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往事 | 東北人的飲食

2021-02-16 I see 我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地飲食,皆與當地的緯度和節氣遙相呼應。東北亦不例外。放眼偌大中國,從入秋到春末,唯有這裡可持續長達八個月的低溫天氣。長白山若是七月下了雪,人們也不覺稀奇。炎炎夏日,出山海關,即使烈日當頭,滾燙動人,找一處樹蔭便覺涼風習習,瞬間解暑。關內的桑拿天與之不可同日而語,南國更有天壤之別。東北人飲食習慣的口重,多鹽,多燉,甚至多辣,就在於氣候的偏冷。俗話說:南甜北鹹,東辣西酸。東北的鹹,從過去的東北人嗜醬這件事上可見一斑。正是這種地理的差異,才造成了南北飲食文化的迥異。尤其到了天寒地凍之日,不吃點鹹,不吃點燉菜,人心總不免有些發慌。

東北菜的做法,多圍著一個「燉」字。燉菜是大菜,號稱東北菜中的重鎮,是抵禦漫長寒日的利器。所以,說是人間最溫暖的燉菜也不為過。當一盤盤,不,應當是一盆盆熱氣飄蕩的燉菜擺放在炕桌上,食客的魂魄馬上就會被勾走,變成幸福的饕餮。若在冬天,因天天燒火,更是多做燉菜。先說的是如雷貫耳的小雞燉蘑菇,這是東北人從小吃到大的一道菜。所謂「媽媽的味道」,第一個就會想到它。蘑菇不能是別的,必須得是榛蘑。東北人去外地,看東北菜館是否合格,要一道小雞燉蘑菇,看看是不是榛蘑就知道了。

小雞燉蘑菇,必須得是榛蘑

排骨燉豆角。大快朵頤,連聲稱讚的是它。排骨,最好來自家養的笨豬。豆角是那種東北既肥且厚、新鮮嬌綠的油豆角。別的豆角都欠肉頭,口感欠佳。同理,判斷這道東北菜正宗與否,就看豆角用得對不對。

豬肉燉粉條。歲月情深,當仁不讓的是它。粉條應是東北的那種土豆粉磨製的粗粉條。東北人獨愛土豆粉。在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和炒酸菜粉等眾多東北名菜裡,只有放入土豆粉才是地道的。其它的,什麼粉絲、寬粉放進去,都不對味。

豬肉燉粉條

豬大骨棒燉酸菜。熱氣升騰,香氣四溢的是它。豬骨熬的酸菜湯,和白肉燉的各擅勝場。不喜肥肉的可以吃。酸菜是東北人自家醃的才好,袋裝的味道令人失望。豬骨頭燉好的酸菜湯,好喝極了。裡面放入凍豆腐和血腸,更添幾分精彩。

酸菜燉大骨頭

以上都是有名的燉菜,令人心醉,每每讚不絕口,日思夜想。沒名的也有,像土豆燉倭瓜,土豆燉茄子,均為兩菜搭配,滋味上佳。倭瓜就是南瓜。再混搭一點,還有土豆倭瓜燉豆角,白菜豬肉燉粉條,白肉血腸燉酸菜,乃至亂燉。這些看起來豪放粗獷的燉菜,講究菜量的豐盛和味道的香美,不流於外在的形式,有著一種樸素濃烈的生命表達。切記三點:最好是葷油,要用大鐵鍋來燉,底下燒的是柴火。不是柴火,熬得不香。

土豆燉倭瓜(南瓜)

鹹的食物,除了大醬,就是小鹹菜。往昔的艱苦歲月,東北人頓頓飯都少不了小鹹菜。今日人們溫飽無憂,卻也捨不得丟掉廉價的鹹菜。雖是小菜,四季皆宜。這些鹹菜有:糖積蒜,蒜茄子,地環,醬黃瓜,醬榛蘑,用醬油泡好的蔥葉,把大豆腐加上鹽粒曬成的豆腐乾,等等。還有更多醬缸、罈子裡醃的蔬菜。還可以做醬小土豆鹹菜,做好後可儲存起來慢慢吃。夾一筷子小鹹菜,就能扒拉一碗白嫩熱乎的大米飯。

