯作者都有書法修養,許多聯、書俱佳的楹聯都是書法家自撰自書的。印刷品楹聯的出現看似很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但是事實上卻是對文化傳承的一種破壞。」

上海北外灘「迎新年、寫春聯、送福字活動」現場,上海中國書法院執行副院長張耀偉書寫對聯

日前在上海北外灘「海派墨韻,中國精神——中外書法家及愛好者迎新年、寫春聯、送福字活動」便是上海書法家們牽頭舉辦的手寫春聯活動,這一由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上海中國書法院、中共上海市虹口區委宣傳部等主辦的活動包括上海市書法家協會主席周志高與副主席戴小京、丁申陽、張偉生、徐慶華、晁玉奎等十餘位書法家及上海書法院執行副院長張耀偉等。來自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幾位烏克蘭、烏茲別克斯坦籍留學生也參加了本次活動,她們表示喜歡上海這座城市,喜歡中國的書法藝術,並在現場用毛筆書寫了福字展示給觀眾。

百年老字號朵雲軒主辦的書法家書寫春聯活動,書法家劉一聞現場書寫對聯。

在百年老字號上海朵雲軒,在「吉祥安泰——海上名家書畫印展」展出的同時,包括劉小晴、劉一聞、張偉生、丁申陽、陸康、孫慰祖等也現場對觀眾書寫春聯。

在北京,由北京市文聯、北京書法家協會攜手頤和園管理處舉辦的「書法名家送春聯送祝福」公益活動,僅一個小時送出百餘副春聯和「福」字。

中國民間在春節前自發書寫春聯的傳統雖然一直在延續,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刷春聯已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選擇。在一些書店、賣場,年關之際,賣春聯、福字的商鋪,遠遠望去紅彤彤一片。縱觀所售對聯的內容,傳達了人們期望健康、幸福的美好願望,「居福地家業興旺,入華堂如意吉祥」等不一而足,「福」「康」「祥」「順」「和」等字眼在不同商鋪出售的對聯中,出現頻率最高。在對內容不甚考究的情況下,不同商鋪出售的對聯,不僅用語、格調非常接近,有的連錯誤也如出一轍。

「現代化技術大量印刷對聯,對對聯文化的傳承不利。」北京一位民俗學專家說,在他記憶中,直至上世紀中葉,手書春聯還非常流行,這種對聯最吸引人之處,就是緊貼創作者、張貼者的實際情況,有的放矢,而這一點恰恰是當今批量印刷的對聯最致命的問題所在。「現在市場上的印刷對聯年年一成不變、千篇一律。那些陳詞濫調實際上降低了對聯整體的文化品位。」

來楚生書嵌名聯

儘管如此,民俗研究者並不認為這意味著對聯文化的式微,「近年來,書法組織、楹聯學會,每年都會為群眾寫聯、贈聯,這種有針對性的對聯非常受歡迎,喜歡對聯的人還是很多的。」

在他們看來,所謂「式微」,主要是傳承發展的方式不夠恰當。讓對聯文化的流傳方式回歸歷史軌跡——在保留傳統形式的基礎上,手書有個性、有切實內容、與創作者、使用者密切相關的對聯,是延續對聯文化的一劑良方,「當我們把一種傳統文化,轉化為新的文化傳統,那麼這種文化就真正具有了繼續發展的活力。」

書法對聯

延伸閱讀:

白焦書法對聯

關於春聯的規矩與貼法

大紅春聯表達了自己對新的一年的希望,烘託出濃濃的節日氣氛,是用民間藝術形式表達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貼春聯也有很多講究,若是貼得不當,就會被人笑話。

傳統貼春聯的方法為,面對大門時,上聯在右,下聯在左,橫額文字順序為從右至左。另一種是常用的貼法。解放後由於橫式書寫格式改為由左向右,春聯也可以上聯在左,下聯在右,橫額順序也是從左至右,適合人們的閱讀習慣。若是將兩種春聯貼法「混合使用」,就不太好。

