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

2021-02-27 古老鐵壺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現代的茶道,由主人準備茶與點心,還有水果招待客人,而主人與客人都按照固定的規矩與步驟行事。除了飲食之外,茶道的精神還延伸到茶室內外的布置;品鑑茶室的書畫布置、庭園的園藝及飲茶的陶器都是茶道的重點。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

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侘」字上。「侘(わび)」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侘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鬱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閒」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

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鎌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蕩、改組時期,原來佔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臺。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淨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淨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鬱,文風「幽玄」。

歷史發展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競爭激烈,商務活動繁忙,城市奢華喧囂。不少人厭棄這種生活,追求「侘(わび)」的審美意識,在郊外或城市中找塊僻靜的處所,過起隱居的生活,享受一點古樸的田園生活樂趣,尋求心神上的安逸,以冷峻、恬淡、閒寂為美。茶人村田珠光等人把這種美意識引進「茶湯」中來,使「清寂」之美得到廣泛的傳播。

茶道之茶稱為「侘茶」,「侘」有「幽寂」、「閒寂」的含義。邀來幾個朋友,坐在幽寂的茶室裡,邊品茶邊閒談,不問世事,無牽無掛,無憂無慮,修身養性,心靈淨化,別有一番美的意境。千利休的「茶禪一味」、「茶即禪」觀點,可以視為茶道的真諦所在。

而「和敬」這一倫理觀念,是唐物佔有熱時期中衍生的道德觀念。自鎌倉以來,大量唐物宋品運銷日本。特別是茶具、藝術品,為日本茶會增輝。但也因此出現了豪奢之風,一味崇尚唐物茶會,輕視倭物。熱心於茶道藝術的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等人,反對奢侈華麗之風,提倡清貧簡樸,認為本國產的黑色陶器,幽暗的色彩,自有它樸素、清寂之美。用這種質樸的茶具,真心實意地待客,既有審美情趣,也利於道德情操的修養。

日本的茶道有煩瑣的規程,如茶葉要碾得精細,茶具要擦得乾淨,插花要根據季節和來賓的名望、地位、輩份、年齡和文化教養等來選擇。主持人的動作要規範敏捷,既要有舞蹈般的節奏感和飄逸感,又要準確到位。凡此種種都表示對來賓的尊重,體現「和、敬」的精神。

日本茶道,以「和、敬、清、寂」四字,成為融宗教、哲學、倫理、美學為一體的文化藝術活動。

裡千家茶道的歷史

千利休居士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

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嘗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以及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在現代人的價值觀中,總是認為茶道是十分繁瑣以及複雜的事情,很都人認為「就算是在自己家裡,就算是一個人也可以喝茶。」但是,在茶道的本質中,和所代表的真諦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關係,只要隨時隨地的從內心去體認茶道裡的「和」,必定可以了解到和的真諦。

古代的習俗,經過了多少世代而流傳了下來,保存了數百年來的美感。對於自然的愛好,以及隨著四季的變遷,以古老的習俗來做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的確,現代人的我們對於自然的感受是被動的,但是人們卻擁有對於美的極纖細的感受性。然而將此心性再加以提煉,就是所為的「茶の味」,也就是茶道的精神。隱藏在茶道具中間的藝術性,以及種種布置,擺設以及茶之湯,果子等,仿如帶有生命力的纖細感,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以「和」的精神為基礎。

說到敬,則是對於長輩的尊敬,同時也代表了對於友人與同儕間的敬愛。以和而敬,從此開始便展開了茶道的真髓。

而清,則是清淨,清潔的意思,也是茶道的種種禮儀,做法中十分強調的部分。

許多人認為茶之湯中,一定要使用古老的器物,注重是那個時代的哪個大師所做,以及是否是那個時代的那個名人所用過,總是把古老擺在所有事物之前,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念,其實最注重的應該是清潔,在利休百首中也詠道「水與湯可洗淨茶巾與茶筅,而炳杓則可以洗淨內心」。