除了鹹,這裡的人也吃酸和辣。整整一冬的酸菜可不是白說的。無論燉、炒還是烤,酸菜都是豬肉最好的夥伴。至於辣,蘸醬生吃小辣椒,以及或炒或蒸的辣椒醬,這又鹹又辣的香,讓人無法拒絕。

說到辣,說一道有名的下飯菜,尖椒幹豆腐,這是任何一家東北菜館都會寫到菜譜上的家常名菜。幹豆腐,外地有「豆皮」「千張」的叫法。但在東北人眼中,幹豆腐一定是家鄉的好。特別是吉林榆樹的幹豆腐,香嫩勁道,口感爽滑,堪稱一絕。東北盛產大豆。東北人離開東北,總覺外地的豆製品欠佳。一是因為黃豆,二是因為水。吃了外地的豆腐,只會加重思鄉病。此菜做法簡單。原料就是尖椒、幹豆腐和豬瘦肉絲。先以蔥、姜和蒜爆鍋,再先後放入瘦肉絲、切成「菱形」或「條形」的幹豆腐,翻炒幾下,放入水或骨湯,加蓋燉幾分鐘。大火到小火,依次來。燉好後,放鹽及少量糖,再放入切好的尖椒,繼續翻炒。最後用水澱粉勾芡。撒點味精,盛盤,出鍋。此菜香辣撲鼻,味道可口,餘香醇厚,既下酒又下飯,有大口咀嚼的快感。不加肉的話,就是一道美味的素菜。去東北,不能不吃這道菜,因為只有東北的尖椒幹豆腐才有其本地水土的精髓和神韻。罷了罷了,好吃,絕妙!一盤尖椒幹豆腐擺在眼前,我能幹掉三五碗大米飯。面對它,我有一個不爭氣的胃。

在東北,朝鮮族人是極喜歡吃辣的。他們不僅自製辣醬,還有辣白菜、蘇子葉、桔梗等抹上辣椒做成的泡菜。不妨說,朝族人無辣不歡。說到朝鮮族,這裡說一道甜辣兼有的名吃,朝族大冷麵。東北人的主食大部分時間都是大米,其次是餃子,吃麵的時候並不多。不過朝鮮族的冷麵倒是頗受所有東北人歡迎。冷麵的原材料,可以使用咖啡色的蕎麥麵,或者是白色的普通小麥麵。想吃之前,把它放入涼水泡軟,再燒水煮熟。然後準備冷麵湯。一盆冰水,加醋,醬油,別太多。當然,鹽,糖,味精,少許薑末、蒜末都要有。如果加入切成片的東北特產的蘋果梨,會更有感覺。沒有的話,可用西紅柿代替。一盆調好的湯汁,口味應是酸甜清爽的。大夏天吃完冷麵,最後喝點湯,絕對是個好主意。冬天則有熱湯冷麵。除了冷麵湯,冷麵裡還有幾種重要的拌料。第一是泡菜,也就是辣白菜,又脆又辣,還帶點甜。第二是辣醬。第三是幾片醬牛肉。第四是半個煮熟的雞蛋。先放冷麵,再放湯,最後放這幾樣,撒點香菜、黃瓜絲。依照個人口味,再放點辣醬。吃下去,長長的冷麵條是滑溜的,柔韌的,營養豐富,筋道,有嚼頭。末了,喝上兩口冷湯,裡面的那種辣、鹹和微甜混合而成的鮮,餘味悠長,順滑涼爽,沁人心脾。

生吃蔬菜,也是東北的特色。闖關東的後人同樣離不開大蔥。不同的是,煎餅卷大蔥的「煎餅」換成了「幹豆腐」。此外,大豐收、東北大拉皮都是當地有名的涼菜。這裡說一種半生吃的「飯包」。它是一道素菜。取一片大菜葉。白菜或生菜葉皆可。土豆壓成泥,和蒸熟的米飯、蔥花、香菜一起用菜葉包好。對了,別忘了放入用雞蛋和豆瓣醬炒成的雞蛋醬,或者只用豆瓣醬即可。也有人加入花生、辣椒和更多青菜,全憑個人喜好。包好了,咬上一口,格外滿足。沒錯,這就是一頓飯了。再來上一瓶俄語裡名曰「格瓦斯」的麵包汽水,邊喝邊造,「造」在東北方言裡就是「吃」的意思。過癮!

