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列顛之戰》波蘭人在英國的淘金生活

2020-12-13 新東方網

  Young Poles Are Fighting A New Battle of Britain

  「帶一本英文字典;不要相信職業介紹所;做好到貧民窟生活的準備……」,這些對來英國淘金的波蘭人的忠告,出自近段時間正在英國熱播的電視紀錄片《不列顛之戰》。該片通過對20名波蘭人的追蹤拍攝,真實地紀錄了他們在英國的「打工」生活。

  Bring a dictionary, avoid middle-men and be prepared to slum it. That is the advice Polish workers travelling to Britain in search of work are learning thanks to a popular television programme.

  「帶一本英文字典;不要相信職業介紹所;做好到貧民窟生活的準備……」,這些對來英國淘金的波蘭人的忠告,出自近段時間正在英國熱播的電視紀錄片《不列顛之戰》。該片通過對20名波蘭人的追蹤拍攝,真實地紀錄了他們在英國的「打工」生活。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月30日報導,自去年5月1日波蘭加入歐盟後,一批又一批的波蘭人帶著他們的淘金夢來到英國,開始異鄉的漂泊生活。15集的電視紀錄片《不列顛之戰》講述了他們在追尋美好生活的過程中所發生的成功與失敗的故事。從律師到礦工,這些人來自波蘭各個行業,許多人都曾是事業有為者。他們來英國淘金,然而夢想卻要比他們想像的艱難得多。他們中的成功者靠自己的辛苦打拼在英國買了車,還接來家人共享幸福生活;也有失敗的人成了街頭流浪漢,夜宿在超市停車場或是倫敦大橋下;還有一事無成者,沮喪地湊足路費登上回國的汽車。

  22歲的齊亞杜拉原是波蘭渥克蘭市的一名舞蹈演員。幾年前一個陰雨綿綿的晚上,齊亞杜拉乘坐長途汽車抵達維多利亞車站,開始了漂泊在倫敦的生活。然而,昔日這位懷著英國美夢的波蘭舞蹈演員最終淪落為了倫敦西區的一個妓女。

  對於來自波蘭南部城市琴斯託霍瓦的布利拉而言,最初在倫敦的生活是很艱難的。為了找到工作,他幾乎被一家波蘭人開的職解所騙光身上所有的錢。辛運地是,34歲的布利拉終於在3個月之後找到了一份給汽車噴漆的工作,每小時可以掙12英鎊。如今,布利拉已把妻子和孩子接來英國團聚。

  彼得羅和茲齊斯瓦夫在波蘭曾是礦工。兩人在40歲後從波蘭南部的格利維策市一起來到英國。到達都柏林後,為尋找一家便宜的旅舍他們徒步走了9英裡(14.4公裡)。經過一周的尋覓,兩人終於在科克的一家高爾夫球場當上了月薪200英鎊的除草工。

  紀錄片還講述了28歲的巴西婭的故事。巴西婭本是華沙一家醫院的護士。她放棄了月薪250英鎊的安穩生活來到倫敦做起了一名家政服務員。目前,她正在替一戶人家粉刷房屋。她說:「我以前從沒做幹過這樣的活兒,但是當我得知每小時有5英鎊的收入時,我欣然接受了。」

  電視紀錄片《不列顛之戰》的製片人杜納斯茲夫斯基同樣是生活在英國的波蘭人。他說:「我們過去關注的是那些來英國的波蘭政治移民。如今,一批又一批的波蘭淘金族引起了我們的興趣。」為了完成這部紀錄片,杜納斯茲夫斯基在倫敦、愛丁堡和都柏林等城市對片中的20名波蘭人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追蹤拍攝。

  他表示,將該片命名為《不列顛之戰》有它特殊的意義。1940年,在德國空軍對英國實施的空中進攻行動「不列顛之戰」中,波蘭軍隊曾幫助英軍抵抗德軍的侵略。他說:「二戰時,我們的士兵為了不列顛浴血奮戰;如今,我們得到的回報是,為了圓不列顛之夢還要繼續作戰。」

  杜納斯茲夫斯基介紹說,他曾經採訪了一個睡在倫敦火車站的波蘭醉漢,這個波蘭人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流落在倫敦街頭。那次採訪後,他便萌生了拍攝一部紀錄波蘭人在英國淘金生活的片子。

