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00同胞遇難!83年,每個桂平人都該銘記歷史!

2020-12-21 騰訊網

本地生活資訊,身邊事,新鮮事,有事您說話!

珍愛和平,勿忘歷史!

今天,是我國第七個法定的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2020年12月12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牆上豎起國家公祭的宣傳牌。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國行公祭

祀我國殤

我們以國家的名義

祭奠30萬遇難同胞

不為延續仇恨

只為警醒:吾輩自強!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放飛和平鴿。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83年前的今天

1937年12月13日

侵華日軍攻陷南京

在這場持續40多天的人間浩劫中

30多萬同胞慘遭血腥屠殺

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

以下視頻來源於央視新聞

△南京大屠殺真實影像

83年過去了

截至目前

南京侵華日軍受害者援助協會

登記在冊在世的倖存者

僅剩73位

圖自新華社

這段歷史

與我們的過去和未來勾連

經歷的傷痛和不屈的抗爭

會時刻提醒我們:

這強大,來之不易

這和平,來之不易

南京大屠殺

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屈辱歷史

洗雪恥辱

永誌不忘、奮發圖強

捍衛和平、矢志復興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在這個日子紀念遇難同胞

是為了銘記那段歷史

提醒今天的人們珍愛和平

和平不是乞求來的

是靠自強爭取來的

無論什麼時候都不能忘記這一點!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新聞報導、中國日報

來源:綜合網絡 整理編輯:桂平微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請點個在看,讓更多人了解

