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人看大陸:兩岸馬拉松尚未結束

2020-12-23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滑雪教練在北京鳥巢冰雪季冬奧項目體驗區前展示滑雪技巧。(新華社資料照片)

2006年,因兩岸學術交流的機緣,我至大陸的大學參訪,在香港機場短暫停留後,班機便直往北京前進,首都國際機場是北京的門戶,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全球的遊客,首次越過臺灣海峽踏上這塊在課本中反覆讀過,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抵達北京次日,一早行程便是長城,距北京市區有些距離,因長城「萬裡長」,所以挑選號稱「天下第一雄關」的居庸關遊覽,衝著不到長城非好漢,我也不落人後地往上爬,長城猶如巨龍攀附,蜿蜒於山稜,石階狹窄陡峭,卻止不住遊人如織。長城靠外有垛口,垛口上有望口,下有射洞,並設置烽火臺以傳遞訊息,猛回頭看頗有睥睨之姿,更能體會戍守邊疆將士奔波的辛勞。

緊接著是名勝故宮,即紫禁城,有別於臺北故宮,北京故宮以氣勢磅礡的建築取勝,還有歷史典故點綴其中。自天安門廣場跨護城河,入午門進到皇城領域,經前三殿,後三宮,森嚴高牆,再從神武門出。其中太和殿內的皇帝御座,位於紫禁城的中心,同時也是整個北京中軸線貫穿的中心,顯示其皇權浩大,而幹清宮高懸「正大光明」匾額,富麗堂皇,慈禧的水族桌將金魚飼養在桌面夾層,隔著透明玻璃觀賞,匠心獨具我尤其喜歡。

明十三陵中萬曆皇帝的定陵也是景點,拾階而下便是一陣陰涼,果然有古墓的情調,雖未讀過《風雪定陵》,但主神道神獸拱衛著皇陵,金剛牆猶在,卻仍遭破壞,讓人深刻了解政治清明的重要。

此行還拜訪了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京師大學堂的古意,未名湖畔學子不顧眾人目光,專心的讀起英文,新舊之間自有風趣。更鑽進源自蒙語的胡同走訪國子監與孔廟,最後到了以絲製品與手工藝品為主的秀水百貨,喊價殺價的心理戰四處廝殺,參訪告一段落,伴著微涼的夜色歸家。

2007年,二次訪北京,改採自由行模式,北京地鐵四通八達,雖是舊地重遊了,也未能免俗地再至居庸關當一次「好漢」。

而為了迎接2008奧運,本就霸氣十足的北京,當時更緊鑼密鼓地「除舊布新」、大興土木,看得出北京的雄心萬丈,參觀北京市規劃展覽館時,我便深深感受到其格局之宏大,加上鳥巢、水立方的完工落成,北京以奧運成功凝聚全中國的向心力。

沒有了解 豈有互信

另外,在北京的重頭戲是兩岸青年交流,我深深覺得兩岸青年交流是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的重中之重,沒有了解,豈有互信。

接待我的「志願者」曉亮是大一新生,且是北京當地人,在「走進北京」活動中負責陪我亂逛北京,我們天南地北地聊著。拜小時候念過歷史、地理之賜,自認對大陸不算陌生,但畢竟兩岸還是有些差異,我最大的發現是數字上的「七」,兩岸的比法不同,臺灣是直接用大拇指與食指,大陸則是大拇指、食指與中指捏合在一起,相當有趣。

曉亮還陪我殺去北京動物園的熊貓館,讓我親眼看到那隻「想拍彩色照片」的可愛動物,熊貓相當有個性,完全抵擋住參觀民眾的聲聲喚,硬是背對大家,埋頭啃食竹子。

後與小組會齊一同參觀了法源寺與西單圖書大廈等地,還品嘗知名的狗不理包子。最後是我首次入住北京民居,不禁有些小緊張,我與曉亮家長在短暫的通車與住宿過程中交換了一些兩岸的觀點,發覺兩岸對彼此其實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談話與溝通紓緩了我的不安,也拉近了兩岸的距離,此後一宿無話,結束了北京的匆匆一瞥,在此再向曉亮與其家人的殷勤款待致上感謝之意!

