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10月17日電 近日,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以下簡稱上海美院)主辦的「新興海派——上海美術學院青年教師年展」在上海寶龍美術館6號展廳開幕。該展由上海寶龍美術館、上海美院青聯會承辦,《新聞晨報》協辦,展期持續至10月18日。展覽圍繞「新興海派」的主題,展出了上海美院國、油、版、雕、攝影、玻璃等專業的22位青年藝術家的作品,旨在呈現青年教師的整體創作力量與科研水平,展現骨幹教師的最新創作成果。
展覽現場
傳統與當代,傳承與創新,是青年教師們在創作與教學中不斷思考的問題,本次展出的中國畫作品某種程度上就反映出了上海美術學院在海派美術傳承與創新方面的多元化發展與探索。
毛冬華一直致力於探索用中國畫表現方法呈現當代城市生活的視覺感受和審美體驗。作品傳承了傳統山水畫積墨法和花鳥畫沒骨畫法,通過東西古今文化之間的「對話」,進行筆墨語言的轉化和應用。近年來創作了外灘、城市樂園、觀海、望京等系列作品。本次展出的「望京系列」表現了現代玻璃幕牆反射下的天壇、北海白塔等經典古建築,仿佛在上海用望遠鏡眺望北京,象徵著年輕一代立足當下回望傳統與經典。丁小真專注於中國畫語言的當代探索,作品追求空靈的審美意境與人文精神的表達。她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當代的「沒骨法」,讓傳統在當代有了新的發展,本次展出的《看山》系列作品即是她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成果。
毛冬華, 望京系列, 紙本水墨, 230x230cm
丁小真, 看山-30, 紙本水墨, 120x240cm 2014
白瓔擅長將當代審美融入傳統筆墨,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風格是以獨具特色的筆觸和誇張的構圖描述都市女性,在本次展出的作品《和諧》《蓄鬚明志》中,除了明顯的個人風格外,也可以看出藝術家在表現不同情境與不同題材方面做出的新嘗試。謝赫的「六法論」中,「氣韻生動」位列第一,遠高於「骨法用筆」「應物象形」等技法運用。賀蘭山一直在探索「六法」在當代的運用,他認為後五法應是支撐「氣韻生動」的基礎,並試圖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改變人們對於傳統的認知。李戈曄近年來在探索如何表現當代人的精神世界、生存狀態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她通過獨特的視覺語言,將水與人的關係轉化為消隱、虛空等空間意境,表達了現實生活的物象轉化以及對生活洪流的隱喻。
除了對於傳統與當代的探討,更多的青年藝術家傾向於關注當下,關注城市發展與社會百態,用藝術展現自然風貌和都市精神。
金江波喜歡以新媒體藝術的方式觀察社會現實,通過作品表達對於當下生存環境、生活觀念與生活方式的反思,具有很強的當代性。本次展出的《原鄉·異鄉》系列攝影作品,源自藝術家心中的鄉愁情懷。在他看來,表現原鄉風景是對故鄉現實的反思,原鄉是觀念上與現實上回不去的故鄉,以及永遠在追尋的異鄉。因此,作品展現的即是故鄉和異鄉雙重疊影中的現實。潘文豔擅長表現城市風景,她的油畫作品細膩而富於表現力。畫裡中城市沒有鮮豔濃重的色彩,充斥者建築物與人的喧囂。她說她對上海這座城市充滿了感情,畫面表現出的這種混亂與忙碌正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
潘文豔, 盧浦大橋遠眺, 油畫, 200×450cm