由清而靜,也就是所謂的「靜寂」,就如在不受外界幹擾的寂靜空間裡,內心深深的加以沉澱的感覺。

而寂乃是茶道中的美的最高理念,在求取「靜」的同時,能觀察自己知足的內心,在深沉的思索中讓自己內心沉澱,此乃是禪學中所生之思想,也乃是對於人生的最佳解答。

發展歷程

四個時代:

中國是茶的祖國,是茶文化的發源地,起源於中國的茶文化在向世界各地傳播時較早地傳入日本列島。中日茶文化交流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一千多年來綿延不斷。漢魏兩晉南北朝以迄隋,飲茶風俗從巴蜀地區向中原廣大地區傳播,茶文化由萌芽進而逐漸發展,作為中日文化交流關係的紐帶,一直起著重要作用。

下面分四個時期來敘述日本茶道的形成和發展。

一 奈良、平安時代

據日本文獻《奧儀抄》記載,日本天平元年(唐玄宗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四月,朝廷召集百僧到禁廷講《大般若經》時,曾有賜茶之事,則日本人飲茶始於奈良時代(公元710-794)初期。

據《日吉神道密記》記載,公元805年,從中國留學歸來的最澄帶回了茶籽,種在了日吉神社的旁邊,成為日本最古老的茶園。至今在京都比睿山的東麓還立有《日吉茶園之碑》,其周圍仍生長著一些茶樹。

與傳教大師最澄從中國同船回國的弘法大師空海,在日本弘仁五年(公元814)閏七月二十八日上獻《梵字悉曇子母並釋義》等書所撰的《空海奉獻表》中,有「茶湯坐來」等字樣。

《日本後記》弘仁六年(公元815)夏四月癸卯記事中,記有嵯峨天皇巡幸近江國,過崇福寺,大僧都永忠親自煎茶供奉的事。永忠在寶龜初(公元770年左右)入唐,到延曆二十四年(公元805年)才回國的,在中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嵯峨天皇又令在畿內、近江、丹波、播磨各國種植茶樹,每年都要上貢。《拾芥抄》中更近一步說,在當時的首都,一條、正親町、豬熊和大宮的萬一町等地也設有官營的茶園,種植茶樹以供朝廷之用。

日本當時是如何飲茶的?從與永忠同時代的幾部漢詩集中可以發現,日本當時的飲茶法與中國唐代流行的餅茶煎飲法完全一樣。《經國集》有一首題為《和出雲巨太守茶歌》描寫了將茶餅放在火上炙烤乾燥(獨對金爐炙令燥),然後碾成末,汲取清流,點燃獸炭(獸炭須臾炎氣盛),待水沸騰起來(盆浮沸浪花),加入茶末,放點吳鹽,味道就更美了(吳鹽和味味更美)。煎好的茶,芳香四溢(煎罷餘香處處薰)。這是典型的餅茶煎飲法。

這一時期的茶文化,是以嵯峨天皇、永忠、最澄、空海為主體,以弘仁年間(公元810-824)為中心而展開的,這一段時間構成了日本古代茶文化的黃金時代,學術界稱之為「弘仁茶風」。

日本茶道 [1]

嵯峨天皇愛好文學,特別崇尚唐朝的文化。在其影響下,弘仁年間成為唐文化盛行的時代,茶文化時其中最高雅的文化。嵯峨天皇經常與空海在一起飲茶,他們之間留下了許多茶詩,如《與海公飲茶送歸山》。嵯峨天皇也有茶詩送最澄,如《答澄公奉獻詩》等。

弘仁茶風隨嵯峨天皇的退位而衰退,特別是由於宇多天皇在寬平六年(894),永久停止譴唐使的派遣,加上僧界領袖天台座主良源禁止在六月和十一月的法會中調缽煎茶,於是中日茶文化交流一度中斷。但在十世紀初的《延喜式》中,有獻瀨戶燒、備前燒和長門燒茶碗等事的記載,這說明飲茶的風氣開始在日本流傳。

總之,奈良、平安時期,日本接受、發展中國的茶文化,開始了本國茶文化的發展。飲茶首先在宮廷貴族、僧侶和上層社會中傳播並流行,也開始種茶、制茶、在飲茶方法上則仿效唐代的煎茶法。日本雖於九世紀初形成「弘仁茶風」,但以後一度衰退。日本平安時代的茶文化,無論從形式上還是精神上,可以說是完全照搬《茶經》。

