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史裡的書院茶道

2021-03-01 悅讀茶書會

書院茶道是日本茶道史的一部分,它發生於15世紀下半葉。它是以當時新出現的一種書齋式建築的名稱而命名的。它較之其前的寺院茶、鬥茶來說,重視對唐物的品味和系統的禮儀。「書院」也可以翻譯成「書齋」。書齋中特有的做在牆上的展示架是在吸收中國的多寶閣樣式的基礎上形成的。因為日本多地震,中國的獨體的多寶閣不適合日本。書院茶道的代表人物是室町時代的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將軍。他厭倦政治,痴迷於藝術,任憑國家大亂,仍在銀閣寺裡擺弄唐物,其後這些精品唐物被稱為東山御物。雖然足利義政在政治上是個失敗的將軍,但他卻為今人留下了以書院茶道為主要成果的東山文化。 隨著足利義政的離世,銀閣寺的屢次遭劫,東山文物流失,書院茶道也隨之衰退。 


書院茶道形成的起因是自1404年至1551年明朝與日本足利幕府之間的百餘年的朝貢貿易。由於明政府所賜唐物被完全控制在足利幕府手中, 在足利將軍的府庫裡便形成了一個數量大、品種多、檔次高、來歷清楚、保存完好的唐物寶藏。這一唐物寶藏曾是足利將軍的尊嚴之所在、權力之象徵。對這一唐物寶藏的鑑賞、應用孕育了日本茶道的前身--書院茶道。

書院茶道的主要參與者是為將軍府服務的「文化侍從」們。文化侍從們均為男性,統稱「阿彌」。平日裡他們負責將軍府上的擺宴、點茶、陪酒、插花、布置房間等雜勤,當將軍遊幸或有詩會時要陪同將軍評古論今、賦詩做畫。歷代將軍身邊都有十幾位這樣的文化侍從。在所有的文化侍從中最為出類拔萃者會被任命去管理唐物,也稱「唐物仕奉官」。他們負責中國文物的收藏、保管、鑑別、裱裝、出納、擺飾。這些文化活動被統稱為書院茶道。

要強調的是,書院茶道與日本室町時代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1358-1408)沒有關係。因為,在足利義滿所生活的時代,書院式建築還沒有形成。書院式茶道更與織田信長(1534-1582)、豐臣秀吉(1537-1598)沒有關係,因為在二位與茶道發生關係的16世紀後半,日本的草庵茶道業已形成。

書院茶道的實行者們是武將,就很容易聯想起是不是書院茶道也可以定義為「武家茶道」。這種聯想是自然的。自1191年日本就進入了由武家統治的時代,這個時代長達700年之久,直到1868年的明治維新。這期間,日本精英的大部分都屬於武士階層,日本茶道史上的主要茶人也都是武家,並且,日本茶道本身就是武士階層所創立的新文化。 

千利休開始是商人階層的一員,後因輔佐豐臣秀吉有功,被提拔到武士階層。至今,豐臣秀吉賜給千利休的鎧甲還完整地被保存在日本茶道表千家。千家人視此為一種榮譽。成名後的千利休收有眾多弟子,但千利休最滿意的弟子共有7人,被稱為「利休七哲」。這7位茶人是:細川三齋、古田織部、芝山監物、瀨田掃部、蒲生氏鄉、高山南坊、牧村兵部。而這7位大弟子無一不是武士,並且大都是大名。大名是幕府的封侯,即諸侯王。

武家固然好武,但在其成為統治階級後當然也重視文治,所以,不能把歷史上與武家相關的文化都解釋成好戰的所為。同樣,對於日本歷史上的書院茶道也應從歷史的視點去看待。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END

餘悅教授,著名茶文化專家、民俗研究專家,「中國茶文化學」首倡者與理論奠基人,「悅讀茶書會」倡導者與推動者。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國茶文化重點學科帶頭人,《茶藝師國家職業標準》總主筆、全國《茶藝師》培訓鑑定教材主編,中國民俗學會茶藝研究專業委員會主任、萬裡茶道(中國)協作體副主席,江西省民俗與文化遺產學會會長,碩士研究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曾任《文藝理論家》、《內部論壇》、《鄱陽湖學刊》主編,《江西社會科學》雜誌社社長、主編,江西省期刊協會副會長,獲得首屆江西省「十佳出版工作者」、首屆江西省「十佳期刊編輯」等榮譽稱號;兼任江西農業大學南昌商學院茶藝導師、南昌女子職業學校高級茶藝顧問、江西廣播電視大學茶文化專業建設委員會主任等。

主持全國和省級課題16項,發表論文200多篇,《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轉載多篇;撰寫書籍60多本。多次到美國、法國、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進行講學與交流。

悅讀茶書,悅讀好書,悅讀社會,悅讀世界。歡迎關注!


