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將在天津濱海新區新建數據中心,支撐騰訊華北地區業務

2020-12-14 澎湃新聞

6月23日,騰訊營運長任宇昕在的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上介紹,騰訊將與天津達成深化戰略合作,在濱海新區新建超大規模數據中心。

該項目整體規劃用地面積約280畝,共容納30萬臺伺服器,項目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性雲計算中心和雲服務平臺的重要支點,全面支撐騰訊華北地區業務,也是目前華北地區單期規劃規模最大的超大型綠色節能數據中心之一。

「新的數據中心這兩天就會在濱海新區奠基。」任宇昕說。

任宇昕稱,經過這次疫情,中國已經不再有純粹的「傳統產業」,因為每個產業都或多或少開啟了數位化進程。加速進程的關鍵在於利用智能科技把「數據」這個新興生產要素,投入到「傳統產業」的全鏈條改造。「這就需要我們加大投入新基建,加快發展產業網際網路。」

此前在5月份,騰訊公布新基建投資計劃,稱將在未來五年投入5000億,用於新基建的一進步布局。其中,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數據中心是產業數位化的關鍵基礎設施。據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在用的數據中心數量達到2213個,其中超大型、大型數據中心數量佔比12.7%。與之對比的是,美國超大型數據中心佔到全球總量40%,國內大型以及超大型數據中心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以下為任宇昕演講實錄全文:

各位領導和嘉賓、媒體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非常高興能代表騰訊參加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而且也非常榮幸由騰訊提供了本次大會所有的技術支持。今天,就我本人而言也是第一次參加這樣「雲上」的大會,所以我看到坐在臺下的不僅有各位領導、嘉賓,也有很多在家裡、在電視屏幕、在電腦邊上的很多「雲觀眾」。讓我覺得,這種特殊的形式,通過技術把我們緊緊的連接在一起。

本次大會,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先生,在公司我們都喜歡叫他Pony,今天他很希望能來現場,但因為腰疾復發,出行不便,所以他囑咐我一定要把他的問候帶給大家。接下來,我想通過一種特別的、「雲」的方式,帶來他的問候。

來自騰訊董事會主席兼執行長馬化騰的問候:

大家好!今天第四屆世界智能大會開幕,很遺憾我不能趕來現場。我跟成千上萬的觀眾一樣,今天在直播平臺上體驗「雲上智能大會」。今年的「雲辦會」,騰訊有幸參與技術支持。我希望,經過幾個月的精心打磨,我們能給大家帶來高水平的參會體驗。

世界智能大會是一個重要的窗口:「外面」是全球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大勢所趨,「裡面」是智能科技帶給中國的巨大改變。幾年來,天津打開「津門」,激發創新活力,優化營商環境,與京津冀協同發展形成良性循環。這讓我們對「天津智港」的打造充滿信心。

接下來,騰訊將深化戰略合作,積極參與天津的「新基建」和創新生態建設。我們會用最新的技術,再建一個綠色環保的大型數據中心,以滿足京津冀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我們期待,天津把新老基建的優勢發揮出來,成為智能科技產業發展的沃土。

這次我特別邀請了我的同事、騰訊營運長任宇昕來到現場,介紹騰訊在智能科技領域的思考,相信他會帶給大家精彩的分享。預祝大會圓滿成功!(完)

正像Pony剛才提到的,騰訊非常看好「天津智港」的建設,我們跟天津深化戰略合作,新的數據中心這兩天就會在濱海新區奠基。天津的文化底蘊和工業基礎非常深厚,是引領時代風尚的地方。去年,我們投資了一部歷史電視劇《我們的西南聯大》。當年負責西南聯大校務的清華校長梅貽琦先生,就出生在天津,是南開中學的第一期學生。天津南開學校的創辦人張伯苓先生,一輩子獻給了教育救國、教育強國,影響了整整一代中國人。

一百年前,天津站在時代潮頭,為中國經濟、社會帶來了很多創新。一百年後,天津著力發展智能科技產業,以應對百年變局的戰略眼光和魄力,來把握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時代機遇。我們天津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世界智能大會,連疫情也無法阻擋天津前進的步伐。

