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文學作家簡·莫裡斯: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2020-12-06 新京報

撰文|李涵

簡·莫裡斯能提供的,不僅是性別認同的經驗,她有更多「資源」。

當你行走在陌生的城市,滿目皆是紛繁的印象,頭腦被各種新鮮感充盈,需要從中提煉出這些地方的本質時,閱讀簡·莫裡斯最合適不過。莫裡斯在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裡,總是從一個遊客的視角開始,漸漸深入這些地區的特性。她對城市性格的精準把握,與她的記者素養密不可分。

簡·莫裡斯

她曾是男性「詹姆斯」,

後來才變成女性「簡」

簡·莫裡斯有一個獨特的身份——她曾經是男性「詹姆斯」,後來才變成女性「簡」。她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曾擔任《泰晤士報》和《衛報》的記者,在1953年獨家報導了英國探險隊首次成功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壯舉,後來轉行為自由記者和作家,寫過兩本小說,其中《哈弗的最後來信》還入圍1985年布克獎短名單(玩票似的)。她最主要的作品是《大不列顛治下的和平》三部曲和幾十本遊記,比較著名的有《西班牙》、《威尼斯》、《的裡雅斯特》、《雪梨》、《牛津》、《香港》等,被《泰晤士報》評選為「二戰後英國最優秀的十五位作家」之一。

可以說,她的遊記和歷史著作一樣,在史料中披沙揀金,尋求這些地區何以為今的密碼。

記者的身份讓莫裡斯能夠在五十多年的時間裡行走五大洲,親臨歷史現場(審判艾希曼、柏林圍牆倒塌等),在幾十年裡反覆來到一些城市,看到它們的變化。莫裡斯的筆是絕佳的攝像機,一段段的長鏡頭掃過去,掃過去,看到這些城市在歷史影響下的側影。

她的寫作主題根植於城市的特性,城市特性也塑造了國家的性格。這些特性源於它們所在的地域,地域形成歷史,歷史構成政治和民族,幾百上千年的糾纏讓每一座城市都無比複雜,擁有無數交叉路口。每一座城市的今日呈現在莫裡斯的眼中,就成為對歷史的解釋。其中最關鍵的是人,更準確地說是「人群」。

簡·莫裡斯

在短短瞬間,

破譯出人們攜帶的城市密碼

非虛構寫作中的遊記並非普通的旅遊記錄,要使讀者印象深刻,需要在表面的景觀下發現一些恆定不變的東西。許多非虛構遊記作家(如奈保爾、保羅·索魯)喜歡在遊歷中採訪當地人,通過上至官員、學者,下至普通大眾的採訪,讓他們講出對於該地的印象和存在的問題,同時穿插著他們的故事。

在我的閱讀經驗裡,這一類遊記寫法非常普遍,它們不僅是遊記,而且是深度的報導。有時作家在遊覽中體悟,有時幾乎就是人物的訪談結集。作家本身只充當引導者的角色,主要是人物自己發聲。

簡·莫裡斯則和他們完全不一樣,莫裡斯的文字裡極少出現長篇的單獨人物採訪,她將目之所見的人群活動統統收入筆下,因為這些人的活動就足以代表這座城市某些面向的特徵,已經無言地展露了歷史衝刷過的印痕。對史料的偏愛與人群的觀察,讓她的文字氛圍顯得很安靜,也帶有微微的倨傲,因為她更愛與「過去」對話。面前移動的人群成為模糊不清的色塊,只有她不遠不近地靜靜站著,成為清晰的形體。

鮮少在遊記中寫人的簡·莫裡斯,最新的作品居然是一本專門寫人的《接觸!一本邂逅之書》。《接觸!》裡不少段落直接選自之前的長文章,「好奇遊客」的印記要大於「職業記者」。她說「我在這裡回憶的有富人,也有窮人;有年輕人,也有老人;有位高權重之人,也有謙卑低微之人;有淳樸粗俗之人,也有文明講究之人;有大名鼎鼎之人,也有籍籍無名之人;有特立獨行之人,也有普通平凡之人。我在本書中只用了隻言片語來記錄他們,而他們中的每一個人當然都值得花更長的篇幅去描述:但話說回來,他們算不上我的朋友,甚至連熟人都不是,只是僅僅有過接觸罷了。」

莫裡斯在此索性拋開主題,直接呈現她接觸過印象深刻之人的片段,每一章只數百字,輕巧有趣如筆記小說。這些人擺在一起就是充滿異國風情的掛件,是莫裡斯從遠方攜來的紀念品,帶著獨特的裝飾紋路,竟然有這麼多種風格。這些人是莫裡斯的擦肩而過,但只用這短短瞬間,莫裡斯就能敏銳地破譯出他們攜帶的城市密碼。他們當然不知,某年某月的某一天,他們曾經落在一個好奇作家的眼中和筆下!

