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地域食材與滿族的燉菜文化

2021-02-27 北方餐飲

提起東北地域食材非常多,長白山山脈的山珍,東北三江流域的河鮮、水鮮魚蝦類,渤海灣的鮑魚、海參等海產品……

東北燉菜特色飲食,人們自然會想起酸菜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和白菜燉豆腐等。其實東北特色飲食還很多,而這些燉菜特色飲食,又大部分與這塊土地上的一個古老民族——滿族有聯繫。

滿族形成於 17世紀初,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先秦古籍中記載的肅慎人就是滿族的先祖,以後不同朝代史書上記載的挹婁、勿吉、女真人,都是肅慎人的後裔,也是滿族的先人。生活在滿洲地區。

明朝以前,東北女真人是以採集、漁獵為主。到了 16世紀下半期,在努爾哈赤領導下,建州女真統一了女真各部,並以女真為核心,滿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吸收蒙、漢、朝鮮等其他民族飲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燦爛民族飲食文化。

滿族的先人生活在東北大地,特別是長期生活在黑山白水之間,那裡到處是崇山峻岭,茂密的森林。騎射是繼承的傳統,漁獵是他們主要的生產活動,他們把狩獵稱為打圍。

據《柳邊紀略》記載:「十月,人皆臂鷹走狗,逐捕禽獸,名曰:『打圍』。按定旗分,不拘平原山谷,圍佔一處,名曰『圍場 』。無論人數多寡,必分兩翼,由遠而近,漸次相逼,名曰 『合圍』。或日一合再合。所得禽獸,必晌親友。 」

滿族人民自古生活在東北的白山黑水之間,受地域環境和生產生活方式影響,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飲食習慣,產生了一些別具一格的特色飲食。這些飲食不但影響了整個東北地區,隨著清朝入關,對京津地區乃至全國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

有人會說,東北菜是受闖關東山東菜的影響,其實,同一種吃法為什麼一定要假設成東北菜必須受關內影響呢?

在清朝入關前東北菜餚就多是燉菜,如燉牛肉、燉羊肉、燉豬肉或燉鹿肉、狍子肉等。因為燉的做法適合東北地理、氣候環境。

清朝入關後,作為統治階級的滿族貴族把本民族的食俗帶到了宮廷、王府,在製作上更精益求精,成為宮廷菜和王府菜的主體,其烹飪技藝也逐漸完善。
瀋陽是一朝發源地,三代帝王都。(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好多磚家都說是兩代帝王都,那是不對滴

大清王朝陪都,也是滿族飲食文化重要發源地。

滿族飲食習俗帶有濃厚的北方民族特色,它的形成與其所處的地理環境、自然環境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東北地區的物產豐富,各種山珍野味,如熊、鹿、酣達罕(即四不像)、哈什蟆、飛龍鳥、猴頭蘑、野山參、野雞、山菜、蜂蜜等,比比皆是。

好多後人杜撰的滿漢全席都是大部分以此版本旺加想像的。

民諺講:「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就是對東北物產的真實寫照。豐富的原料為民族烹飪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飛禽、野獸、山珍、鮮蔬、穀物為關東滿族菜提供天然的條件。這些食材大部分都是採用燉製食用。  

滿族的飲食習俗,清末民初的一些民謠概括得非常貼切:「南北大炕,高桌擺上。黃米乾飯,大油熬湯。膀蹄肘子,切碎端上。四個盤子,先吃血腸。」、  「粘麵餅子小米粥,酸菜粉條燉豬肉。平常時節小豆腐,鹹菜瓜子拌蘇油。」可見燉菜的地位。

東北的冬天來了,大家為了暖和暖和,圍坐火爐,順便燉上一鍋菜、時今的東北一帶,影響最大的食文化要數「滿族八大碗」,即:雪菜炒小豆腐,滷蝦豆腐蛋,扒豬手,灼(zhuo)田雞,小雞燉榛蘑粉,年豬燴菜,御府椿魚,阿瑪尊肉,這最後一道菜俗稱「努爾哈赤金肉」,據說是清太祖時代傳下來的。




燉的定義:

將具有一定韌性或鮮嫩的原料,經過刀工處理先用蔥,姜熗鍋,再衝入湯或水, 加調料,旺火燒開轉小火長時間加熱至酥爛加熱至熟的一種烹調方法。

燉菜特點:質地酥爛,湯濃滋味香醇,肥而不膩,瘦而不柴。

操作要點:

1.一般宜選擇大形或韌性的原料;

2.原料一般是整隻整條或加工成塊、段等較大的形狀;

3.大火燒開轉小火長時間加熱而成。

4.燉菜的主料要求軟爛,一般是鹹鮮味。

5. 湯或水一次加入。

相關詞:燒、醬、燜、燴、熬、烀、煮。

滿族風味滿族傳統美食佳餚,歷史悠久,起源於滿族的祭祀活動,匯聚了多民族的美食,汆白肉血腸,鮮美醇香,營養豐富的白肉血腸,早以成為了群眾雅俗公賞的風味名菜。白肉血腸產於何時,是由何人創的,以難於考證。但白肉血腸和滿族世世代代用豬祭祀還願的民俗是分不開的。

l 燉菜一鍋出:

在東北,「一鍋出」就是首選美味。做「一鍋出」前,先發一盆玉米面,面發好後,灶下填柴。有的店會一個鐵鍋整個端上來,鍋蓋的縫隙間呼呼地向外冒著熱氣,熱情中夾雜著的絲絲香氣直鑽鼻孔。掀開鍋,一股香甜的味道直撲面門,香的是燉菜,甜的是玉米餅子,美的是食客的心窩子。

如今, 「一鍋出」的內容也豐富了很多,鐵鍋燉,鐵鍋內增加了好幾種蔬菜,只是烹製手法沒變,所以他的味道也不會變,它的被鍾愛程度也自然不變。

 

l 鯰魚燉茄子:

我們東北當地俗語說:「鯰魚燉茄子,撐死老爺子」,魚和茄子混在一起,茄子粘了鯰魚的鮮味,鯰魚有了茄子的香氣,可謂互補。這是一道具有濃烈地方特色的東北燉菜,每年茄子上市的季節,也正是鯰魚捕撈的季節,將新鮮的鯰魚與茄子燉在一起,鯰魚肥而不膩,茄子鮮香味濃,葷素相得益彰。地道東北農家菜,多以燉菜為主,由於食材與方法的不同,味道各有千秋,無一不令人讚不絕口。

 

l豬肉燉粉條:

選用帶皮的上等肥瘦相間五花肉,烀熟,做好了之後口感肥而不膩,粉條也都是用東北特產土豆澱粉軋制而成的,大火咕嘟一陣後,香氣四溢,聞一聞鼻子就能幸福得昏過去。盛一碗米飯,把豬肉燉粉條連湯帶水扒拉到碗裡,大夥圍在一起,吃吧。生活是如此熱烈而美好。豬肉燉粉條,雖然是一個大眾菜,但是非常講究選料,講究火候,講究色澤,最樸實的菜卻是最難忘的味道。

 

 東北亂燉:

  東北亂燉素有「大雜燴」之意,即將豆角、土豆、茄子、青椒、番茄、木耳等多種蔬菜,與排骨一同燉至熟即成。東北亂燉簡單易煮,有葷有素,營養豐富,味道鮮美香噴噴,是一道常見的東北家常菜,也是東北人過年時最愛吃的年菜之一。要說這道東北菜「不講究」似乎是理解上的偏頗。嚴格地說,是沒有章法,隨性而成。葷的素的,紅的綠的,全一鍋端了,大火熬煮。待到揭開蓋子,準保香氣噴鼻。省心又省力。

  

l酸菜豬肉血腸燉粉條:

是東北招牌菜,做法很簡單,將酸菜絲、豬肉片、血腸、粉條放在鍋裡燉,熟了就可以吃了。也可以蘸蒜泥醬油吃。這道菜南方朋友一開始可能吃不習慣,一旦習慣,就會上癮。

滿族冬天習慣醃酸菜、灌血腸,每臨冬季就將白菜在熱水中漬過,放入缸中上面放重石擠壓,待酸菜發酵陸續撈出食用。  白肉血腸起源於滿族的祭祀活動,為滿族傳統食品。有燈碗血腸、白肉血腸、蒜泥血腸等幾個品種。這道菜的風味特點是:白肉片薄如紙帛,色白有光,冬用不冷,夏用不熱,膾炙人口。

現在廣泛存在於東北城鄉的滿族特色飲食,滿族除吃豬肉外,還喜食狍子肉、鹿肉、野豬肉、野雞肉。滿族有許多有名的菜品如烤鹿脯、蒸鹿尾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中的瑰寶。

