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國向中歐威脅「開戰」!龍蝦:這鍋我不背…
來源:瞭望智庫
2020年6月5日,川普在緬因州出席一個商業捕魚會議時表示,若歐盟和中國不降低對美國龍蝦的關稅,美國將對歐盟汽車和中國某些出口產品加徵關稅。
與此同時,川普指派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研究相關細則並負責龍蝦關稅一事的談判。
當日,美國已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867620例,死亡107979例。10天後,截至6月15日,這兩個數字已飆至2107632例和116029例。
感染病例居高不下、由弗洛伊德事件引發的怒火蔓延全美,此時,川普卻開始關注起緬因州的龍蝦,其「醉翁之意」顯然不在或者不止在於龍蝦
那麼,以龍蝦為爆點,美國領銜,中國、歐盟、加拿大為相關方,國際貿易之江湖又要掀起一場「腥風」了嗎?
文丨柯靜 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1
威脅「開戰」,從不停歇
美國向中歐威脅「開戰」,這事並不新鮮。
過去幾年間,作為彼此最大的貿易和投資夥伴,美歐貿易摩擦始終未曾停歇。
2020年1月17日,德國柏林當地舉行「綠色周」農業貿易博覽會。
在農產品問題上,美歐之間分歧深刻且歷時久遠。東京回合期間,美國意圖確立農業補貼規則以限制歐洲共同農業政策,為此,曾與歐洲展開十分激烈的爭鬥,卻終未能獲得所期待的進展。同時,香蕉、牛肉、轉基因食品等問題引發的爭端,也使美歐貿易關係起伏動蕩。
在歐巴馬時期的美歐《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協定》(TTIP)談判進程中,農產品市場準入議題始終被擱置,雙方分歧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川普上任後,美歐矛盾變得尖銳,戰略關係出現明顯裂痕。
川普曾在多個場合猛烈抨擊歐盟貿易政策,稱其對美國甚是不公,指出雙方貿易關係亟需調整,以實現「對等」和「平衡」。為達到目的,川普動用《1962年貿易擴張法》的「232」條款,先後對進口鋼鐵和鋁製品、外國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展開國家安全調查,以此為藉口加徵鋼鐵和鋁製品關稅,並動輒以汽車關稅作為威脅。
高壓之下,2018年7月25日,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同意與美國展開基於「三零」(非汽車工業產品零關稅、零非關稅壁壘、零補貼)的自貿協定談判。
然而,僅擁有談判共識,並不能彌合美歐在農產品貿易壁壘、空客和波音補貼以及近年來愈演愈烈的數字稅問題上的分歧。相比美韓、美墨加以及美日和美中貿易談判的進展,美歐自貿協定談判進展十分緩慢,雙方貿易關係一路緊張。
2
美國龍蝦產業,腹背受「敵」
在世界仍處於新冠肺炎疫情陰影籠罩之際,川普的關稅威脅,使美歐、美中貿易關係乃至國際貿易局勢,再次呈現緊張態勢。
在此大環境下,商業交易成本必然大幅提升,給企業運營者和消費者福利帶來負面影響,美國龍蝦產業便是其中一個縮影。
與美國龍蝦出口頹勢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加拿大對華出口龍蝦量的激增。 美國出口至歐盟的龍蝦仍需支付8%的關稅,由於美歐貿易關係近年緊張,時不時還得面臨歐盟加徵反制關稅的威脅。
就在漁民和龍蝦企業為此頭疼的時候,美國的競爭對手加拿大橫插一腳,無異於雪上加霜。早在2017年,加拿大就與歐盟籤訂了全面經貿協議(CETA)。根據協議規定,5年之內,加拿大出口歐盟的活龍蝦無需徵收8%的關稅,增值類產品不再徵收16%-20%關稅。
加拿大不僅盯著歐洲,為了爭奪中國規模龐大、潛力巨大的龍蝦消費市場,近年來,不遺餘力地加大投資交通基礎設施。同時,中國不斷增長的進口消費需求,進一步推動著加拿大龍蝦出口量持續增長。其中,受益最大的,莫過於加拿大最大龍蝦出口地新斯科舍省和其他省份經銷商。
2018年,新斯科舍省哈利法克斯機場運送的海產品已達36938噸,相較2017年增長8.5%。為滿足運輸需求,哈利法克斯機場航空物流園區仍在進行擴建,預計將於2020年底或2021年初開放。屆時,加拿大海產品出口能力將再次得到提升,使美國曾領先於競爭對手的交通基礎設施優勢逐漸消失殆盡。
在關稅和競爭對手的雙重夾擊之下,美國龍蝦業所遭遇的衝擊,是意料之中的結果。
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統計,2018年美國向歐洲出口了4847噸龍蝦,總價值約為8130萬美元,而2016年同期數據分別為9286噸和1.522億美元,相比之下,近乎腰斬。
美國對中國的龍蝦出口同樣未能倖免。
自2018年美國發起對華經貿摩擦以來,當年6—12月,美國向中國出口的龍蝦價值從2017年同期的9860萬美元銳減至5950萬美元。據美國聯邦政府數據,2019年1—6月,美國對中國的龍蝦出口量不足220萬磅,出口值不到1900萬美元,而2018年同期數據為1200萬磅,下降幅度超過80%!
