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飲食,皆與當地的緯度和節氣遙相呼應。東北亦不例外。放眼偌大中國,從入秋到春末,唯有這裡可持續長達八個月的低溫天氣。長白山若是七月下了雪,人們也不覺稀奇。炎炎夏日,出山海關,即使烈日當頭,滾燙動人,找一處樹蔭便覺涼風習習,瞬間解暑。關內的桑拿天與之不可同日而語,南國更有天壤之別。東北人飲食習慣的口重,多鹽,多燉,甚至多辣,就在於氣候的偏冷。俗話說: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東北的鹹,從過去的東北人嗜醬這件事上可見一斑。正是這種地理的差異,才造成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迥異。尤其到了天寒地凍之日,不吃點鹹,不吃點燉菜,人心總不免有些發慌。
東北菜的做法,多圍著一個「燉」字。燉菜是大菜,號稱東北菜中的重鎮,是抵禦漫長寒日的利器。所以,說是人間最溫暖的燉菜也不為過。當一盤盤,不,應當是一盆盆熱氣飄蕩的燉菜擺放在炕桌上,食客的魂魄馬上就會被勾走,變成幸福的饕餮。若在冬天,因天天燒火,更是多做燉菜。先說的是如雷貫耳的小雞燉蘑菇,這是東北人從小吃到大的一道菜。所謂「媽媽的味道」,第一個就會想到它。蘑菇不能是別的,必須得是榛蘑。東北人去外地,看東北菜館是否合格,要一道小雞燉蘑菇,看看是不是榛蘑就知道了。
小雞燉蘑菇,必須得是榛蘑
排骨燉豆角。大快朵頤,連聲稱讚的是它。排骨,最好來自家養的笨豬。豆角是那種東北既肥且厚、新鮮嬌綠的油豆角。別的豆角都欠肉頭,口感欠佳。同理,判斷這道東北菜正宗與否,就看豆角用得對不對。
豬肉燉粉條。歲月情深,當仁不讓的是它。粉條應是東北的那種土豆粉磨製的粗粉條。東北人獨愛土豆粉。在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和炒酸菜粉等眾多東北名菜裡,只有放入土豆粉才是地道的。其它的,什麼粉絲、寬粉放進去,都不對味。
豬肉燉粉條
豬大骨棒燉酸菜。熱氣升騰,香氣四溢的是它。豬骨熬的酸菜湯,和白肉燉的各擅勝場。不喜肥肉的可以吃。酸菜是東北人自家醃的才好,袋裝的味道令人失望。豬骨頭燉好的酸菜湯,好喝極了。裡面放入凍豆腐和血腸,更添幾分精彩。
酸菜燉大骨頭
以上都是有名的燉菜,令人心醉,每每讚不絕口,日思夜想。沒名的也有,像土豆燉倭瓜,土豆燉茄子,均為兩菜搭配,滋味上佳。倭瓜就是南瓜。再混搭一點,還有土豆倭瓜燉豆角,白菜豬肉燉粉條,白肉血腸燉酸菜,乃至亂燉。這些看起來豪放粗獷的燉菜,講究菜量的豐盛和味道的香美,不流於外在的形式,有著一種樸素濃烈的生命表達。切記三點:最好是葷油,要用大鐵鍋來燉,底下燒的是柴火。不是柴火,熬得不香。
土豆燉倭瓜(南瓜)
鹹的食物,除了大醬,就是小鹹菜。往昔的艱苦歲月,東北人頓頓飯都少不了小鹹菜。今日人們溫飽無憂,卻也捨不得丟掉廉價的鹹菜。雖是小菜,四季皆宜。這些鹹菜有:糖積蒜,蒜茄子,地環,醬黃瓜,醬榛蘑,用醬油泡好的蔥葉,把大豆腐加上鹽粒曬成的豆腐乾,等等。還有更多醬缸、罈子裡醃的蔬菜。還可以做醬小土豆鹹菜,做好後可儲存起來慢慢吃。夾一筷子小鹹菜,就能扒拉一碗白嫩熱乎的大米飯。