二 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

(一) 鎌倉時代

鎌倉時代(公元1192—1333年)初期,處於歷史轉折點的劃時代人物榮西撰寫了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養身記》。榮西兩度入宋,第二次入宋,在宋四年零四個月,1191年回國。榮西得禪宗臨濟宗黃龍派單傳心印,他不僅潛心鑽研禪學,而且親身體驗了宋朝的飲茶文化及其功效。榮西回國時,在他登陸的第一站——九州平戶島上的富春院,撒下茶籽。榮西在九州的背振山也種了茶,不久繁衍了一山,出現了名為「石上苑」的茶園。他還在九州的聖福寺種了茶。榮西還送給京都拇尾高山寺明惠上人5粒茶籽,明惠將其種植在寺旁。那裡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於茶的生長,所產茶的味道純正,由此被後人珍重,人們將拇尾高山茶稱作「本茶」,將這之外的茶稱為「非茶」。

榮西回國的第二年,日本第一個幕府政權——鎌倉幕府成立。掌握最高權力的不再是天皇,而是武士集團首領——源氏。政治的中心,也由京都轉移到鎌倉。建保二年(公元1214年),幕府將軍源實朝醉酒,榮西為之獻茶一盞,並另獻一本譽茶德之書《吃茶養生記》。《吃茶養生記》分上下兩卷,用漢文寫成,開篇便寫道:「茶也,末代養生之仙藥,人倫延齡之妙術也」。榮西根據自己在中國的體驗和見聞,記敘了當時的末茶點飲法。由於此書的問世,日本的飲茶文化不斷普及擴大,導致三百年後日本茶道的成立。榮西既是日本的禪宗之祖,也是日本的「茶祖」。自榮西渡宋回國再次輸入中國茶、茶具和點茶法,茶又風靡了僧界、貴族、武士階級而及於平民。茶園不斷擴充,名產地不斷增加。

榮西之後,日本茶文化的普及分為兩大系統,一是禪宗系流,一是律宗系流。禪宗系統包括榮西及其後的拇尾高山寺的明惠上人,律宗系統則有西大寺的叡尊、極樂寺的忍性。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並且是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這是鎌倉時代茶文化的主流。

日本文永四年(公元1267年),筑前崇福寺開山者南浦紹明禪師,自宋歸國,獲贈徑山寺茶道具「臺子」(茶具架)一式並茶典七部。「臺子」後傳入大德寺,夢窗疏石國師率先在茶事中使用了臺子,開點茶禮儀之先河。此後,臺子茶式在日本普及起來。

鎌倉時代末期,上層武家社會的新趣味、新娛樂「鬥茶」開始流行,通過品茶區分茶的產地的鬥茶會後來成為室町茶的主流。

(二) 室町時代

室町時代(公元1333—1573,受宋元點茶道的影響,模仿宋朝的「鬥茶」,出現具有遊藝性的鬥茶熱潮。特別是在室町時代前期,豪華的「鬥茶」成為日本茶文化的主流。但是,與宋代文人們高雅的鬥茶不同,日本鬥茶的主角是武士階層,鬥茶是擴大交際、炫耀從中國進口貨物、大吃大喝的聚會。到了室町時代的中後期,鬥茶內容是更複雜、獎品種類也更多,據記載有茶碗、陶器、扇子、硯臺、檀香、蠟燭、鳥器、刀、錢等。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遊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遊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裡,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

