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變性作家簡·莫裡斯逝世: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2020-12-15 新京報書評周刊

據《衛報》消息,英國著名記者、遊記文學作家、歷史學家簡·莫裡斯於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在英國家中去世,享年94歲。簡·莫裡斯原名為詹姆斯·莫裡斯,在1926年出生於威爾斯,二戰後曾任《泰晤士報》、《衛報》記者多年。作為一名記者,她曾報導過人類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新聞。

1972年,莫裡斯接受變性手術,從男性變為女性,名字也從詹姆斯·莫裡斯改為簡·莫裡斯(Jan Morris)。擁有著雙重性別體驗的她,以遊記文學聞名世界,並以編輯身份出版了維吉尼亞·伍爾夫的旅行隨筆。為此,我們一起來重溫一篇舊文,以緬懷簡·莫裡斯。

作者 | 李涵

簡·莫裡斯能提供的,不僅是性別認同的經驗,她有更多「資源」。

當你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滿目皆是紛繁的印象,頭腦被各種新鮮感充盈,需要從中提煉出這些地方的本質時,閱讀簡·莫裡斯最合適不過。莫裡斯在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裡,總是從一個遊客的視角開始,漸漸深入這些地區的特性。她對城市性格的精準把握,與她的記者素養密不可分。

簡·莫裡斯

01

她曾是男性「詹姆斯」,後來才變成女性「簡」

簡·莫裡斯有一個獨特的身份——她曾經是男性「詹姆斯」,後來才變成女性「簡」。她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曾擔任《泰晤士報》和《衛報》的記者,在1953年獨家報導了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壯舉,後來轉行為自由記者和作家,寫過兩本小說,其中《哈弗的最後來信》還入圍1985年布克獎短名單(玩票似的)。她最主要的作品是《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和幾十本遊記,比較著名的有《西班牙》、《威尼斯》、《的裡雅斯特》、《雪梨》、《牛津》、《香港》等,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英國最優秀的十五位作家」之一。

可以說,她的遊記和歷史著作一樣,在史料中披沙揀金,尋求這些地區何以為今的密碼。

記者的身份讓莫裡斯能夠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行走五大洲,親臨歷史現場(審判艾希曼、柏林圍牆倒塌等),在幾十年裡反覆來到一些城市,看到它們的變化。莫裡斯的筆是絕佳的攝像機,一段段的長鏡頭掃過去,掃過去,看到這些城市在歷史影響下的側影。

她的寫作主題根植於城市的特性,城市特性也塑造了國家的性格。這些特性源於它們所在的地域,地域形成歷史,歷史構成政治和民族,幾百上千年的糾纏讓每一座城市都無比複雜,擁有無數交叉路口。每一座城市的今日呈現在莫裡斯的眼中,就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其中最關鍵的是人,更準確地說是「人群」。

簡·莫裡斯

02

在短短瞬間,破譯出人們攜帶的城市密碼

非虛構寫作中的遊記並非普通的旅遊記錄,要使讀者印象深刻,需要在表面的景觀下發現一些恆定不變的東西。許多非虛構遊記作家(如奈保爾、保羅·索魯)喜歡在遊歷中採訪當地人,通過上至官員、學者,下至普通大眾的採訪,讓他們講出對於該地的印象和存在的問題,同時穿插著他們的故事。

在我的閱讀經驗裡,這一類遊記寫法非常普遍,它們不僅是遊記,而且是深度的報導。有時作家在遊覽中體悟,有時幾乎就是人物的訪談結集。作家本身只充當引導者的角色,主要是人物自己發聲。

簡·莫裡斯則和他們完全不一樣,莫裡斯的文字裡極少出現長篇的單獨人物採訪,她將目之所見的人群活動統統收入筆下,因為這些人的活動就足以代表這座城市某些面向的特徵,已經無言地展露了歷史衝刷過的印痕。對史料的偏愛與人群的觀察,讓她的文字氛圍顯得很安靜,也帶有微微的倨傲,因為她更愛與「過去」對話。面前移動的人群成為模糊不清的色塊,只有她不遠不近地靜靜站著,成為清晰的形體。

