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美術學院的現代美術教育發展之路
上海,作為國際化現代都市,以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為目標,強調要把文化軟實力作為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上海大學是上海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和教育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2016年歲尾,以「虛擬法人、實體運作、法人授權、目標管理、獨立運營、自主辦學」新機制為原則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正式掛牌。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
以教育綜合改革和「雙一流」建設為目標的上海美術學院,以美術學、設計學、藝術學理論為核心支撐學科,明確以強化城市藝術資源、海派藝術創新和國際公共藝術為建設方向,輻射多個學科群。作為藝術教育綜改的先行試點學院,在政策保障、資金投入、辦學自主權等方面獲得了良好的發展機遇,已經邁開了新的發展步伐。
深美中國 堅守與變革
上海是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的發祥地,若以上海美術教育搖籃的土山灣畫館開辦算起,上海美術教育已有150餘年的歷史。在上海美術學院的發展歷程中,雖幾經更名、數次遷址,但始終經受上海精神的滋養和孕育,傳承了上海美術教育的精神和文脈,賡續延研。
上海美術學院將教書育人的宗旨、目的定位為「深美中國」。「深美」出自《漢書·藝文志》,1918年蔡元培先生為上海美專題寫「閎約深美」。「深美中國」有用智慧、才華,全身心地去美化、理想化心目中的家園、家國之意。上海美術學院在其百年的歷史沿革中,雖屢經遷變波折,但是從此校門走向社會的代代學子,以此為己任,文脈賡續、薪火相傳、痴心不改。
綜觀國內外高等美術教育發展現狀,教育的供求關係在變,國內國際環境在變,教育的對象在變,教學的資源和條件在變,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也在變,而社會又賦予高等藝術教育更多的期待和責任。對上海美術學院來說,改革勢在必行。
在上海美術學院首任院長馮遠看來,上海美術學院的「不變」,就是堅持黨和政府的教育方針、人才培養的宗旨目標不變;培根鑄魂、立德樹人、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初心不變;尊重教育教學和科研創作的規律,服務上海紅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創新文化和城市社區、鄉村文化建設的方向任務不變。上海美術學院的「變」,就是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順應時代需求,改革創新激發活力,利用國際化大都市的資源集聚效應和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改進完善、變革創新教育教學的內容、形式與方法,以人才培養、成果創新、社會服務三位一體的教育產出為導向。在這一過程中,既要重視目標管理,也須強化過程管理,「創造性地轉換申學傳統、創新性地發展海派文化、創意性地提升上海人文」,把學院建成傳播中華文明、出思想理論、出創新成果、出合格人才的孵化高地。主動應對歷史帶給上海、帶給上海美院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馮遠說:「『與時俱進、唯變所適』,這就是發展建設好上海美術學院『變』的原則。」
推「創意開新」 重「技道兼修」
作為大學教育,上海美術學院把系統提升學生思想品德、價值觀養成,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培育動手的實踐能力作為其核心要務,並推出多項舉措:
1.貫徹落實「立德樹人」「技道兼修」的理念,要求師生以「深、實、博、約」的態度方法做學問、學本領。倡導「正德思行」做人做事,要求為人為學正派努力、品行端正、自律自強,善於思考不盲從,增強實際動手能力以及與集體、社會互動的主動性。
2.推行「院長作業」,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頻次,針對不同專業、年級學生,要求各系和導師分門別類、布置課外作業和假期作業。督促學生在課堂之外,主動融入生活實際、關注社會,強化多種類型的創作、設計、寫作能力的提升。
3.擴容「上美講堂」,邀約聘請國內外業界知名專家教授,創立並豐富第二課堂品牌。近年來相繼聘請了70餘位國際國內一流名師學者,每年為學院舉辦60餘場專業講座、教學示範和工作坊。
4.實施「在地留學」,充分利用與國際知名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引進創新課程和一流教學資源,融入本院教學課程體系,將之列為學生和青年教師培養環節的必修部分。
