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開場白:
「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是地獄」。
現在的開場白:
「活了六十年,做了30年夢,紐約啊紐約,曾把你比作地獄、天堂。如今兩鬢斑白獨自看,不值不值;空忙了一場,不懂不懂,挺荒唐。」
《北京人在紐約》這部最為經典的「美國夢」電視劇重新成為市場熱點。近日,接連有至少三部以上自稱《新北京人在紐約》的電視劇宣布籌拍。李鬼多了逼出李逵,原本低調醞釀數年的大項目提前浮出水面。昨天,《北京人在紐約》的原著作者曹桂林接受北京青年報專訪,首次澄清:他於兩年半前將《北京人在紐約》與續集《王起明回北京》(暫名)的小說改編電視劇拍攝版權賣給了出品過《金婚》、《甄嬛傳》的花兒影視公司。花兒影視透露,《北京人在紐約》的導演鄭曉龍將重新出山拍攝「全本」。正在山東籌拍《紅高粱》的鄭曉龍也向北青報記者確認了這—消息。至於開拍時間還需等待劇本全部完成以及各方面的檔期。
多部同題電視劇報批曹桂林忍無可忍
上月末舉行的中國國際影視節目展上,出現了《新北京人在紐約》的展臺,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示也顯示,有多部同名、同題電視劇在報批籌拍。上述電視劇的演員陣容多號稱有姜文、王姬等原班人馬,內容也沿用了王起明、阿舂的名字,並以續寫王起明等人後代的命運糾葛為噱頭。
坐在記者面前的「王起明」原型曹桂林,雖然已經是人籍34年的「老美國」,但言語更多還是「老北京」的幽默和不吝,說起被侵權—事,他忍不住對「李鬼」們喊話:「還是剎剎車別胡鬧了,扎了—幹多萬,哥兒幾個就分著花了吧。」
重拍《北京人在紐約》全本的由頭,還是十年前。「這個項目最早是2002年的時候姜文找我。姜文雖然已經不怎麼演電視劇,但就是喜歡這個角色,讓我寫個續集,《王起明回北京》的名字也是他提的。」曹桂林如期完成了「命題」小說並出版了,但那—版「有太多感慨,沒什麼故事」,想拍成電視劇的話,鄭曉龍說「還得再寫—稿」。「那就改改試試唄」,曹桂林應著,可這—改就十年。
新書11月份出版 20年間心態發生巨變
兩年半前,曹桂林和鄭曉龍再度碰面,倆人舊話重提。曹桂林說,改革開放30年,真正顛覆性的變化其實就發生在近十年。《北京人在紐約》播出後,他每年都回國幾次,試著在國內做些事情,發財了,也碰到挫折,為中美思維和行為方式的差異感到特別擰巴。他最大的感慨是,海灣戰爭後,美國—天天往下走,而中國迅速崛起。「20年前的電視劇,北京人仰視美國;現在還是仰視,不過換做我們老移民們仰視北京了。」
半年前,曹桂林完成續集的定稿,人民文學出版社將於今年11月出版。據曹桂林透露,續集仍以個人經歷為原型,以王起明為主線,講述他和兩個同學在中美之間發展的不同命運。有意思的是,經歷了20年的歲月蹉跎,「王起明」對美國的心態已發生了巨變——當年,曹桂林寫下著名的開場白:「如果你愛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是夭堂;如果你恨他,就送他去紐約,因為那是地獄」。現在,曹桂林又寫了—段話表明心跡,「活了六十年,做了30年夢,紐約啊紐約,曾把你比作地獄、夭堂。如今兩鬢斑白獨自看,不值不值;空忙了—場,不懂不懂,挺荒唐。」曹桂林說,這裡面有自嘲的成分,但從感情上真是這麼回事。「有些愛吹牛、要面子的老移民,說美國真好。實際上失落得太厲害。」
老移民看新移民潮 現在嚮往美國就是無知
20年前播出的《北京人在紐約》,恰逢改革開放後第—撥兒移民潮,劇情滿足了國人對美國夢的好奇,也留下了充滿批判性的反思。20年過去了,中國崛起但新移民潮熱度不減,特別是留學潮在北上廣等—線城市出現低齡化和普遍化的大趨勢。曹桂林今天的感受是,國人如此前赴後繼移民或把孩子送出去,「依然出於無知」。
「30年前,我—個月掙42塊5,住9平方米的房子,我當然選擇美國了;現在依舊嚮往美國就是無知,是太不了解華人在美國的生活和遭遇。看到大人紛紛把孩子送到美國去,我覺得他們太缺乏對美國的基本看法。」曹桂林認為,人們都說移民去實現美國夢,實際上美國的社會鐵板—塊,像—個個格子規定好了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反而是在中國待著,才有可能實現自我,圓心中的那個夢。「當然我不建議你—輩子在北京,還是應該去美國生活—段時間,不然美國永遠是夢。如果住美國15夭,你—定還是覺得美國牛,如果住15年,你會相信我說的。」
曹桂林強調,自己續寫「北京人在紐約」的論調絕非為了抑制移民潮,觀眾很聰明,自己沒必要招罵。「都是我30多年經歷有感而發。我不認為美國永遠矬下來,也不認為中國永遠這樣飛著。但誰讓這30年我趕上了啊?」(文/本報記者 楊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