今年大會的主題是「智能新時代:創新、賦能、生態」。一個創新組織,就是一個良性循環的生態。如果把企業看做小生態,那麼產業就是個大生態,社會則是一個更大的生態。今天,我想在這裡跟大家分享,騰訊如何從企業、產業和社會三個層面,來思考、參與智能科技產業的創新發展。

先來談企業。騰訊要以數字工匠精神,打磨「智能產品」(「智器」),建設創新生態。

2018年,騰訊宣布戰略升級,提出要「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在產業網際網路領域,騰訊的定位是,各行各業的「數位化助手」,我們希望做好「連接器」,提供「工具箱」,成為創新生態的共建者。

微信和QQ作為超級「連接器」,是國內覆蓋面最廣的移動應用。目前,微信的月活躍用戶,早已超過十億。我們要服務數以「十億」計的用戶,並以此為新起點,邁向萬物互聯的未來世界。連接人與人的極限是幾十億個節點,而連接人和物,人與服務,這個規模將實現指數級增長。這也促使我們不斷加大對未來科技創新引擎的投入。目前騰訊已經建立了人工智慧和前沿科技兩大實驗室矩陣,涵蓋AI、機器人、量子計算、5G、物聯網等領域。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間,由於小程序直播帶貨、公眾號內容編輯、小程序開發運營等崗位需求大幅增加,今年前四個月,微信生態的簡歷投遞量增長了近10%,工作崗位數增加了近60萬個。微信生態越來越成為大量年輕人、尤其高校畢業生就業的集聚地。

談到「工具箱」。大家也許能感受到,這次「雲上智能大會」需要調用很多工具:參會者註冊、聽會、參展、觀賽,都可以在「雲端」實現;社交廣告幫助信息有效觸達數以萬計的參會者;圖片、文字、視頻需要流暢地在微信、微博等平臺呈現;全球直播和實時互動可以隨時隨地進行… 這些過程都需要強大的雲服務來支持。大會還藉助人工智慧技術,為不同語種的嘉賓進行同聲傳譯。同時,我們還要防止黑客攻擊和各種意外,為會議創造安全的網絡環境。

可以說,騰訊在過去幾個月裡,由十幾個團隊共同打磨出了,一整套支持雲上會展的「工具箱」。目前這套「工具箱」還為線上廣交會、聯合國75周年會議等重要活動,提供著技術支持。

裝備全不全、工具好不好、協作是否得當,關係到雲上會展的效果。今天我們面對產業網際網路的大量場景,都需要很多內部團隊和外部合作夥伴,隨時隨地根據需求組合成為一個良性運作的系統,這種生態開放的能力,對未來的每一個組織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接著談產業。騰訊要助力發展「智能產業」(「智業」),積極參與「新基建」,發展產業網際網路。

數位化、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應用,讓中國經濟、社會在疫情面前變得更有韌性。大家通過智慧物流、在線醫療和教育、遠程辦公等方式,實現「隔而不離」,支持了精準有序的復工復產。我們發現,大量企業和機構把會議、招聘等日常工作,儘可能地搬到線上。目前,騰訊會議的日活躍帳戶數已經超過1000萬;企業微信也非常忙碌,僅會議功能最近就服務了2.2億人次,成為當之無愧的復工利器;遠在偏遠鄉村的農戶,也開始利用微視等直播工具,在線銷售農副產品,成為帶貨達人。

經過這次疫情,中國已經不再有純粹的「傳統產業」,因為每個產業都或多或少,開啟了數位化進程。加速進程的關鍵在於,利用智能科技把「數據」這個新興生產要素,投入到「傳統產業」的全鏈條改造。這就需要我們加大投入「新基建」,加快發展產業網際網路。作為「新基建」的重要參與者,騰訊是國內第一家全網伺服器超過110萬臺的網際網路企業。

