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陸成長的臺灣人 陳懋陞:我心中的兩岸印象

2020-12-24 華夏經緯網

  臺生陳愗陞

 

在醫院實習

    (記者 廖一傑) 23歲的陳愗陞,1990年出生於臺灣屏東,目前就讀於廈門大學醫學院中醫系,讓記者意外的是,他更多的記憶來自大陸而不是臺灣。因為父母離異,4歲的陳愗陞跟隨父親來到大陸福州,在一個新組建的家庭裡長大,生於臺灣,長於大陸的特殊性,讓他心中的兩岸印象顯得不同。

  4歲就來到大陸的陳懋陞,先是隨做紡織生意的父親來到福州生活學習直到小學3年級,後因父親生意轉行,一家人又搬到廣東,現在就讀廈門大學。大一結束後,又休學一年回臺灣服兵役——這種外人看起來似乎「精彩」的生活,在一段時期裡卻困擾著陳愗陞:自己到底是哪裡人?因為一直在大陸生活,對臺灣的印象大多來自親戚朋友的講述或者偶爾回去探親的見聞,或許因為自己太年輕,對臺灣並沒有太深刻的感觸,直到大一那一年回去服兵役,當飛機落地的一剎那,那種感覺既陌生又歡喜,終於回到家鄉了!而退伍後回到大學念書,下飛機的那一刻,又有一種回家的感覺。不過當時讓他想不通的是,在大陸的自己被叫做「臺灣人」,而回臺灣又被視做「大陸人」,這種歸屬的混亂曾經讓他很頭疼。現在,隨著兩岸的交流的頻繁,這種被「區別」的感覺沒像之前那麼強烈,自己也覺得可能自己多想,不用那麼複雜,覺得沒有必要去分臺灣人跟大陸人。

  記者採訪陳愗陞的時候,剛好是暑期,陳愗陞正利用這段時間在廈大附屬醫院實習,能把平時所學的知識轉化到實際的工作中,雖然很辛苦,但他卻覺得很充實,收穫很大。之所以選擇學醫,一是因為自己對中醫文化的愛好,另一個則是父親的建議。而對於大陸的中醫執照在臺灣不被承認的問題,陳愗陞自己也在思考,他自己希望等到畢業的時候情況能有轉變,如果沒能有預期的結果,他就打算留在大陸或者到國外去繼續深造。面對自己的困惑,父親會給他一些建議,比如陸續就會有一些臺商來大陸開設醫院,機會都是會有的,而且大陸市場巨大,醫療方面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等,這些都給陳愗陞帶來了信心。

  作為一名在大陸成長的臺灣人,陳愗陞融合了兩岸年輕人的性格特點,他會比較兩岸年輕人的異同並讚賞這種鮮明的個性。他喜好旅遊並且廣交朋友,對在臺灣看不到的諸如北京的老建築,玉龍雪山美景印象深刻;遇見道地美食他也會放下矜持大快朵頤;在大陸生活、讀書了這麼多年,面對於未來他希望,能用自己堅實的腳步走出自己的人生。

    來源:海峽之聲網

 

