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在旅遊活動中「吃」無疑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到一個地方旅遊,一定會品嘗下當地的特色美食。嘉魚有哪些地方特色美食,來嘉魚後吃些什麼,本美食系列將會為您一一揭曉。
我曾說過,被稱作湖北人的火鍋——吊鍋,應該與居住於深山密林中的山民關係更為親密,而現在興起吃吊鍋的地方,遠不止山大林深的地區了,山區有,湖區有,鄉裡有,城裡也有。
譬如,湖北省嘉魚縣,是典型的湖區,現在那裡的吊鍋菜式大行其道,聲名遠播,並且成為餐飲輸出品牌,在像武漢這樣的大城市餐飲市場上,都佔有了一席位置。
至於嘉魚吊鍋的魅力,我舉一個例子,每到周末或雙休,百十公裡開外的武漢吃貨們,便不辭勞苦,開車兩小時去嘉魚,還願意坐在餐館外面排隊等號,只是為了吃一餐嘉魚的吊鍋。
客觀地說,嘉魚吊鍋,只是湖北吊鍋家族中的新成員,並沒有久遠的歷史傳承。嘉魚吊鍋能有如今的局面,我以為全拜央視拍攝並熱播過的一部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所賜。
那麼,過去嘉魚人就不吃吊鍋了嗎?
那倒不是。只是過去嘉魚人所吃的吊鍋,不是《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畫面中的那個樣子,而是煮飯燉菜熬湯一體化的生鐵鼎鍋。現今吃客在嘉魚縣城和武漢餐館裡吃到的吊鍋菜,則是餐館經營者們師承了鄂東大別山吊鍋的形式,在吊鍋裡加入了嘉魚當地特色食材內容的改良結果。
嘉魚緊傍長江,雖然從行政區劃上歸於鹹寧,卻是江漢平原的一部分。嘉魚多湖,湖寬水廣,嘉魚的湖泊,不僅盛產魚蝦水鮮,而且出產漿足質優的蓮藕。
過去許多沿湖而居的嘉魚村民,確切地說,更應劃作漁民的行列。漁人在打漁季節,一日之中有大半時間活動在船上。一條木船既是漁人幹活的地方,也是漁人做飯吃飯的地方。
到了中午吃飯時間,漁民們捨不得划著船蕩著槳勞力費神地回到岸上吃飯,往往中飯這一餐是因陋就簡地在船上將就解決。
船上的空間狹小,漁人生火做飯時,就在木船艙前的船板上,鋪上一塊隔火的石板。講究的人家,在生鐵鑄成的灶缸裡生火,不進究的人家,則用三塊紅磚壘灶,灶上架上一口生鐵鼎鍋。鼎鍋上方沒地方生根,即令想把鼎鍋弄成能伸能縮的樣子,也無可能。
鼎鍋有大小之分。小號鼎鍋用來做飯,大號鼎鍋用來做菜。漁人的主食一般是大米做的米飯,生活困難的漁民,就拿自家栽種的蓮藕和著大米當主食。
漁民的下飯菜,多半是從湖裡打起的野魚。在鼎鍋裡滴上幾滴油,把魚稍稍煎了,舀一瓢湖水倒進鼎鍋,將魚煮了,也沒用更多的調料佐料,只需往鼎鍋裡灑上稍許鹽花,一鍋魚湯便告煮就。然後將從家裡帶來的豆腐、白菜、蘿蔔等等,一齊放進鼎鍋裡煮了,煮成了一鍋大雜燴。
漁人蹲在艙板上,圍著一口大鼎鍋吃得津津有味。盛一碗飯,搛幾筷子蔬菜,夾兩三塊魚肉,淘幾勺湯擱在飯裡,三下五去二,一餐中飯便吃進了肚裡。然後漁人們收拾家什,又開始了張網打漁,划船蕩槳的勞作。
如果非要為嘉魚吊鍋追根溯源的話,漁民船上那一口被柴火燻得黝黑的的鼎鍋,大概就是今天嘉魚吊鍋的前身吧?