以醫療健康產業為例,「網際網路+醫療」的需求,在疫情期間進一步爆發。騰訊健康、騰訊醫典提供的實時疫情數據、AI自診、在線問診、發熱門診地圖、預約掛號等,為億萬用戶提供了一站式的在線服務。同時,電子健康卡、醫保電子憑證這些新事物的出現,說明醫療健康產業的「新基建」正在加快步伐,數位化升級正向全流程延伸。

值得一提的是,在武漢抗擊疫情過程中,騰訊覓影提供的人工智慧輔診方案,在患者CT檢查後,最快1分鐘內就可以為醫生提供輔助診斷的參考。這幫助醫生節省了寶貴的時間,可以救治更多患者。武漢大學中南醫院藉助5G技術把雷神山的醫療影像數據,快速傳回醫院本部,然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提高看片效率。藉助AI與5G技術,中南醫院在兩個多月的非常時期,為兩萬四千多名患者進行了肺部CT的診斷工作。智能科技,成為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一支「硬核」力量。

提到5G技術,今天,網際網路用戶的內容消費習慣已經越來越多地向視頻轉移。但我認為,短視頻領域經過四五年的發展,還處於早期的起跑階段,5G時代仍有很大變數,也有很多機會。在數字內容領域,我們有長跑的信心,也有長期投入的準備。例如,我們在天津的視頻團隊,從零起步,如今已經頗具規模。另外,我們還通過騰訊眾創空間、艾蘭島生態大會等項目,持續培養天津的內容創意人才。未來,騰訊也希望助力天津的文旅產業,打造更多本地文化IP。

最後來談社會。騰訊希望助力「智能治理」(「智治」),通過踐行「科技向善」,共建智慧社會。

我記得,2月10日下午,民政部的陳越良司長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到,希望騰訊等網際網路公司能開發社區公共軟體。他說,一個有益的軟體比捐10個億還管用。其實,他說這話的時候,一款叫做「騰訊健康碼」的小程序,已經在前一天,2月9日低調上線。這個產品上線100天,累計訪問量就突破了260億,成為疫情期間使用人數最多的電子通行憑證。

我們協助天津市開發的「津門戰疫」微信小程序,在2月份上線後,累計註冊用戶達到1700多萬,是天津市使用最廣泛的防疫小程序之一。這次抗擊疫情,天津在市委、市政府的指揮下,科學決策、提前部署、緊密防控,取得全國公認的成績。在此期間,騰訊協助天津上線了一系列戰疫工具。

「智能治理」需要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等信息技術,對城市治理體系和社區管理方式進行智能化升級,這是我們建設智慧城市的必選項。用「網狀防控系統」,有效對抗網狀傳播的病毒。「智能治理」和聯防聯控機制,在中國戰疫過程裡,發揮了重要作用。當然,信息社會中的「智能治理」,更需要我們高度重視信息安全。未來,網絡和信息安全,將是我們智慧社會的數字護城河。