鮮少在遊記中寫人的簡·莫裡斯,最新的作品居然是一本專門寫人的《接觸!一本邂逅之書》。《接觸!》裡不少段落直接選自之前的長文章,「好奇遊客」的印記要大於「職業記者」。她說「我在這裡回憶的有富人,也有窮人;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位高權重之人,也有謙卑低微之人;有淳樸粗俗之人,也有文明講究之人;有大名鼎鼎之人,也有籍籍無名之人;有特立獨行之人,也有普通平凡之人。我在本書中只用了隻言片語來記錄他們,而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當然都值得花更長的篇幅去描述:但話說回來,他們算不上我的朋友,甚至連熟人都不是,只是僅僅有過接觸罷了。」

莫裡斯在此索性拋開主題,直接呈現她接觸過印象深刻之人的片段,每一章只數百字,輕巧有趣如筆記小說。這些人擺在一起就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掛件,是莫裡斯從遠方攜來的紀念品,帶著獨特的裝飾紋路,竟然有這麼多種風格。這些人是莫裡斯的擦肩而過,但只用這短短瞬間,莫裡斯就能敏銳地破譯出他們攜帶的城市密碼。他們當然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們曾經落在一個好奇作家的眼中和筆下!

03

那時還不必急,什麼都簡答,都慢

莫裡斯寫得最好也最舒展的作品是單行本的「列國列城志」,篇幅允許她細細總結這些城市的故事,從歷史、地理、人文、民族、文化、宗教、個人感受等方面講述它們的特質。

她在史料中爬梳,將它們的歷史娓娓道來,並且接續起此刻的世界,因為現在就是歷史的倒影和延續,現在蘊藏著歷史留下的過去。這些城市有自己的矛盾和猶疑,它們身處現代,同時又要面對過往的重負,歷史是榮耀也是阻礙,帶來了豐富的遺贈也留下了各種問題。每個城市都在迷戀著過往的輝煌,又對當今的衰落困擾不已。歷史總要往前走,負責繼續這些城市的是從古至今的每個城民,他們對城市形象的建設,自身生活的呈現,無意中表露的動作和言語,就是構成這座城市的細胞,承載了城市本質的密碼。莫裡斯記錄下它們的思考和彷徨。

在《雪梨:帝國的絢爛餘暉》這本書裡,她從雪梨的城市建設、雪梨人、雪梨的自娛精神、雪梨的帝國情結等方面展開,幾乎是一部城市的分類編年史。「縱觀雪梨的歷史,這個城市都被貼上了『非常隨性』的標籤,這種『隨性』至今延續。它是這個幸運國度裡的大都市——這個國度幸運到可以帶著它逃離大英帝國。」

「作為回報,許多雪梨市民珍視『母國』復興的自豪感——並非一種勢利的懷舊心態,而是一種在一項偉大志業中並肩作戰的同志情誼。因為那個帝國的緣故,這個城市得以存世,而它也一直深刻影響著這裡世代居民的生活,這種影響至今都顯而易見」,是她對這座城市的定論,她抓住這座城市帶著大不列顛的榮耀,又由這個國家最邊緣蠻荒的人群建造,同時身處帝國邊緣的特徵,研究它對「母國」的眷戀和驕傲感,大英帝國的流放犯人將對帝國的眷戀帶到這裡,在今天的都市年輕人身上發揚成為一種自娛精神。

《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是莫裡斯從當記者開始,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觀察和報導結集。莫裡斯的風格在此書裡更顯壓縮和密集,通常先鋪展觀察到的現象,再用幾段文字概括這些城市的特性。莫裡斯在這本書裡是職業的記者,她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將她的探索融合進來,從開篇的「現實印象」出發,到史料中的尋覓,到對這些城市複雜性的解讀,密密層層,略顯擁擠,篇幅有限,書卻不薄。

一篇文章已經足夠顯出莫裡斯發掘城市特性的功力。這是莫裡斯遊歷的編年目錄,讓讀者能夠一覽無餘她踏足的所有地方。《歐洲五十年:一卷印象集》相對較為輕快,它用數個主題將分裂又帶著統一衝動的歐洲連綴在一起。這是有意思的小品,沒有太多理論的分析,是莫裡斯直接感受到的人事物,同時又相比單寫人的《接觸!》多了些嚴肅的評論。歐洲教派和民族林立,是國際政治與世界歷史的交合轉捩點,是世界複雜性的濃縮。

