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村縣有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一項:
孟村八極拳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項:
1、帽派落子
2、孟村「全羊李」清真醬牛羊肉製作技藝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項:
1、李輝刻瓷
2、通背劈掛拳
3、孟村李店子大鼓
4、韓石橋燈秧歌
5、孟村吳氏清真八大碗製作技藝
國家級非遺項目--孟村八極拳簡介:
八極拳是中國傳統武術的重要門派之一,曾被國民黨中央國術館列為必修課,1988年被國家體育總局列為全國十大優秀拳種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拳種:八極拳小架、八極拳單打、八極拳對打、四朗寬拳等。器械:六合大槍、六合花槍、提柳刀、行者棒、八棍頭、春秋大刀等。
八極拳以其剛烈雄健、迅疾多變的獨特風格享譽武林,成為綻放於武術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是寶貴的民族文化,亦是寶貴的民族傳統體育項目。
八極拳源遠流長,以孟村為發祥地,歷經三百年,清雍正年間,河北孟村回族人氏吳鍾尊天經「陰陽」、「無形」之理,解道家「易經」之論,採奇擷妙,創成八極拳這一獨絕之術。茲後,吳鍾向其女吳榮、族孫吳鍾毓、族曾孫吳濚(永)等傳授八極拳術,並由此漸傳漸廣。迄今,八極拳習練者已遍布全國二十餘個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以及日本、韓國、美國、俄羅斯、法國、英國、澳大利亞、義大利、比利時等二十餘個國家。
2007年,孟村八極拳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評定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6月,孟村八極拳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文化部批准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於2010年、2011年連續舉辦兩屆八極神州擂,2012年、2013年,先後獲得中央電視臺《武林大會》開門八極拳戰陳氏太極拳總冠軍和中英邀請賽冠軍。2013年、2016年成功舉辦兩屆八極拳國際展演交流大會及八極拳對國際聯盟擂臺挑戰賽,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成功舉辦滄州市武術套路段位考評賽暨孟村武術展演大會。2018年,成功舉辦滄州武術八極拳比賽。
自1985年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成立至今,先後數十次赴海外傳授八極拳法,並接待過日本、新加坡、韓國、英國、美國、加拿大、德國、法國、俄羅斯、瑞士、比利時、義大利等國家數十個武術組織、學員逾數萬人次。中央電視臺多套節目及海內外數十家媒體先後對八極拳進行了專訪報導。
1993年,日本「世嘉公司」遊戲機專家鈴木裕以吳連枝為原型,將八極拳編入散打遊戲之中,風靡世界。多年來,孟村八極拳研究會先後錄製發行了八極拳教學光碟,出版了多部《吳氏開門八極拳》專著。目前,《吳氏開門八極拳秘訣傳承大譜》正在排版校正中,八極拳系列叢書初稿已完成。並成立了八極拳品牌特色服裝和器材,八極拳搏擊專用護具正在研發中。2019初,八極拳電影作品正在籌備中,以八極拳為主題的影視劇本已順利完稿。
孟村縣開門八極拳研究會於2006年自酬資金興建了八極拳國際培訓中心,中心可容納300餘人進行非遺傳承活動。目前,由國家撥款資助的多功能八極拳展演館正在建設中,展演館建築面積5056平方米,可容納2000餘人進行非遺傳承活動。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先後被河北省文化廳評為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示範基地,河北省文化旅遊廳評為「不得不遊」十大研學基地,河北省體工大隊訓練基地,孟村縣巡特警訓練基地。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傳國家非遺項目,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常年堅持走進幼兒園、中小學、部隊進行義務教授八極拳,並在各地舉辦形式多樣的八極拳短期研修班,不遺餘力地傳播發展八極文化。2016年,孟村開門八極拳研究會在世界各地陸續設立「孟村八極拳」傳習單位,目前,國內外已設立了127所傳習單位。
省級非遺項目--帽派落子簡介:
帽派落子是流傳於滄州孟村回族自治縣一帶的獨特的民間舞蹈形式,是滄州兩大落子流派之一(另一派為南皮楊八莊子的楊派落子)。