東北飯包

說到生吃,不能不說木耳。這是東北有名的特產,肥碩遠非外地的木耳可比。據說新鮮的黑木耳含有一種叫做卟啉的物質,所以要吃經過陽光暴曬的幹木耳,因為這樣就會分解大部分的毒素。食用前,經過浸泡,剩餘的也會溶解於水。黑木耳營養豐富,作為食用菌的一種,它有著良好的清滑作用。除了炒菜,泡好的東北木耳,蘸著辣根吃是不錯的。此辣根,就是芥末,一點就足夠,再倒入一點醬油,直接蘸著吃。若嫌費事,就加入香菜直接一次拌成涼菜,便是一盤佳餚了。這道小菜辛辣猛烈,淋漓盡致,頗為可食。

上面說東北菜的口味,可用「濃墨重彩」來形容,但還是有甜食的。否則全國人民也就吃不到薩其馬了。尋常百姓家裡,本地特產江米條、朝族打糕也是常吃的。或是自家做的「豆面卷子」,這是一種傳統滿族食品,也叫「豆面餑餑」。先把糯米麵和好,捏成窩頭的形狀,蒸熟成團。同時把黃豆面炒熟。然後把糯米麵團鋪在黃豆面上,用擀麵杖擀成一張麵餅,撒點糖,捲起來。最後,用刀切段,大功告成。吞入口中,又糯又軟,甜入心頭,只覺童年生活如此美妙。如果把糖變成紅豆冰糖餡,那就是同樣屬於滿族風味的「驢打滾」了。看起來,驢打滾就是高端一點的豆面卷子。

除了冷麵、驢打滾,東北菜裡還有一些小吃。比如餷條,這是用苞米麵做的麵條。東北種玉米是最多的,怎能少了這道吃食。煮熟後,直接拌入炒好的肉滷,極為可口。或炒麵,或加入骨湯,成為湯麵,亦可。

吉林市的煎粉大概是只流行於此地的一道小吃。去天津、煙臺也能見到,不過平時並沒有人吃。這是闖關東的人從山東帶過來的,也就是山東人口中的「燜子」。只是關內多用綠豆粉。因其酸辣口味,說它為女性小吃似乎更為恰當。在吉林市河南街,有一「老太太煎粉」尤其出名。煎粉的製法,是由加了少量明礬的地瓜粉和土豆粉混合而成。呈現出青白色的大塊狀。拿刀一切,切成若干小塊,倒入加了油的平底鍋裡來回地煎。煎到有些糊狀,起嘎了,方可出鍋。放入碗內,再倒入用開水稀釋的芝麻醬湯、蒜末兒、精鹽、醋,香菜、辣椒末或辣椒油等佐料。具體加多少,完全依照個人能接受的酸辣口味而定。另外,在吉林烏拉,煎粉往往要配著茶蛋吃。