《世界》,[英] 簡·莫裡斯著,方軍、呂靜蓮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版

簡·莫裡斯的文字風格是老派的,風景人物的鋪陳很像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小說。那時還不必急,什麼都簡單,都慢,連時間都夠,一座城市就有太多可看的東西,就足夠寫一整本書,不用匆忙奔往下一個地方。她像好奇的狗一樣咧嘴微笑在城市中行走、收納,在故紙堆裡回溯它們曾經的模樣,用長鏡頭記錄下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切。然後,就這麼慢慢地,親身穿越了半個世紀的世界歷史。

本文原載於2015年8月23日的《新京報書評周刊》公號。作者:李涵;編輯:徐悅東;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11月21日《新京報·書評周刊》B01版~B08版

「主題」B01丨華茲華斯:樸素的勇氣

「主題」B02-03丨華茲華斯:最後的浪漫主義者,歌頌基本的人

「主題」B04-05丨把我們一生的歲月,從歡樂引向歡樂

「主題」B06 | 英國浪漫主義星云:從布萊克到濟慈

「歷史」B07 | 《雁過留聲》:「吃穿住行」的生活史和社會史

「文學」B08丨《現代性的追尋》:為「詩意的棲居」敞開一整片大地

相關焦點

  • 遊記文學作家簡·莫裡斯: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撰文|李涵簡·莫裡斯能提供的,不僅是性別認同的經驗,她有更多「資源」。當你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滿目皆是紛繁的印象,頭腦被各種新鮮感充盈,需要從中提煉出這些地方的本質時,閱讀簡·莫裡斯最合適不過。莫裡斯在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裡,總是從一個遊客的視角開始,漸漸深入這些地區的特性。
  • 英國遊記作家簡·莫裡斯逝世,她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遊歷了整個世界
    原創 Lens WeLens 收錄於話題#「這就是人生」51個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英國著名記者、旅行作家和歷史學家簡·莫裡斯(Jan Morris)離世了,享年94歲。
  • 旅行作家簡·莫裡斯逝世,享年94歲
    根據衛報消息,英國著名記者、遊記文學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簡·莫裡斯,於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在英國威爾斯北部家中去世,享年94歲。簡·莫裡斯在威爾斯家中莫裡斯1926年出生於威爾斯,二戰期間曾入伍,戰後擔任《泰晤士報》、《衛報》記者多年。
  • 英國變性作家簡·莫裡斯逝世:他報導過珠峰登頂,她留下了遊記佳作
    記者 | 趙蘊嫻 編輯 | 黃月 1 軍人、記者、遊記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跨性別者……不論是作為詹姆斯·莫裡斯,還是簡·莫裡斯,莫裡斯的一生可謂璀璨斑斕:早年,他經歷了二戰,遊歷世界,見證了許多歷史性的時刻;46歲時
  • 跨性別旅行作家簡·莫裡斯去世,享年94歲
    編譯 | 賀璐 據《衛報》報導,著名記者、旅行作家簡·莫裡斯 (Jan Morris) 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1月20日14:07去世,享年94歲。
  • 有趣的靈魂不過簡·莫裡斯,在耄耋之年依舊用獨特聲音寫著心靈密卷
    文學報 「簡·莫裡斯於2020年11月20日在她長居的威爾斯老宅附近醫院去世,享年94歲。」詩人、音樂家特沃姆·莫裡斯簡短而直接地發布了母親去世的訃告,沒有使用任何修飾語和形容詞。但熟悉簡·莫裡斯的人都不勝悲哀,因為一個有趣的靈魂離我們遠去了。
  • 她曾是少年,但終成為最優雅的旅行女作家