那時還不必急,

什麼都簡答,都慢

莫裡斯寫得最好也最舒展的作品是單行本的「列國列城志」,篇幅允許她細細總結這些城市的故事,從歷史、地理、人文、民族、文化、宗教、個人感受等方面講述它們的特質。

她在史料中爬梳,將它們的歷史娓娓道來,並且接續起此刻的世界,因為現在就是歷史的倒影和延續,現在蘊藏著歷史留下的過去。這些城市有自己的矛盾和猶疑,它們身處現代,同時又要面對過往的重負,歷史是榮耀也是阻礙,帶來了豐富的遺贈也留下了各種問題。每個城市都在迷戀著過往的輝煌,又對當今的衰落困擾不已。歷史總要往前走,負責繼續這些城市的是從古至今的每個城民,他們對城市形象的建設,自身生活的呈現,無意中表露的動作和言語,就是構成這座城市的細胞,承載了城市本質的密碼。莫裡斯記錄下它們的思考和彷徨。

在《雪梨:帝國的絢爛餘暉》這本書裡,她從雪梨的城市建設、雪梨人、雪梨的自娛精神、雪梨的帝國情結等方面展開,幾乎是一部城市的分類編年史。「縱觀雪梨的歷史,這個城市都被貼上了『非常隨性』的標籤,這種『隨性』至今延續。它是這個幸運國度裡的大都市——這個國度幸運到可以帶著它逃離大英帝國。」

「作為回報,許多雪梨市民珍視『母國』復興的自豪感——並非一種勢利的懷舊心態,而是一種在一項偉大志業中並肩作戰的同志情誼。因為那個帝國的緣故,這個城市得以存世,而它也一直深刻影響著這裡世代居民的生活,這種影響至今都顯而易見」,是她對這座城市的定論,她抓住這座城市帶著大不列顛的榮耀,又由這個國家最邊緣蠻荒的人群建造,同時身處帝國邊緣的特徵,研究它對「母國」的眷戀和驕傲感,大英帝國的流放犯人將對帝國的眷戀帶到這裡,在今天的都市年輕人身上發揚成為一種自娛精神。

《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是莫裡斯從當記者開始,對於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觀察和報導結集。莫裡斯的風格在此書裡更顯壓縮和密集,通常先鋪展觀察到的現象,再用幾段文字概括這些城市的特性。莫裡斯在這本書裡是職業的記者,她在有限的空間內最大限度地將她的探索融合進來,從開篇的「現實印象」出發,到史料中的尋覓,到對這些城市複雜性的解讀,密密層層,略顯擁擠,篇幅有限,書卻不薄。

一篇文章已經足夠顯出莫裡斯發掘城市特性的功力。這是莫裡斯遊歷的編年目錄,讓讀者能夠一覽無餘她踏足的所有地方。《歐洲五十年:一卷印象集》相對較為輕快,它用數個主題將分裂又帶著統一衝動的歐洲連綴在一起。這是有意思的小品,沒有太多理論的分析,是莫裡斯直接感受到的人事物,同時又相比單寫人的《接觸!》多了些嚴肅的評論。歐洲教派和民族林立,是國際政治與世界歷史的交合轉捩點,是世界複雜性的濃縮。

《世界》,[英] 簡·莫裡斯著,方軍、呂靜蓮譯,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6月版

簡·莫裡斯的文字風格是老派的,風景人物的鋪陳很像十九世紀的維多利亞小說。那時還不必急,什麼都簡單,都慢,連時間都夠,一座城市就有太多可看的東西,就足夠寫一整本書,不用匆忙奔往下一個地方。她像好奇的狗一樣咧嘴微笑在城市中行走、收納,在故紙堆裡回溯它們曾經的模樣,用長鏡頭記錄下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一切。然後,就這麼慢慢地,親身穿越了半個世紀的世界歷史。