煎粉

還有一些有名的東北菜。不是燉,也非生吃,而是炸,或者㸆,這裡暫且說幾道下館子常吃的美味。

鍋包肉。這道東北傳統名菜有著名廚佳作的貴族身份。據記載,20世紀初,從北京恭親王府的廚房裡學藝出師的遼寧旗人鄭興文,關閉了自己在東華門大街經營不善的「真味居」餐館,一路北上到了哈爾濱的衙門裡當上了官廚。由於當年到官府赴宴的俄國客人比較多,為了迎合他們偏好酸甜的口味,鄭興文把之前鹹鮮口味的「焦燒肉塊」改成了酸甜口味的「鍋爆肉」。俄國人發音不準,時間一長,就成了「鍋包肉」。它並非家常菜,做這道菜,要施以大油,火候掌握也要準,所以對廚師的手藝要求很高。不過,要是到了東北,隨便去路邊一家小餐館,都會做得很地道。它的原料為豬裡脊肉。白糖和醋必不可少。首先把切好的一片片豬肉用精鹽、料酒餵一下後,再把用水澱粉和少許油攪拌的黏糊狀東西包在豬肉上面,把瘦肉片地投入油鍋,炸到外酥裡嫩時撈出待用。油溫不同時,要炸上兩次方可。其次就是調汁,用醬油、白糖、醋、味精、鮮湯和水澱粉調和而成。最後,炒薑絲、蔥絲、蘿蔔絲,放入之前撈出的肉片,澆上調好的汁,翻炒幾下,出鍋裝盤,撒點香菜就成了。炒完後,菜色金黃,望去食慾大振,咬一口下去,外酥裡嫩,又酸又甜,老少皆宜,男女通殺。

鍋包肉

溜肉段。這道菜有些像「鍋包肉」,但又不同。主要食材也是豬裡脊肉,不同的是切成條狀,另外還有青椒。做法要簡單一些,但同樣需油炸兩次。這道菜鹹香下飯,外面焦酥,但又不像鍋包肉那麼脆。內裡柔嫩,吃起來感覺相對偏軟一些。

溜肉段

地三鮮。東北菜的傳統力作。所謂「三鮮」,並非魚蝦,而是三種地裡最為普通的新鮮食材:茄子、土豆和青椒。雖為素菜,卻要過油。家裡隨時可以做,青椒的綠、茄子的紫和土豆的金黃,視覺上也很養眼。吃起來,主要是茄子油汪汪的口感佔了上風,土豆可果腹,青椒似乎是為茄子解膩的。這道菜很下飯,吃的時候一定要小心體重。

地三鮮

鐵鍋㸆大鵝。把「㸆」換成「燉」,或「燜」,後兩種做法簡單許多,自家多吃。㸆的話,飯店做得多。需要先炒,再燉,再過油炸,才算完事。鵝肉相對珍貴,平時很少吃。這道菜也講究大鐵鍋和柴火缺一不可,否則會讓人大呼遺憾。

東北人自家多吃「鐵鍋燜大鵝」

東北菜還有很多,難以一一說盡。燒茄子、酸菜炒粉條、溜肥腸、拔絲地瓜、醬骨頭、滿族酸菜火鍋,朝族菜,火盆烤肉,以及更多。老百姓皆喜聞樂見。打開地圖,在東北這個巨大的馬蹄形地域之中,歷史複雜,民族眾多,從俄國人給哈爾濱帶來的西餐,吉林的狗肉館,到大連漁民的海鮮,還有幾天幾夜的談資。說來說去,東北菜注重色香味的俱全,不破壞食材本味,火候又足,燉得熱烈,口感分明。尤其菜量驚人,實在讓所有菜系在「分量」這一點上望而卻步,甘拜下風。

它的好吃,便是味濃。「濃」到深處,便叫人慾罷不能。看起來「不甚講究」,但要說到它的普及,卻可輕易徵服全國大部分人的胃口。君不見全國都有餃子,卻唯獨只有東北餃子館開遍大江南北。另外,東北的燒烤更是聞名遐邇,並且黑吉遼各有千秋。不過,我走遍華北、中原、湘鄂、江南和兩廣,發現出了山海關,就吃不到正宗的東北菜了。想來其它菜系的思鄉客,和我的感覺必定也是一樣的。那麼,就去山海關外吃東北菜。冬天無疑是最好的季節。大雪紛飛之日,去張廣才嶺的森林裡,路經一個小鎮,尋一家小飯館,坐在靠窗的桌子上喝杯小酒,烤著火盆,吃著面前擺的幾大盆東北燉菜,人生繾綣幾何,如此雪國美景,若逢美食,不亦快哉!

