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崛起耀江南——贛南蘇區振興發展8周年系列報導之四

2020-12-17 大洋網

△圖為記者近日航拍的興國縣東村鄉小洞村廢棄礦山生態修複試點項目。《若干意見》出臺實施8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建設「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戰略定位,大力推進治山、治水、治汙和實施護綠、植綠、增綠工程,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豐收。 陳鵬贛南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傳材攝

仲夏的瑞金潔源村,荷花搖曳,古樟飄香。不久前,這個誕生「八子參軍」故事的紅色村莊,迎來了江西省旅發大會的參會嘉賓和媒體記者。一場紅色大型實景演出——《浴血瑞京》,通過真人真場景演出與現代聲光電技術融合運用,讓現場觀眾仿佛「穿越」回到了80多年前的崢嶸歲月。

這個新晉國家4A級景區,出人意料的是,兩年前還是塵灰滿天的石灰石廢舊礦區。曾經,這裡滿目瘡痍,地表支離破碎,資源陷入枯竭。2018年以來,瑞金市依法關停了兩座礦山,綜合利用廢棄石場遺留的礦坑,打造成蘇區時期的戰鬥場景,將礦區打造建設為一個紅色實景演藝的文化旅遊項目。

這個點石成金、變廢為寶的創意大手筆,正是贛州生態環境治理的一個成功典範,是《若干意見》出臺實施8年以來,贛州築牢我國南方地區重要的生態屏障的真實寫照。

生態治理讓荒山變青山

潔源之變,代表著贛州的生態之變。

《若干意見》出臺實施以來,贛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主動求變,鐵腕治礦,將稀土礦山環境的保護與治理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實際行動加快推進治理工作。

尋烏縣稀土開發始於上世紀70年代,由於過度開採,礦區出現山坡荒地化、土壤沙化等情況,水土流失嚴重。按照系統修復的思路,尋烏探索總結了廢棄稀土礦山綜合治理「三同治」(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模式,試點期間推動治理柯樹塘等廢棄礦山修復面積34.1平方公裡,昔日寸草不生的「光頭山」變成果香醉人的「花果山」,曾經滿目瘡痍的廢棄礦區變成了群眾打卡遊玩的休閒園區。廢棄礦山治理「三同治」模式,獲得了中央領導及省委主要領導的肯定,還被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現場會和中央電視臺宣傳展示。

廢棄礦山變青山的華麗轉身,8年來不斷地在贛南大地上演。尋烏、安遠、信豐、定南……經過治理的連片廢棄礦區,已成功打造為工業生態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礦山遺蹟、科普體驗、休閒觀光、自行車賽事等文旅項目。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治理廢棄稀土礦山91.78平方公裡,歷史遺留廢棄稀土礦山環境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2016年,贛州以列入全國首批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複試點為契機,重點實施流域水環境保護與整治、礦山環境修復、水土流失治理、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等五大工程,截至今年3月,已開工項目59個,累計完成投資139.27億元,試點預期目標基本完成。初步形成了贛縣崩崗水土流失治理、上猶「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信豐土地整治發展綠色產業等一批治理模式。據統計,2012年以來,我市累積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10.44平方公裡,治理崩崗4334座(處),建成水保生態示範園56個,其中5個被評為國家科技示範園區。

在這個基礎上,我市還實施了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試點。2016年贛粵兩省籤訂首輪補償試點協議,三年來,共爭取到中央和贛粵兩省資金15億元用於東江源頭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2個跨省出境斷面水質100%達標,保護一江清水流向廣東和香港。去年底,新一輪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協議已成功籤訂。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城鄉建設步伐加快,環境與生態壓力凸顯。8年來,我市還加大了突出環境問題和汙染治理力度。一是狠抓長江經濟帶問題排查整改,全市排查生態環境問題239個,已完成整改214個。二是持續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推動實施八大標誌性戰役30個專項行動。去年環境質量創近年最好水平,水質綜合指數全省第一,連續四年未發生土壤汙染環境事故。

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一幅多彩的生態畫卷正在贛南大地徐徐展開。

綠色發展讓青山變金山

石城,江西母親河——千裡贛江的發源地。

贛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於2004年被批准設立,2013年,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有效保護好贛江源頭,保護好一江清水,8年來,石城縣整合現有護林員隊伍力量,織牢森林資源保護網絡,全縣550餘名護林員,每人負責管護約5000畝林地,主要任務就是防止森林火災和盜伐。同時,鼓勵引導農戶積極參與人工造林、森林撫育、低質低效林改造等項目,全力做好「山水」文章。