5.試行研究生培養的「淘汰機制」,採取寬進嚴出的招培方式。在研究生論文開題、撰寫過程中加強輔導、審核,以及預答辯環節的監管措施,在中期考核和畢業環節,根據學生學位考核標準,對不合格者進行分流。
6.「變裝」課程設計、落實「三全育人」,推出10餘門以教授領銜講授的專業課程,將德育內容融入其中,更新授課形式。同時實行導師制,兼以構建第二課堂實踐育人的方式推進與政府、社區和文化場館的合作共建,理想信念教育結合專業教學和社會服務。
近年來,上海美術學院在多項措施並舉的改革之下,將學術研究深植於文脈和文化沃土,勤勉躬耕,在教學、科研創作水平和學術影響力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通過教學案例展等平臺,總結推廣教學改革成果,多門課程獲評市重點課程,入選教改項目,設計專業研究生創新實踐研究獲教學成果二等獎;出版教材10餘部冊,多部列入重點出版規劃項目,美術學、環境藝術獲批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點。科研方面,教師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近百篇,國家級項目入選立項逐年增加,已有國家級重點課題一項、一般課題六項、國家藝術基金五項、省部級課題近20項。教師舉辦個展、群體展的數量、質量快速上升,10多位教師及研究生參與入選國家重大主題性創作活動。
深耕學術沃土 加強交流合作
除了發掘、培育本校潛力,上海美術學院還加強與業界、社會、國際的交流。如發起並實施「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通過連續三年的「杏林擷英」「師壇錦瑟」「春華秋實」學生、教師作品及優秀課程、教材、教案交流展,回顧、總結、前瞻中國高等美術教育的經驗成果、存在問題和未來發展之路,並將參與的近50所院校的集體智慧凝聚為「上海共識」。還有策劃主辦《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學術研討會及文獻展,編撰《百年上海設計》,舉辦「上海設計10×10」全球設計高峰會等。
推進在文教結合共建方面,與上海中華藝術宮、上海畫院等多個專業機構開展業務共建,通過委派掛職副院長、副館長,共同成立研究機構,聯合建立工作室及研究生教育培養機制,協同文教資源、優勢互補、雙向共贏。還主動參與城市文化及工程建設,參與市政項目設計,創作多個地鐵站壁畫、城市廣場和名人雕塑,承擔多個國際國內博物館整體或部分設計,助推吳淞工業新區轉型發展的品牌傳播與設計競賽,舉辦城市社區文化活動及美育進萬家等惠民活動。
在國際協同合作方面,利用上海的國際平臺,拓展國際化辦學格局,創立國際藝術教育聯盟協同體;聘請國際同業導師、招收國際留學生、博士研究生;設立國際公共藝術獎、約翰·莫爾繪畫獎(中國);建立國際公共藝術研究智庫及網絡數據中心;推展國際藝術交流,組織「風從海上來」多種類藝術成果赴多國展出;與國際博協合作,設立國際博物館學會上海特別代表處,共建研究院,開展專業人才培訓。
此外,還積極服務國家戰略,對接精準扶貧,實施「非遺轉化」計劃,承辦非遺傳承人研修班,促進非遺資源的發掘、轉化、設計與再生;服務「鄉村振興」,實施「美麗鄉村」計劃,以地方重塑為主題,對發展新型城鎮建設做出探索實踐;服務「一帶一路」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設立產學研用創基地,精準對接、協同發展,體現責任與使命擔當。
對於未來,上海美術學院也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建立國際化開放格局的現代新型美術學院。並且,這個目標也在逐步走近,上海美術學院正在工業遺存基礎上打造無圍牆校區、街區、社區以及服務市民美育和終身藝術教育新模式的未來新型美術學院,這對上海美術學院來說是一次實現百年夢想的歷史機會。馮遠對這所學校充滿希望:「在這裡,美院的學人將可能著眼世界藝術發展的新趨勢和未來構想,勾畫上海美術學院發展願景的藍圖,將之建設成為一所主要專業學科齊全,集造型藝術、設計建築藝術、人文藝術歷史、公共藝術、傳統工藝美術、交互信息多媒體藝術、國際藝術教育、社會終身教育等多專業齊聚的人才培養中心、新藝術產品研發中心、歷史研究及圖書文獻數據中心、國際藝術交流中心、國際藝術家工作室、藝術品交易及文化產業發展中心等多功能的國際化現代美術學院。
在傳承中變革,在持守中開新,上海美術學院正在努力探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美術教育發展之路。上海美術學院的未來可期。
立德樹人 全面推進師德師風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承載著傳播知識、傳播思想、傳播真理,塑造靈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時代重任」。上海美術學院始終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在堅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上下功夫、要在加強品德修養上下功夫、要在增長知識見識上下功夫、要在培養奮鬥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多方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結合學科,凝練學院理念