  報導說,每周大約有100輛長途汽車從波蘭出發前往英國;每月有1.6萬波蘭人來到英國,這一數字還不包括許多從華沙、克拉科夫和卡託維茲等波蘭城市乘飛機來到英國的清潔工和保姆們。

  杜納斯茲夫斯基說,在拍攝過程中,他常常被自己同胞的經歷所震驚,「大部分波蘭人在根本不了解英國的情況下就來了,但不可思議的是,他們中70%的人還是成功地圓了自己的英國夢。」(蔣黎黎)

  Bring a dictionary, avoid middle-men and be prepared to slum it. That is the advice Polish workers travelling to Britain in search of work are learning thanks to a popular television programme.

  Bitwa O Anglie (Battle of Britain), a fly-on-the-wall documentary series, has charted the successes and failures of Poles who have headed abroad to find a better life since the country joined the European Union last May.

  About 1.5 million viewers have been tuning in every Monday to follow the fortunes of about 20 young Poles, from lawyers to coal miners, who have mostly struggled to succeed in western Europe but, thanks to the series, have become unlikely heroes back home.

  But while some achieve great success, managing to buy cars and bring their families to join them, others end up sleeping in supermarket car parks or under London bridges and are forced to borrow money to get the bus back to Poland.

  The highly popular 15-part series charts the progress of people such as 22-year-old Ewelina Dziadura, a dancer from Wroclaw, who arrived at a rainy Victoria bus station to make her fortune in the West End but ended up as a kissogram girl for a local radio station.

  Initially life looked gloomy for Dariusz Bryla, from Czestochowa, southern Poland. He found himself in the clutches of a Polish gang who, for a substantial fee, dumped him in Slough without a job. But three months" on, the 34-year old has wised up and is working for £12 an hour spray-painting cars. His wife and children are joining him.

  "We wanted to follow this new wave of Poles who have gone to Britain as economic immigrants, rather than as political ones as in times past," said Radoslaw Dunaszewski, the producer, who spent three months following Poles in London, Edinburgh and Dublin.

  The programme"s title is deliberately provocative, he added, a direct reference to the Battle of Britain in 1940 in which the Polish military played a significant part. The producer was inspired by an interview with a drunken Pole sleeping rough in a railway station in London, having failed to find work.

  "Our people were fighting in the war and we"re repaid by having to fight for our existence like this. It"s a bloody scandal," he said.

  About 100 coaches a week leave towns across Poland and head for Britain. That is 16,000 Poles a month but excludes the unknown and growing number of prospective cleaners and nannies who take budget flights from Warsaw, Krakow and Katowice.

  Mr Dunaszewski said he was often startled by the naivety of his countrymen. "Most headed to Britain with very little or no knowledge of English to ask for a job yet, against the odds, around 70 per cent succeeded," he said.(實習編輯:夏根建)

 