這是I see推送的第170篇文章

公眾號 I see 原創作者團隊

本公眾號開通於2019年10月31日,作者多來自天涯社區閒閒書話論壇,歡迎新朋友加入,並請不吝賜稿。

下圖書生有話說

掃一掃,掃一掃

我們都是掃地僧

相關焦點

  • 電影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東北人東北話東北情
    哈嘍哈嘍,大家好,鐵錘來了,鐵錘繼續給大家推薦影視作品,今日推薦影視劇集之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電影根據孔二狗原著小說東北往事前傳黑道悲情改編而成由導演周潤澤執導,孔二狗擔任監製,演員許君蔥主演的一部動作喜劇電影。
  • 《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演唱會燃爆東北
    萬人合唱《全世界都在說東北話》!首創明星線上路演模式,上千網友變身自來水同一時間刷爆東北朋友圈!這是剛剛結束的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跨界演唱會的幾組數據,相當亮眼!演唱會最後,甚至出現了萬人一起合唱東北話神曲《全世界都在說東北話》的場面,震撼又感人。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將於2月3日(大年初七)全國上映,這是賈乃亮首部主演的電影處女作,也是「喜劇女王」馬麗繼《夏洛特煩惱》之後的又一爆笑力作,春節期間,「馬賈線組合」將帶領九位喜劇大咖一起「笑出馬賈線」。
  • 《東北往事》亮相北京電影節
    時光網訊 4月16日,系列電影《東北往事》的首部作品《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主創亮相北京國際電影節,現場舉行了項目籤約儀式並發布首款海報。  《東北往事》系列主題電影將以「黑土地」深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傳承為基礎,彰顯東北人獨樹一幟的個性。
  • 胡軍再演硬漢,《東北往事二十年》將上映,你了解多少東北往事?
    說起胡軍大家應該都能想到在《天龍八部》裡飾演的那位豪邁的大俠喬峰,胡軍在螢屏上的形象多是給人一種硬漢的感覺,而如今胡軍的新電影《東北往事二十年》也要上映了,胡軍將再次以一位硬漢的角色出演該片。
  • 東北話十級!賈乃亮宋小寶唱東北往事國際主題曲
    由賈乃亮、馬麗領銜主演的爆笑喜劇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今日曝光國際版主題曲《全世界都在說東北話》MV。該曲由賈乃亮、宋小寶、于洋組成的新東北天團「DBboys」合體演唱,改編自國民女團「SHE」的經典歌曲《中國話》,曲子相同,歌詞則被改編成了滿是「大碴子味兒」的東北話,蜜汁帶感。
  • 東北餃子:東北人的飲食文化輸出
    四川麻辣燙在東北得到顛覆性改變,可以喝的麻辣燙儼然成了東北特產;以傳統肉串形態為代表的新疆烤串,在東北人手中完成又一次重生;而北方人常吃的餃子,東北人以深入骨髓的愛,讓餃子館開遍全國各地。 一改往日傳統語境裡鋼筋森林形象的東北,用多彩豪爽的態度,創造著屬於東北人的特色品牌文化。
  • 《東北大學往事》出版:回望東北大學十八年流亡史
    反映清華大學校史的電影《無問西東》正在熱映,梳理另外一所知名大學東北大學校史的著作《東北大學往事:1931-1949》日前由九州出版社出版。該書由學者張在軍撰寫,回顧了東北大學十八年的流徙歷史,其中不少故事鮮為人知。  1931年「九一八」的炮聲,讓東北大學成為近代中國第一所流亡大學。
  • 還原上世紀90年代的東北 夏雨張靜初胡軍演繹「東北往事」
    >
  • 中國十二大飲食文化圈之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
    東北地區飲食文化圈,是包括今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全部及內蒙古自治區「棒打獐子瓢淘魚,野雞飛到飯鍋裡」,這是過去人們對於東北地區的描述。東北地區土地肥沃、水資源豐富,是最理想的狩獵、畜牧、漁撈、種植業天然綜合性的經濟區,人們將東北地區總結為「北有糧倉,南有漁場,西有畜群,東有果園」,也正是因為如此,東北地區居民形成了以肉食(獸、禽、魚、乳)為主,植物食物(五穀、蔬果)為輔的合理的食物結構。豐厚的冬貯,是東北地區人們飲食文化的聰明創造。