    △簡·莫裡斯簡·莫裡斯,1926 年出生,英國威爾斯人,原名詹姆斯·莫裡斯,她本是他。在1972 年之前,他是詹姆斯·莫裡斯,有一位太太,育有四個孩子。或許她一直在等一個機會,等自己能夠更清楚的認識自己,能夠讓社會接受自己。她在1949 娶了 Elizabeth Tucknis ,她與妻子一直相愛,並有四個孩子。從 1964 年開始莫裡斯開始進行了變性治療。在 1972 年,她旅行到摩納哥,在卡薩布蘭卡進行變性手術。卡薩布蘭卡是她身為男人看見的最後一個城市,從這座城市之後,「詹姆斯」變成了「簡」。
  • 英國知名作家逝世
    英國當地時間12月13日,據BBC報導稱,英國知名間諜小說作家約翰·勒卡雷(John le Carre)因患肺炎,於12日晚間逝世,享年89歲。報導還專門指出,他並未感染新冠新冠病毒。約翰·勒卡雷,原名大衛·康維爾,1931年10月19日出生於英國沿海小鎮普爾。勒卡雷被不少人稱為間諜小說大師,1963年,他以第三本著作《柏林諜影》一舉成名,從此奠定文壇大師地位。
  • 威廉·莫裡斯的紅屋(4)
    莫裡斯公司的產品「體現了拉斐爾前派的價值觀,那就是:想像的地位遠遠高於實際功用。這可以解釋一種令人困惑的現象——莫裡斯常常殫精竭慮地製造一種實用的東西,一旦完成又根本不在乎它是否實用了。」比如紅屋,在裡面住過的人會誇讚它華美考究、富麗堂皇,轉而會接著說「但很不舒適」。紅屋內部空間過大,正面朝北,冬天格外寒冷,莫裡斯和韋伯是在夏天設計的房子,似乎完全忘了英國的冬天有多麼漫長。
  • 威廉·莫裡斯的紅屋
    這就讓他本能地轉向了恆久穩定的鄉村和鄉村生活。1859年初夏,建房計劃開始實施。新婚夫婦在巴黎、比利時度完6周蜜月後回到英國,住進一套租來的房子,等待紅屋落成。韋伯讓莫裡斯的夢想在英格蘭鄉間的土地上變成了可以摸得著的現實。韋伯是莫裡斯在建築師事務所當學徒時認識的,他教會了莫裡斯畫建築設計圖。莫裡斯住宅是他們合作的開始,韋伯設計,莫裡斯裝飾,這種方式延續了一生。
  • 《中華文摘》文章:莫裡斯紅屋
    19世紀末,在英國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拉斯金——莫裡斯的「美術家與工匠結合才能設計製造出有美學質量的為群眾享用的工藝品」的主張影響下,英國出現了許多類似的工藝品生產機構。1888年英國一批藝術家與技師組成了「英國工藝美術展覽協會」,定期舉辦國際性展覽會,並出版了《藝術工作室》雜誌。拉斯金——莫裡斯的工藝美術思想廣泛傳播並影響歐美各國。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對多位日本作家影響深遠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對多位日本作家影響深遠新京報  作者:  2020-12-09 村上春樹、伊坂幸太郎等日本作家都用披頭四的歌名當過書名
  • 靈動的設計:威廉·莫裡斯的經典設計紋樣
    從1871年之後,雖然莫裡斯在倫敦有一處主要住所,但為了孩子們可以遠離城市的汙染,他又租用了牛津郡的鄉村別墅。格子花架由於公司的其他合伙人紛紛離職從事其他事業,以及坊間一直傳說羅塞蒂與莫裡斯妻子簡之間的緋聞,導致莫裡斯與羅塞蒂友情破裂。
  • 威廉·莫裡斯丨 英國最傑出的設計大師,一位不走尋常路的藝術人生
    英國的藝術與設計史上,出現了不少的影響後世的名人與事跡。今天我們要聊到的這位大神級人物,威廉·莫裡斯。他的頭銜有,工藝美術運動創始人,英國最傑出的設計師,被後人譽為「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裡斯,1834年3月24日,出生於英國的沃爾瑟姆斯託。他的父親是成功的股票經紀人,家庭富裕殷實,屬於當時中產階級家庭。
  • ...十位當代作家多元書寫,匯成城市斑斕拼圖英文版《上海故事...
    翻譯家戴從容告訴記者,2018年她接到英國出版社的邀請,希望中國學者協助編選篇目。此後多次電話、線上會議的溝通中,海外編輯強調文體題材的多元化,故事性足夠強,能折射上海的不同維度,字數卡得嚴,一定要「shortstory」。最終入選的作家中,70後、80後乃至90後的中青年群體佔了一半以上,這也符合評論家金理的預期。
  • 消失的附近|像簡·雅各布斯那樣行走愚園路
    每個人漫步於城市之中,看到和想到的事情不盡相同。在城市街道上反覆行走觀察,在路邊把褲子坐穿,是自美國城市規劃師、作家簡·雅各布斯以降,青年城市規劃設計師的職業理想願景之一。城市的每條街道,都是學習和生產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