本文原載於2015年8月23日的《新京報書評周刊》公號。

作者|李涵

編輯|徐悅東、李永博

相關焦點

  • 英國變性作家簡·莫裡斯逝世:她從未停止對城市的行走和書寫
    據《衛報》消息,英國著名記者、遊記文學作家、歷史學家簡·莫裡斯於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在英國家中去世,享年94歲。簡·莫裡斯原名為詹姆斯·莫裡斯,在1926年出生於威爾斯,二戰後曾任《泰晤士報》、《衛報》記者多年。作為一名記者,她曾報導過人類首次登頂珠穆朗瑪峰的新聞。
  • 旅行作家簡·莫裡斯逝世,享年94歲
    根據衛報消息,英國著名記者、遊記文學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簡·莫裡斯,於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在英國威爾斯北部家中去世,享年94歲。簡·莫裡斯在威爾斯家中莫裡斯1926年出生於威爾斯,二戰期間曾入伍,戰後擔任《泰晤士報》、《衛報》記者多年。
  • 英國遊記作家簡·莫裡斯逝世,她以男人和女人的身份遊歷了整個世界
    原創 Lens WeLens 收錄於話題#「這就是人生」51個當地時間11月20日上午,英國著名記者、旅行作家和歷史學家簡·莫裡斯(Jan Morris)離世了,享年94歲。
  • 英國變性作家簡·莫裡斯逝世:他報導過珠峰登頂,她留下了遊記佳作
    記者 | 趙蘊嫻 編輯 | 黃月 1 軍人、記者、遊記作家、小說家、歷史學家、跨性別者……不論是作為詹姆斯·莫裡斯,還是簡·莫裡斯,莫裡斯的一生可謂璀璨斑斕:早年,他經歷了二戰,遊歷世界,見證了許多歷史性的時刻;46歲時
  • 有趣的靈魂不過簡·莫裡斯,在耄耋之年依舊用獨特聲音寫著心靈密卷
    文學報 「簡·莫裡斯於2020年11月20日在她長居的威爾斯老宅附近醫院去世,享年94歲。」詩人、音樂家特沃姆·莫裡斯簡短而直接地發布了母親去世的訃告,沒有使用任何修飾語和形容詞。但熟悉簡·莫裡斯的人都不勝悲哀,因為一個有趣的靈魂離我們遠去了。
  • 跨性別旅行作家簡·莫裡斯去世,享年94歲
    編譯 | 賀璐 據《衛報》報導,著名記者、旅行作家簡·莫裡斯 (Jan Morris) 於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11月20日14:07去世,享年94歲。
  • 現代作家的旅行活動與文學書寫
    對20世紀的中國現代作家來說,旅行活動是其生活經歷與文學經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行實際上成為現代作家觸摸時代、感知社會和承擔責任的一種實踐方式。「五四」以降,本著「文化啟蒙」的時代氣韻,現代旅行書寫所呈現的固然多是對自然山水的沉浸與遊賞,但在深層次上卻是以遊記的方式解放傳統禮教束縛下的人性,突破傳統倫理閾限下對人空間上的綁定,完成對自由和愉悅生活方式的全新塑造。
  • 《歐行日記》與現代作家的歐洲遊記
    20世紀30年代比較集中出現的中國作家的外國行紀和域外見聞,有助於從一個側面考察中國作家走出國門之後的域外眼光和世界想像。與世紀之交外交官為代表的外國行紀相比較,30年代中國作家的域外敘述和世界想像已經祛除了獵奇式的心理,顯得更為從容不迫,在文化想像中也有一種世界主義式的文化整體觀,當然其中也難免走馬觀花的粗疏與淺嘗輒止的浮泛。
  • 書單|國慶宅在家,就看這7本旅行文學過點眼癮吧
    翻書黨請旅行作家陶立夏來推薦她所鍾愛的旅行文學作品。不同於常見的遊記、旅行指南、小貼士類的實用書,這些都是經典的文學作品。如果國慶宅在家,就看看這七本旅行文學作品過過眼癮吧。簡·莫裡斯《世界:半個世紀的行走與書寫》(東方出版中心/2015年3月版)威爾斯出作家,除了迪倫·託馬斯,我能立即想起來的就是簡·莫裡斯,這位牛津大學畢業的高材生擁有記者、詩人、小說家和旅遊文學作家等諸多頭銜,充分說明了他對各種題材的掌控力,自然也是佳作頻頻。
  • 《徐霞客遊記》的文學書寫
    情景交融,託興抒懷,理趣與情趣並重,使客觀景物對象化,從而令客觀世界帶有濃厚的主觀色彩,這是中國歷代遊記文學的共同特點。《徐霞客遊記》撰寫於晚明時代,受時代風會影響,其遊記的散文小品精神,即張揚個性、凸顯自我、追求天趣、不拘一格的文學書寫佔據了其日記的一定篇幅,仔細梳理其與晚明小品精神相通的文字,並就此探討其對祖國山水傳神寫照的相關特點,對於我們正確解析《徐霞客遊記》的人文地理學特色大有助益。