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北山文化」。在他的指令、支持下,小笠原長秀、今川氏賴、伊勢滿忠協主持完成了武家禮法的古典著述《三義一統大雙紙》,這一武家禮法是後來日本茶道禮法的基礎,而觀阿彌、世阿彌父子草創了能樂。公元1489年,室町幕府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隱居京都的東山,在此修建了銀閣寺,以此為中心,展開了東山文化。東山文化是繼北山文化之後室町文化的又一個繁榮期,是日本中世文化的代表。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群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準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裡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書院茶是在書院式建築裡進行、主客都跪坐,主人在客人前莊重地為客人點茶的茶會。沒有品茶比賽的內容,也沒有獎品,茶室裡絕對安靜,主客問茶簡明扼要,一掃室町鬥茶的雜亂、拜物的風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在「書院茶」時代基本確定下來。書院式建築的產生使進口的唐宋藝術品與日本式房室融合在一起,並且使立式的禪院茶禮變成了純日本式的跪坐茶禮。書院茶將外來的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結合在一起,在日本茶道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以東山文化為中心的室町書院茶文化裡,起主導作用的是足利義政的文化侍從能阿彌(1397—1471年),他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通曉書、畫、茶。 在能阿彌的指導下,當時所進行的點茶法是一種「極真臺子」的茶法。點茶時要穿武士的禮服——狩衣,點茶用具放在極真臺子上面,茶具的位置、拿發,動作的順序,移動的路線,進出茶室的步數都有嚴格的規定,現行的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基本上在那時就已經形成了。能阿彌不愧是室町時代的一位劃時代的大藝術家,他一生侍奉將軍義教、義勝、義政三代,一掃鬥茶會的奢靡嘈雜,創造了「書院飾」「臺子飾」的新茶風,對茶道的形成有重大影響。他推薦村田珠光作足利義政的茶道老師,使得後者得以有機會接觸「東山名物」等高水準的藝術品,達成了民間茶風與貴族文化接觸的契機,使日本茶道正式成立之前的書院貴族茶和奈良的庶民茶得到了融會、交流,為村田珠光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之祖提供了前提。如果說村田珠光是日本茶道的鼻祖,那麼能阿彌就是日本茶道的先驅。

應永二十四年(1417年)六月五日,一種由一般百姓主辦參加「雲腳茶會」誕生,雲腳茶會使用粗茶、伴隨酒宴活動,是日本民間茶活動的肇始。雲腳茶會自由、開放、輕鬆、愉快,受到歡迎,在室町時代後期,逐漸取代了煩瑣的鬥茶會。

在飲茶文化大眾化的潮流中,奈良的「淋汗茶」引人注目。文明元年(1469年)五月二十三日,奈良興福寺信徒古市播磨澄胤在其館邸舉辦大型「淋汗茶會」,邀請安位寺經覺大僧正為首席客人。淋汗茶會是雲腳茶會的典型,古市播磨本人後來成為珠光的高徒。淋汗茶的茶室建築採用了草庵風格,這種古樸的鄉村建築風格,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風格。

日本茶道的鼻祖村田珠光(1423—1502),珠光11歲時進了屬於淨土宗的奈良稱名寺做了沙彌,由於怠慢了寺役,被趕出了稱名寺。之後,他來到京都,19歲時進了大德寺酬恩庵(今稱一休庵),大德寺是著名的臨濟禪宗的寺院。珠光跟一體宗純(1394—1481年)參禪,獲得一休的印可。他將禪宗思想引入茶道,形成了獨特的草庵茶風。珠光通過禪的思想,把茶道由一種飲茶娛樂形式提高為一種藝術、一種哲學、一種宗教。珠光完成了茶與禪、民間茶與貴族茶的結合,為日本茶文化注入了內核、夯實了基礎、完善了形式,從而將日本茶文化真正上升到了「道」的地位。

日本茶道宗師武野紹鷗(1502—1555年)承先啟後。大永五年(1525年),武野紹鷗從界町來到京都,師從當時第一的古典學者、和歌界最高權威、朝臣三條西實隆學習和歌道。同時,師從下京的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十四屋宗陳(三人皆珠光門徒)修習茶道。他將日本的歌道理論中表現日本民族特有的素淡、純淨、典雅的思想導入茶道,對珠光的茶道進行了補充和完善,為日本茶道的進一步民族化、正規化作出了巨大貢獻。武野紹鷗的另一個功績是對弟子千利休的教育和影響。