相關焦點

  • 83年,從未忘記!祭同胞,寄和平!
    83年,從未忘記!祭同胞,寄和平!83年,我們從未忘記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遠離戰爭 珍愛和平前輩的苦難讓我們更加深知今日的和平來之不易2019年4月5日清明節這天江蘇省南京市郵政分公司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
  • 美團門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標籤已改:銘記歷史
    1月2日,網友曝光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美團某平臺被標註為「娛樂」,引發熱議,@美團門票 於同日發布致歉聲明。今天,觀察者網在相關平臺檢索發現,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相關條目有關標籤已更改為:特色·銘記歷史,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紀念碑前,晨報小記者獻上鮮花銘記歷史
    「歷史,需要一代一代傳承,即便這種傳承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一個缺少痛感的民族註定是沒有凝聚力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如是說。 12月初,凜冽冬日的早晨,南京晨報的大記者和小記者一起,來到8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我們和孩子們一起直面、感受這段悲壯的過往,我們希望,時殊勢異,我們的未來仍能不忘前事,仍能接續奮鬥。 悼念,是為了更好地前行。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圓夢中華!
  • 今天,我們再次悼念死難同胞,銘記苦難歷史。
    南京發布替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發聲,再次強調:  「我的名字,不是『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我們紀念的是被無辜殺害的  遇難同胞,  絕不是那場滅絕人性的屠殺。    1937年日軍空襲上海南站,一名稚童在廢墟中哭泣。圖片來源:新華社  83年後,  這場慘絕人寰的屠殺,  如今又添鐵證!
  • 銘記歷史,吾輩自強|南京大學金陵學院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同胞...
    悼念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同胞,緬懷過去,祈願和平。學校相關部門、各院系教師、團學骨幹、學生代表等參加了本次活動。著裝整齊的國旗護衛隊步伐鏗鏘,目光堅毅,踏著整齊的步伐走向升旗臺。現場師生行注目禮,齊唱國歌,國旗在莊嚴雄偉的《義勇軍進行曲》中冉冉升起。
  • 各地舉行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銘記歷史 面向未來
    83年前的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在長達40多天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中,30萬同胞慘遭殺戮。13日,各地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紀念活動,銘記歷史、祈願和平。上午8時,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升旗和下半旗儀式。10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舉行,各界代表靜靜肅立,奏唱國歌結束後,全場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默哀。儀式上,3000羽和平鴿振翅高飛,寄託著對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深切哀思和對共築和平、圓夢中華的期許。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2020年12月13日 是公曆一年中的 第347天(閏年第348天) 離全年結束還有18天 同時也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 而在83年前的12月13日 日軍的暴行才剛剛開始 並且持續了6周
  • 國家公祭日|勿忘血淚,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吾輩自強
    銘記歷史 · 勿忘國恥 今天, 是南京大屠殺慘案83周年, 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國家公祭日 || 83年,我們從未忘記!
    國家公祭日 || 83年,我們從未忘記!、葛道榮、石秀英等9家2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家人一起在這裡緬懷83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紀念館工作人員從中抽樣統計,解析其中4110名觀眾留言發現,高頻詞包括「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 83年,從未忘記!
    2019年12月13日拍攝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當日是第六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被貼娛樂標籤 美團致歉
    「美團門票」平臺上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標籤娛樂化遭質疑後,美團門票發致歉聲明。1月3日上午,記者發現,相關標籤內容已更改為:特色銘記歷史,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網頁截圖記者發現,被網友曝光的「平北抗日戰爭紀念館」的「室內玩樂」標籤,也已被撤下。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丨今天,共同祭奠30萬遇難同胞!
    2020年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83年前南京大屠殺慘案震驚中外30萬同胞慘遭日軍屠戮△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了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2014年2月25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決定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竟變「休閒娛樂好去處」?
    1月2日,美團門票被爆出在其APP內檢索「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時,相關條目標籤被標註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引發熱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微博對此評論道,「我館是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承擔著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責任。放鬆身心、休閒娛樂可它處去!」
  • 83年,從未忘記!-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這一場持續40多天的人間浩劫30多萬同胞慘遭血腥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2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家人一起在這裡緬懷83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
  •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與雄縣抗戰老兵一起銘記崢嶸歲月
    國家公祭日|銘記歷史!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這一場持續40多天的人間浩劫30多萬同胞慘遭血腥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 12 .13銘記歷史 勿忘國恥- 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抗日戰爭已成為歷史,祖國也愈加繁榮昌盛,但我們不能忘記那些浴血奮戰的老兵,是他們的不懼生死,才給了我們今天的和平安寧。
  • 「九·一八」事變89周年,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這一天!
    九一八事變89周年,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這一天……圖為1940年6月28日,86架日本飛機,對重慶進行三個多小時的轟炸,重慶舊城區幾乎全部被大火焚毀。九一八事變89周年,每個中國人都該銘記這一天……圖為日軍在實驗室用中國人進行細菌試驗。
  • 閃光的足跡Vlog丨緬懷遇難同胞 好少年走進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
    「閃光的足跡」第八站,新時代湖南好少年何心怡走進益陽南縣廠窖慘案遇難同胞紀念館,緬懷遇難同胞。廠窖,作為日軍侵華時期製造的第二慘案的發生地,在這裡,日軍三天共殺害我國同胞三萬人。「為什麼這段歷史在歷史書提及這麼少?」「為什麼關於這段歷史的資料只剩下這些了?」「當時日軍為什麼要到洞庭湖來?」何心怡不時地詢問講解員,提出了數十個問題。每到一處,她都仔細觀看,認真聆聽。在最後的展館裡,她在電子屏上留下簽名「不忘國恥,珍愛和平」,並與紀念館副館長李勇交流自己對珍惜和平的看法。
  • 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體壇名人公祭日發文立志自強不息
    騰訊體育訊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81年祭,81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起,日軍在南京進行了40多天屠殺!30萬同胞慘遭殺害,侵略者卻鼓掌狂笑……81年過去了,今天我們的體育健兒、體壇明星紛紛發微博表示:銘記歷史,勿忘國恥!
  • 美團將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標註為「休閒娛樂」
    近日,有網友爆料,美團旗下某APP,將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標註為「放鬆身心、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如此胡鬧,引發一片聲討。紀念館官微就此回應稱,「我館是國家公祭儀式所在地,承擔著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責任。放鬆身心、休閒娛樂可它處去!」
  • 公祭日|今天,為遇難同胞默哀!
    今天,是我國第六個法定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以國家的名義祭奠30萬遇難同胞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陷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82年過去了那段歷史不能忘!、民族之痛每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都是這段歷史的活證人但令人憤怒的是日本右翼勢力至今仍對南京大屠殺曖昧不清更有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