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雅丹橫跨吐哈盆地的南湖戈壁,哈密雅爾丹地貌生態園,以艾斯克夏爾古驛站為中心景點分:東城、南城、西城、北城四大景區。東城:主要景區有古城堡、神女峰、千佛山、方塔山、彩石灘。南城:主要景區有金谷滿倉、獅身人面像、金陵石虎、鱉蓋梁、原始胡楊林。西城:主要景區有天門洞、比翼雙飛、雙塔峰、石菇灘、風神、思歸、布達拉宮。北城:主要景區有瀚海神龜、雙頭馬、艾斯克夏爾古城、紅柳灘。
大海道是古代敦煌-吐魯番之間最近的一條道路,大海道的名稱,源自敦煌文書中唐代《西州圖經》殘卷。它的開通和使用始於漢代,止於唐代,因而大海道也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停留於歷史記憶中的絲綢之路古道。丹發育和集中分布了溫帶乾旱和極端乾旱荒漠區規模宏大類型齊全保存完整的雅丹地貌群,溫帶乾旱和極端乾旱荒漠區環境與地質地貌演化進程的傑出範例,展現了世界溫帶乾旱和極端乾旱荒漠區最雄偉壯觀的雅丹地貌景觀集群。
雅丹地貌初期發育階段(幼年期)以風蝕和流水共同作用,形成了較淺的風蝕溝槽和壟崗,發育了一系列亭臺樓閣、人物肖像、動物造型狀等雅丹地貌,高度一般為5-20多米,多發育在近南北向盛行風的上遊地帶。此外,因地層中鹽和鈣質物豐富,受淋融和風蝕共同作用,還發育了一系列風蝕溶洞。
雅丹地貌早期形成階段(青年期)以風蝕和崩塌作用為主,形成了典型的峰叢斷崖狀雅丹地貌,最壯觀的斷崖峰叢狀雅丹地貌集中分布在了墩和十三間房區域。隨著風力和流水不斷侵蝕,壟崗狀風蝕溝槽逐漸加深達30-80米,密集交錯分布的水平地層因垂直節理髮育,形成了數百個柱狀、錐狀有序排列的斷崖峰叢景觀集群,蔚為壯觀。
雅丹地貌中期成熟階段以風蝕作用為主,城堡狀和壟崗狀雅丹地貌最為典型,高差達80-160米,集中分布在了墩區域。砂巖和泥巖交錯分布的地層經風力、崩塌作用和部分水蝕作用,形成了方山狀、廟宇狀、圓丘狀等各種造型的風蝕城堡,跌宕起伏,錯落有致,加之紅、黃、灰的色彩變幻,形成了雄偉壯觀的彩色雅丹地貌景觀集群。壟崗狀雅丹地貌氣勢宏偉,受盛行風作用,發育了長達十幾公裡的壟崗和溝槽近南北向相間排列,綿延幾十公裡。
雅丹地貌晚期消失階段以風蝕作用和重力崩塌作用為主,塔狀、柱狀、烽燧狀和蘑菇狀最為典型,鷹馬猴、龜等動物造型生動形象,武士、仙女、老人、孩童等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在魔鬼城可以看到那些酷似城堡、殿堂、佛塔、碑、人物、禽獸形態各異的景觀、令人眼花繚亂的陡壁懸崖、以及混跡巖礫中五光十色的瑪瑙、隨處可見的矽化木、枝葉清新的植物化石,當夜幕降臨時有時會聽到鬼哭狼嚎令人髮指的嘶叫,因此才被人們稱之為「魔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