更多閱讀,敬請期待

相關焦點

  • 日本茶道
    由娛樂型的鬥茶會發展為宗教性的茶道,是在東山時代初步形成的。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建造的東山殿建築群中,除代表性的銀閣寺外,還有一個著名的同仁齋。同仁齋的地面是用塌塌米鋪滿的,一共用了四張半。這個四張半塌塌米的面積,成為後來日本茶室的標準面積。全室塌塌米的建築設計,為日本茶道的茶禮形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日本把這種建築設計稱作「書院式建築」,把在這樣的「書院式建築」裡進行的茶文化活動稱作「書院茶」。
  • 浮雲堂·日本裡千家茶道體驗課
    道        茶文化自唐傳入日本,歷經歲月的洗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      千利休曾經說過「和敬清寂」這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張南攬:茶名宗蘭,1995年開始研習日本茶道,2004年今日庵入庵,為日本茶道裡千家入室弟子,師承裡千家第15代鵬雲齋千玄室大宗匠。
  • 日本茶道和中國茶道到底什麼關係?是否日本茶道抄襲了中國茶禮?
    阿彌眾的主體是一個家族--阿彌世家,與茶道誕生相關的的祖孫三代為:能阿彌(1397-1471)、其子藝阿彌(1431-1485)、其孫相阿彌(?-1525)。因為阿彌眾日常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是管理足利義政的書院,負責書院的設計和裝飾,其中就包括了茶室的建造,所以祖孫三代創造了「書院式東山流」的茶道,一改了庸俗的武士鬥茶會的風氣。
  • 日本煎茶道課程 | 跟隨小笠原流煎茶道正教授品味煎茶道之美
    日本煎茶道起源於中國,形成於日本江戶時代中晚期,在文人墨客間十分流行,為日本茶文化中的文士茶。日本煎茶道的作法優雅閒適,結合書畫與插花,充滿文人趣味。 日本小笠原流煎茶道是日本著名茶道流派之一。小笠原家族曾經是日本歷史上掌管禮法的禮王,小笠原流煎茶道於一九一六年由第一代宗家以小笠原流禮法為基礎正式創立,是日本煎茶道最主要的流派之一。歷代宗家繼往開來,不斷完善和豐富其形式和內容,在保持傳統中融入了現代的內涵。
  •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
    日本茶道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根據史料記載,日本茶道是在中國茶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之後在自身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茶道和禪宗是日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日本傳統文化的代表,日本茶道的發展與茶禪關係緊密聯繫,茶就是禪,沒有茶就沒有禪,茶道即是一種禪宗。如千利休提出的「茶禪一味」禪宗思想,即追求簡約、樸素,除去一切外物因素,使得茶道成為人們生活中一種修身養性的行為。日本茶道也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人們通過茶道學習茶道禮儀,陶冶情操,培養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觀。
  • 日本茶道的演講及體驗
    --日本 岡倉天心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內蘊。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繫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 日本茶道是從哪裡傳來的?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日本民族善於運用「拿來主義」,經過移植和整合,使得日本文化更具「大和民族」特色,茶道文化亦如此。縱觀日本與中國各個時期的飲茶文化交流史,大致被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以煎茶為主的平安時代;以點茶為主的日本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以泡茶為主的日本江戶時代。
  • 從茶湯到茶道,日本茶道經歷了怎樣的進化?
    但同時茶的本土化過程漸漸開始,並最終在能阿彌手中演化成日式的書院茶和臺子點茶。此時的茶,一端牽連著禪僧們的暮鼓晨鐘與心念口誦,一端又承載著俗世的火花風月與貝闕珠宮,在臨近茶道的歲月裡勾勒出一幅室町時代的盛世光景。但真正將茶與禪融合到一起的,是號稱日本茶道「開山之祖」的村田珠光。
  • 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又是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日本茶道又是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說起茶道,人們自然會聯想到日本,中國茶文化是日本茶道的源頭,中國茶道以儒釋道三家思想為核心,而日本茶道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宗教、文學以及倫理、道德等內容,屬於一門綜合的文化藝術
  • 日本茶道的鼻祖:珠光的茶道