  • 濃濃的東北風格喜劇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看完笑出馬甲線
    《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有搞笑的語言,誇張的動作,這部電影攜濃濃的東北風撲面而來,還有電影中的《全世界都在說東北話》這樣的東北味主題曲,讓這部東北元素十足的喜劇電影出彩不少『自帶喜感』的東北元素,搞笑,我覺得不是它的唯一,《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
  • 《空城計》:陳榮輝的東北往事
    《空城計》:陳榮輝的東北往事 2020-09-09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東北往事》原班人馬拍新戲《澳門往事之猛虎過江》
    12月3日,網絡大電影《澳門往事之猛虎過江》將於在愛奇藝VIP會員獨家上線,即將引發一場懷念「東北往事」的熱潮。或許是對《東北往事》的「致敬」,也或許抱有再創《東北往事》輝煌的想法。
  • 東北往事之土匪也抗日
    東北是非常有故事的一個地方,在這片廣闊大地上,流傳著很多傳奇故事。民國期間,特別是日本人侵佔東三省以後,東北大地一時冒出來很多的抗日武裝,這其中有的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抗日團體,有的是脫離了東北軍的部隊人員,由於世道混亂,沒有統一的組織,一下子出現了幾百上千股的抗日武裝。
  • 《東北往事之二十年》殺入五一檔,十年IP重現二十年東北江湖風雲
    這不,又一部忠實於原著的IP改編電影《東北往事之二十年》被搬上大銀幕,影片已經定檔5月1日。  《東北往事:黑道風雲20年》被讀者們譽為「江湖派開山之作」,作者孔二狗一舉成名,被稱為「黑道小說第一人」。憑藉該作品,孔二狗榮登第四屆「中國作家富豪榜」,並獲得了人民文學「金牌作家」的殊榮。
  • 《空城計》:陳榮輝的東北往事
    《空城計》:陳榮輝的東北往事 2020-09-09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夏雨 胡軍多位影帝打造《東北往事二十年》,演繹東北版復仇者聯盟!
    《東北往事之二十年》是由耳東影業出品,孔二狗導演,夏雨 胡軍 吳樾 張靜初等領銜主演,這部影片的出品方很厲害,出品過紅海行動,西紅市首富。孔二狗目前的身份是編劇和網絡紅人,之前是上海諮詢行業的一線精英,高級金領。
  • 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在長舉辦見面會
    原標題: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在長舉辦見面會   2月4日下午,賈乃亮、于洋、屈菁菁攜電影《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驚喜現身長春萬達影城,與廣大影迷一同分享了影片幕後的拍攝趣事和心得。   《東北往事之破馬張飛》作為極具特色的「東北電影」,在長春受到熱捧。
  • 東北餃子:東北人的飲食文化輸出
    四川麻辣燙在東北得到顛覆性改變,可以喝的麻辣燙儼然成了東北特產;以傳統肉串形態為代表的新疆烤串,在東北人手中完成又一次重生;而北方人常吃的餃子,東北人以深入骨髓的愛,讓餃子館開遍全國各地。 一改往日傳統語境裡鋼筋森林形象的東北,用多彩豪爽的態度,創造著屬於東北人的特色品牌文化。
  • 許君聰電影《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殺青
    近日,由孔二狗擔任監製,周潤澤執導,由演員許君聰、龔小鈞等出演的電影《東北往事:我叫劉海柱》已於近日殺青。該劇由孔二狗親自擔任監製,演員許君聰(原劉海柱扮演者)加盟,畢業上海東華大學表演系的演員龔小鈞飾演馮朦朧。貼合原著的同時更賦予這個人物當代的氣質。
  • 電影《東北往事之二十年》定檔期
    日期:[2019年04月02日] -- 牡丹晚報 -- 版次:[A12] 電影《東北往事之二十年》定檔期 夏雨胡軍演繹「東北往事」 本報綜合消息 電影《東北往事之二十年》近日曝光定檔海報及定檔預告,宣布影片將進軍五一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