室町時代末期,茶道在日本獲得了異常迅速的發展。

(三) 安土、桃山時代

室町幕府解體,武士集團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群雄中最強一派為織田信長—豐臣秀吉—德川家康系統。群雄爭戰,社會動亂,卻帶來了市民文化的發達,融藝術、娛樂、飲食為一體的茶道便受到空前的矚目。寧靜的茶室可以慰藉武士們的心靈,使他們得以忘卻戰場的廝殺,拋開生死的煩惱,所以,靜下心來點一碗茶成了武士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戰國時代,茶道是武士的必修課。

千利休(1522-1592年)少時便熱心茶道,先拜北向道陳為師學習書院茶,後經北向道陳介紹拜武野紹鷗為師學習草庵茶。天正二年(1574年)作了織田信長的茶道侍從,後來又成了豐臣秀吉的茶道侍從。他在繼承村田珠光、武野紹鷗的基礎上,使草庵茶更深化了一步,並使茶道擺脫了物質因素的束縛,還原到了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上。利休是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是一位偉大的茶道藝術家,他對日本文化藝術的影響是無可比擬的。

鎌倉時代,日本接受了中國的點茶道文化,以鎌倉初期為起點,日本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鎌倉末期,茶文化以寺院茶院為中心,普及到了日本各地,各地都出現了茶的名產地。寺院茶禮確立。

總之,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期,日本學習和發揚中華茶文化,民族特色形成,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

三 江戶時代

由織田信長、豐臣秀吉開創的統一全國的事業,到了其繼承者德川家康那裡終於大功告成。公元1603年,德川家康在江戶建立幕府,至1868年明治維新,持續了260多年。

千利休被迫自殺後,其第二子少庵繼續復興利休的茶道。少庵之子千宗旦繼承其父,終生不仕,專心茶道。宗旦去世後,他的第三子江岑宗左承襲了他的茶室不審庵,開闢了表千家流派;他的第四子仙叟宗室承襲了他退隱時代的茶室今日庵,開闢了裡千家流派;他的第二子一翁宗守在京都的武者小路建立了官休庵,開闢了武士者路流派茶道。此稱三千家,四百年來,三千家是日本茶道的棟梁與中樞。

除了三千家之外,繼承利休茶道的還有利休的七個大弟子。他們是:蒲生化鄉、細川三齋、瀨田掃部、芝山監物、高山右近、牧村具部、古田織部,被稱為「利休七哲」。其中的古田織部(1544-1615)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大茶人,他將利休的市井平民茶法改造成武士風格的茶法。古田織部的弟子很多,其中最傑出的是小掘遠州(1579-1647)。小掘遠州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茶人,他一生設計建築了許多茶室,其中便有被稱為日本庭園藝術的最高代表——桂離宮。

片桐石州(1605-1673年)接替小掘遠州作了江戶幕府第四代將軍秀綱的茶道師範,他對武士茶道作了具體的規定。石州流派的茶道在當時十分流行,後繼者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松平不昧(1751-1818年)、井伊直弼(1815-1860年)。

千利休去世後,由他的子孫和弟子們分別繼承了他的茶道,400年來形成了許多流派。主要有:裡千家流派、表千家流派、武者小路流派、遠州流派、藪內流派、宗偏流派、松尾流派、織部流派、庸軒流派、不昧流派等。

由村田珠光奠其基,中經武野紹鷗的發展,至千利休而集大成的日本茶道又稱抹茶道,他是日本茶道的主流。抹茶茶道是在宋元點茶道的影響下形成的。在日本抹茶道形成的之時,也正是中國的泡茶道形成並流行之時。在中國明清泡茶道的影響下,日本茶人又參考抹茶道的一些禮儀規範,形成了日本人所稱之的煎茶道。公認的「煎茶道始祖」是中國去日僧隱元隆琦(1592-1673),他把中國當時流行的壺泡茶藝傳入日本。經過「煎茶道中興之祖」賣碳翁柴山元昭(1675-1763)的努力,煎茶道在日本立住了腳。後又經田中鶴翁、小川可進兩人使得煎茶確立茶道的地位。

江戶時期,是日本茶道的燦爛輝煌時期,日本吸收、消化中國茶文化後終於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日本抹茶道、煎茶道。日本茶道源於中國茶道,但是發揚光大了中國茶道。