滿族日常除食用家種的白菜、蘿蔔、土豆、豆角外,還喜歡吃採集的野菜,如春天上山採蕨菜、刺棘菜、猴腿、大葉芹、槍頭菜、貓子,夏季採集木耳、蘑菇和鬼子姜,不僅為增加菜的數量,更重要的是改善口味,而且無農藥和汙染,屬於天然的綠色蔬菜,營養不是一般的豐富。

小雞燉蘑菇

還有:

白菜燉凍豆腐、土豆燉茄子、土豆燉豆角。

   

提到滿族高端飲食,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滿漢全席。滿漢全席是我國一種集合滿族和漢族飲食特色的巨型筵席,起源於清朝的宮廷,原為康熙66歲大壽的宴席,旨在化解滿漢不和,後世沿襲此一傳統,加入珍饈,極為奢華。

包括(蒙古親藩宴、庭臣宴、清宮宴、千叟宴..)

滿漢全席上菜一般起碼一百零八道(南菜54道和北菜54道),不包括主食,菜式有鹹有甜,有葷有素,取材廣泛,用料精細,山珍海味無所不包,扒、炸、炒、熘、燒、燉等烹飪手法兼備。

 

滿漢全席八珍分:

「山八珍」:駝峰、熊掌、猴頭、猩唇、象拔(象鼻)、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窩、魚翅、大烏參、魚肚、魚骨、鮑魚、海豹、狗魚(娃娃魚);

「禽八珍」:紅燕、飛龍、鵪鶉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草八珍」:猴頭菇、銀耳、竹蓀(竹笙)、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香菇中的一種)。

 

  滿漢全席以滿菜、京菜、魯菜、江浙菜為主。

所謂「滿漢全席」中的珍品,其大部分是黑龍江地區特產(或出產):如犴鼻、魚骨、鰉魚子、猴頭蘑、熊掌、哈什蟆、鹿尾(筋、脯、鞭等)、豹胎以及其他珍奇原料等。滿族主食,喜愛吃粟米,如糜子、粘谷、稗子、穀子等,喜粘食。粘食如大黃米乾飯、大黃米小豆乾飯、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灑糕、蘇子葉餑餑等。

小米麵餑餑有牛舌餅、碗坨;苞米麵餑餑有「菠蘿」葉餅、苞米餑餑;高粱米麵甜餑餑。炒麵和炒米也是滿族的傳統食品,最有民族特色的是薩其瑪和酸湯子。後來閩粵等地的菜餚也依次出現在巨型宴席之上。

東北特色的美食,不拘泥於燉菜,其中滿族飲食已有了龐大的規模和陣容,滿族菜的烹調技藝水平已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味。