行萬裡路勝讀萬卷書,旅行除了洗滌心靈,更能增加向前的動力,北大、清大、人大學子的好學健談,恰反映出大陸追求發展的決心。臺灣的確在上個世紀交出傲人的成績,但馬拉松尚未結束,無論是制度或經濟持續在競爭,別讓兩岸過往的愛恨情仇阻礙了自己,走向國際,放眼未來,一同追求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姬龍仁/基隆市 轉載自臺灣中時)

相關焦點

  • 兩岸影像對話 臺灣新聞人看大陸,大陸新聞人看臺灣
    對臺灣的印象就只有這些?來看看一位大陸新聞人鏡頭裡的臺灣都有什麼;除了京城的紅牆綠瓦,陸地飛馳的高鐵,臺灣新聞人鏡頭裡的大陸還有怎樣的精彩?這一次,兩岸兩位資深新聞人用手中的相機與鏡頭「互看」,京呈與你一同品味這番跨越海峽的影像對話。
  • 兩岸影像對話:臺灣新聞人看大陸 大陸新聞人看臺灣
    對臺灣的印象就只有這些?來看看一位大陸新聞人鏡頭裡的臺灣都有什麼;除了京城的紅牆綠瓦,陸地飛馳的高鐵,臺灣新聞人鏡頭裡的大陸還有怎樣的精彩?這一次,兩岸兩位資深新聞人用手中的相機與鏡頭「互看」,京呈與你一同品味這番跨越海峽的影像對話。
  • 2019奉化海峽兩岸桃花馬拉松舉行 「吸粉」百人臺灣團
    圖為2019奉化海峽兩岸桃花馬拉松賽現場 李佳贇 攝中新網寧波3月24日電(施杭 李佳贇)在萬畝桃林中奔跑,在陣陣桃花香中大口呼吸……3月24日,2019奉化海峽兩岸桃花馬拉松在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開跑,今年參賽人數約8400人,其中還有來自臺灣的
  • 海峽兩岸(崑山)馬拉松以賽會友 感受臺灣元素與美麗崑山
    海峽兩岸(崑山)馬拉松以賽會友 感受臺灣元素與美麗崑山 2018年04月16日 17:15:00來源:中國臺灣網   中國臺灣網4月16日訊 (記者 汪明珠)4月15日上午8時,由中國田徑協會、崑山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8海峽兩岸(崑山)馬拉松賽鳴槍開跑,來自海峽兩岸及其它國家和地區的6000名選手共同參賽。
  • 海峽兩岸城市馬拉松邀請賽:臺灣跑團的鷺島時刻
    &nbsp&nbsp&nbsp&nbsp海峽之聲廣播電臺1月6日廈門消息(記者莊楊筱)「這是一個很好的兩岸交流的平臺,大家都很嚮往這個美麗的賽事。」臺灣跑團教練、臺灣馬拉松交流協會理事長盧瑞忠5日上午在海峽兩岸城市馬拉松邀請賽(以下簡稱「海峽兩岸邀請賽」)上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很高興能夠每年帶著隊伍來到廈門以跑會友。
  • 兩岸直接「三通」拉近臺灣美食與大陸人距離
    新華網上海4月11日電(記者許曉青)一包2009年3月13日在臺灣南投縣某食品工廠出產的熟泡式「蚵仔面線」,4月11日已在上海鬧市區大上海時代廣場的城市超市臺灣食品專區裡上櫃,吸引不少大陸食客迫不及待買回家嘗鮮。   不難發現,兩岸「三通」已悄然拉近了臺灣美食與大陸民眾的距離。
  • 看兩岸天翻地覆 一臺灣人眼中的臺灣和大陸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是一位普通臺灣民眾眼中的臺灣和大陸。    「一個中國」原則在大陸老百姓的口中更為親切:兩岸都是一家人。然而,一海之隔的家人卻讓大陸人愈發看不懂。就在幾天前,臺灣一座蔣介石塑像被人砍斷頭顱,十分駭人。    這個面積為大陸265分之一的島嶼,似乎成為遠離大陸的孤島。
  • 大陸人看臺灣:從「大S嫁給大陸人」說起
    大S敬上」新華網消息,臺灣《旺報》今天在「大陸人看臺灣」欄目發表了文章《從大S嫁給大陸人說起》,文章如下:有好幾次,身邊的大陸朋友都問及我對大S嫁給大陸人的看法,言談之間,似乎很是興奮,我猜測這種高興透露出很強烈的信號:大陸人的自豪感開始膨脹。你想想看,一個曾經多麼知名的臺灣女明星,最後也不嫁給了一個大陸人嗎?
  • 在大陸成長的臺灣人 陳懋陞:我心中的兩岸印象
    因為父母離異,4歲的陳愗陞跟隨父親來到大陸福州,在一個新組建的家庭裡長大,生於臺灣,長於大陸的特殊性,讓他心中的兩岸印象顯得不同。  4歲就來到大陸的陳懋陞,先是隨做紡織生意的父親來到福州生活學習直到小學3年級,後因父親生意轉行,一家人又搬到廣東,現在就讀廈門大學。大一結束後,又休學一年回臺灣服兵役——這種外人看起來似乎「精彩」的生活,在一段時期裡卻困擾著陳愗陞:自己到底是哪裡人?
  • 2018臺北馬拉松吸引眾多大陸跑者參與