贛州不僅是贛江和東江的源頭,還同時肩負著保護「兩江清水」和推動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重要使命。我市各地切實強化使命擔當,以爬坡過坎的韌勁,全力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推進退化林修復,明確自2016年起10年內實施1000萬畝低質低效林改造。僅3年來,我市累計實施低質低效林改造和退化林修復近300萬畝,森林總蓄積量淨增397萬立方米。同時,我市依託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地、重要溼地及溼地公園等建設,溼地資源保護體系不斷完善。截至目前,我市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處,省級自然保護區8處;建立國家溼地公園13處,省級溼地公園7處。

護綠、植綠,厚植了生態的底色,為我市綠色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近年來,我市堅持開發與保護並重,將「生態+」理念融入產業發展之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富硒綠色有機農業、循環經濟、林下經濟等生態經濟,同時帶動觀光農業、體驗農業、休閒農業以及健康養老、全域旅遊等新型產業蓬勃興起,進一步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轉變、生態資源向生態資產轉變、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轉變,探索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目前,我市獲批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6個、國家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2個、省級現代農業示範園46個,「三品一標」農產品達480個。定南縣建成首個國家級能源農場示範基地,其「豬—沼—果」模式被農業部重點推廣。崇義、上猶、大餘等縣努力打造為粵港澳大灣區休閒、養生、度假的「後花園」。

如今,走馬贛南鄉村,生態經濟已然成為鄉村振興的新動能,座座青山已成為百姓增收的新渠道,成為鄉親脫貧致富的金山銀山。

制度創新讓金山永留傳

近年來,贛州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持續實踐「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交出了一份上佳答卷。全市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23%以上,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保持100%,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先後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最具生態競爭力城市、中國最佳綠色宜居城市、全國首批創建生態文明典範城市、綠色生態城市保護特別貢獻獎等榮譽。

成績來之不易,但綠色發展如何持續?

嚴格的制度、嚴密的法治,不斷完善的體制機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切實保障,是8年來贛州發展的一大亮點。

構建共治共管格局。贛州打破山水林田湖草職能部門各掃門前雪、零打碎敲等現狀,全面深化生態保護修復改革,市、縣兩級均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在全國率先成立專職機構——贛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中心,負責統籌協調推進試點工作,構建了「主要領導掛帥、專職機構協調、縣區具體實施、專家技術支撐」的試點工作體系。

織密體制機制監管。加強「源頭嚴控」,將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作為全市國土空間規劃重要內容,嚴守生態保護紅線,重點生態功能區全部實行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堅持「過程嚴管」,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體系,全面實施「湖長制」,建立了市縣鄉村組五級「林長制」,將管護責任落實到每個山頭、每條河流、每片湖泊。秉持「後果嚴懲」,全面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在全省率先實施生態文明建設領導幹部約談制度,建立領導幹部環境損害「一票否決」、約談問責、終身追究責任鏈條。

完善法治生態建設。《贛州市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贛州市城市管理條例》《贛州市革命遺址保護條例》《贛南客家圍屋保護條例》《贛州市城市道路車輛通行管理規定》等地方生態法規先後出臺實施,《贛州市水土保持條例》即將於今年8月1日正式施行。同時,在全省率先設立生態環境保護檢察處,將生態檢察工作拓展延伸至刑事、民事、行政檢察各個環節,形成「專業化法律監督+恢復性司法實踐+社會化綜合治理」的生態檢察工作模式。

創新生態執法體制。為有效破解生態執法領域職能交叉、多頭執法、銜接不力等問題,安遠、尋烏、會昌3個縣率先在全省成立了生態綜合執法局,將林業、水利、環保、國土、農糧、礦管、水保等7個部門單位執法人員進行有效整合、集中辦公,實行統一指揮、統一行政、統一管理。為豐富執法內涵,安遠縣還配套出臺嚴格的「三禁、三停、三轉」生態保護措施,攥緊了生態執法的「鐵拳」。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贛州堅持以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形成了高位推動、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築牢了整體保護生態環境的共識,確保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守住了綠水青山,留住了金山銀山。

(贛南日報全媒體記者羅亦華 邱士冰)