它不僅是滿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飲食的重要財富。 



相關焦點

  • 滿族血統的傳承,東北老菜---汆鍋底
    汆鍋底極具東北地方特色,由東北涮火鍋的吃法演變而成,匯集了羊肉、螃蟹、幹小海鮮、東北酸菜、凍豆腐、紫菜等食材,吃這個猶如吃火鍋一樣地道美味。氽鍋底還是有來歷的,有著特殊的淵源。東北地區有一個少數民族,叫滿族!先普及一下滿族據說是皇親國戚的民族血脈,老北京講的廂黃旗,跟滿族有著一定的關聯。
  • 淺析東北地區滿族文化的演變
    滿族有很多自己獨有的歷史文化,除了本民族文化之外,由於歷史原因,很多滿族居民吸收了漢族的文化,從而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滿族新文化,本文主要整理滿族文化的演變過程以及主要內容。   關鍵詞:滿族文化;東北地區;演變   1 滿族概況   滿族,以前叫做滿洲族,屬於55個少數民族之一。
  • 東北這道「滿族宮廷菜」,最適合天冷吃,光聽名字就渾身冒汗
    中國的東北屬於高緯度地區,相比其他地區,這裡的冬季更加漫長,用當地話來,就是「秋脖子短」,一旦入秋,就意味著離冬天也不遠了。這道菜是由「滿族人」所發明,早年間的東北地區,是滿族聚居之地,白肉(清水煮熟的豬肉)、酸白菜恰好是其經典食材。將二者一同入鍋烹煮而食,豬肉肥多瘦少,被酸菜吸了油脂,去了膩味,極具少數民族特色。
  • 上貼餅子下燉菜(東北八大怪之一 )
    點擊上方藍字高家小院 免費點閱東北人素以豪爽大方著稱,這不僅體現在他們的為人處事方面,就是在飲食烹調的方法上也是極具豪爽大方之特點,不求精細,只求豐盛、省事兒。過去的大鐵鍋都是固定在灶臺上的,飯和菜最早是分開來做的,一是麻煩,二是耽誤時間,等飯好了再去做菜,菜好了飯又涼了,而且還費時費火。經過摸索實踐,人們乾脆先在鍋底燉上菜,然後等菜開鍋了再在鍋邊上貼上餅子,等到大餅子熟了,鍋裡的菜也燉好了。真是一舉兩得,即省時省力又省火,這種「上貼餅子下燉菜」的烹調方法,一直延續到現在東北的老百姓還在沿用,而且在此基礎之上又有了新的發展。
  • 吉林市好吃的特色美食:滿族八大碗、松花湖魚宴……地道東北味兒
    吉菜歷史悠久,自古還有漢、朝、蒙等民族在這裡繁衍生息,各民族特有的飲食習慣,在吉林形成了獨特的多元化飲食文化。下面一起來看看吉林市好吃的特色美食有哪些,滿族八大碗、松花湖魚宴……地道的東北味兒,你吃過哪些。
  • 薩滿文化對滿族民俗的影響
    清代,滿族雖然成為入主中原的統治民族,但並沒有中斷薩滿教信仰,仍然在宮廷中舉行祭祀,如堂子祭祀。清代民間薩滿祭祀活動十分頻繁,東北地區的一些滿族姓氏甚至長時間保留著「野祭」活動。直至今日,許多滿族群眾仍對其家族的薩滿祭祀活動有著深刻的記憶。   可見,薩滿教在滿族歷史發展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 東北非常經典的五道燉菜,看完,你有沒有流口水?
    有名的就是那裡的燉菜。而且都是用大鍋燉的。量也是特別的足,是它的特色。吃的時候真的很開心。而且它們那邊有好幾道出名的燉菜,不知道大家都有沒有吃過?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東北五大燉菜。一、豬肉燉粉條東北地區地域遼闊,人口眾多,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
  • 東北十三大燉菜,最後一樣絕對是燉菜中的戰鬥機!
    東北十三大燉菜,最後一樣絕對是燉菜中的戰鬥機!
  • 給東北人一口鍋,他們能燉了整個世界
    / 天寒,承襲滿族食俗/ 東北人為啥喜歡吃燉菜?這是承襲滿族原住民的傳統食俗。 東北緯度高,農作物只能一年一熟,所以滿族人開發狩獵、捕魚和採集業謀生,捕獵而來的肉食通常難熟,大火燒開小火慢熬的「燉」製法,便受到青睞。
  • 參觀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感受神山庇護下的滿族文化
    今年6月,我們的長白山之旅中,美景方面我們遊覽了中國十大名山之一的長白山、露水河國際狩獵場等,美食方面品嘗了當地的特色佳餚,而文化方面則重點參觀了長白山滿族文化博物館,了解了生活在長白山地區的滿族人民的生活習俗、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等。滿族是祖國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以及東北地區的開發做出過重要貢獻。
  • 這十三款東北燉菜,你全都吃過嗎?
    小編說燉菜,是東北特色的菜餚。從開始的出現到現在家家戶戶常見的桌上品,燉菜形成了一種屬於東北的特色飲食文化。
  • 東北亂燉,不是把所有菜亂七八糟燉一鍋,發揮出食材的香味是關鍵