騰訊去年將「用戶為本,科技向善」作為公司新的使命和願景。Pony常說,騰訊要與時代同呼吸,與國家共命運。我想,歷史讓我們站在全球科技與產業革命關鍵的關口上,時代給了我們最好的機會。在不少領域,我們有條件、更有責任做到最好,為用戶、產業、社會帶來更大的價值。我們要有使命感和責任感,為企業創新、產業振興、治理升級做更多實事,與天津、中國一起成長。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天津濱海新區投資139億元進軍「新基建」
    來源標題:天津濱海新區投資139億元進軍「新基建」 新華社天津6月7日電(記者王井懷)記者7日從天津市濱海新區政府獲悉,濱海新區2020年首批14個「新基建」項目日前集中開工,總投資額達139億元。
  • 2020年濱海新區首批新基建項目集中開工
    天津北方網訊:加快建設新型基礎設施,是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戰略支撐。日前,濱海新區2020年首批14個重點「新基建」項目開工建設,總投資額達139億元,涵蓋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領域,涉及5G網絡、人工智慧、智慧濱海、智慧交通、產業互聯、產業創新等多個板塊。
  • 2020年濱海新區安排實施新基建項目122個
    以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是著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戰略支撐。今年以來,新區以「新基建」為重要抓手,培育壯大新型產業規模,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據統計,今年新區將安排實施新基建項目122個,總投資1671億元。
  • 產業網際網路新基建,騰訊數據中心如何夯實時代「地基」?
    騰訊在全球27個國家和地區部署了超過58個數據中心,支撐著超過100萬臺伺服器,擁有著全球領先的技術積累,在CDCC騰訊數據中心專場,騰訊分享了自身的數據中心實踐。 騰訊認為,在當前的海量雲時代,超大規模、快速建設、低成本、高效率、自動化、高彈性、綠色等已成為網際網路數據中心的核心需求。
  • ...一覽濱海事|天津口岸|濱海新區|重汙染天氣|幼兒園|天津地區|...
    根據中國環境監測總站2019-12-27晚發布的數據,濱海新區空氣品質指數(AQI)117,輕度汙染,PM2.5濃度:88微克/立方米。【濱海新區:地鐵B1線規劃設有車站北路站】網友留言:地鐵B1線車站北路站是否取消建設?濱海新區政府回覆:根據國家發改委批覆《天津市城市軌道交通第二期建設規劃(2015-2020年)》,車站北路站沒有取消。
  • 新基建積蓄髮展新動能 2020年新區安排實施新基建項目122個
    今年以來,濱海新區把「新基建」作為培育新動能、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培育壯大新型產業規模,打造區域發展新優勢。據統計,今年新區安排實施新基建項目122個,總投資1671億元。其中上半年已開工47個,總投資747.6億元。
  • 貴安新區漸成「數谷」 騰訊數據中心被曝光
    騰訊貴安七星綠色數據中心位於貴州省貴安新區,總佔地面積約為770畝,隧洞面積超過3萬平方米,是一個特高等級綠色高效災備數據中心,在貴安新區政府的統籌領導下按照騰訊的技術要求建設,未來將用於存儲騰訊最核心的大數據。  「未來所有企業基本的形態就是,在雲端用人工智慧處理大數據。一切有雲,有AI的地方都必須涉及大數據,這毫無疑問是未來的方向。」
  • 第七屆騰訊數據中心分享日啟動,構建IDC生態助推新基建進程
    11月25日,第七屆騰訊數據中心分享日在國家會議中心CDCC騰訊數據中心專場正式開啟,騰訊雲IDC產品家族首次重磅亮相。同時,騰訊雲公布了其超大規模數據中心集群管理、自動化運營以及建設綠色可靠數據中心等多項技術及業務規劃,在全新戰略的驅動下,騰訊雲將持續攜手各方加速新基建進程。
  • 騰訊雲儀徵數據中心開服,為騰訊在華東地區最大自建數據中心
    12月15日,騰訊雲儀徵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投產。該數據中心計劃部署超過30萬臺伺服器,是目前騰訊在華東地區最大的自建數據中心,也是騰訊在江蘇建設容納百萬臺伺服器數據中心集群規劃中首個投產的數據中心。騰訊方面表示,儀徵數據中心將上線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騰訊雲全系列雲計算產品服務,並與華東區域已有數據中心形成數據中心互聯平臺。
  • 大幹新基建|探訪騰訊國內最大數據中心,百萬臺伺服器啥概念