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藝術家,孫靈一直以蘇州河為表現對象。畫面中斑駁的河堤、中西合璧的廠房、高聳的煙囪以及在生鏽的鐵皮殼子下露出油漆亮色的各種船隻,寄託了她對於上海這座城市的熱愛。跳躍的人物是曹煒標誌性的表達方式。他喜歡以寫實、跳躍的都市青年反映積極樂觀的精神面貌,畫中人物是青春象徵,亦是時代縮影。用藝術激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是藝術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與崇高使命。
對於藝術語言的當代探索一直是藝術創作和研究的重要方向,青年藝術家們從材料、形式等藝術本體語言出發,探索了藝術表達的更多可能性,展現出當代性與實驗性。
蔣鐵驪喜歡與自己的作品對話,他認為這樣的探索與研究,延伸著靈魂的遼闊原野,移步換景,生意盎然。希望自己的創作能像潑向薄冰的熱水一樣,將生活中的一切予以融化和消解,如魚得水,寵辱不驚。肖敏的《世界觀》系列雕塑作品通過對材料語言的探索和研究,表達了藝術家對於如何認知、把握世界以及自我定位的哲學思考。高珊的《空間中的球體形態》在研究材料質感、觸覺和視覺特性與生物特徵、形象經驗關係的基礎上,探索了作品與空間的關係,同時強調了材料本身所觸發的心理感受與感官體驗。
夏陽的作品突破了原有的藝術風格,通過多種媒介的綜合運用,表達了藝術家對當下生活的細緻觀察與體悟,探索了綜合材料在當代藝術中多元表達。蔣進軍喜歡用石材創作,因其質感和紀念性屬性與藝術家想要表達的觀念相吻合。他近年來較多地探索了雕塑語言的傳承與傳統文化的當代對映,以及石材拓展的更多可能性。邱加的作品是他從具象走向抽象風格的實驗性探索,通過對木質舊家具殘件、廉價三夾板、木條,切割、拼貼、組合、結構,探索傳統與當代相結合的表現方式。唐天衣的作品《因有而無》系列,聚合了意象化的表現方式,以其獨特而自由的語言圖式,通過綜合材料的質感形態,以及強烈的色塊對比和形線構成,在大尺幅的畫面上展現了雄強的視覺張力,讓觀者進入到東方意象的冥想裡。
周胤辰的藝術風格以具象表現為主,畫面具有強烈的形式感與節奏韻律。《天空》系列作品的靈感來自旅行和風景的「敘事」,試圖用碎片化的組合方式重構秩序與時空關係,從而引發出的「詩意」的視覺質感。金卿認為繪畫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她希望作品能夠讓人們感受到每一塊色彩、每一筆筆觸的自然生發與碰撞,試圖表達某些中國氣派和東方意蘊,又或者只是純粹的愛和慈悲。倪巍的創作 「新」在於一筆一墨的微觀漸變,包前孕後,具有生命有機的特徵。他認為筆墨的意義不在於材料與形式,而在於自我的時時在場,時時努力,以及精神力量在材料中持續注入的前所未有的新東西。生命的活力,永遠走在形式的前面。
楊守春,重量之印 No.1-8,紙本,550cmX215cm X8 2016
王沁的玻璃作品以「物性」為出發點,旨在探索玻璃與木頭材質之間純粹的,相互映照的材料關係,以意象的表現手法,傳達一種心境的空間和物態的距離,引導觀者進入一個靜寂之境,在深邃的空無中體悟淡淡的傷逝。桑茂林通過自己特有的藝術表現語言,探索著事物的本質,以獨特的觀察角度體察物與物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精微,並使這些精微從不同運動狀態之間的臨界點顯現出來。楊守春的《重量之印 No.1-8》這組作品用獨特的方式記錄和保留下的時代記憶。作品用鋼圈邊緣厚度的曲狀形態來表達現實中明確有力的重量,它高懸空中,抽離了具體明確的形態,更能夠在我們的內心產生厚重的力量,用強烈的視覺衝擊和豐富內涵,將大工業時代的輝煌與記憶烙印在人們心中。
通過現場展出的22件作品,觀眾可以了解到上海青年藝術家群體多元化的藝術風格,看到他們在海派美術傳承與創新,以及藝術本體研究等方面付出的努力。在新時代背景下,這些圍繞專業藝術創作和教學理念等方面所展開的探索,將進一步推進高等美術教育基礎教學與科研創作的實質性發展。(周嫻)
(責編:實習生、軒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