與美國龍蝦出口頹勢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加拿大對華出口龍蝦量的激增。2019年1—6月,加拿大對中國龍蝦出口量已接近3300萬磅,幾乎是2018年全年總和;出口值接近2億美元,超過上年總出口額2.23億美元,幾乎毫無懸念。
3
緬因州,經濟和就業遭遇衝擊
這屆美國政府挑起的戰火,折射在龍蝦出口領域,最先殃及的「池魚」便是緬因州。
2020年2月4日,美國緬因州海港小鎮的一個碼頭,漁民將捕撈到的龍蝦按大小分類裝箱。 緬因州位於美國東北部,龍蝦產量居全美第一,是該州產值最大的出口產品,2018年出口值達3.86億美元,佔該州出口額的13.7%。
緬因州龍蝦交易商協會常務理事安妮·特塞利基斯(Annie Tselikis)十分惋惜地表示,出口至中國的龍蝦曾佔出口總值的15%至20%。然而,這一大好形勢已遠去。
據緬因州國際貿易中心(Maine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er)的統計,在中國加徵美國商品關稅之前的6個月,緬因州向中國出口的龍蝦同比增長120%。但自2018年7月中國開始對包括龍蝦在內的美國商品徵收反制關稅以來,緬因州對中國的活龍蝦出口已大幅下跌81%。
2020年2月4日,美國緬因州海港小鎮,當地漁民整理捕撈龍蝦用的籠子。 緬因州科爾比學院經濟學教授麥可·多尼霍(Michael Donihue)指出,僅龍蝦分銷供應鏈的經濟影響每年就超過10億美元,至少佔緬因州GDP的1.6%。若論及緬因州龍蝦產業的總體經濟影響,包括面向消費者的餐飲業、零售業等,所產生的影響更大。
緬因州國會代表團成員進一步提到,龍蝦業為該州約4500名持證漁民和近1.2萬名直接從事龍蝦貿易相關行業的工人提供了生計。現如今,當地財政收入和居民收入都因此受到嚴重影響。
為了彌補在經貿摩擦中遭受損失的美國農民,川普政府曾於2018年和2019年分別撥款120億美元和160億美元,作為農業紓困資金。然而問題在於:一方面,根據「紓困計劃」內容,龍蝦業並不屬於撥款對象範圍;另一方面,正如特塞利基斯所說,緬因州的龍蝦交易商和漁民對聯邦補貼並不感興趣。
在他們看來,真正有效的救濟方案只有市場準入。然而,川普上任以來的關稅戰卻很有可能使這一重要的產業鏈從此受到永久性損害。
4
龍蝦,遇上抗疫和弗洛伊德
照理說,當下各大國的主要任務是抗疫。川普發出「龍蝦威脅」當日,美國已有新冠病毒感染病例1867620例,死亡107979例。
這個時候關注龍蝦,是不是有點跑偏?
當然不是,我們回顧下上半年在美國發生的幾件大事,就會發現,有「鍋」要甩、有「旗」要立、有選票要爭取,川普這招「龍蝦三吃」,其實不難理解。
疫情發生前,在很多人眼裡,川普選情一片大好——美國失業率降至50年來最低水平、華爾街股市蒸蒸日上、經濟增長穩定在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的較好水平。
疫情出現後,為保住經濟不受拖累、不影響其連任選情,川普選擇儘可能地「忽視」疫情可能造成的衝擊。
於是,在1月初便已經收到新冠病毒相關數據、了解本次疫情嚴峻性的美國政府,未採取有力措施以防範和阻斷病毒傳播,導致疫情迅速蔓延,截至6月15日,確診和死亡已飆至2107632例和116029例。
美國是世界上科技最發達、醫療水平和醫療設施最先進的國家。然而,一場傳染病帶來的死亡人數,超過越南戰爭、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死亡人數之和,如此慘烈局面,自然引發了美國國內民眾的極端不滿。
並且,這種「忽略」嚴重衝擊了美國經濟和就業。3月,美股十天內出現四次熔斷,華爾街驚慌失措;4月,美國失業率飆升至14.7%,創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高值。上述種種衝擊,嚴重打擊了商業和消費者信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恐慌,進一步加劇了經濟復甦的難度。
事實上,若不是上述因素的疊加,弗洛伊德事件或許不可能給美國造成如此廣泛的衝擊。
2020年6月1日,美國民眾在紐約時報廣場抗議警察暴力執法。 川普執政以來,種族矛盾和社會分裂趨向更加凸顯,在飽受疫情衝擊、經濟復甦乏力、選情膠著之際,所有積壓著的社會情緒亟待尋找釋放的契機,弗洛伊德事件由此成為風暴中心,影響持續發酵。
美國的政治體制、聯邦和州之間的關係,又使平復事件遠非輕而易舉。
5
貿易,才是關鍵!