    我國許多省份因地域相連緊密,一些地區的幾個省之間,人們的生活、飲食習慣非常相似。比如江浙滬、陝甘寧、雲貴川等,其中最「團結」的非東三省莫屬了。其他地方的人,在自我介紹時一般會說我來自某省,若你有來自東北朋友,跟他相處久了可能也不知道他家具體在哪個省。
  • 淺談:滿族傳統文化中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變遷
    滿族世居東北,地理條件、氣候條件等使滿族形成了自己的飲食特點和習慣。偏好粘軟甜酸、口味偏鹹,喜食野味,忌食狗肉等,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滿族在日常基本的飲食結構方面也和以往不同,以前滿族多種植黍、粟、糜子、高粱等,現在,滿族的主食多數都是以大米、白面等為主,和漢族基本一致。
  • 闖關東與東北區域文化的變遷
    作為一種波瀾壯闊的歷史文化現象,闖關東移民的大批進入,促進了東北地區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也促使東北區域文化發生了方方面面的變化。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互相學習,互相吸收,最終形成了具有東北地域特色的文化形態。一一個「闖」字,形象地表明這種遷徙在當時多數情況下是私下進行的,是越軌犯禁的行為。清初,關內人口到東北是自由的,並不需要「闖」。
  • 969旅行者 | 塞外文化風情——南天門滿族小鎮
    推薦你去南天門滿族文化風情小鎮。承德南天門滿族鄉共有2078戶、7410人,其中滿族人口佔全鄉總人口的35.6%,是興隆縣境內僅有的兩個少數民族鄉之一。弘揚滿族文化,打造滿族特色風情村寨,形成了獨特的滿族韻味建築群;處處都凸顯滿族文化元素,有佔地20畝的滿族文化廣場,滿族古戲樓、雕塑、八旗展臺、浮雕、詩園、圖騰方柱等一應俱全;滿族剪紙、滿繡、滿族習俗、滿語、滿語歌曲,處處都是滿族記憶;還有滿族文化主題婚紗攝影基地,滿族酒文化一條街、滿族特色農產品交易市場;舉辦滿族霸王鞭大賽、滿語大賽、滿繡大賽、剪紙大賽、
  • 東北中秋節的農家菜都有什麼,當然還是燉菜為主
    很多人沒來過東北,想知道東北中秋節的農家菜都有什麼,東北三省農家菜基本都是差不多類型,特色菜基本是燉菜為主。一碗大燉菜再來一盆大米飯,保證吃撐著。東北就是黑土地的主要地區,各種食材極大豐盛,沒有大食量根本沒辦法混下去,東北的天氣比較冷,因為燉菜不愛涼。
  • 東北往事 | 東北人的飲食
    正是這種地理的差異,才造成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迥異。尤其到了天寒地凍之日,不吃點鹹,不吃點燉菜,人心總不免有些發慌。東北菜的做法,多圍著一個「燉」字。燉菜是大菜,號稱東北菜中的重鎮,是抵禦漫長寒日的利器。所以,說是人間最溫暖的燉菜也不為過。當一盤盤,不,應當是一盆盆熱氣飄蕩的燉菜擺放在炕桌上,食客的魂魄馬上就會被勾走,變成幸福的饕餮。若在冬天,因天天燒火,更是多做燉菜。
  • 最經典的5種東北美食,不僅有大鍋燉菜,還有家常小炒
    本文轉自百家號作者破解軟體數據大師推薦語:天冷了就喜歡吃燉菜,一提到燉菜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東北經典亂燉,話說東北不光有大鍋燉菜還有家常美味小炒。當我們一說到東北的時候,相信最先想到的就是一鍋大亂燉。確實這樣的吃飯方式在東北是非常常見的,一口鍋裡邊可以加上任何的食材,但是做出來的味道卻是非常美味,讓人聞見它的香味都忍不住流出口水。而東北除了燉菜之外,還有很多的菜品,都讓人覺得特別的好吃。下邊小編就給大家說幾道東北最經典的菜式。
  • 東北四大燉菜是哪些?這6道菜,哪2道不是?知道的能進來說一下嗎
    說起燉菜,最出名最好吃的,還是東北的燉菜,東北燉菜幾乎是全國聞名,其中最有名氣的是東北四大燉菜,但是很多人都只知道有這個四大燉菜,但是並不知道是哪四大,網上也是有好幾個說法,下面我說6種燉菜,大家看看有哪兩道不是?知道的歡迎在下面留言。第一個,小雞燉蘑菇。
  • 東北最家常的燉菜,做法簡單,朋友吃了一直贊,粉條是關鍵
    東北最家常的燉菜,做法簡單,朋友吃了一直贊,粉條是關鍵它是一道東北經典的美食,被稱為是「東北四大燉菜」之首,在東北是特有的一種菜餚,它就是豬肉燉粉條,精美的味道,廣受人們的喜愛。此菜不止在東北能見到,在南方地區也很廣,每家每戶都有豬肉燉粉條的做法,各有特色,煮出的味道鮮香,所以平時會自己在家做這食物。簡單的步驟,在家就能做出東北粉條,所以東北朋友一到我家做客,一直誇讚好吃,只要食材好,做出的菜絕對的好味道。豬肉燉粉條主要的食材就是紅薯粉條,是我們傳統的一種美食,價格實惠,1斤就3元,比其他粉絲還便宜,喜歡吃粉條的朋友可以試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