相關焦點

  • 國家質檢總局對口支援贛南蘇區振興發展走筆
    於是,國家、省、市質檢系統上下一條心、工作一盤棋,發揮職能優勢,支援贛南蘇區振興發展。  時間見證了變化,付出轉化為成果。日前,記者走訪了國家質檢總局對口援助建設的會昌縣洞頭鄉畲族村等地,生活環境變美了,發展基礎更牢了,當地幹部群眾早已把國家質檢總局派出的駐點掛職幹部當作了親戚。「國家質檢總局對口支援贛南,真情幫扶會昌,把會昌人民當親人,把會昌工作當質檢事業,值得點讚。」
  • 綠水青山看江西 | 贛南蘇區:紅色與綠色的交響
    由人民日報、新華社、光明日報、農民日報、中國自然資源報、中國綠色時報、第一財經日報、人民網、中國網、鳳凰網等媒體記者組成的採訪團來到這裡,被滿目的綠水青山所感染,也被生態美好百姓富裕的故事所感動。贛南蘇區是紅色土地,這裡曾經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首腦機關所在地。
  • 廣東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若干...
    廣東省人民政府轉發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  現將《國務院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
  • 贛南蘇區:開闢綠色發展新路徑 繪就美麗中國「江西樣板」
    夏日的江西贛南,山清水秀,林海蔥翠。86年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黨、政、軍主力從這裡出發,踏上漫漫徵途,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二萬五千裡長徵。如今,再次走進贛南蘇區,這片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初心」的紅色熱土,已煥發勃勃綠色生機。
  • 贛州黃金機場架設空中橋梁 為贛南蘇區引「黃金萬兩」
    贛州素有「紅色故都、客家搖籃、江南宋城、生態家園和世界橙鄉、堪輿聖地」之美譽。為大力宣傳推介景區旅遊資源,開拓贛州航空旅遊市場,贛州推出「做空中飛人,免費遊贛州」活動。2017年4月28日~2017年12月31日,來贛州的旅客一周內憑登機牌和贛州市外身份證可享受全市所有國家A級旅遊景區免門票優惠。
  • 贛南蘇區鄉村振興見聞:貧困村華美蝶變成景區
    吳鵬泉 攝中新網贛州7月1日電 題:贛南蘇區鄉村振興見聞:貧困村華美蝶變成「景區」作者 吳鵬泉遊客接待中心、成人遊泳池、兒童水上樂園……仲夏時節,順著蜿蜒整潔的水泥路走進坪地山村,各種遊樂設施一應俱全,錯落有致的農家樓院掩映在群山環抱的林海中。
  • 從紅色熱土到綠水青山——「走進贛南蘇區綠色生態採風行」活動
    7月29日,中國綠色時報社和江西省林業局共同主辦,以「踐行兩山理論 打造江西樣板」為主題的「中國生態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贛南蘇區綠色生態採風行」活動在革命老區江西省贛州市啟動。90年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裡逐步建立,熊熊燃燒的革命之火把這片土地映照成開闢新世界的紅色;現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兒生根發芽,漫山遍野的森林茶園給這方天地帶來生機盎然的綠色。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家國情懷和後輩們保發展護自然的環境責任一脈相承,共同賦予了贛南蘇區底蘊與美景並存、令人流連忘返的特徵。
  • 銘記光輝歷史 展望蘇區振興
    由廣東中共黨史學會、梅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梅州中共黨史學會、豐順縣委、豐順縣政府主辦的紅四軍挺進東江進駐馬圖90周年學術研討會日前在豐順縣順利召開,來自全國10多個省市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進行學術研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關於老區蘇區工作重要論述,激勵廣大幹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銘記光輝歷史、傳承紅色基因,搶抓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廣東省進一步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的重大機遇
  • 「省尾國角」變蘇區大港 饒平迎來振興發展新機遇
    2010年6月,饒平縣被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確認為「原中央蘇區縣」。日前,由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的「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大型主題採訪活動」正式展開,記者一行走進饒平,一探革命老區舊貌換新顏。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黨中央和廣東省委加大老區蘇區扶持力度,出臺《關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若干意見》《關於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饒平縣迎來蘇區老區振興發展的新機遇。
  • 贛粵閩湘四省九市暨環中央蘇區山地自行車賽在章貢區舉行
