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十月的陽光在赫章縣已經持續照耀了兩個星期,赫章縣秋冬種已全面拉開序幕。
記者在輔處鄉輔處社區看到,社區「兩委」班子正在向鄉黨委書記譚家文匯報工作,盤點著這些年在脫貧攻堅戰場上的收穫。
「我們村依託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合作,搶抓產業結構調整機遇,對照產業發展『八要素』,大力發展突尼西亞軟籽石榴、楊梅、蘋果梨等產業。目前,200畝軟籽石榴今年已掛果、100畝楊梅已經進入市場銷售,試種的蘋果梨長勢很好......」輔處社區黨支部書記張道國高興地說。
輔處社區「兩委」正在向鄉黨委書記匯報工作
張道國今年50歲,1990年參軍入伍3年後退伍返鄉,2016年,張道國因帶富能力強、群眾口碑好被選舉為鋪處社區黨支部書記,開啟了張道國的第二戰場,這名「兵支書」向脫貧攻堅硬仗發起了「進攻」,他幫助鋪處社區群眾鼓起了「錢袋子」、暖和著身心。
今年張道國又被選舉為輔處社區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的理事長。
據輔處社區扶貧幹部馬關訊介紹,四年多來,輔處社區在張道國的帶領下,群眾們的內生動力不斷得到激發,輔處村的安全住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安全飲水都有了保障,交通、環境衛生更是得到了較大改觀,社區167戶71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全部脫貧。
輔處社區發展的產業比「小陽春」還溫暖,十多名群眾正在石榴地裡勞作。
在輔處社區石榴種植基地裡,村民李陽全正在為其他村民分發農家肥。據他介紹,他家裡有5口人,有3個學生,妻子因為生病幾乎沒有勞動力,一家人的重擔全部壓在他的身上。「要不是張支書帶著我們發展了這些產業,讓我有那麼好、離家那麼近的事情做的話,都不知道要怎麼辦才好了。」
李陽全把農家肥分發完畢後,又向記者算起了收入帳。「我家1年有10000多點的低保、我在地裡幹活每個月都超過2000元,養個牛一年也有6000元,年底還能有產業分紅,人均收入都上萬了。」說完話,他的臉上已經樂開了花。
像李陽全一樣在幾個基地上長期務工的群眾有70餘人,他們都在黨支部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上獲得多種收入。除了務工收入外,他們全部都能得到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的分紅,有的還能得到土地分紅,有的還有扶貧資金入股分紅。
據了解,輔處社區在產業發展中,以黨支部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經營主體,還發展了500畝蔬菜,讓20戶貧困戶連續三年得到1200元分紅,帶動30餘人就近就業。
此外,輔處社區黨支部領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還讓利於民,發動群眾種植500畝高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技術和肥料,由農戶自行種植,合作社以2.7元/斤的收購價進行保底收購。
58歲的毛平英一邊用鋤頭翻土,一邊微笑著告訴記者,她說:「我家住在輔處街上,出租了一個門面,每年4000元租金,平時都是在家裡帶孫孫讀書,看著村裡的產業那麼多,我也跟著大家到地裡來做點活,每天有80塊,一個月下來也有2000多,還不錯。」
「好,太好了,政策好,落實政策的人也好,我們鋪處現在比以前美多了、富多了。」提起近年來鋪處的變化,毛平英更加激動。
今年來,輔處鄉除了發展產業外,還大力推進就業培訓、民政兜底等惠民政策落地落實,培訓引導外出務工近300人、就近安置扶貧專崗60人。
「我帶領社區「兩委」班子不停地走、不斷地訪、不厭其煩地問、不留餘地地補,現在我們社區在義務教育保障、基本醫療保障、安全住房保障、安全飲水保障方面的問題已經全部得到解決,環境衛生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今後,我們一定會把各項工作做得更好!」張道國說話間,那種「戰必勝」的信念更加堅定。
機會是為有準備的人而準備的。
張道國退伍後,開過貨車、客運車,做過生意,多年的打拼為他的慷慨無私創造了經濟條件。
「以前我們門前這條路,長期都是坑窪不平的,張支書經常免費用自己的挖機、貨車、砂石鋪路。因為白天我們都要上班,他都是晚上帶著我們幾個一起去幹,有時候會幹到凌晨兩三點,可能到今天老百姓們都不知道這個事。」社區孫志國對張道國很敬佩。
說到張道國,輔處鄉黨委書記譚家文豎起了大拇指:「張支書是轉戰兩個戰場的『老兵』,他為人正直,作風正派,帶富能力強,非常熱衷於公益事業,在輔處社區脫貧攻堅硬仗上下了大力氣、花了大功夫,是鋪處社區的致富能手。」
記者在赫章縣委組織部黨建辦了解到,赫章縣現有50名「兵支書」,正大力實施「4個100」培養工程,計劃每年從退役軍人中培養100名「先鋒」人才,持續建強基層組織。
「下一步,我們要大力抓好黨支部領辦村集體合作社,在規範提升、效益提升等方面下足下實功夫,為我們社區留下活力強勁的合作社和殷實厚重的村集體資產,大力提升村級治理體系,開啟鄉村振興華章。」張道國對全村村民承諾。
通訊員 劉躍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王星
編輯 顧野靈
編審 李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