四 現代時期

日本的現代是指1868年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茶在安土、桃山、江戶盛極一時之後,於明治維新初期一度衰落,但不久又進入穩定的發展期。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日間的茶文化交流頻繁,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日本茶文化向中國的回傳。日本茶道的許多流派均到中國進行交流,日本裡千家流派茶道家千宗室多次帶領日本茶道代表團到中國訪問,第100次訪問中國時,江澤民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千宗室。千宗室以論文《<茶經>與日本茶道的歷史意義》獲南開大學哲學博士。日本茶道丹月流家元丹下明月多次到中國訪問並表演。日本當代著名的茶文化學者布目潮風、滄澤行洋不僅對中華茶文化有著精深的研究,並且到中國進行實地考察。2001年4月,日本中國茶協會會長王亞雷,秘書長藤井真紀子等一行到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進行茶文化交流。

與此同時,國際茶業科學文化研究會會長陳彬藩、浙江大學教授童啟慶、臺灣中華茶文化學會會長範增平、天仁集團總裁李瑞河、浙江湖州的蔻丹、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顧問王鎮恆、安徽農業大學副校長宛曉春等紛紛前往日本訪問交流。北京大學的滕軍博士在日本專習茶道並獲博士學位,出版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一書。

相關焦點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茶道」一詞最初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他將品茶過程歸納為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郎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最高層次便是真正的品茶悟道,達此境界自然一切煩惱愁苦都煙消雲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在詩中將這一境界概括為「茶道」。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茶道」一詞最初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他將品茶過程歸納為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郎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最高層次便是真正的品茶悟道,達此境界自然一切煩惱愁苦都煙消雲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在詩中將這一境界概括為「茶道」。
  • 日本的茶道是什麼?
    日本的茶種是從我國輸往過去的,我國其實並沒有所謂茶道一說,而茶一到了日本,卻有茶道了。我們只有把茶作為一種藝術的享受,卻不知道從茶裡可以得「道」。在日本的敬畏與推崇下,茶道也終於成為一件神秘的事。日本茶道分為博與堺二大系統,並非偶然的事。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人草木茶禪文化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原稱為「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 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又是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又是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說起茶道,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日本,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中國茶道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核心,而日本茶道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宗教、文學以及倫理、道德等內容,屬於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 茶道六百年:日本茶道的豐盛與玉碎
    就是這樣一位懷著大慈大悲精神的茶道大師,在他最後的茶會上,用微笑直面死亡。 我們平時多多少少都對日本的「武士道精神」有所了解,我個人的理解是,日本「武士道」,是對死的一種「藝術追求」,是另外一種「寧為玉碎」的自我成全。
  • 什麼是茶道?看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區別就懂得一二
    茶自誕生至今到已經歷經幾千年,茶文化越來越被人感知,大家對茶道的感悟也是越來越深刻了,那麼到底什麼是茶道呢?對茶道的理解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可以通過了解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一些區別來理解茶道。先看看日本茶道吧。