除了鹹,這裡的人也吃酸和辣。整整一冬的酸菜可不是白說的。無論燉、炒還是烤,酸菜都是豬肉最好的夥伴。至於辣,蘸醬生吃小辣椒,以及或炒或蒸的辣椒醬,這又鹹又辣的香,讓人無法拒絕。
說到辣,說一道有名的下飯菜,尖椒幹豆腐,這是任何一家東北菜館都會寫到菜譜上的家常名菜。幹豆腐,外地有「豆皮」「千張」的叫法。但在東北人眼中,幹豆腐一定是家鄉的好。特別是吉林榆樹的幹豆腐,香嫩勁道,口感爽滑,堪稱一絕。東北盛產大豆。東北人離開東北,總覺外地的豆製品欠佳。一是因為黃豆,二是因為水。吃了外地的豆腐,只會加重思鄉病。此菜做法簡單。原料就是尖椒、幹豆腐和豬瘦肉絲。先以蔥、姜和蒜爆鍋,再先後放入瘦肉絲、切成「菱形」或「條形」的幹豆腐,翻炒幾下,放入水或骨湯,加蓋燉幾分鐘。大火到小火,依次來。燉好後,放鹽及少量糖,再放入切好的尖椒,繼續翻炒。最後用水澱粉勾芡。撒點味精,盛盤,出鍋。此菜香辣撲鼻,味道可口,餘香醇厚,既下酒又下飯,有大口咀嚼的快感。不加肉的話,就是一道美味的素菜。去東北,不能不吃這道菜,因為只有東北的尖椒幹豆腐才有其本地水土的精髓和神韻。罷了罷了,好吃,絕妙!一盤尖椒幹豆腐擺在眼前,我能幹掉三五碗大米飯。面對它,我有一個不爭氣的胃。
在東北,朝鮮族人是極喜歡吃辣的。他們不僅自製辣醬,還有辣白菜、蘇子葉、桔梗等抹上辣椒做成的泡菜。不妨說,朝族人無辣不歡。說到朝鮮族,這裡說一道甜辣兼有的名吃,朝族大冷麵。東北人的主食大部分時間都是大米,其次是餃子,吃麵的時候並不多。不過朝鮮族的冷麵倒是頗受所有東北人歡迎。冷麵的原材料,可以使用咖啡色的蕎麥麵,或者是白色的普通小麥麵。想吃之前,把它放入涼水泡軟,再燒水煮熟。然後準備冷麵湯。一盆冰水,加醋,醬油,別太多。當然,鹽,糖,味精,少許薑末、蒜末都要有。如果加入切成片的東北特產的蘋果梨,會更有感覺。沒有的話,可用西紅柿代替。一盆調好的湯汁,口味應是酸甜清爽的。大夏天吃完冷麵,最後喝點湯,絕對是個好主意。冬天則有熱湯冷麵。除了冷麵湯,冷麵裡還有幾種重要的拌料。第一是泡菜,也就是辣白菜,又脆又辣,還帶點甜。第二是辣醬。第三是幾片醬牛肉。第四是半個煮熟的雞蛋。先放冷麵,再放湯,最後放這幾樣,撒點香菜、黃瓜絲。依照個人口味,再放點辣醬。吃下去,長長的冷麵條是滑溜的,柔韌的,營養豐富,筋道,有嚼頭。末了,喝上兩口冷湯,裡面的那種辣、鹹和微甜混合而成的鮮,餘味悠長,順滑涼爽,沁人心脾。
生吃蔬菜,也是東北的特色。闖關東的後人同樣離不開大蔥。不同的是,煎餅卷大蔥的「煎餅」換成了「幹豆腐」。此外,大豐收、東北大拉皮都是當地有名的涼菜。這裡說一種半生吃的「飯包」。它是一道素菜。取一片大菜葉。白菜或生菜葉皆可。土豆壓成泥,和蒸熟的米飯、蔥花、香菜一起用菜葉包好。對了,別忘了放入用雞蛋和豆瓣醬炒成的雞蛋醬,或者只用豆瓣醬即可。也有人加入花生、辣椒和更多青菜,全憑個人喜好。包好了,咬上一口,格外滿足。沒錯,這就是一頓飯了。再來上一瓶俄語裡名曰「格瓦斯」的麵包汽水,邊喝邊造,「造」在東北方言裡就是「吃」的意思。過癮!