    一休禪師的弟子珠光一向有打盹的習慣,致使在公共場合裡常常失態,為此他非常苦惱,便去請教醫生。珠光自此開始改革當時流行的書院茶、門茶,將禪的思想導入茶文化,從而創立了日本的茶道,成為日本茶道的鼻祖。
  • 明德府| 日本茶道的精神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一種儀式化的、為客人奉茶之事。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茶道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最初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日本的煎茶道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
  • 日本文化丨不可不知的日本茶道文化(上)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走進日本茶道,品味日本茶道中的禪意。茶道,源於中國,盛於日本。日本茶道的發展歷程主要可以分為四個時期:奈良與平安時代(模仿期)、鎌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草創期)、江戶時代(黃金時期)、現代(成熟期)。
  • 日本茶道絕對是中國的,不信你看!
    比起中國宋代的鬥茶來,室町時代的鬥茶更富有遊藝性,這是由日本文化具有遊藝性的的特點決定的。擺弄進口貨,模仿宋朝人飲茶,是一件風雅之事。當然,在室町時代的鬥茶會裡,也有一些高雅的茶會。室町時代的鬥茶經過形成、鼎盛之後,逐漸向高級化發展,為東山時代的書院茶準備了條件。公元1396年,38歲的室町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讓位於兒子義持。次年,他在在京都的北邊興建了金閣寺。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茶道」一詞最初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他將品茶過程歸納為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郎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最高層次便是真正的品茶悟道,達此境界自然一切煩惱愁苦都煙消雲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在詩中將這一境界概括為「茶道」。
  • 日本茶道裡的缺憾美
    千年前,茶葉由鑑真和尚六次東渡後由盛唐傳入日本,與此同時傳進去還有陸羽等人與茶相關的文化、書籍。迄今為止,已有1240年的歷史了,但在這1千多年裡,日本逐漸演變出屬於本土的茶文化,「日本茶道」也由此誕生。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人草木茶禪文化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盛於中國南方以及日本,日本的煎茶道、臺灣地區的泡茶道都來源於中國廣東潮州的工夫茶。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日本茶道源自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範和理想。」
  • 傲慢與謙卑的對抗:日本茶道文化裡折射出的日本民族矛盾性格
    日本茶道雖來源於中國,受中華文化影響頗深,但與中國茶文化卻出現了十分不同的樣貌。在日本文化中,茶道藝術具有很高的地位。日本的茶道在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變成具有日本民族精神的綜合性文化體系。一、茶文化在中國形成,通過佛教傳入日本中國是茶的故鄉,也是日本茶道發展的起源地。
  • 孫機: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
    [摘要]日本飲茶之風已興起七百多年,才由村田珠光從中悟出『道』來。至千利休時,日本茶道的體系始告完成。中國沒有日本的那種茶道,中國自唐以來,即稱「茶為食物,無異米鹽」。所以到了室町幕府的八代將軍足利義政( 1449—1473年)時,遂命能阿彌( 1397—1471年)創立起在書院建築裡進行的「書院茶」,這是一種氣氛嚴肅的貴族茶儀。之後又命村田珠光( 1423—1502年)為主持茶會的上座茶人,他把寺院茶禮、民間的「茶寄合」和貴族書院的臺子茶相結合,並注入禪的精神,排除一切豪華陳設,形成了樸素的草庵茶風。
  • 茶道 | 裡千家
    日本茶道的由來:日本最初飲用茶的風俗是從中國的唐朝傳入的。奈良時代,一些遣唐使把當時唐代的團茶帶回到了日本,那時的茶被人們當作藥材服用。鎌倉時代,傳播臨濟宗的榮西禪師把當時宋代的茶和茶法帶回到了日本,這時的茶和唐代的團茶不同,以抹茶的形式出現,使用的器具也非常的精巧。所以中國宋代的茶的作法是現在日本茶道的源頭。
  • 雪月花茶道課程簡介
    · 她不僅是日本文化的代表與結晶,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碩果。· 雪月花茶道課程專為中國人學習日本茶道設置而成。· 她在參照了裡千家流的茶道模式的基礎上兼顧了中國人的學習方式和身體特徵。· 導入多媒體現代教育方法,使用錄像、圖片有效講解日本茶道的精髓。· 採用階段性考核方式,在每期課程結束時將進行筆試考試,教材為滕軍老師編寫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論》,並為學員提供點茶實踐的錄影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