上海美術學院通過全院師生討論,凝練形成了「深實博約、正德思行」的院訓。同時,學院以「潤物細無聲」的理念融入各項工作,以「黨建+」的方式,多層次立體化引領師德師風建設的新思路、新途徑,不斷推進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引導學院教師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紮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充分發揮學院教師「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的積極作用,推進學院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等各項工作。
學院積極鼓勵教師利用學科和專業優勢,以實際行動助力「紅色上海」,承擔了上海數個重要紅色紀念性建築的設計工作,包括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改造方案設計、龍華烈士陵園紀念館設計等;在地鐵站、社區藝術等公共藝術設計中融入大量紅色元素,強調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在上海歷史中的核心地位。
依法治院,完善制度保障
上海美術學院堅持依法治院,不斷完善師德師風制度體系,確保廣大教師能有明確的行為準繩。學院在2017年至2018年先後制定了《上海美術學院教師準則》《關於開展師德長效機制建設的實施細則》《關於開展師德師風建設專題活動的方案》等制度和文件,並將2018年作為師德師風建設年,廣泛開展教師職業行為準則和職業行為規範的宣講。學院教工黨支部通過組織師德師風建設相關文件和制度規範的學習,專題討論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查找存在的問題,研究改進辦法。
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學院更加注重廣大教師對制度的掌握和貫徹。學院每年定期舉辦新進教師培訓和研究生導師培訓,除了就業務工作進行培訓和交流外,還就各項師德師風和職業道德的會議或文件精神進行專題學習,進一步提升教師是課堂第一責任人、導師是研究生思政工作首要責任人的意識。
樹立榜樣,堅持價值引領
上海美術學院高度重視學院文化建設,積極選樹師德典型,形成良好的學院氛圍。如在學院網頁、院報開闢專欄,展示優秀教師師德風範和愛崗敬業的精神品質;舉辦一年一度「上美生活繪」、在「青春上美」公眾號上投票選舉最受學生喜愛的「靈魂工程師」;推選設計系團隊榮獲上海市工會系統「工人先鋒號」;推薦多位老師為上海大學「泮池之師」師德典型人物。通過不斷挖掘、樹立教師中良好的典型,以榜樣力量激勵全院教師積極進取,爭當先鋒楷模。
學院堅持價值引領,以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教師崇德修身的基本遵循,並舉辦各類主題教育和專題活動。如組織教師到陶行知先生紀念館參觀學習,召開「學習陶行知精神,踐行師德師風」的座談會,感受「愛滿天下」的教育家情懷和「知行合一」的精闢教育思想;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98周年、迎新中國70周年華誕,學院全體黨員師生參觀中共四大會址,並通過為30年黨齡的教師代表頒發紀念證書等形式,充分發揮教師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匯聚業界精英 培養全面人才
上海美術學院在進行銳意改革的過程中,始終遵循「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發展理念,通過國際協同與合作機制的創新,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不同方式,匯聚優質教育資源,打造學術交流平臺,推動與世界的良性對話。以「不為我所有,但為我所用」的靈活用人機制,讓學生成為最大受益者,為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優質師資,凝聚人才培養、學科建設的合力。
他們所推出的「在地留學」成為上海美術學院藝術教育新實驗。通過引進國際一流的世界名校課程和名師來上海美術學院開展課程教學和人才培養,與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美國舊金山藝術設計學院,英國格拉斯哥美術學院等在內的世界頂級美術與設計院校開展多層次合作。學生不出國門,即可享受國際化教育模式的優勢資源,這已逐步成為上海美術學院人才培養的獨特方式。如2018年10月,皇家藝術學院的資深研究導師尚塔爾·佛斯特開設的「虛構的自我博物館——RCA IN SAFA研究生原地留學課程」,用全新的以實踐引導的研究方式給上海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們帶來一場高強度的集訓與頭腦風暴。對學生來說,這種從實踐出發發現問題的思維方式帶給他們不同的思考角度,這些名校的課程系統也為上海美術學院的藝術教育改革提供了養料。