東北飯包
說到生吃,不能不說木耳。這是東北有名的特產,肥碩遠非外地的木耳可比。據說新鮮的黑木耳含有一種叫做卟啉的物質,所以要吃經過陽光暴曬的幹木耳,因為這樣就會分解大部分的毒素。食用前,經過浸泡,剩餘的也會溶解於水。黑木耳營養豐富,作為食用菌的一種,它有著良好的清滑作用。除了炒菜,泡好的東北木耳,蘸著辣根吃是不錯的。此辣根,就是芥末,一點就足夠,再倒入一點醬油,直接蘸著吃。若嫌費事,就加入香菜直接一次拌成涼菜,便是一盤佳餚了。這道小菜辛辣猛烈,淋漓盡致,頗為可食。
上面說東北菜的口味,可用「濃墨重彩」來形容,但還是有甜食的。否則全國人民也就吃不到薩其馬了。尋常百姓家裡,本地特產江米條、朝族打糕也是常吃的。或是自家做的「豆面卷子」,這是一種傳統滿族食品,也叫「豆面餑餑」。先把糯米麵和好,捏成窩頭的形狀,蒸熟成團。同時把黃豆面炒熟。然後把糯米麵團鋪在黃豆面上,用擀麵杖擀成一張麵餅,撒點糖,捲起來。最後,用刀切段,大功告成。吞入口中,又糯又軟,甜入心頭,只覺童年生活如此美妙。如果把糖變成紅豆冰糖餡,那就是同樣屬於滿族風味的「驢打滾」了。看起來,驢打滾就是高端一點的豆面卷子。
除了冷麵、驢打滾,東北菜裡還有一些小吃。比如餷條,這是用苞米麵做的麵條。東北種玉米是最多的,怎能少了這道吃食。煮熟後,直接拌入炒好的肉滷,極為可口。或炒麵,或加入骨湯,成為湯麵,亦可。
吉林市的煎粉大概是只流行於此地的一道小吃。去天津、煙臺也能見到,不過平時並沒有人吃。這是闖關東的人從山東帶過來的,也就是山東人口中的「燜子」。只是關內多用綠豆粉。因其酸辣口味,說它為女性小吃似乎更為恰當。在吉林市河南街,有一「老太太煎粉」尤其出名。煎粉的製法,是由加了少量明礬的地瓜粉和土豆粉混合而成。呈現出青白色的大塊狀。拿刀一切,切成若干小塊,倒入加了油的平底鍋裡來回地煎。煎到有些糊狀,起嘎了,方可出鍋。放入碗內,再倒入用開水稀釋的芝麻醬湯、蒜末兒、精鹽、醋,香菜、辣椒末或辣椒油等佐料。具體加多少,完全依照個人能接受的酸辣口味而定。另外,在吉林烏拉,煎粉往往要配著茶蛋吃。
煎粉
還有一些有名的東北菜。不是燉,也非生吃,而是炸,或者㸆,這裡暫且說幾道下館子常吃的美味。
鍋包肉。這道東北傳統名菜有著名廚佳作的貴族身份。據記載,20世紀初,從北京恭親王府的廚房裡學藝出師的遼寧旗人鄭興文,關閉了自己在東華門大街經營不善的「真味居」餐館,一路北上到了哈爾濱的衙門裡當上了官廚。由於當年到官府赴宴的俄國客人比較多,為了迎合他們偏好酸甜的口味,鄭興文把之前鹹鮮口味的「焦燒肉塊」改成了酸甜口味的「鍋爆肉」。俄國人發音不準,時間一長,就成了「鍋包肉」。它並非家常菜,做這道菜,要施以大油,火候掌握也要準,所以對廚師的手藝要求很高。不過,要是到了東北,隨便去路邊一家小餐館,都會做得很地道。它的原料為豬裡脊肉。白糖和醋必不可少。首先把切好的一片片豬肉用精鹽、料酒餵一下後,再把用水澱粉和少許油攪拌的黏糊狀東西包在豬肉上面,把瘦肉片地投入油鍋,炸到外酥裡嫩時撈出待用。油溫不同時,要炸上兩次方可。其次就是調汁,用醬油、白糖、醋、味精、鮮湯和水澱粉調和而成。最後,炒薑絲、蔥絲、蘿蔔絲,放入之前撈出的肉片,澆上調好的汁,翻炒幾下,出鍋裝盤,撒點香菜就成了。炒完後,菜色金黃,望去食慾大振,咬一口下去,外酥裡嫩,又酸又甜,老少皆宜,男女通殺。