如果從秦漢開始計算,中國貼春聯的歷史已有兩千年,中國百姓對貼春聯一直情有獨鍾是因為中國百姓傳統的思維觀念問題。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個樂觀的思維觀念,就是寄希望於未來,祈盼未來會給自己帶來好運。無論在過去的一年裡有什麼高興、得意的事,還是有什麼不如意的事,總是希望未來的一年過得更好,所以在新春即將到來之時,貼春聯恰好是達到這種目的的最佳選擇。他們藉助春聯表達對即將過去的一年的歡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達對新的一年的期盼與厚望。在他們的傳統觀念裡,一年中有個好的開端是最愜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節就通過貼春聯表達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對未來的一種美好期盼。同時中國人民過春節很講究喜慶、吉利、熱鬧,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親訪友等都是喜慶心理的反映,而貼春聯恰恰是強化人們的喜慶心理和渲染氣氛的一種外在的手段。

春聯既是根據中國古代駢體文衍生出來的一種新文體,又是借鑑了中國詩歌傳統的文學形式。它與古代的駢體文和詩歌不同,是一種特有形式的獨立文體。儘管律詩或駢文中的對仗句,往往就是絕妙的對聯,但只有在它們脫離律詩或駢文而獨立存在時,才能稱為對聯。它的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形式上成對成雙,兩聯彼此相「對」,內容互相照應,緊密聯繫。一副對聯的上聯和下聯,必須結構完整統一,語言鮮明簡練。

字數

上下聯字數要相等。譬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這副春聯每聯都是七個字,上下聯字數相等,這是春聯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也有另類的現象。在1916年竊國大盜袁世凱一命嗚呼之後,全國人民奔走相告,歡欣鼓舞,手舞足蹈。四川有一位文人,聲言要去北京為袁世凱送輓聯。鄉人聽後,驚愕不解,打開他撰寫好的對聯一看,寫著:「袁世凱千古,中國人民萬歲」。人們看後,不禁啞然失笑。文人故意問道:「笑什麼?」一位心直口快的小夥子說:「上聯的『袁世凱 』三字,怎麼能對得住下聯的『中國人民』四個字呢?」這個文人聽了「哧」的一聲笑了起來,說:「對了,袁世凱就是對不住中國人民!」這個故事說的是「輓聯」,「輓聯」也屬於對聯的一種,這說明對聯都必須做到上下聯字數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極個別的另類。

詞組詞性

上下聯詞組要相同,詞性要一致。就是說組成上聯的各個詞組分別是幾個字,下聯的對應詞組也必須分別是幾個字。上下聯的詞性,就是說詞的類別性質,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要對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對。如剛才列舉的「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每聯都是三個詞組,即: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上下兩聯詞組相同。這副春聯裡的「新」、「佳」都是形容詞。「春」、「歲」,「富貴」、「平安」都是名詞。「年年」、「步步」都是副詞,「好」 和「高」都是形容詞。這種要求,主要是為了用對稱的藝術語言,更好地表現思想內容。

結構

上下聯對應語句的語法結構應儘可能相同。

如「 一心常忍辱;萬事且隨緣。」此聯上下聯皆為主謂賓結構,其中,「一心」對「萬事」皆為偏正結構,「忍辱」對「隨緣」皆為動賓結構。

平仄關係

上下聯平仄要相調。對聯上下聯的表現方法,要注意聲律相對,也就是平仄相調。這主要是為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相傳紀曉嵐一次南行來到杭州,一位友人為他設宴洗塵。席間,賓主之間聯句對答。紀曉嵐才思敏捷,出口成聯,友人心悅誠服,誇他為北國孤才。曉嵐則不以為然地說:「北方才子,遍及長城內外;老兄之言從何談起?」友人道:「前幾年我曾到北方去,帶去一個上聯,竟然沒有人對得上來。」曉嵐半信半疑,問道:「老兄你出了什麼句子,竟讓對方對不出來?」他的友人就順口念出了上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紀曉嵐聽罷哈哈大笑,說:「這樣簡單的出句,是他們覺得不屑於回答,才表示不會對的!」這位友人不解地問:「那麼,下聯應該怎麼對呢?」紀曉嵐脫口而出道: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這位友人聽了,不僅尋得了下聯,還十分佩服紀曉嵐的才智超群。這副「雙塔隱隱,七層四面八方;孤掌搖搖,五指三長二短 」的對聯做到了平仄相調,達到了音韻和諧,錯落起伏,悅耳動聽,鏗鏘有力的藝術效果。