  • 拉美後「文學爆炸」不可或缺的作家,持續書寫是她最大的聲音
    近日,拉美後「文學爆炸」時代不可或缺的女性聲音、波多黎各作家羅薩裡奧 · 費雷的作品集《潘多拉文件》由後浪出版公司攜手四川人民出版社首次引進出版。《當女人愛著男人》這篇小說中,蓬塞的街道上流傳著一個傳說,一個妓女和一個貴婦的傳說,她們愛上了同一個男人,她們彼此嫉妒,卻又彼此膜拜,在無盡的想像與折磨中越來越相似 ……作家羅薩裡奧·費雷(1938—2016)出生于波多黎各蓬塞一個上流社會家庭。
  • 園林遊記文學書寫的園林特性
    可惜這樣的文學意識在後世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在當代中國古代遊記研究中,山水遊記以其文學性、輿地記因其地理學價值備受關注,而園林遊記尚未得到應有重視,無論是遊記次文類的劃分、遊記史、文學闡釋研究都鮮有提到園林遊記。唯李浩教授在《微型自然、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闡釋的空間》一文中首次提出「園林遊記」這一命題,其遊記類分觀點和園林文學觀念值得重視並得到學術回應。
  • 園林遊記文學書寫的園林特性——兼論與山水遊記的不同
    可惜這樣的文學意識在後世沒有引起足夠的注意,在當代中國古代遊記研究中,山水遊記以其文學性、輿地記因其地理學價值備受關注,而園林遊記尚未得到應有重視,無論是遊記次文類的劃分、遊記史、文學闡釋研究都鮮有提到園林遊記。唯李浩教授在《微型自然、私人天地與唐代文學闡釋的空間》一文中首次提出「園林遊記」這一命題,其遊記類分觀點和園林文學觀念值得重視並得到學術回應。
  • 文學與城市精神
    現當代文學史上已有的經典之作,大多書寫鄉村。即便《子夜》《駱駝祥子》這樣的作品,也多少有些站在鄉村看城市的味道。很長一段時間裡,鄉村經驗在道德和藝術上有著天然的「優越性」,研究者和讀者很容易將文學的衰落和從鄉村向城市的轉變聯繫在一起,並尖銳詰問:為什麼中國當代的文學,處理不好當下尤其是城市生活的經驗?
  • 世界史:遊記文學以及製圖學的發展
    荷蘭共和國的商業貿易以及海外擴張活動使得她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海外遊記文學以及航海記錄文獻,在1595年至1605年這段時間裡,這兩種類型的文學創作都很繁盛,成為後來100年中 荷蘭出版的圖書中最顯著的種類。
  • 軍事文學就是感受「戰慄」和書寫「戰慄」的文學
    一年後的199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這部書和整套叢書一起面世,但我的內心卻無法平靜下來。正是在這剛剛過去的一年裡,因為接觸了太多的東北抗聯歷史人物和第一手資料,僅僅完成一部關於抗聯歷史的紀實文學作品顯然不能將它們完全消化。
  • 作家陳希我:書寫疼痛、冒犯和黑暗
    圖/受訪者提供  作家陳希我:書寫疼痛、冒犯和黑暗  陳希我是中國作家中的異數,他的寫作尖銳、直白、毫不掩飾,他對人們試圖掩蓋和逃避的所有議題發出凌厲拷問,他日復一日地書寫疼痛、冒犯和黑暗,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於光明和澄澈的嚮往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毛翊君  陳希我去郵局寄書,書是自己寫的,三本,封面漆黑,側邊標題底色是斑駁的黃
  • 臺北文學森林:沒有中斷現代文學書寫的城市
    入夜,出雙入對在書店裡的情侶,和101大樓精品店的門可羅雀,與對岸大陸的都會風景恰成比照,似乎應驗著這座城市遠非華麗的外表所示的實情,是久困於經濟高速發展後的阻滯。以至本地作家唐諾預言,「臺北已經活在它的回憶裡,註定留給未來華人世界一座歷史名城」。歷史的論資排輩如何輪得到臺北?
  • 馬來西亞華語文學: 用中文書寫時代和家園變遷
    馬來西亞華語文學:用中文書寫時代和家園變遷(僑界關注)  近日,馬來西亞出版了已經去世的華人作家雲裡風的紀念文集。在文集中,中馬社會各界就雲裡風對馬來西亞文學發展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  近100年來,馬來西亞出現了許許多多像雲裡風這樣的優秀華語文學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