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鐃,是汾陽一種民間傳統打擊樂,因表演時以大鼓為中心,持鐃者環鼓排立,故稱「圍鐃」,主要流傳於汾陽市西南的虢城、虞城、陽城、田屯、靳屯、文侯、董和村等地,因此稱為「虢虞圍鐃」,後稱為「汾陽圍鐃」。汾陽圍鐃,歷史源遠流長,不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備典型的儒釋道祭祀特徵,粗獷豪放而不失古樸莊重。
圍鐃類似於《尚書》記載的:「擊石撾石,百獸率舞」,通過鐃鈸鼓鑔的穿插擊打,藝術地再現遠古時代人們圍田狩獵激烈場景和喜慶豐收的歡樂場面。經過歷代民間藝人的加工,已形成一套編制齊全、節奏鮮明、具有完整構思的多聲部打擊樂,用以展現當地人民祈盼幸福、歡慶豐收、實現夢想的美好心願。
商代象紋銅鐃
虢虞圍鐃名字的由來是與其地名密不可分的。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山西汾陽段家莊一帶就已經有古人類居住。而虢城、虞城的歷史,可追溯至公元前655年。相傳春秋時期,晉獻公消滅了北虢(今山西平陸)和南虢(今河南陝縣)後,北遷其民,並且築造虢城、虞城兩城池以居之,古虢城故地屬今據山西孝義五公裡的大虢城村,古虞城故地屬山西汾陽的虞城村,虢虞兩古城在古時屬於山西汾陽。
鐃又稱鉦和執鍾,我國最早使用的青銅禮樂器之一,流行於商代晚期,周初沿用。其最初的功能為軍中傳播號令之用,逐漸變為重要禮儀祭器。「虢虞圍鐃」作為虢城、虞城一帶鄉民喜聞樂見的古代打擊樂遺存,帶有深深的歷史印痕。
古虢城城門
據《太平寰宇記》載:虞、虢二城,相傳晉滅虞、虢,遷其人於此,築城以居之,後兩國諸侯與臣民來此築城居之,長期繁衍生息。迄今為止,虞城村留傳著「夾道隱壁朝天吼,三宮六院八角樓」民謠,正是對這一歷史的記憶。
石碑記——《太平寰宇記》
宋明清時期,每年的農曆6月13日為青龍生日廟會,各村的祈雨活動一般都在廟中舉行,虢虞圍鐃被專門用於祈雨祭冷雨(冰雹)儀式。在盛大節日和舉辦隆重節慶中,圍鐃表演也被作為壓軸和重頭戲出場。
在汾陽流傳極廣的《玲瓏寶塔十三層》說唱中,對虢虞圍鐃有很真實的記載:「愣頭子青拍的是『且且哩且查』(鈸),青頭子愣拍的是『才才一才成』(鐃)。」
直到清晚期民國時,附近各村廟宇中還保留著圍鐃家俱。圍鐃在汾陽可謂深入人心,唱詞也朗朗上口,一進臘月門,村人便在廟中活動開來,一鼓一鐃一鈸一鑔,三五個人圍在一起就能排開陣勢,有時連看熱鬧的孩子也會耳熟能詳來幾句口訣:「染豆沙,染豆沙,豆沙豆沙染豆沙!」
建國後,各村寺廟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汾陽圍鐃作為群眾性的活動,因為逐漸失去群眾基礎而成為少數人的喜好,年輕人不再以學會汾陽圍鐃為榮,汾陽圍鐃技藝一時後繼無人。
近年來,通過搜集整理鼓譜、組建表演隊、培養傳承人等方式,汾陽圍鐃再度發展壯大,成為展示汾陽文化的標誌之一,在2010年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虢虞圍鐃表演道具很簡單,主要是鼓和鐃、鈸、鑔打擊樂器,鐃、鈸、鑔既是樂器又是道具,用於表現古人擊石撾石圍田狩獵的激烈場景。
虢虞圍鐃的活動主要集中在春節期間,一般到二月初二後結束,另在祈雨祭冷雨(冰雹)酬神的特殊場合也出現。多在本村進行,有時鄰近幾個村相約一起進行。基本程序為告廟迎神、聚集演練。首先在寺廟院中進行首場演出,以迎接各路神仙。有時附近幾個村相約聚集一起,競技鬥藝,各展風彩:在大鼓的指揮下,大鈸發出渾厚蒼涼的吶喊,大鐃隨著中鼓以輕擊、重擊、悶擊、磨擊、輪擊等手法,發出強悍清亮的迴響,小鼓急促,鑔聲利落,以齊打、對打的形式,用「水吊魚」,「流水急鼓」,「得勝令」,「迎親」,「回頭、秧歌」,「霹靂火」的鼓點節奏,以展現古人圍田狩獵和喜慶豐收的歡樂,以祈蒼天保佑五穀豐登幸福安康。
汾陽圍鐃,這支記載著人類發展歷史的民間音樂奇葩,在繼承和發揚中,不斷創新,注入新鮮血液,相信一定會煥發出更加絢麗更加迷人的光彩。小微也在此呼籲大家從自身做起,充當保護文化的宣傳員,從身邊小事做起,為保護我國璀璨的歷史文化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