川普政府最近的日子著實不太好過。
幾個回合下來,前期為連任辛苦打下的經濟籌碼,被衝擊得七零八落,面對複雜的形勢,川普政府這段時間基本失去章法,幾乎只能頭疼醫頭、腳疼醫腳。
對川普而言,貿易政策是幫助自己擊敗希拉蕊、順利入主白宮的法寶,始終是穩固選票基本盤的關鍵所在,如今,更是「突圍」的唯一選擇。
若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美國經濟持續衰退、減少失業人口,將會成為幫助川普連任的有利因素。畢竟在這一點上,相比他時常嘲諷的「瞌睡蟲拜登」,不少美國選民仍然對川普抱有更多的信心。
在美國廣播公司(ABC)和《華盛頓郵報》的最近一次聯合民調中,川普的執政滿意度在各種衝擊之下呈下滑態勢,目前有45%的受調查者對川普表示支持,53%的人對其表示不滿。即便如此,仍有52%的人贊同川普治理經濟的舉措,雖然這一支持率較3月時的57%已有所回落。
因此,川普及其團隊將不遺餘力地淡化抗疫不力的責任、將「鍋」甩給別國、樹立「為人民爭取利益」的大旗,進而爭取競選連任。
在緬因州發出「龍蝦威脅」只是計劃的一小部分,未來一段時期,通過更強硬手段擴大美國產品出口市場,同時採取一切措施保護本土進口競爭產業和就業,必然會成為川普貿易政策的重中之重。
對於其他國家和地區而言,則意味著即將面臨美國製造的新一輪貿易保護主義壓力和混亂秩序引發的風險。
另外,目前,美歐之間、美中之間仍面臨自貿協定談判,而在此過程中施加關稅壓力,是川普的慣用手段。今年1月達沃斯論壇期間,川普便提出要在美國大選日前與歐盟達成全面廣泛的貿易協議,並再次威脅要對歐洲汽車徵收高額關稅。
6
下一步,美國怎麼走?
近期美國貿易談判動態報導顯示,進入4月以來,因新冠肺炎疫情暴發而一度放緩的美國自貿協定戰略,推進節奏再次呈現出加快趨勢,以緩衝疫情給經濟帶來的不利影響。
受疫情重創的世界經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約束川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做法,同時,也將促使各方加快經貿合作步伐,以阻止全球經濟持續下滑。
川普政府再次揮舞的關稅大棒,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相關方與美國儘快進行穩定經貿關係的磋商——畢竟,除了孤注一擲、企圖趁亂獲利的川普政府,沒有任何其他國家願意看到國際貿易秩序混亂。
對於川普的關稅威脅,各方已表現出充分的預見性。
4月底,歐盟貿易專員菲爾霍根致信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希望儘快重啟談判並已提出一項涵蓋飛機補貼、龍蝦關稅、醫療用品共享儲備的動議。
雖然雙方在農產品市場準入、汽車關稅等方面分歧依然明顯,川普的汽車關稅威脅,始終是懸在歐盟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但是,對歐盟而言,更具有現實緊迫性的事情是穩定因空客、波音補貼等爭端而下滑的美歐貿易關係。
因此,歐盟有可能通過內部成員利益交換等安排,加快與美談判節奏,在希望達成範圍有限的「迷你協議」方面有所妥協,而川普根據選情需要,有可能接受歐盟先行達成有限範圍協定的提議。
龍蝦關稅一事,只是川普上任以來頻繁採取單邊主義措施引發貿易爭端的其中一例。它不是開始,也遠非終結。對於原本擁有龐大進口龍蝦需求的中國來說,這些本應該通過協商溝通加以解決,如今卻讓美國政府擺出劍拔弩張的姿態,令人不勝唏噓。
總而言之,經過協商,美歐、美中之間必然能夠就龍蝦關稅一事找到解決方案。接下來,問題的關鍵在於,若川普政府不改變貿易保護主義的政策理念和單邊主義的行事風格,類似的爭端和矛盾仍會不斷發生。
責任編輯:張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