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包頭博物館、遵義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多彩酒俗醉美生活——貴州少數民族酒俗展」在包頭博物館展出。該展覽是遵義市博物館遴選館藏特色文物打造的獨具民族風情的酒俗文化展,是這個春天為包頭觀眾獻上的一份文化大餐。展覽分為民間釀酒、酒禮酒俗、民族酒具三大部分,通過100多件精美文物的靜態詮釋,展現了貴州少數民族崇尚自然、和睦相處、勤勞質樸的生活風貌,還原了世居在此的各民族異彩紛呈、獨具特色、淳樸豐厚的民族文化生活,為觀眾打開了一扇感受多彩貴州,品味酒香情深的民俗文化之門。
清脆婉轉的《苗嶺飛歌》迴蕩在博物館大廳,頭戴銀冠、身著五彩盛裝,踏著鼓點、踩著節奏的苗族姑娘,手捧著土瓷酒碗分列在展廳門口兩側,這是為本次展覽特意舉辦的「攔路酒」活化民俗展演活動。觀眾魚貫前行逐一品嘗著苗族姑娘奉上的美酒,只有喝了酒、通了關的觀眾方能進入展廳欣賞精美的展覽,觀眾被眼前獨特的敬酒方式和濃鬱的民族風情所吸引,真切地體會到貴州酒文化的獨特魅力。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世居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和回族等18個少數民族,各民族世代交流,融合發展,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和多彩的民俗文化。酒文化是最能體現貴州少數民族精神內涵和情感寄託的民俗文化之一,也是他們逢年過節、祭祀慶典、婚喪嫁娶,舉辦各類活動的重要信息載體。
展覽的第一部分講述了傳承千年延續至今的釀酒工藝和方法。雲蒸霞蔚、高山密林之間,土家族老人細心辨識採摘著釀酒用的多種草藥,每種草藥的功效和特性決定著所釀米酒的品質和味道。隨著草藥的晾曬和水分的蒸發,封存著草木靈氣的莖葉被磨碎,按照一定比例與蘊含著天地精華的米粉摻拌揉合,手工製成圓形的曲餅,再經過發酵晾曬,便成為酒醅的關鍵原料。
展板中展現的釉陶夾缸蒸餾烤酒器結構簡單、操作便捷,且造型古樸、高效實用。曲餅加入經過充分發酵的酒醅,均勻地鋪灑在甑蓖上,受熱揮發的酒蒸氣從夾缸底部的圓孔處升騰而起進入夾層區,遇到內盛冷水四周中空的陶缸內壁,匯聚成涓涓瓊漿緩緩而下,釀成芬芳醉心的米酒。每當重要的節慶日,掩映在青山綠水中的吊腳樓炊煙四起、酒香十裡,家家戶戶沐浴在喜慶的氛圍中,到處都是「蘭陵美酒鬱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造型別致、實用樸拙的盛酒器更是折射出了少數民族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匠心獨具。布依族的竹酒提、侗族的紅漆木酒桶、水族的葫蘆酒壺和苗族的竹筒酒壺,這些盛酒器都是在日常生活中就地取材,隨形而制,選用葫蘆和竹子等材料精心製作加工而成,具有典型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徵。
「一山不同族、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俗」是貴州少數民族生活習俗的生動寫照。即使是同一個民族,由於不同村落、不同山寨也有著不盡相同的風俗習慣,這使得貴州民族傳統節日多如繁星、各具風騷。主要有苗族的苗年節、「四月八」、蘆笙節;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侗族的吃新節、鬥牛節;水族的端節;彝族的火把節、豐收節;仡佬族的吃新節、牛王節;瑤族的盤王節等等,這些原生態的喜慶活動已經成為享譽海內外的貴州旅遊文化品牌。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每當逢年過節或喜慶祭祀的時候,熱情好客的少數民族家家戶戶都會準備豐盛的美味佳餚,釀製地地道道的上好米酒,以他們沿襲至今的傳統方式走親訪友、舉辦活動。在各類節慶活動中,酒已經成為人們通天禮地、傳情達意不能或缺的重要載體。每一個民族節日都有其獨特的酒俗,每一種禮儀活動都蘊含著濃鬱的酒文化,這些源於原始信仰和農耕文明的酒文化不勝枚舉,有苗族龍船節接龍敬酒、鼓藏節敬祖鼓酒、千人長桌宴「高山流水」敬酒,有彝族同胞迎客酒、侗族蘆笙節姑娘送甜酒、仡佬族祭樹酒,還有攔路酒、轉轉酒、婚禮酒等。