    2020年是中國「新基建」建設元年,網際網路數據中心(IDC)作為「新基建」基礎之基礎,有數據「蓄水池」之稱。除三大運營商外,「BAT」等網際網路巨頭近年也開始廣泛布局IDC建設。2020年5月,騰訊公司宣布,未來5年將投資5000億元布局新基建,其中包括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
  • 濱海新區,又變了!
    新建80個健身苑10個運動場濱海新區將繼續加強全民健身設施建設,在塘沽街、漢沽街、大港街、古林街、海濱街、新北街、新河街、茶澱街、寨上街等人口密集區域新建80個社區健身苑。同時,在部分村鎮內新建10個多功能運動場或籠式足球場,免費向居民開放。國家海洋博物館五月試運行預計將於今年5月開館試運行。
  • 天津濱海新區發展概況
    濱海新區腹地遼闊,輻射西北、華北、東北12個省區市,是亞歐大陸橋最近的東部起點。2007年天津港貨物吞吐量達到3.1億噸,居全球港口第六位;貨櫃吞吐量突破700萬標箱,居全球港口第17位。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際高速鐵路開通運營,並延伸至濱海新區,從北京到天津僅需30分鐘,到濱海新區僅需50分鐘,京津同城效應進一步顯現。產業基礎雄厚。
  • 騰訊雲儀徵數據中心開服,輻射長三角產業數位化升級
    【環球網科技綜合報導】12月15日,騰訊雲儀徵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投產。該數據中心計劃部署超過30萬臺伺服器,是目前騰訊在華東地區最大的自建數據中心,也是騰訊在江蘇建設容納百萬臺伺服器數據中心集群規劃中首個投產的數據中心。
  • 騰訊首個百萬級超大型IDC背後:一場巨頭投入數千億的「新戰爭」
    不久前,騰訊宣布將投入 5000 億元,用於新基建與產業網際網路的進一步布局。其中,在數據中心方面,騰訊將陸續在全國新建多個百萬級伺服器規模的大型數據中心。除了將數據中心產品化,伴隨每次技術迭代,騰訊還逐漸開放了雲服務。2006 年,騰訊建起第一代數據中心,採用的是傳統電信解決方案,即以租用運營商數據中心為主。高能耗是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徵,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數據中心PUE值在1. 6 左右。2007 年,以天津濱海數據中心代表的第二代數據中心開始全面轉向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建設。
  • 騰訊雲儀徵數據中心開服 助力長三角產業數位化升級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 12月15日,騰訊雲儀徵數據中心正式開服投產。該數據中心計劃部署超過30萬臺伺服器,是目前騰訊在華東地區最大的自建數據中心,也是騰訊在江蘇建設容納百萬臺伺服器數據中心集群規劃中首個投產的數據中心,將上線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騰訊雲全系列雲計算產品服務,並與華東區域已有數據中心形成數據中心互聯平臺。
  • 天津濱海供電公司: 下好增供擴銷先手棋
    超前精準服務   不斷優化電力營商環境  8月10日,總投資100億元的騰訊IDC數據中心項目成功完成臨時施工送電,項目建設進入快車道。  作為天津市實施新動能引育五年行動計劃引入的重大新基建項目,騰訊IDC數據中心建成後,將成為全國最大IDC數據機房,成為全國雲計算中心和雲服務平臺的重要支點,年產值可達到38億元,為區域高質量發展積蓄強大的後勁。  如此大的數據中心項目,強大的能源支撐至關重要。該數據中心建成後容量需求高達165兆伏安。
  • 深圳大鵬新區攜手騰訊,為發展插上「智慧」翅膀
    7月10日,在深圳市大鵬新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廣陽,騰訊公司黨委副書記、集團公共事務副總裁沈丹的見證下,大鵬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孫曉傑與騰訊公司副總裁張紓翔,代表雙方籤署了深化戰略合作協議。
  • 騰訊清遠雲計算數據中心開服,將容納超100萬臺伺服器
    據介紹,騰訊清遠雲計算數據中心將全面落地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區塊鏈、物聯網等200項新興數位技術,還將與騰訊雲在粵港澳大灣區中已有的核心節點以及邊緣節點充分連接,形成全面覆蓋大灣區、輻射東南亞的數據中心互聯平臺,重點推動大灣區內各行業數位化升級。
  • 低調的濱海新區!正在驚豔全國!
    天津塘沽機場是國家農業部5個農牧航空定點站之一,也是中國華北地區第一個主要用於農化作業的機場,不僅擔負著整個華北地區的農化作業工作,還經常用於濱海站,是京津城際延長線的終點站;未來還將在大港新建濱海南站,未來,濱海新區將形成五大高鐵站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