弊忌

所謂「合掌」,語義重複,浪費筆墨。譬如舊時商家常用的春聯,有一副是「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這副春聯平仄合律,對仗工整,而且與爆竹聲中「恭喜發財」的氣氛相協調,很受商界歡迎。但深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通四海」和「達三江」是一個意思,語義重複,對聯的術語就叫「合掌」。七言聯一共才十四個字,其中六個字表達的是三個字的內容,這就導致語義重複。對聯是文章中最精練的文體,絕不允許浪費筆墨。為了以較少的文字提供較多的信息,必須避免上下兩聯說同一意思。例如,在新春聯中用「震乾坤」對「驚世界」,「發祥光」對「騰瑞氣」,也都屬於「語義重複」的毛病。

橫披

橫披,又叫橫批,橫額,橫聯,橫幅。橫披除輓聯、壽聯之外,大部分都要用。橫披與對聯內容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好的橫披,可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換句話說,一句橫披,就是一副對聯的內容的升華,是對聯的主題,更是點睛之筆。橫披在寫作手法上,常見的可分為三種形式:

一是對聯寫意,橫披題名,如「歡度春節」、「新春大吉」等,直接點名貼春聯的目的;

二是對聯寫意,橫額點睛,如「新春富貴年年好,佳歲平安步步高」的橫批是「吉星高照」,則是揭示出實現對聯內容的關鍵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屬於點睛之筆;

三是聯披互補、相輔相成,如「減負恤民,浩浩東風常送暖;扶貧解困,瀟瀟春雨總關情」的橫批是「前程似錦」,則是橫批與對聯相輔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對黨中央「常送暖」和「總關情」的無比感激之情,也讚頌了黨前程寬廣,輝煌燦爛。

橫披多為四字,過去寫橫披是從右往左橫寫,現今多從左往右寫,從右自左寫當屬正式寫法。貼橫披應該貼在門楣的正中間,其字體風格應與上下聯一致,上下呼應,這樣才更能體現出我國文化的統一性。

選擇

春聯具有廣泛的特性,除了家家戶戶都在過春節時貼春聯之外,飯店、美發廳、賓館、雜貨店等一些商家、企業也都貼春聯。這就涉及如何選擇春聯的問題。

首先,春聯要突出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追求。

無論是居民住戶還是單位貼春聯,都應體現出一種健康的審美趣味和追求。這種審美追求,有的是從祖國的蒸蒸日上,繁榮富強著眼的。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好時代好風光處處有好人好事,新社會新氣象天天譜新曲新歌」等。這樣的春聯概括了祖國百花爭豔,萬物生輝的繁榮景象,謳歌了新時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聯的創作者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美好生活的讚頌。有的春聯是表達了自家對未來的美好追求和嚮往,如,「一夜連兩歲歲歲如意,五更分二年年年稱心」。「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這種家庭春聯是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祈福和祝願,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其次,貼春聯最好體現出個性。

既然貼春聯是要寄託某種祈望和祝福,那麼,不同的人家,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身份都會有不同於他人的祈望與祝福,因此貼春聯應符合自身的特點與事業。譬如,「春好禾苗壯;人新稻穀豐。」這是體現農民對新的一年祈望與祝福的春聯。「百貨琳琅,櫃盈春夏秋冬貨;大樓興旺,客滿東西南北樓。」這是宣傳商業繁榮的春聯。「一枝粉筆,連綿化雨滋桃李;三尺講臺,搖曳春風撫棟梁。」這是教師家庭貼的春聯。這種體現各自特點的春聯,更突出了對本職工作的無比熱愛和忠誠的敬業精神。當然,那些從國家的宏觀出發,讚頌國家繁榮昌盛,表達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對國家和社會的未來予以熱情謳歌的春聯,無論是家庭,還是單位都可以貼,這是毫無疑問的。體現個性主要是強調不要將春聯貼串行。就是說,作為工人家庭,如果貼一副「費勁養豬,三口人家甜日過;種田流汗,九秋果實旺年來」的春聯,就會惹人笑話。