鍋包肉
溜肉段。這道菜有些像「鍋包肉」,但又不同。主要食材也是豬裡脊肉,不同的是切成條狀,另外還有青椒。做法要簡單一些,但同樣需油炸兩次。這道菜鹹香下飯,外面焦酥,但又不像鍋包肉那麼脆。內裡柔嫩,吃起來感覺相對偏軟一些。
溜肉段
地三鮮。東北菜的傳統力作。所謂「三鮮」,並非魚蝦,而是三種地裡最為普通的新鮮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雖為素菜,卻要過油。家裡隨時可以做,青椒的綠、茄子的紫和土豆的金黃,視覺上也很養眼。吃起來,主要是茄子油汪汪的口感佔了上風,土豆可果腹,青椒似乎是為茄子解膩的。這道菜很下飯,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體重。
地三鮮
鐵鍋㸆大鵝。把「㸆」換成「燉」,或「燜」,後兩種做法簡單許多,自家多吃。㸆的話,飯店做得多。需要先炒,再燉,再過油炸,才算完事。鵝肉相對珍貴,平時很少吃。這道菜也講究大鐵鍋和柴火缺一不可,否則會讓人大呼遺憾。
東北人自家多吃「鐵鍋燜大鵝」
東北菜還有很多,難以一一說盡。燒茄子、酸菜炒粉條、溜肥腸、拔絲地瓜、醬骨頭、滿族酸菜火鍋,朝族菜,火盆烤肉,以及更多。老百姓皆喜聞樂見。打開地圖,在東北這個巨大的馬蹄形地域之中,歷史複雜,民族眾多,從俄國人給哈爾濱帶來的西餐,吉林的狗肉館,到大連漁民的海鮮,還有幾天幾夜的談資。說來說去,東北菜注重色香味的俱全,不破壞食材本味,火候又足,燉得熱烈,口感分明。尤其菜量驚人,實在讓所有菜系在「分量」這一點上望而卻步,甘拜下風。
它的好吃,便是味濃。「濃」到深處,便叫人慾罷不能。看起來「不甚講究」,但要說到它的普及,卻可輕易徵服全國大部分人的胃口。君不見全國都有餃子,卻唯獨只有東北餃子館開遍大江南北。另外,東北的燒烤更是聞名遐邇,並且黑吉遼各有千秋。不過,我走遍華北、中原、湘鄂、江南和兩廣,發現出了山海關,就吃不到正宗的東北菜了。想來其它菜系的思鄉客,和我的感覺必定也是一樣的。那麼,就去山海關外吃東北菜。冬天無疑是最好的季節。大雪紛飛之日,去張廣才嶺的森林裡,路經一個小鎮,尋一家小飯館,坐在靠窗的桌子上喝杯小酒,烤著火盆,吃著面前擺的幾大盆東北燉菜,人生繾綣幾何,如此雪國美景,若逢美食,不亦快哉!這是I see推送的第170篇文章
公眾號 I see 原創作者團隊
本公眾號開通於2019年10月31日,作者多來自天涯社區閒閒書話論壇,歡迎新朋友加入,並請不吝賜稿。下圖書生有話說
掃一掃,掃一掃
我們都是掃地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