我有一個位居要津、經多識廣的朋友,不止一次向我推薦嘉魚「忘不了」餐館吊鍋菜的美妙。於是,我們這些經不起美食誘惑的一行好吃佬朋友,擇了一個得閒的日子,就奔著嘉魚縣城的嘉魚吊鍋美食而去。
在嘉魚縣做吊鍋菜的餐館,「忘不了」名氣最大,原因無它,《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饋贈》中的許多鏡頭,就是在這裡拍攝的。
到了「忘不了」正好是中飯時間。環視店堂,每一張餐桌的正中,都從屋頂上懸下一根鋼筋,鋼筋的最下端有一個鋼製吊鉤,吊鉤可伸可縮。每一張餐桌上,都吊有一口鐵鍋,鐵鍋下邊,是一口倒置鋼盔式的火塘,火塘裡燒的是木炭。吊鍋各個部件形成的視覺效果,給我們留下了很深印象。
嚴格地說,「忘不了」的吊鍋菜並不是以吊鍋為炊具烹飪的,而是事先已在廚房把菜品加工完成,吊鍋只是菜品裝盤的盛器而已。譬如我們點要的龍骨煨野藕吊鍋,是用砂吊作為烹飪炊具,在燒蜂窩媒的小火爐上煨制了很長時間成菜的。在我們點要了這款菜品後,傳菜工就把一砂鍋吊已經煨好的龍骨煨野藕湯,裝在鐵鍋的器皿裡端出饗客。吊鍋在這裡起到的作用,顯然只是為菜品保溫加熱而已。
「忘不了」的吊鍋菜已經做成了系列。菜品有土雞吊鍋、鴨吊鍋、魚吊鍋、龍骨野藕吊鍋等上十個品種。「忘不了」的吊鍋菜不當涮鍋,吊鍋裡不再添加別的食材,一鍋一主題,這與大別山的吊鍋一鍋大雜燴是有明顯差別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大別山吊鍋是打桌球中的「男女混合雙打」,而嘉魚吊鍋是「男、女單打」。
龍骨煨野藕吊鍋是「忘不了」的主打吊鍋當家菜,《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拍攝播放的吊鍋品種,正是這道菜。
我們這一桌點的菜餚,亦是龍骨煨野藕吊鍋作主菜,並搭配了幹煸刁子魚、農家柴火豆腐、農家酸豆角等葷素菜品,形成了主次分明的一桌席面。
排骨煨湯是武漢人的最愛,每個老武漢的居民都有煨好一吊子排骨藕湯的絕招。武漢好藕湯的標準是濃白,藕湯沾了星點鐵器就會變黑,在武漢人的眼裡,黑藕湯算不上好湯。「忘不了」的龍骨煨野藕吊鍋與武漢人的藕煨湯大相逕庭,因為用了鐵鍋作盛器,湯呈黑色,但也成了「忘不了」的好湯標準。這就叫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有一方人的好壞標準,此地的好標準未必是彼地的好標準。好壞實在不可一概而論。
「忘不了」的龍骨煨野藕吊鍋選用的是當地農家飼養的土豬豬背上的大脊骨,俗稱豬大骨、龍骨。這一點與武漢人煨排骨湯又大有不同。武漢人認為豬排骨煨湯為上,豬脊骨煨湯次之。但豬龍骨煨湯的好處是骨頭經熬,煨出的湯豬肉味重。
藕則選用的是嘉魚周邊湖裡出產的野藕。野藕比家藕的藕節要長許多,纖維較粗,不適合爆炒,卻特別適合煨湯。排骨蓮藕湯本是嘉魚的一道傳統「迎客菜」,以前生活條件差,蓮藕煨排骨可算是當地的名貴大菜,用於接待尊貴客人。有了歷史的傳承,再加上在動、植物兩種主要食材上的嚴格把關,「忘不了」龍骨煨野藕吊鍋的出品水準,又能夠差到哪裡去?其成為店家的招牌菜式,倒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對於我們這些吃了一輩子排骨藕煨湯的武漢好吃佬而言,「忘不了」的龍骨煨野藕吊鍋,與我們經常吃的排骨藕煨湯,味道大同小異,如要找出兩者間的差異,只是吊鍋的味道比武漢人排骨藕煨湯的味道更大更重了些而已。
但「忘不了」店面的吊鍋式樣和吃吊鍋形成的熱鬧氛圍,則會讓我們的記憶久遠而深刻。(文:湖北省烹飪酒店行業協會秘書長 曾慶偉)
查看歷史消息請點擊下方的「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