對例

1.根據時間順序

畫棟朝飛南浦雲;

珠簾暮卷西山雨。

——摘王勃《滕王閣詩》而製作的春聯

2.根據氣勢

春風春雨春色

新年新歲新景

上下聯均與去聲收尾,下聯氣勢要強於上聯,根據規則,即能區分上下聯。

3.根據平水韻

此木為柴山山出{平水韻出是仄聲}

因火成煙夕夕多{平水韻多是平聲}

此聯上仄下平收尾,容易區分。

4.根據橫額{橫批}:

由橫額「和氣生財 」

可知

天和人和全家和【上】

福多財多喜慶多【下】

橫額在上的貼在上面,橫額在下的貼在下面。

張貼規矩

春聯的張貼,要符合傳統的規矩,春聯要豎貼。上聯要貼在右手邊(即門的左邊),下聯要貼在左手邊(即門的右邊),橫批也是從右往左讀的。上下聯不可貼反。譬如,「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就不可貼成「日暖神州萬物生輝,春回大地百花爭豔」,從內容看,上聯與下聯具有因果關係,因為「春回大地百花爭豔」,才使得「日暖神州萬物生輝」,如果貼反了就顛倒了因果關係,也讓人讀著彆扭。再從平仄看,從春聯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上就可以判斷出上下聯來。這副春聯的上聯尾字「豔」是四聲,即仄聲。下聯尾字「輝」是一聲,即平聲。一般地說,如尾字是三聲、四聲的(仄聲)是上聯,如尾字是一聲、二聲的(平聲)是下聯。但也有的對聯上聯尾字是平聲、下聯尾字是仄聲,不要認為是仄聲的都是上聯。遇到這種情況就要從春聯的內容上來判斷上下聯。這就要求在張貼時認真讀聯,真正明白聯句的內容。