責任編輯:李欣

相關焦點

  • 臺灣人看大陸:兩岸馬拉松尚未結束
    (新華社資料照片) 2006年,因兩岸學術交流的機緣,我至大陸的大學參訪,在香港機場短暫停留後,班機便直往北京前進,首都國際機場是北京的門戶,敞開大門歡迎來自全球的遊客,首次越過臺灣海峽踏上這塊在課本中反覆讀過,既熟悉卻又陌生的土地,心中百感交集,有種難以言喻的感覺!
  • 星雲大師暢談兩岸關係:臺灣需要大陸給予的養分
    「大陸在發展經濟的階段,寺廟想多點收入來收門票,可以諒解,但動輒上百人民幣,就有點貴了,我覺得有一些過分,不過我想這是一個過程。」臺灣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回答本報駐臺記者提問時這樣表示。  星雲大師日前在佛光山,與參加兩岸大學生文化體驗營的青年學生、出席第五屆兩岸徵文頒獎典禮的兩岸媒體人談心,在回答記者提問時就新一年兩岸關係、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對兩岸青年的期許等發表了看法,可謂妙語連珠,發人深省。
  • 兩岸影像對話 臺灣新聞人看大陸,大陸新聞人看臺灣
    對臺灣的印象就只有這些?來看看一位大陸新聞人鏡頭裡的臺灣都有什麼;除了京城的紅牆綠瓦,陸地飛馳的高鐵,臺灣新聞人鏡頭裡的大陸還有怎樣的精彩?這一次,兩岸兩位資深新聞人用手中的相機與鏡頭「互看」,京呈與你一同品味這番跨越海峽的影像對話。
  • 兩岸影像對話:臺灣新聞人看大陸 大陸新聞人看臺灣
    對臺灣的印象就只有這些?來看看一位大陸新聞人鏡頭裡的臺灣都有什麼;除了京城的紅牆綠瓦,陸地飛馳的高鐵,臺灣新聞人鏡頭裡的大陸還有怎樣的精彩?這一次,兩岸兩位資深新聞人用手中的相機與鏡頭「互看」,京呈與你一同品味這番跨越海峽的影像對話。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臺灣包袱鋪,兩岸差距擋不住。」大家好,我是曾經心心念念想去寶島臺灣,如今老老實實待在大陸上班的迷你「海賊」中二仔~Why?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大陸市場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
    而今年前三季臺灣整體的貿易順差為403.1億美元,但是對大陸的貿易順差為619.4億美元(若是根據大陸統計則為992.8億美元),也就是說臺灣若是沒有大陸市場,對外貿易要呈現216.3億美元的貿易逆差,若是換算成對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比率大約為143%,由此可見,大陸廣大市場絕對是臺灣經濟成長的動力源泉。
  • 臺灣人看大陸:我與大陸交換生——雖在不同地方成長 回憶卻驚人相似
    大學第一年,我像是個留守的人,駐紮在臺灣一所小小的大學,每個學期迎接剛到臺灣的交換生,一學期後,揮揮手,送走他們。這樣的循環,讓我習慣聽見飛機飛過的聲音時,抬頭望向天空,想著每一個從我生命經過的大陸學生(陸生),如今他們在對岸是否過得安好,在繁忙的大城市裡會不會懷念在臺灣的悠閒生活?
  • 大陸交換生寶島印象:臺灣人活得更加瀟灑自在
    交談中,我得知他們每四個月就會計劃一次大概半個月的旅行,最近一次準備去蘇梅島轉轉。我笑著問老闆娘:「總是出去玩要花費很多的吧,不存些錢嗎?」在我的印象中,我身邊的這個年紀的人,基本上都在想著存些錢給兒女買房、車或者是給自己養老之類的。老闆娘反而覺得我的問題有點奇怪,她回答我說:「存那麼多錢幹嘛啦,兒女都念大學,可以自己貸款繳學費啦。
  • 不同年齡段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00後真相了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如今海峽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多,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隨著了解的逐漸加深不同年齡段的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差異,小熊喵訪問了身邊不同年齡的大陸人,聽他們講述他們心中的臺灣。
  • 臺大學生遊大陸感嘆兩岸差距:大陸進步嚇死人 臺灣仍是「玻璃心」
    「臺灣包袱鋪,兩岸差距擋不住。」大家好,我是曾經心心念念想去寶島臺灣,如今老老實實待在大陸上班的迷你「海賊」中二仔~Why?因為曾經那個印象中碧海藍天的世外桃源,如今也已經變成了空汙泛濫的可怕夢魘……更何況,越來越多的臺灣同胞也選擇到大陸遊玩,這不,最近有位臺灣大學生用親身體驗舉例,列出了他眼中的「兩岸大不同」……隨著兩岸交流日益密切,有不少臺灣人選擇前往大陸求學或是工作,更能直接體驗當地的社會文化。
