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2020年肇始,突如其來的疫情,收束了我們的慣常行為,攪擾了生活、工作、學習的節奏與慣性,中國一年一度家人闔歡、老友相聚的歡樂春節,在宅家、宅舍中惶然度過,寒假後的開學日遙遙無期。居家工作、網絡社交,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一時之間網際網路上各類交互平臺應聲沸燃。
上海美術學院自3月2日正式啟動線上教學,所有課程按照計劃內容全面展開。課前,學校通過建設線上平臺,組織雲培訓,對線上教學平臺使用、管理、授課方式等進行引導,所有授課教師都從不同層面進行了思想與技術的準備,並通過課前試課進行線上教學試水,為課程的正常進行審慎探索。課程啟動後,線上教學成了教師、學生之間的火熱話題,網紅教師、網紅課程也隨之湧現。
新手上路
30多年教齡的資深教師和剛剛步入教師崗位的青年教師,突然站在了雲課堂的同一起跑線上,焦慮點高度一致。
雕塑系資深教授王建國老師的《木雕》課程被突發疫情打亂了授課計劃,快速調整思路之後,雲課堂設定8個不同主題內容,從古典到當代、從中國到世界,師生共同探討木的雕塑世界,利用微信、騰訊會議等平臺進行在線授課和互動交流。
國畫系青年教師馬新陽的《小寫意花鳥臨摹》課程,通過事先錄製示範視頻,將臨摹步驟精微呈現,以微信群為主要媒介進行教學,學生可以多次復看,「餘音繞梁」中深化對於技藝的傳授。學生們單人單屏近距離觀賞教師示範,對技藝細節了解可以更加精準。
除了大家熟悉的微信手段外,騰訊會議、釘釘、ZOOM會議、雨課堂、各種小軟體,這些陌生的交流平臺,經過快速摸索,許多教師能夠綜合運用線上技術,如線上問卷、彈幕交互、線上管理等,豐富的技術效應被激發出來,積累了多元的技術儲備,對翻新線下教學手段會形成良好的促進作用。
技術加持
線上課堂成為數字藝術課程的技術秀場,秀技術、秀裝備、秀觀念、秀手段,教師們使出了渾身解數,網紅教師、網紅課程也因此不斷湧現。
從麻省理工實驗室訪問歸來的數碼系蔣飛老師,其以人機互動為核心的《動態構成》課程,培養學生以理性的計算機思維梳理感性靈感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為了能夠把學生留在雲課堂,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積極性,教師為自己塑造了虛擬裝備,在線「變身」(虛擬實境換裝)多種角色,硬核形象出現在學生面前,成了學生心目中的網紅形象。
為配合蔣飛老師的「變身」效果,榮曉佳老師設計了一款實時變聲軟體,命名為「VoiceActor」,可以接收外部信號實時切換角色等,甚至可以變聲為「蘿莉」「怪獸」等角色用聲,以配合角色效果。
榮曉佳老師的《信息藝術綜合設計》課程,為學生和老師之間建立一個半透明的電子屏,呈現平時線下授課所用的PPT和板書。雲課堂中教師與學生隔屏相望,但卻沒有了一般視頻授課「貼面感」的尷尬效果。這個「透明PPT」是建立在實時教學的基礎上,「說哪兒指哪兒」的生動性對學生的吸引力可想而知,也對其它線上教學手段深耕起到了非常生動的啟發作用。
精耕細作
面對屏幕,每個學生似乎都在享受一對一教學,學生們反映,注意力較比平日課堂更為集中,錄播、直播等教學方式,使復看復學成為可能,各種計算機軟體與資源的交互支撐,教學手段面目全新。
線上教學如何與面授教學等質同效,教師們費了許多腦筋。為了充分調動學生主動性,榮曉佳老師在其《信息藝術綜合設計》課前進行了充分的互動,利用線上技術的便捷性,圍繞課堂討論主題,師生共同準備內容。
史論系陳平教授的《美術史文獻研究》在課前對學生進行了充分告知,提供了閱讀文獻。在課中與同學充分交流外,並藉助課程作業的深入指導,深化學生對於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師生們均反映,由於線上平臺比較適合文獻研究討論,圖像和語音都非常清晰,效果不輸大教室現場授課。
金暉老師的《漆藝基礎技法》在全面介紹了中國漆藝源起、形成和傳播內容後,充分利用線上授課的遠程優勢,邀請泰國清邁大學教授,視頻實時演示精湛技藝,營造出了「線上留學」的課堂新場景,極大地豐富了課程教學形式及內容。虛擬與真實無縫轉換……這些都是線上教學呈現出來的特殊優勢。
手段拓展
建築系青年教師劉坤在《建築概論》課程中,利用90後學生熟悉且樂於接受的彈幕形式,將發言、問答等通過彈幕進行操作,實時的彈幕方式激發了學生的互動興趣。平時不願發言的學生,卻會把問題發在彈幕裡,有的同學還會隨著視頻的內容發表自己的觀點,課堂氣氛比較起線下課堂,多了許多生動的元素。在《建築評論》課程中,劉坤老師藉助思維導圖的方式,將課程中諸多內容進行串接,直觀而生動地帶出了作品與知識背後隱藏的邏輯關聯。
線上教學,是對傳統課堂教學的巨大衝擊,手段的變革自不必說,真正引發的是對於教育教學觀念的衝擊。從最初的迷茫焦慮,到開課後的慌亂興奮,在一番新鮮之後,在回歸線下教學日常之後,這場對於教育教學的大考,需要沉心研判:一、破繭慣性教學思維。珍惜線上教學所獲成果,用以扭轉課堂面授的思維定式,線上線下教學手段聯通並整體建構,使線下課程充分汲取線上手段之優勢,人才培養應充分享用雲時代的技術紅利;二、升級既有課堂手段。精細設計教學內容,精準投放課程信息,關注學生感受和實際獲得,利用雙線教學,從等質同效的線上教學追求走向高質高效的面授階段;三、更新傳統教育機制。線上線下雙線合軌是大勢所趨,應從教學內容規劃、教學手段設計、線下課堂營建、線上資源引入、教學效果評測等全面展開探索,雙線教學與雙線管理同步更新。
雙線並存的教學模式不可逆轉地要擠進課堂教學的大門了,美術教育在這樣的大勢所趨之下,應積極接軌移動數位技術,教師們則要深耕雙線教學,歷練教學新技能,在看得見的課堂遊刃有餘,在看不見的課堂如魚得水,美術教育的雙線教育教學之未來可期可待。
(作者:陳青,系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