必要時,還要根據橫額來判斷上下聯。因為對仗有工對和寬對之分。在實例這一節,將進行具體分析。

另外,春聯的尺寸大小要與自家的門戶相協調。居民家的門戶貼15到20釐米寬的春聯最好,而商家鋪房店面要根據門戶的寬窄,貼20到30釐米左右的春聯最好,這樣能顯得協調、大方。至於某些高大建築的機關大門,如果貼春聯的話,其春聯的寬度也不宜超出40釐米為宜。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印刷品對聯或降低了春節文化品位,看看書法家手寫春聯吧
    中國民間在春節前自發書寫春聯的傳統雖然一直在延續,但不可否認的是,印刷春聯已成為越來越多民眾的選擇。談及當下春聯,一些書法研究者認為,當下,印刷品春聯因便捷、產量大流行於市場,大部分春聯的句式、內容並不講究。人們貼春聯只是為了增添喜氣,忽略了其文化內涵,以及春聯與詩賦語言、書法雕刻的關係。「在楹聯千餘年的歷史中,一直與書法緊密相聯。
  • 您家新年貼「手書春聯」嗎?不是手寫的對聯,是沒有靈氣的
    {特別策劃·手書春聯}您家新年貼「手書春聯」嗎?偷偷告訴您:不是手寫的對聯,是沒有靈氣的素雪生春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中國民間春節習俗之一。寫春聯手書春聯中國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和對聯,以前多為手寫。
  • 「基層動態」花加拉嘎鄉鮑團村開展春節文化下鄉寫春聯送福字活動
    在農曆新年來臨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實現文化惠民, 2020年1月14日,旗文聯、旗老年書畫協會共同在花加拉嘎鄉鮑團村舉辦「春節文化下鄉寫春聯送福字活動」。
  • 醉江南:弘揚「傳統文化」切勿忘「手寫春聯」
    每到春節,家家戶戶都習慣張貼手書春聯,這是我國千百年來沿襲的傳統習俗。什麼是年味?在中國人看來,有幾樣是必不可少的:吃餃子(湯圓)、放鞭炮還有貼春聯。然而,近年來,印刷春聯名噪一時,充斥市場,民俗氣息濃厚的手寫春聯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成為一種文化的記憶,中國春節也少了年味,多了份平淡和遺憾。
  • 蘭州流行貼「紅對子」 手寫春聯大勝印刷品
    中新社蘭州二月八日電(記者羅德惠殷春永)春節將臨,俗稱「紅對子」的春聯風靡蘭州。  「有錢沒錢,貼對子過年。」這句被人們淡化了數年的俗語,在此地又開始廣泛流傳。時下,在蘭州市酒泉路、和政路等繁華地帶,書寫、售賣春聯的攤點尤為人們注意,諸如「銀蛇飛舞辭舊歲,駿馬奔馳迎新春」、「家和人和萬事祥和,事順業順一帆風順」、「賀歲歡欣歌盛世,揚鞭奮發續長徵」……「紅對子」遍地開花。貼春聯,這一民族風俗無不傳遞著辭舊迎新的節日氣氛,也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 徐州:巨幅春聯亮相雲龍山下 「手寫祝福」傳承傳統文化
    近一個月的徵聯活動,吸引了全球華人的目光,全國各地乃至海外的楹聯高手紛紛參與,共徵得近萬副對聯。  城門掛春聯,既是民俗也是好兆頭。泉山區副區長沈學鋒認為,「城門掛春聯,江蘇開門紅」活動使古老的城門、書法和楹聯實現了有機融合,讓我們感受到了「城門+春聯」帶來的喜慶、祥和和濃烈的新春氛圍,既表達了家國情懷,抒發了文化自信,又烘託了城市底蘊,展示了蓬勃生機。
  • 鄉土散文:手寫春聯
    懷念手寫春聯雞行米行、碎條米花、粽葉芝杆、炮竹香燭……臘月的鄉圩一圩比一圩熱鬧,或許春聯攤檔是最擁擠的吧!殺豬不如放炮,放炮不如貼春聯。喧囂的炮仗過後,大紅春聯還保持著春節熱辣的喜慶氛圍。筆墨紙硯、點橫豎撇。一人一桌、一招一式。
  • 白廟鄉土樓村:手寫春聯、手繪年畫,讓2020年更有年味兒
    在鼠年新春到來之際,土樓文化藝術村駐村書法家舞文弄墨,書寫著一副副飄著墨香的春聯。農民畫室裡,手繪的年畫透著喜慶,給2020年的新春增添了濃濃的年味。走進農民畫室,幾位老人家正在繪製年畫,從2018年啟動土樓文化藝術村農民畫室到現在,上至75歲的老人,下至5歲孩童,都在學習美術書法,如今的土樓村已成為集書畫、餐飲、住宿、娛樂於一體的農家藝術村莊。
  • 春節將至,在農村你們是什麼時候貼春聯?有什麼講究嗎?
    春節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在民間有很多風俗習慣,其中貼春聯就是比較隆重的一種。一到過年期間,市場上就會出現各種各樣銷售春聯或者是專門贈送春聯的現象,有一些書法家也會義務下到社區和農村,為老百姓撰寫春聯。那麼,在農村裡面一般什麼時候貼春聯比較合適,有沒有什麼講究呢?
  • 您家新年貼「手書春聯」嗎?不是手寫的對聯,是沒有靈氣的