  • 不同年齡段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
    得益於網際網路的飛速發展,如今海峽兩岸的交流越來越多,大陸人對臺灣的了解也越來越多。隨著了解的逐漸加深不同年齡段的大陸人對臺灣的看法也有了很大的差異,小熊喵訪問了身邊不同年齡的大陸人,聽他們講述他們心中的臺灣。
  • 臺灣人心中的中國
    宛如告訴我臺灣應該跟大陸保持現狀,她說臺灣除了被國民黨統治過,也曾被日本人佔領過,對於這片土地,雖說日本人被趕走了,但是國民黨也曾欺壓過當地老百姓;儘管臺灣大多數人是從大陸過來的,但臺灣並非只有大陸人和國民黨,臺灣也有自己的民眾,現在又有了新的制度;她希望兩岸能和平共存。
  • 《兩岸青年觀兩岸》 我在臺灣理解臺灣,認識大陸
    來到臺灣後,很多臺灣同學問我:誒你為什麼想要來臺灣交換?還有我可以問一下你對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嗎?原本很堅定的答案在來到臺灣後又似乎不確定了。儘管來臺前學校老師告訴我們儘量少去跟臺灣的朋友主動聊起這些所謂的敏感話題,但是我覺得就算再怎麼儘量去避免,那段歷史自己總得學著去認識,這些問題自己總得學著去解答。
  • 大陸人看臺灣:別刻意忽略兩岸人心的美
    中新網9月14日電 臺灣《旺報》14日刊登福建莆田學院學生陳建雄的文章稱,世界這麼美,兩岸這麼美,希望大家都能看家最美的人和最美的景,用平和的心態去對待生活。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年初的一場寒潮使得整個寒假都異常寒冷,不怎麼下雪的臺灣也飄了點雪,陽明山上白了一片。
  • 大陸交換生的寶島印象:臺灣人活得更加瀟灑自在
    一次偶然的閒聊中,我驚訝的發現,這對夫婦已經走過了世界上很多個美麗的角落,很多地方並不知名,卻留下了他們歡樂而美好的回憶。  交談中,我得知他們每四個月就會計劃一次大概半個月的旅行,最近一次準備去蘇梅島轉轉。我笑著問老闆娘:「總是出去玩要花費很多的吧,不存些錢嗎?」在我的印象中,我身邊的這個年紀的人,基本上都在想著存些錢給兒女買房、車或者是給自己養老之類的。
  •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愛的火花,真心願意架溝通橋梁
    中新網10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4日刊發署名來自北京的「紫雪微瀾」的文章《北京媳婦臺灣郎》,文章講述了兩岸愛的火花的故事,文章說,大愛無私,我們要的是人心,是親情!北京媳婦臺灣郎,真心願意架起這溝通的橋梁!
  • 港媒:臺灣青年大陸熱成兩岸交流亮點
    香港中評社1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助理教授王貞威日前在臺灣文化大學召開的第五屆「文廈論壇」上說,「青年」成為繼臺商後,到大陸交流互動的主流;大陸對臺青年工作形式多樣,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學,創造兩岸青年交流平臺。根據臺灣「遠見雜誌」最新調查,有60%青年有意願到大陸發展,顯示新的對臺政策發揮很大作用。
  • 大陸人在臺灣:打開計程車門 進入真實臺灣
    臺灣《旺報》3日刊載大陸學生羅文陽的投稿文章, 文章中提到了作者在臺灣打車的各種經歷,臺灣師傅們在凡常之中體現的熱情和誠懇,是作者對臺灣和善人情的第一印象。  文章摘編如下:  在大陸的時候,聽人談到過一些對計程車司機的印象,比如說北京的司機很多是侃爺,不去主持談話節目完全是屈才,而上海的司機可能就不那麼健談,如此等等。
  • 臺灣人看大陸:擺脫歷史宿命 兩岸須學會包容
    臺灣人看大陸:擺脫歷史宿命 兩岸須學會包容   中新網3月13日電 臺灣《旺報》13日刊載臺灣新北市嚴柏翔的文章稱,因為在混亂之中產生的包容,在亂世的時代培養智能,中國歷史上3次大分裂之後,都開創了一個偉大的王朝;比對今日,分裂的情形仍然存在,兩岸的人民應拋開彼此的成見,運用先賢的智能一起開創美好的未來。
  • 臺灣人在大陸:迷茫的身份認同,我是誰?
    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裡,海峽兩岸往來並不順暢,生活相對隔離。這也造成了兩岸中國人,在生活習慣、社會風俗,甚至語言文字上形成了讓人有明顯感覺的差異。但我們相信,隨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持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將進一步水乳交融,這些差異也將逐漸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