「虛構的自我博物館」在地留學課程現場
上海美術學院通過各種形式聚天下之英才而用之,創立第二課堂品牌「上美講堂」。2017年6月23日,「上美講堂」在上海大學正式開講。2018年,「上美講堂」被列為上海市文教結合深層次提升項目。2020年初,「上美講堂」逐漸完善線上平臺建設,以滿足未來對線上講堂活動的觀看與互動需求。
上美講堂
經過近三年建設,「上美講堂」社會影響力日益凸顯。至今已有百餘位國內外著名學者參與講堂活動,佐藤一郎、徐虹、水中天、丁寧、Ingrid Ledent、柳冠中、譚平、唐勇力、鄭工、尚輝、邵大箴、盧輔聖、林木、Christian Guellerin、蘇丹、趙健、徐芒耀、何家英等國內外藝術家成為講堂的常客。高端講座、工作坊的輪番登臺,不僅福澤上海大學師生,更吸引了上海市乃至周邊城市高校的師生。「上美講堂」近萬人次現場報名,線上觀看數百萬人次,微信公眾號編輯推送近百餘篇講座回顧,形成視頻影像資料近千小時,留下了豐厚的學術文獻。
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陳青介紹,「上美講堂」以開放的方式展開交流與對話,共同思考和推動當代中國美術的發展,同時也成為上海美術學院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向各相關院校師生、各領域專家開放,建立一個高起點、寬範圍、多領域的平臺,共同交流學術前沿信息、研討藝術教育模式,對於進一步提高上海美術學院的整體教學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上海美術學院在廣泛引進交流的基礎上,更重視開拓思維後具體實踐在現實生活中的落地。所以在教育教學中,推出「院長作業」,強化紮根生活的現實題材寫生和創作,引導學生藝術融入生活、藝術當隨時代的理念。
自2014年起,學院在原有系列課程展的基礎上,推出了一年一度的「本科教學案例展」,至今已經舉辦六年,84門課程參加了展示。據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蔣鐵驪介紹,「本科教學案例展」與單純的課程展有較大的區別,重點在於分析案例、研究教學、展示經驗、探索問題、積累成果。展覽期間,學院同時舉辦教學研討會,圍繞本期案例展的主題,進行研討反思、探索本科教學,並形成當年度的畫冊。「本科教學案例展」既是各專業課堂教學延伸、交流研討的途徑,也是優秀教學案例和教學經驗推廣的平臺,同時以展示促競爭,以交流促發展,形成美術學院自有特色的教學評估方式,為本科教學積累教學文獻,記錄美院教學的發展歷程,為今後的教學發展提供借鑑。
櫛風沐雨,砥礪前行——2019本科教學案例展主題教學研討會現場
在優質教育資源建構的學術交流平臺的打造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上海美院學子。如2018屆史論系本科生徐夢穎是上海美術學院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成果的優秀代表,作為上海市青年代表參加雅加達國際論壇、滬臺青年夏令營等活動。上海美術學院2019屆美術學碩士畢業生薛彭飛,帶領微團隊赴社區、福利院、醫院、幼兒園進行義務支教、志願服務,結合專業,近距離向小朋友普及美術、開展美育、奉獻愛心。2020屆設計學博士畢業生蔡文超作為獨立設計師,專注於視覺傳達設計與數字媒體藝術的試驗性表達,將專業學習與實踐結合,策劃參與諸多主題展覽,多次獲得國際大獎。
續「海派文化」精華
近現代以來,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發展命運息息相關,其承載了社會美育的重任,蘊藏了珍貴豐富的文化資源,見證了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海派美術教育是一個豐富的礦場,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重要文化資源,對於上海地區美術發展和教育,以至於對中國美術教育的發展和影響都是持之久遠的,上海美專即為海派美術百年文脈的典型代表。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李超認為,海派文化之中,美術教育是一個熱中見冷的話題,而恰恰是海派美術教育,是海派文化中具有繼往開來的活力部分之一。
2019年,適逢海派美術教育百年文脈紀念暨上海美專重建60周年,上海美術學院組織策劃並主辦「海派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文獻展」,以「新興藝術策源地——海派美術教育與20世紀中國美術」為總主題,呈現「新興藝術策源地」教學集群及文化生態。
2019年5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主辦「海派美術教育文獻展」
2019年5月,「海派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大學舉行