    {特別策劃·手書春聯}您家新年貼「手書春聯」嗎?偷偷告訴您:不是手寫的對聯,是沒有靈氣的素雪生春春聯春聯,又叫「春貼」、「門對」、「對聯」,是中國民間春節習俗之一。寫春聯手書春聯中國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和對聯,以前多為手寫。
  • 「基層動態」花加拉嘎鄉鮑團村開展春節文化下鄉寫春聯送福字活動
    在農曆新年來臨之際,為深入貫徹落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進一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實現文化惠民, 2020年1月14日,旗文聯、旗老年書畫協會共同在花加拉嘎鄉鮑團村舉辦「春節文化下鄉寫春聯送福字活動」。
  • 手寫春聯用墨香傳遞傳統文化
    日期:[2017年01月27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4] 手寫春聯用墨香傳遞傳統文化 春節寫春聯
  • 圖集 | 手寫的春聯 留住的年味
    寫春聯,貼春聯,是春節或不可缺的儀式感。那是一輩又一輩傳承下來的習俗。春聯,也叫揮春。紅紙金墨,長長的對聯上,一筆一划手寫著對來年最真摯的祝願。祈願來年心想事成,期盼所求皆如願。年輕人都喜歡買印刷好的,那些(春聯)漂亮是漂亮,但很生硬,沒有生氣,手寫的就不一樣了,有味道多了」。「自從結婚後,我們每年都會過來手寫揮春。」「很多人找這位老師傅寫,現在還早,再過幾天,找他寫揮春就要排很久的隊啦」。
  • 手寫春聯網上受熱捧,筆墨間的年味兒引發懷舊
    鼠年春節將至,春聯市場進入了一年裡最火爆的時刻。燙金的、鐳射的、植絨的、浮雕的……各種精美的春聯印刷品琳琅滿目,令人們目不暇接。然而,在淘寶等電商平臺上,傳統手寫定製春聯卻悄然熱銷,重回年貨寵兒的寶座。
  • 總把新桃換舊符 手寫春聯讓年俗更有儀式感
    北宋王安石的一首《元日》傳唱千古,生動地記載了在古時,人們過春節三個最重要的習俗:放爆竹、飲屠蘇酒和貼春聯。每年過春節,最有儀式感的年俗之一就是貼春聯了。站在凳子上,將門上舊年那幅落滿了塵埃的春聯揭下來,然後將一幅紅彤彤的嶄新的春聯貼上去,家門立刻煥然一新,也讓人精神抖擻——又是新的一年了!
  • 春節到,春聯熱,手寫春聯和印刷春聯你會選哪種?曬曬你家的春聯
    眼看著馬上就要過年了,每家每戶都少不了貼春聯這個重要的環節,如今市場上除了琳琅滿目的印刷春聯,仍然可以看到紅紙黑字手寫的春聯,在西安市書院門寫滿各種吉祥話的手寫春聯受到了不少人的青睞。以前過春節都是孩子裁紅紙,媽媽疊格子,父親寫春聯,這年味就蘊含在整個創作的過程當中。小編記得小時候在村子裡,每年到了寫春聯的時候,村裡人的人都會拿著裁好的紅紙去找隊裡的教書老先生寫春聯,人家毛筆字寫得那叫一個絕,貼上去顯得格外上檔次。現如今雖然已不是家家戶戶都親自寫春聯,可這手寫春聯的傳統一直保留至今。
  • 蕪湖:從手寫春聯到印刷春聯 不變的是年味
    春節向來是中國人最看重的傳統節日。而在春節的諸多習俗裡,貼春聯成為流傳最廣也被保留最久的習俗之一。過年了,幾乎每家每戶都會貼上嶄新的春聯,烘託喜慶的氣氛。當代藝術大師周汝昌曾說過,"春聯是舉世罕有的最偉大、最瑰奇的文藝活動。"
  • 春節將至昆明市民手寫春聯福氣滿滿
    春節臨近,各類年貨琳琅滿目,種類繁多;購年貨,寫對聯,年節越近年味越濃。「總把新桃換舊符」,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寫春聯、貼對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每年如此。接下來,記者就帶網友們去看看昆明市民的手寫春聯。
  • 印刷的越來越多了手寫的越來越少了 尷尬缺失的春聯
    水母網2月7日訊過年貼春聯,這本是老百姓春節習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節日期間,記者走訪城市、農村,卻遺憾地發現,作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春聯正步入一種「缺失」的尷尬境地———千篇一律的印刷品越來越多了,風格千秋的手寫品越來越少了。  除夕,家住新世界花園的市民黃先生在自己的樓門口張貼春聯,引來鄰居紛紛駐足觀看。
  • 【民俗文化】春聯,還是手寫的更好
    首先,手寫對聯是最富有年味的 。什麼是年味兒?中國人過春節有幾樣是約定俗成的保留節目:貼春聯、放鞭炮、吃年夜飯。可是,現在城鄉張貼充滿濃鬱風俗氣息的手寫春聯所見極少,無疑衝淡了更多鄉愁的年味,平添了幾許庸俗和遺憾。而當家家戶戶貼上手寫的對聯,既體現了對傳統的尊重和每個家庭節日的儀式感,又感受到了名副其實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