    圖為運動員在進行激烈的比賽  中國江西網贛州訊 記者王盛泉報導:11月11日上午9時許,兩百多名山地自行車運動員、愛好者齊聚風景秀麗的贛州市章貢區沙河鎮羅坑村體育小鎮,舉行贛粵閩湘四省九市暨環中央蘇區山地自行車邀請賽。
  • 局黨組書記、局長鄧海鷹赴自然資源部對接新一輪蘇區振興發展政策
    局黨組書記、局長鄧海鷹赴自然資源部對接新一輪蘇區振興發展政策 信息分類: 文件編號:
  • ...贛南蘇區|陽明山國家森林公園|上猶縣|崇義縣|丫山風景區|江西
    7月29日,中國綠色時報社和江西省林業局共同主辦,以「踐行兩山理論 打造江西樣板」為主題的「中國生態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贛南蘇區綠色生態採風行」活動在革命老區江西省贛州市啟動。90年前,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這裡逐步建立,熊熊燃燒的革命之火把這片土地映照成開闢新世界的紅色;現如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這兒生根發芽,漫山遍野的森林茶園給這方天地帶來生機盎然的綠色。前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家國情懷和後輩們保發展護自然的環境責任一脈相承,共同賦予了贛南蘇區底蘊與美景並存、令人流連忘返的特徵。
  • 中國生態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贛南蘇區採訪活動啟動
    7月29日,「中國生態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贛南蘇區綠色生態採訪行」活動在革命老區江西省贛州市啟動。今年是「兩山論」發表15周年,本次活動主題的為「踐行『兩山理論』打造『江西樣板』」。中國生態旅遊美景推廣計劃•走進贛南蘇區媒體採訪團來到江西第二屆森林旅遊節主會場大餘縣丫山採訪
  • 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市大埔縣召開
    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市大埔縣召開用心用情用功推動我省老區蘇區全面小康振興發展李希出席並講話 馬興瑞主持大洋網訊 昨日,全省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在梅州市大埔縣召開。四要把握歷史機遇,深切感受總書記、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親切關懷,深刻認識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等帶來的重大機遇,立足歷屆省委、省政府打下的良好工作基礎,把握大局大勢,堅定信心決心,奮力開創我省老區蘇區發展新局面。李希強調,要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推動老區蘇區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與全省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努力實現振興發展。
  • 八年振興路丨大餘:奮進路上爭朝夕 全面崛起正當時
    地區生產總值從2012年的72.16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105.57億元;財政總收入從2012年的7.1億元提高到2019年的13.7億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2年的6075元提高到2019年的12886元……受益於贛南蘇區振興發展的政策「紅利」,大餘演繹著翻天覆地的變遷。大餘縣城全貌。
  • 【森林之旅 贛南有約】大灣區旅行社採風贛南蘇區掠影
    8月25日-28日,以「森林之旅 贛南有約」為主題的大灣區旅行社贛南蘇區採風行活動在江西贛州舉行。福壽溝博物館中,罕見的並排雙溝原址展示吸引大家駐足期間有個小故事,知名博主菜尾蝗在航拍贛州時,在飛越江南宋城景區之時無人機失去信號
  • 昌贛高鐵即將開通 助力贛南原中央蘇區發展(圖)
    昌贛高鐵即將開通 助力贛南原中央蘇區發展(圖) 2019-12-10 21:13:43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房家梁 責任編輯:房家梁
  • 「森林之旅 贛南有約」大灣區旅行社採風贛南蘇區掠影
    8月25日-28日,以「森林之旅 贛南有約」為主題的大灣區旅行社贛南蘇區採風行活動在江西贛州舉行。該活動是2020江西森林旅遊節的預熱活動,由贛州市林業局聯合贛州市文廣新旅局主辦,香港商報承辦。>福壽溝博物館中,罕見的並排雙溝原址展示吸引大家駐足  期間有個小故事,知名博主菜尾蝗在航拍贛州時,在飛越江南宋城景區之時無人機失去信號
  • 梅州大埔稅務為「以茶致富振興蘇區發展」添力
    廣東大埔縣是目前廣東省唯一被認定的中央蘇區縣。茶葉一直是該縣重要的傳統優勢產業,2019年,該縣茶葉產業園成功上榜廣東省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性產業。  梅州市大埔縣素有「八山一水一分地」之稱,為了打通脫貧致富「最後一百米」,該縣一直堅持把茶葉產業發展作為農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採取「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經營發展模式定向訂單、入股合作、安排就業等方式帶動當地農戶增收脫貧,實現蘇區振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