作為海派文化的珍貴縮影和歷史見證,上海美專舊址今為上海市順昌路550-560號,隱於市井喧鬧之中,見證並訴說著上海這座城市的今昔。作為2019主題學術年系列活動之一,上海美術學院組織「海派美術教育尋根之旅」,重歷上海美術學院的遷徙之路。「見證一個半世紀歷史文脈的海派美術教育文獻正在逐漸老化、損毀、消失。我們希冀通過學院發展與國際合作的途徑,使用最佳技術手段進行搶救,從而使海派美術教育的記憶更加完整。而此次學術活動,就是重點關注海派藝術遺產保護項目的兩大部分——文化遺產與記憶遺產。由此形成可移動文獻與不可移動遺產的關聯,形成藝術之物與歷史之物的複合。」李超說。
2019年5月,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組織「海派美術教育尋根之旅」
對於海派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幾乎是根植在上海美術學院的血液中的。作為上海美術學院相關學科建設的重點之一,2014年由李超教授領銜創立的「都市藝術資本」工作室以「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的保護與轉化」為特色定位,開始了歷時七年的學科建設之路。
上海美術學院「都市藝術資本」工作室,以充分挖掘「看不見」的美術資源為主線,加強對於國內外近現代美術史基礎研究,以及相關教學科研的知識服務作用,使得「看不見」的藝術資源活在當下。這些年,通過建立劉海粟、吳法鼎、陳抱一資料庫,完成「盧灣之弧」文化帶的田野調查,持續推進國家社科藝術學課題,完成「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研究」系列展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大會、「海派美術教育學術研討會暨文獻展」等活動,讓「海派文化」形成20世紀中國美術獨特的國家記憶。
如今,上海美術學院以高等美術教育本體建設為考量,策劃發起「全國高等美術教育成果系列展」,通過2017年「杏林擷英——中國高等美術院校優秀學生作品邀請展」、2018年「師壇錦瑟——中國高等美術院校教師優秀作品邀請展」、2019年「春華秋實——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文獻展」系列展,凝聚國內近50家高等美術院校,從人才培養成果、教師創作成果、教學活動組織的基本面,以「中國美術教育發展戰略」為核心主題,梳理、總結、反思和前瞻中國高等美術教育未來發展之路,最終將參與院校的智慧凝結為「上海共識」。
而如何以國際資源講好上海美術中的「中國故事」,也是上海美術學院的職責所在。上海美術學院汲取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和優秀創作成果,在「面向蔚藍」的遠航交流中,通過「風從海上來」展覽把中國故事帶到世界舞臺。
中國駐丹麥大使館文化參贊李鴻、丹麥嘉士伯基金會主席Flemming Besenbacher等參觀「風從海上來」展覽
2018年夏天,上海美術學院揚帆,「風從海上來」首航遠赴古老的非洲大地。82件來自上海美術學院的中國畫、油畫、版畫、雕塑等作品登陸埃及開羅中國文化中心。這些取材新穎、技術精湛的作品回應「藝域無疆」的主題,以富有中國傳統精神的新觀念與悠久而綺麗的非洲文明跨時空對話,滿載文化交流的熱誠與感動而歸。
2018年末,「風從海上來」再次整裝出發,於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的中國文化中心拉開了新帷幕。「海派當代美學與青年藝術」的作品在「新國畫」「藝術與科技」及「詩意共享」之中盡顯當代美術的人文傳統與多元文化,演繹了上海的都市變遷和中國新青年的成長曆程。
2018年,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中國近現代美術資源研究展——決瀾社文獻展」海報
帶著這股乘風破浪的精神,「風從海上來」在2019年初駛入柏林。在德國柏林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上海美術學院優秀作品展」獲得了國內外媒體的廣泛好評。更具特色的另一場「風從海上來——非遺傳承與現代設計作品展」,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美學融入典雅華美的丹麥國家歷史博物館,60餘件中國染織繡、竹藝、木雕、剪紙、陶瓷、金屬鍛造等作品不僅展示了上海美術學院師生在傳統手工藝方面的實踐,也記錄著近年來中國非遺傳承人與高校設計師合作的創新探索。
「風從海上來」如此漸行漸穩,古風今韻愈吹愈強,滿載師生精品佳作之舟遠航各大洲,與國際美術學院和藝術機構交融並蓄,展現上海美術學院多學科、全方位的教學與藝術面貌,引入國際領先的教育經驗和成果,逐步奠定國際性的、開放的發展格局,以更好地承擔上海作為中國現代美術發軔之地的歷史使命和先鋒精神。
擔「服務社會」之責
20世紀90年代,上海美術學院在國內最早提出「公共藝術」學科概念,並聯合打造國內首個公共藝術專業期刊《公共藝術》雜誌。2013年,學院聯合美國《公共藝術評論》雜誌,創立國際公共藝術獎。經過四屆建設,智庫已沉澱全球公共藝術研究報告近300份,集聚了諸多國內外研究專家,成為國際公共藝術重要智庫和國際公共藝術領域最重要的學術盛典。