展覽中展示的黔東南苗族地區盛行的「打酒印」很是特別。在婚嫁或節日的酒席上,主人用蘿蔔或紅苕做成各種形制的「大印」,酒過三巡之後,伴著動聽的酒歌,酣暢的客人每飲一杯酒,臉上就被蓋個紅色或藍色的印記,不管男女老少喝的越多,臉上蓋的印記也越多,標誌著客人真誠海量、主人熱情大方,宴席上這些熱絡歡快的氛圍和客人臉上五花八門的印記讓人忍俊不禁。仡佬族的「三么臺」更是一種特色鮮明、難得一見的食俗禮儀。「三么臺」是指吃三次席的意思,即茶席、酒席和飯席,每逢嫁娶壽慶、建房宴請等重要活動都要動用「三么臺」。第一臺是「茶席」,寓意接風洗塵。親朋好友、鄉裡鄉親歡聚一堂,十人一桌,每人奉上仡佬族獨創的油茶一碗,擺上粽子、米糰子、芝麻餅、南瓜子、板慄等輔食,由尊者帶頭取食,其餘賓客各取所需,以解途中饑渴。吃完後撤下桌上盤碗,開啟第二臺寓意「八仙過海」的「酒席」,分別擺上臘豬肚、豬腰、豬心、豬舌、豆芽等涼菜,大家把酒言歡,待酒足茶酣以後撤去碗盞。第三臺即「飯席」,寓意「四方團圓」,主打菜餚是黃花粉絲湯、筍子排骨湯、油豆腐、酥扣、醡扣等九碗四盤的美味,這前前後後40多種風味菜餚和佐食材料的集中呈現,是民族飲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目前,道真縣仡佬族的「三么臺」已被列入國家非物資文化遺產名錄。
貴州少數民族酒具是在汲取傳統酒具製作工藝的基礎上,結合自身的民族特點和生活習俗不斷創新發展、孕育形成的。本次展出的酒具以牛角器、竹器、陶瓷器為主,形式多樣、造型獨特,展現了貴州少數民族酒具濃鬱古樸的民族特色和簡潔明快的藝術魅力。
角杯、角壺是貴州省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彝族等民族舉辦盛大節慶活動或敬酒儀式使用的重要酒具。本次展出的彩繪牛角酒杯和錦雞紋牛角酒壺是選用上好牛角,經過雕花、彩繪或鑲嵌等工藝隨形製成,是牛角酒具中的精品。不同於原生態的牛角酒具,一組陶釉動物型酒具別有一番情趣,有雞形彩釉陶酒壺、藍彩鷹頭小酒壺、彩釉海馬形陶壺、鷹形彩釉陶酒壺、彩釉駝形陶酒壺和三彩鴨形提梁壺等,每件酒具都極具生活氣息和藝術美感,生動乖巧、栩栩如生。在造型各異的陶釉酒具中藍釉六角亭溫酒器別具一格、亭亭秀立。酒器由樓身、閣頂、溫酒壺、酒杯四部分組成,樓身內置圓筒形溫酒壺,樓身注入熱水後便可溫酒,八隻酒杯分別掛於角樓簷下,如風中搖曳的風鈴。整個酒器設計奇巧、構造合理,是一件上等的飲酒佳品。
彝族漆器咂酒具是展覽中的一大亮點,器型飽滿、形如葫蘆的咂酒罈,髹漆著黑、紅、黃三色傳統彩繪圖案,8條用於咂酒的「長鬚」虯曲伸展,咂酒罈四周對稱擺放著數十個傳統漆器工藝製作的鷹爪杯、漆扁壺和漆鼓壺等,富麗華貴、沉穩大氣。咂酒是在釀好酒的咂酒罈中注入開水,插入細竹管,邀請親朋貴客輪流吸飲,吸完後再添水,直到味淡如水,然後進食酒渣,俗稱「連渣帶水,一醉二飽。」飲咂酒時要唱酒歌鳴鼓樂,十分熱鬧,是頗具情趣和特色的飲酒風俗。
多彩貴州、魅力酒俗。貴州少數民族酒文化作為中國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獨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和深厚的精神文化追求。從古代傳說「儀狄造酒」和「杜康造酒」到如今享譽天下的貴州美酒,貴州酒文化已經遠遠超出了「酒」自身所具備的功能和內涵,成為貴州對外開放,打造國際文化旅遊目的地的特色文化品牌,對於紮根在這片熱土上的酒文化在促進民族團結,加強人文交流,拓寬信息溝通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葉永晟來源 包頭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