  • 日本茶道 「四諦」
    日本茶道 「四諦」 日本茶道文化 以「和、敬、清、寂」
  •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文化中比較久遠的歷史了、為客人奉茶之事,「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 研究日本茶道的學者,一般都認為日本茶道是綜合的藝術
    研究日本茶道的學者,一般都認為日本茶道是綜合的藝術日本茶陶承襲了中國、韓國及日本自身的陶瓷技術與美學特徵,而茶道文化在追求美的活動的演進過程中,由於地域的自然環境因素、茶道美學信仰、生產制度和創作習慣等等的不同,使得各地域陶瓷文化及技術產生了不同的發展
  • 日本茶道與禪
    日本茶道雖說是源於中國,但它有著日本民族的味道。日本茶道是在日本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若是沒有與禪結合,我想今天我們討論的就不是日本茶道而是日本料理道了。正是因為日本茶道與禪的結合,才讓喝茶這樣簡單的事發展成一種文化。置辦一場日本茶會可以說是非常繁雜了,有的人可能會說,喝個茶幹嘛那麼大費周章的。
  • 日本女性的茶道-中新網
    日本女性的茶道   據說當今日本茶道人口達到了數百萬要了解當今茶道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女性擁護群,還得追溯到明治時代。在明治時代以前,茶道是男性的專屬,女子只是接受茶道教育。  明治八年一月,36歲的跡見花蹊在東京神田中猿樂町設立了跡見女子學校,並在學校教學科目中設點茶一項,這是學校茶道的初始。明治十二年,京都女子學校也設立了點茶課程。明治二十年,各地的女子學校紛紛設立茶道課程。茶道開始被認為是一種女性所必需的教養。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日本茶道緣起日本的茶道確實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產生,這個連日本茶道千家家元>千宗室也曾經撰文論證過中國的《茶經》對日本茶道所產生的深遠影響。在明清之際,煎茶傳入日本,套用了抹茶道而產生出所謂的煎茶道,但由於煎茶道沒有獨立性,它是不被納入茶道的。所以日本的抹茶道並非是在中國形成之後傳入日本的,而是有一個相對獨立的發展過程,抹茶從唐朝傳入日本,到明中期形成抹茶道,中間經歷了七八百年的時間,足夠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了。
  • 品 | 日本茶道文化
    與其說是中國茶道,不如說是中國茶藝。這與日本茶道所看重的茶的精神世界則是完全不同。12世紀,茶文化傳入日本。日本的榮西禪師將茶葉帶回國內,於是茶藝在日本文化中得以進一步創新和發展,衍生出茶道。然而,到16世紀,茶道已附和上攀比之風。權貴之間參加茶會的目的是為了彰顯高貴勢力,茶具也成為他們爭相鬥豔的工具。
  • 日本茶道的變態
    中國的茶隨著中國佛教的禪宗傳入日本,品茶隨即就發展成為日本一種有濃厚宗教色彩的「茶道」,一種信仰和追求的精神,用「變態」來形容好不誇張。日本茶道產生的社會歷史基礎就是戰國時代的結束,經過多年戰亂,社會需要休養生息,茶禪一味,人民需要靜下來思考未來,在經過打打殺殺以後,什麼熱鬧場面也見過了,已經達到了「閱盡天下A片而心中無碼的境界」,於是由禪宗高手將茶道發揚到極致就順理成章了。
  • 日本茶道史裡的書院茶道
    書院茶道是日本茶道史的一部分,它發生於15世紀下半葉。它是以當時新出現的一種書齋式建築的名稱而命名的。它較之其前的寺院茶、鬥茶來說,重視對唐物的品味和系統的禮儀。「書院」也可以翻譯成「書齋」。書齋中特有的做在牆上的展示架是在吸收中國的多寶閣樣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日本多地震,中國的獨體的多寶閣不適合日本。書院茶道的代表人物是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將軍。
  • 五分鐘了解日本茶道,茶道和煎茶道,你喜歡哪個?
    摘要:五分鐘了解日本茶道,茶道和煎茶道,你喜歡哪個?日本的茶葉來自於中國,這點毋庸置疑,無論是從唐代開始,還是到了宋代,在中國的日本留學生們,對於把中國的各種文化和物品帶回日本充滿了濃厚的興趣。從唐代開始,茶葉就在日本皇宮中流行起來。雖然,日本也有野生茶樹,不過最起碼在數百年的時間裡,日本對於茶樹的人工培植沒有太大進步。不過,到了宋朝則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僧人榮西將來自於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茶樹培植本土化。當然,除了帶回茶樹外,榮西還把來自於南宋的鬥茶一併帶回日本。
  • 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學
    日本茶道文化不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獨特的美學屬性: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
  • 如何看待中國茶道和日本茶道的關係?
    都知道茶起源於中國,在唐代由唐代商人帶往日本。也可以這樣說,茶起源於中國發揚於日本,之間大同小異。而中國和日本在茶這一方面或多或少還是有區別的,中國人喝茶沒有那麼多的儀式和程序比較隨和層次也比較多,我們稱為茶文化。日本在這一方面就比較講究稱為茶道。中國茶文化美學融合了佛教的認知論,道家的哲學思想和儒家的美學方法論,要求茶人保持一顆永遠虛靜空靈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