2019年10月21日,由上海大學美術學院與國際公共藝術協會(IPA)聯合主辦的第四屆國際公共藝術獎(IAPA)頒獎典禮暨國際公共藝術論壇重回她的發起地——上海。上海美術學院公共藝術學科帶頭人、執行院長汪大偉教授曾提出了以「地方重塑」的理念為公共藝術的價值導向,建議將「地方重塑」作為「國際公共藝術獎」活動的主題,旨在凸顯公共藝術用藝術的語言和方式在緩解社會矛盾、解決公共問題等方面所具有的積極作用和重要價值。從2017年第三屆開始,「地方重塑」成為國際公共藝術獎的固定主題,研究員們的案例研究與推薦工作的開展以及國內外學者的分享與研討都將聚焦於「地方重塑」的作用與價值,為解決實際問題獻計獻策。汪大偉希望該獎項能夠為世界各地區正在開發中的城市持續提供公共藝術建設範例;同時也希望它能夠在強化城市區域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高城市文化藝術水準、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提升市民生活品質等方面做出積極貢獻。
用藝術眼光關注生活、關注民生,用藝術方式改變生活方式、改善公共環境,是公共藝術的使命,也是公共藝術家的追求,也同樣是上海美術學院的追求。上海美術學院始終以推動城市內涵發展為己任,通過對接重大文化建設項目,進一步提升學科服務社會的能力,並在實踐中檢驗學科建設水平。
紅色文化作為大眾熟知的公共文化形態之一,連結著許多具有歷史情懷的市民集體記憶。五四運動一百周年之際,在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帶領下的上海美院青年師生團隊,植根於上海傳統革命歷史基地——漁陽裡,在繁華的黃浦區街道打造了一座記載城市紅色記憶的文化廣場,成為當地居民相互交流、引以為豪的公共場所。漁陽裡廣場打破了以公園為主要形式的傳統紀念廣場模式,於繁華的鬧市中開闢出了一片人們方便進入的公共領域,既留住了城市的記憶和溫度,又採用觀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實現了「邊走、邊看、邊學習、邊追憶」的多種功能,成為周邊社區居民生活中的一座免費開放的無邊美術館。建成後的漁陽裡廣場,成為了上海的「網紅打卡點」,每天到廣場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
上海漁陽裡廣場
除此之外,上海美術學院實施「非遺轉化」,服務精準扶貧,自2015年,承辦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財政部非遺傳承人群研習研修班,並正式成為文化和旅遊部非遺培訓中心。2017年,學院成為文化和旅遊部在中國高校設立的兩個「傳統工藝工作站」之一。學院還先後建立了上海大學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四川阿壩州工作站。上海美術學院通過實施「美麗鄉村」項目,服務鄉村振興以「地方重塑」為主題,以「魅力挖掘」為著力點,將生態保護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從鄉村規劃、農房設計、環境整治、業態策劃等方面對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如何建設「美麗鄉村」做了有益探索和實踐。近幾年,完成在上海松江區、奉賢區、崇明區、青浦區、寶山區等美麗村鎮建設規劃項目近10項。同時,還在「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泉州南安市建立「產學研用創」基地,開拓長三角發展項目。「美麗鄉村」建設輻射服務長三角,在浙江8個縣級行政區域參與了莫幹山鎮、玉環縣等13個鄉村的歷史文化村落的保護與利用規劃;並依據《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構建圍繞當代非遺、江南文化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協力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培育文化企業,合力推進「杭州灣新區時尚小鎮」的建設,共建「長三角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還參與上海大學臨港研究院的籌建工作,進一步搭建服務區域發展的平臺。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駐青海果洛傳統工藝工作站傳承人對話論壇
此文章為原創,任何個人或機構在未經過同意的情況下不得擅自轉載或引用用於商業用途。如有用於商業用途的目的,請提前聯繫我同意後方可操作。聯繫郵箱:vip@zgmsbweb.com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轉載自中國美術報,所發內容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全國文化產業信息平臺聯繫郵箱:yaoyanan@rmrbgg.cn,地址:北京市朝陽區金臺西路2號人民日報社新媒體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