相關焦點

  • 世界著名博物館系列——不列顛博物館(英國)
    不列顛博物館(英國)當時,有一個富裕的英國醫生叫漢斯·斯龍爵士。他是英國國王喬治二世的私人醫生,又是一位古董愛好者和鑑賞家,他一生酷愛收藏文物古玩。1753 年,他在臨死的時候,把自己一生所收集的5.3 萬多件文物贈給了國家。英國議會於是做出決定:籌資興建一座國家博物館,來保存和利用這些文物。1759 年1 月5 日,不列顛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
  • 不列顛人與不列顛人王國
    克爾特人分批移入之後,顯然同島上先其自西班牙一帶移來的非印歐語系居民伊比利亞人發生了某種混合,逐漸形成了英國歷史上首個統一的民族集團不列顛人(Britons / Brythons)。這個集團至少成為公元前8—公元5世紀期間該島居民的主體,「不列顛島」亦由此獲名。
  • 西裡西亞衝突,波蘭人與德國人被當槍使,英國海牛從中作梗的把戲
    此後的數百年,哪怕是波蘭被德國和俄國先後瓜分了兩次之多,波蘭人也沒有放棄對波西米亞—西裡西亞的主權訴求。 二、上西裡西亞的政治較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西裡西亞的一部分被德國控制,一部分由捷克控制,另一部分由復活的波蘭控制。
  • 英格蘭、英國、不列顛的區別
    英格蘭、英國、不列顛的區別 英格蘭,蘇格蘭,北愛爾蘭,威爾斯4個國家組成英國
  • 英國國名簡史:到底是「英吉利」,還是「不列顛」?
    要想對英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必須從他們的國名入手。我們口中的「英國」,其實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從國名而言,它頂多簡稱成「聯合王國」(UK),但中文卻出人意料地翻譯出了全稱上根本沒有的「英」字。要了解這個有趣的譯法,得從其國名中的「不列顛」講起。「不列顛」到底是什麼?
  • 超過了印度,波蘭人成為英國社會裡人數最多的「老外」
    之後的 1857 年-1947 年,印度成為了英國的殖民者,開始向「母國」輸送勞工等各類勞動力。2004 年,根據英國內政部數據,在約佔英國居民總數 8.9% 的外來人口中,佔大頭的即是印度人。這聽上去並不是個太讓人意外的結果。但隨著 2004 年波蘭加入歐盟,英國成為了允許波蘭公民「行動自由」原則的 3 個歐洲國家之一,波蘭人開始大量地湧入英國。
  • 不在英國的不列顛島
    這座簡單的石橋上覆蓋著五顏六色的信息和彩帶,還有其他怪異之處。據當地的迷信,不向這座橋的傳說中的居民打招呼是倒黴的事。狹窄的鄉間小路兩旁排滿了被雨水浸透的樹木,這增添了迷人世界的感覺。這是完美地包裹著曼島的一刻。神秘; 有點不同。我在一個暴風雨的八月傍晚乘利物浦的渡輪去了愛爾蘭海的這個小島。
  • 楊牧之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中國大百科全書》
    原創 楊牧之 中華讀書報一、《不列顛百科全書》突然宣布停止紙版出版對於使用百科全書的人,碰到要查的問題,恐怕首先想到的是《美國百科全書》《不列顛百科全書》(也稱《大英百科全書》《科裡爾百科全書》,也就是大家俗稱的百科全書ABC),當然還有
  • 法拉赫——索馬利亞走出的不列顛「長跑之王」
    新華社記者王麗莉攝新華社裡約熱內盧8月13日體育專電 人物:法拉赫——索馬利亞走出的不列顛「長跑之王」新華社記者吳俊寬、楊明13日的裡約奧運會田徑賽場上,英國名將法拉赫在中途被對手絆倒的情況下依舊贏得男子10000米項目的金牌。相比當晚戲劇性的比賽過程,法拉赫的人生經歷其實更加充滿波折和傳奇。
  • 英國為啥叫英國?漁夫之國?英國極簡史
    英國是一個高度發達的歐洲資本主義國家,同時也是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國民擁有極高的生活水平和良好的社會保障制度。約公元前700年以後,居住在歐洲西部的凱爾特人不斷移入不列顛群島,其中有一支稱為不列吞人在發展中佔據優勢,不列顛這一名稱可能來源於此。而不列顛或不列吞本義是什麼?需要各位聯繫英國本土人士解答。猜想可能與魚或漁有關。畢竟他們生活在沿海沿河地區。
  • 二戰皇家空軍如果沒有波蘭飛行員,英國可能就被納粹打垮了
