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做民宿的人肯定善於做夢。我無數次的做夢,如果讓我做家民宿,我想做家什麼樣的民宿。或者這樣說,如果給我一周時間,我想住什麼樣的民宿。雖然,聽起來好像不現實,但也足可以打動人心,因為沒有這些思考,你就無法對做民宿再進一步探討。
民宿是個很好的埠。建好民宿只是做好民宿的第一步,工作只完成1%。做好民宿才是剩下的99%。
我認為,在民宿熱的情況下必須冷靜。前提是做到幾個清醒:
一是要有清醒的標準。民宿是非標產品,但不是沒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滿足遊客的體驗需求」,關於民宿標準,我看過好多版本民宿標準,最權威的是,國家旅遊局委託浙江旅遊職業學院編寫的《旅遊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對做好民宿有具體的量化與要求。想做民宿,這個標準很重要,想做「金宿」「銀宿」,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二是要有清醒的融入觀念。考慮好當下利益和長遠利益,做到與當地高契合度融入。現階段而言,民宿收入來源大多是客房收入,太單一且局限性太大,不長遠不持續。鄉村旅遊發展已經由農家樂、採摘遊變為鄉村度假,融入本地特色文化建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已經成為關鍵。現在頭腦清醒,少些以後「翻燒餅」,到處找後悔藥吃。要有環保意識。這方面的教訓太多,就不一一舉例子了。
如今,民宿的市場認知度較為混亂,缺乏一個法定概念,導致各地對民宿的認識不一。就目前而言,眾多民宿尚未取得住宿業經營許可,也還沒有明確的主管部門,對民宿的開發監管都還依靠有條件的地方先行先試,具體做得怎樣,主要依靠當地政府的理解和自由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