    新華社臺北12月10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2018臺北馬拉松」9日清晨鳴槍開跑,約27000名跑者參與。作為臺灣目前規模最大的馬拉松賽事,臺北馬拉松也吸引600多名大陸跑者參與。率領觀摩團專程前來考察交流的上海市體育局局長徐彬告訴記者,今年有118名上海跑者參加臺北馬拉松,在上個月結束的上海馬拉松,也有近150名臺灣跑者參加。兩地馬拉松運動員的交流互動,意義不止於比賽本身,對於兩岸民眾增進了解、聯絡感情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2018臺北馬拉松活動現場。
  • 臺灣人看大陸:擺脫歷史宿命 兩岸須學會包容
    臺灣人看大陸:擺脫歷史宿命 兩岸須學會包容   中新網3月13日電 臺灣《旺報》13日刊載臺灣新北市嚴柏翔的文章稱,因為在混亂之中產生的包容,在亂世的時代培養智能,中國歷史上3次大分裂之後,都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王朝;比對今日,分裂的情形仍然存在,兩岸的人民應拋開彼此的成見,運用先賢的智能一起開創美好的未來。
  • 臺灣人看大陸:兩岸年輕人會固執爭論 也會包容
    中新網2月22日電 臺灣《旺報》22日刊載臺灣新北市張妤慎的投稿文章指出,由於某些原因,作者曾厭惡大陸。但是作者透過一些文章了解了大陸人的想法,以及與兩個大陸人的相處中,發現兩岸的年輕人沒有什麼不同,彼此會爭論、會固執,但也會慢慢包容。
  • 大陸人看臺灣:從「大S嫁給大陸人」說起(圖)
    大S敬上」環球網1月21日消息,臺灣《旺報》今天在「大陸人看臺灣」欄目發表了文章《從大S嫁給大陸人說起》,文章如下:有好幾次,身邊的大陸朋友都問及我對大S嫁給大陸人的看法,言談之間,似乎很是興奮,我猜測這種高興透露出很強烈的信號:大陸人的自豪感開始膨脹。你想想看,一個曾經多麼知名的臺灣女明星,最後也不嫁給了一個大陸人嗎?這種自豪感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被壓抑的情緒。
  • 全面下架臺灣馬拉松賽事
    因大陸居民赴臺個人遊試點暫停等因素,鑑於當前兩岸關係,馬拉松報名網於8月1日起全面下架臺灣省相關馬拉松賽事報名及旅行套餐,同時在馬拉松賽事日曆中刪除相關連結
  • 臺灣人看大陸:老齡化社會老年生活 兩岸都迷惘
    臺灣人看大陸:老齡化社會老年生活 兩岸都迷惘   中新網1月17日電 臺灣《旺報》17日刊登投稿文章說,隨著兩岸都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都將接受嚴峻考驗。
  •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愛的火花,真心願意架溝通橋梁
    中新網10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4日刊發署名來自北京的「紫雪微瀾」的文章《北京媳婦臺灣郎》,文章講述了兩岸愛的火花的故事,文章說,大愛無私,我們要的是人心,是親情!北京媳婦臺灣郎,真心願意架起這溝通的橋梁!
  • 2018海峽兩岸(崑山)馬拉松圓滿落幕 吸引近6000名兩岸選手參賽
    4月15日,由中國田徑協會、崑山市人民政府主辦,崑山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崑山市體育局承辦、寶悍運動平臺運營的2018海峽兩岸(崑山)馬拉松圓滿落幕。賽事以「兩岸一家親」為主題,分為全程、半程和迷你馬拉松三個組別,共吸引到近6000名兩岸選手參賽。
  • 兩岸需要翻譯? 大陸哪些常用語讓臺灣人不爽
    但經過這幾年在北京居住,特別是有許多來自臺灣的鄉親父老來京短暫停留或經商,的確是需要協助他們做個"兩岸翻譯"。  原因在哪兒?詞彙不同是個基本的原因;更多的是背後的思維方式不同。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前兩天應邀作客《海峽衛視》,主持人提到一個問題。說是有陸客到臺灣迷了路,就問街邊的人路怎麼走。
  • 臺灣人看大陸:大陸用語比臺灣更為簡單明了
    臺灣《旺報》「臺灣人看大陸」欄目刊登讀者文章,比較兩岸用語差異,全文如下:兩岸雖然同文,但在許多用字遣詞上早已大不相同。想當初在接觸大陸信息時,花了好一段時間才漸漸弄清楚彼此的慣用語有何不同。我發現有些大陸用語其實還比臺灣用語更能直接表達要闡述的意思,若非旁人聽不懂,否則我已經習慣在言談、書寫中使用這些詞句。
  •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大學社團文化大不同
    中新網12月27日電臺灣《旺報》「兩岸徵文」欄目今日載文《大陸人看臺灣 兩岸大學社團文化大不同》,作者是上海復旦大學學生,由於剛到臺灣大學時課目不多,因而有機會親身體會社團活動。作者認為,相比於大陸高校社團的「草根」性和「強撐門面」,臺大社團的裡的社員參與活動認真而真誠,絕不只是和稀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