    不過英國飛行員看不起波蘭人,認為「波蘭空軍僅僅就打了德國空軍三天就歇菜了」。 還有一個細節,波蘭飛行員平常用的都是公制單位,英國則用的英制單位,這讓波蘭飛行員很不適應。 不過英國沒有挑三揀四的資格。不列顛空戰初期,皇家空軍戰鬥機飛行員犧牲的速度遠超過培養的速度。不少年輕的英國飛行員剛學會起降就上前線了,結果可想而知。那些有豐富戰鬥經驗的波蘭、捷克、法國等國家的飛行員是皇家空軍急需的。
  • 關於俄羅斯,波蘭人深惡痛絕,中國人情意綿綿
    &nbsp&nbsp&nbsp&nbsp根據全球調查機構Pew Research最新民意調查顯示,約將近81%的波蘭人不喜歡俄羅斯。縱觀整個歐洲大陸,遠在海角的西班牙僅次于波蘭,近74%的人對俄羅斯表示出不滿意。
  • 該省省會竟由波蘭人建造,沙俄為何送遠東第一大城市給中國
    那裡是滿洲人的龍興之地,俄國人得到這塊土地後,親切地稱其為「外滿洲」,並期待著能早日吞併整個滿洲。甲午戰爭後,李鴻章欲借俄、法、德三國之力制約日本,遂於沙俄籤訂《中俄密約》。沙俄因此得以將西伯利亞鐵路延伸到東北,這就是在中國近代史上非常著名的「中東鐵路」。在沙俄的統治下,每個民族都有各自的分工長,蒙古和哥薩克承包了騎兵,而波蘭人則包攬了建築業。
  • 讓波蘭人守規矩,真比登天難
    追求民族獨立的路上屢敗屢戰,反叛精神已深入波蘭人的骨髓。這種精神與輸贏無關,即使實力懸殊,波蘭人民還是奮戰到底。△紀念華沙起義的雕塑/afar二戰中著名的華沙人民起義,就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這種冒險的勇氣,深刻影響了後世波蘭人對風險的看法,他們更勇於挑戰,積極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 波蘭人是如何從奧斯曼帝國手中拯救歐洲的?
    為此,一場兩百多年的拉鋸戰在中歐展開,而最終捍衛基督教的勇士,則是來自北方的波蘭人。01.大難將至公元1683年,在巴爾幹半島與多瑙河沿線與基督教王國拉鋸了兩百餘年的奧斯曼人,終於發動了摧枯拉朽式的最後一擊。
  • 不列顛行省:羅馬帝國時期的不列顛
    過去,這座島嶼在羅馬人眼中無疑是遙遠而神秘的蠻荒之地,甚至當時不少人還認為這裡是世界的邊緣。羅馬人沿用了希臘人對這座島嶼的稱呼——阿爾比恩。最初對這座島嶼的記載來自於公元前6世紀一位冒險家的航海日誌,但原作早已遺失,羅馬作家阿維努斯在寫作詩歌《水手之歌》時還曾經引用過其記錄。不列顛島與高盧之間密切的聯繫使愷撒認識到徵服它的可能。
  • 納粹寶藏使波蘭成為「淘金聖地」
    天長日久,這個偏僻的所在儼然成了「淘金聖地」,「納粹寶藏」是否真實存在,早已不再重要。《紐約客》雜誌記者傑克·哈爾佩恩(Jake Halpern)來到下西裡西亞的那個清晨,建於13世紀末期的克日雄城堡內空無一人。二戰時期,德國人佔領並改建了這裡,如今的居民中,只有少數記得城堡當初的模樣,81歲的多蘿塔(Dorota Stempowska)是其中之一。
  • 華沙起義,為何波蘭人從一開始就悲劇了?
    華沙起義,是發生在二戰末期,也就是從1944年8月1日開始的,被德軍已經佔領了接近5年之久的波蘭首都華沙的起義。首先,發動華沙起義的是長期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發動起義的反抗對象雖然是德國佔領軍,但是起義的根本目的,還是要避免華沙落到已經距離不遠的蘇聯紅軍手裡。也就是說,這次起義的根本目標,是對德國人和蘇聯人一起反。反德是眼下,反蘇才是長遠。這從根本上就是絕對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波蘭這個國家號稱最近500年一直在「平獨鎮露」,也就是對德國人和俄國人一起打。
  • 不列顛上古遺蹟
    不列顛島地處歐洲西北部,遠離輝煌古文明發祥、發展之地。英國科學家根據布里斯托附近切達峽谷(Cheddar Gorge)高夫洞穴(Gough's Cave)出土的,英國目前最古老的完整人類顱骨,還原出英國上古原住民形象。
  • 盟軍在二戰中損失的最大商船,不列顛皇后號的厄運
    戰爭爆發後,該船被改為運兵船,與另外六艘同樣改為運兵船的豪華郵輪安第斯山脈號、阿基坦尼亞號、加拿大皇后號、日本皇后號、毛雷塔尼亞號和瑪麗女王號合稱為「百萬美元護航隊」(million dollar convoy),曾四次橫跨大西洋將軍隊從加拿大運到英國。此次不列顛皇后號是從英國經開普敦運送一批軍隊到埃及的蘇伊士後正在向利物浦返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