帽派落子由王帽圈民間藝人王三樂始創於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其間經歷了王帽圈七代傳人的創新與完善而至於今,已有281年的歷史了,可謂源遠流長,素有「帽派落子蓋津南」的美譽。
帽派落子剛開始只有有武場伴奏,約在1808年傳到王關祥等人時,加進了文場伴奏。帽派落子不用扇子表演,只用二鞭、八板表演。滄州人民喜練武術,長期受武術薰陶,因而,在落子舞中也有明顯反映。落子舞男性演員基本動作主要來源於武術中的單刀式,如虛步捋鞭,它是男性演員最基本的動作。「虛步」是三角形的行進路線,老藝人謂之「三角鉚」,就是說步伐和穩健,就像鉚在地上一樣。女演員的動作「抽板」、「繞頭板」、「蹬板」、「虛步」等,也接近於武術動作。孟村回族自治縣是回漢兩族雜居的地方,因此帽派落子是由回漢兩族演員共同表演的。由於回漢兩族兄弟的共同努力,帽派落子才不斷發展並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從而另立一派,流傳四方,至今不衰。
帽派落子場外樂隊有八到九人組成,場內演員有約三十人組成。女演員一般是二十到二十四人,男演員一般是四到六人,俗稱女演員是「拉花」的,男演員是「打鞭」的。也成男演員為「醜」,女演員服裝一般是鮮豔的大紅大綠,男演員有的是一身黃,有的是一身黑,打扮得很剛毅。道具女演員是竹板,男演員是一根綢緞裝飾的竹棍。
帽派落子的舞蹈特點有慢三板、二六板、十字梅、快四板、丟鞭搶鞭、噻膀等,拉花的女隊員有一步三顫、撇板、抖板、繞頭板、三板連帽、扭腹出跨等藝術動作,優美大方,極具欣賞力。打鞭的丑角則有摟鞭、立鞭、撲鞭、獅子滾球、鯉魚打挺、鷂子翻身、上舞撲式、展鞭收鞭等動作,步伐矯健,剛勁有力。
帽派落子的武場,鏗鏘有力,節奏明快,如行雲流水。它的文場,琴韻悠揚,旋律優美,如溪水潺潺;通過男女隊員的表演,文武交融,大氣磅礴,妙曼流暢,精彩紛呈。
帽派落子是王帽圈回漢兩族藝人長期通力協作,共同精心打造的一顆民間藝術明珠,它內容健康,流傳廣泛,極大的豐富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孟村回漢人民世代團結的友好見證。
帽派落子的伴奏音樂是很有地方特色的,基本都是廣泛流傳於孟村當地的民間小調,其中包括有「十字梅」「海情歌」「小開門」「十棵樹」「十雙紅繡鞋」「喜梅」等。這些都是極富地方特色的民歌,旋律優美,琅琅上口。
2012年10月,「帽派落子」被滄州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7年3月,「帽派落子」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省級非遺項目--孟村「全羊李」清真醬牛羊肉製作技藝簡介:
全羊李」醬牛羊肉始創於清光緒26年(公元1900年),揚名於清27年(公元1901年),至今已有110多年的歷史,為不可多得的清真美食。
先祖李儒林當時以一部阿訇提供的經書裡面的關於燒煮牛羊肉的技藝作為參考,反覆摸索各種佐料的用法和比例,不斷改進位作方法,醬出的牛羊肉果然迥乎往常。從此先祖醬制的牛羊肉名聲大振、生意興隆,因其色澤紅潤、口味獨特、鮮美異常而且不膩不柴,在當地流行開來。
隨著名聲的日益擴大,逐漸地「南北盛行,聞名遐邇」很多人以嘗到先祖的製作的牛羊肉為一件幸事,熟悉的人知道先祖叫李儒林,但是很多人只知道在大文臺有個姓李的做的牛羊肉特別好吃,因羊的醬貨全,為了和別家予以區分,故人們給取了「全羊李」的名號,並一直沿用至今。
「全羊李」所用牛羊肉均有阿訇宰殺的成年牛羊。配以陳年老湯、二十四味中藥製作而成,配料的巧用和比例的搭配,是形成全羊李風味的關鍵所在。季節不同、原料及其部位不同、配料也不盡相同,所以配料的選擇和使用是「全羊李」醬牛羊肉製作過程中的重要工序。它關係著牛羊肉風味的調和、口味的好壞、營養的互補。
2004年,由四世傳承人李學剛投資1200萬元,在孟村回族自治縣開發區創建了河北泰豪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採用真空包裝、高溫殺菌等現代的食品加工技術進行大批量生產。
如今,孟村「全羊李」清真醬牛羊肉製作過程複雜,經過活牛檢疫、屠宰、排酸、粗分割、修整、切小塊、清洗、焯水、清洗、配料、煮製、燜煮、回涼、選料、計量稱重、裝袋、真空包裝、殺菌、回涼、洗袋、吹乾、恆溫、檢驗、裝箱、出廠等二十多道工序製作而成。生產出的醬牛羊肉色澤紅潤,不膩不柴,入口即化,唇齒留香。2017年12月進入滄州市級非遺項目名錄。2019年6月該項目開始申報省級非遺,2019年10月進入河北省級非遺名錄公示期。
2019年12月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公布孟村「全羊李」清真醬牛羊肉製作技藝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進入省級非遺項目名錄。
市級非遺項目--李輝刻瓷簡介:
刻瓷是用硬質合金製成的刻刀,以刀代筆在瓷器上鏨刻,既有書畫的氣韻,又有濃鬱的金石趣味,它用於表現人物、靜物、花鳥、蟲魚、走獸、風景、書法等眾多題材,技法獨特別具韻味,是我國獨有的、歷史悠久的民族美術工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孟村回族自治縣刻瓷藝術的傳承代表人李輝,其黑釉人物肖像刻瓷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博覽會,獲得較高的藝術評價,作品多次奪得金獎、銀、銅獎,在國內刻瓷藝術和工藝美術界有較大的影響。2012年10月進入滄州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市級非遺項目--通背劈掛拳簡介:
通背劈掛拳是流傳於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縣一帶的傳統武術拳種,是滄州地區劈掛拳兩大支派之一。此拳是孟村縣辛店村安亭雲於清同治十一年拜鹽山縣大王鋪村肖化成為師,學得劈掛拳(原稱抹面拳),並與辛店村固有拳種梅花長拳相結合,使兩拳融會貫通,從而形成了現在通背劈掛拳的風格,其拳在演練形式上別具一格,風格獨特,動作上更加工整,舒展,乾淨漂亮,勁力暢達,在技擊方面勁力沉實,放長擊遠。
通背劈掛拳在套路上也進行了發展,改編了通背長拳架子,使其成為通背劈掛拳之母系套路,加強了基本功訓練,講究柔拉慢練,運功調氣,內外相合,舒臂順腰,柔能克剛,內外兼修。依照梅花長拳梅花五行的理念,講究五行機巧變化,以五行之相生相剋為依據,形成了通背劈掛拳的拳術風格。在原有青龍拳的基礎上,創編了對練套路通背捶對練,使其更具實戰意義。在器械上則保留了梅花長拳的梅花槍。創編了單刀進槍,大刀尋槍,三節棍進槍等對練器械。通背劈掛拳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技術風格,從而另立一支派,一百多年來,在孟村這片土地上世代相傳,至今不衰。2012年10月進入滄州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市級非遺項目--孟村李店子大鼓簡介:
李店子大鼓發源於孟村回族自治縣高寨鎮李店子村,相傳已近六百餘年,由李氏先祖於明永樂年間隨遷李店子此地而盛。經過幾百年的代代相傳,演奏技藝日趨完善和成熟,演奏人才層出不窮。四鄉八村方圓幾十裡,李店子大鼓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著名鼓手李豐和(人稱大眼五爺)敲鼓技藝超群,鼓點變化多端,敲擊有力,姿態幽默風趣,花樣百出,逗人捧腹。
孟村李店子大鼓是群眾性的民間敲擊舞蹈藝術,以鼓為首,配以鑔、鐃、鑼,根據鼓點齊奏,演員們邊演奏邊配以華麗的舞蹈,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震撼力。鼓手是整個大鼓隊的靈魂,鼓點的變化,指揮著鐃、鈸等演員的演奏節奏,好的鼓手能調動其他演員的演奏情緒,鏗鏘有力,令人震撼。一般大鼓在中間位置,敲鐃、鈸的演員圍在四周,邊敲邊變換舞蹈動作,有的和觀眾互動,有的二人對敲互動,
同時整個演奏隊形也在不斷地變化,演奏高潮時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演員們的著裝為一身紅綠黃武士服裝,頭包彩巾,腰扎彩帶。
盛時,李店子村裡有三大分(本族分支),每一分支都置辦有一面大鼓,每逢喜慶年節,三面大鼓便聚在一起進行鬥鼓比賽,力壓他人,觀眾眾多,氣勢恢宏十分壯觀。2017年12月進入滄州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市級非遺項目--韓石橋燈秧歌簡介:
韓石橋燈秧歌是發源於孟村縣新縣鎮韓石橋村一帶的獨特的民間舞蹈藝術,據考證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之所以稱為燈秧歌,是因為它不但白天表演,夜晚演員們手持各種造型的花燈也進行表演,獨具匠心。
據記載,原來的韓石橋燈秧歌的場面比較單一,沒有多少場面和陣法,據說自從在明朝萬曆年間,在本村打工的一位習武之人,精通陣法,他便根據武術陣法在燈秧歌中加入了十字門、八角陣、龍擺尾、卷包、小串花等主要陣式,極大的豐富了燈秧歌的表演形式。
韓石橋燈秧歌在當地的影響力有一首打油詩為證:韓石橋鑼鼓一響,鄰村人著了忙,餅子貼在了門框上。足見當時的燈秧歌在四鄰八村的影響力。
韓石橋燈秧歌的主要角色有:傘頭、頭鼓、打梆、拉花、漁公、漁婆、青蛇、白蛇、老頭兒、傻老婆、傻小子、小姑娘、瘋生等,不同的角色穿著不同的服裝、手拿不同的道具,臉上畫著不同的臉譜。主要的道具有:花布傘、釣魚竿、斧子、扁擔、大蒲扇、拐杖、大菸袋等等。主要的服裝一般為禮帽、對襟的彩色小襖、黑衣、白衣、青衣、紅衣、綠衣等。有的演員頭帶戲帽。主要臉譜為:打梆的臉上一般畫蝴蝶、壁虎、蜻蜓,漁公為包公黑臉,漁婆為白底紅臉,傻老婆為歪嘴麻子臉。
表演隊員由21到23人組成,演員必須為單數(瘋生為補空隊員),打傘隊員為領隊,帶領著隊員變換隊形,演出也分為文武場,武場伴奏為傳統的大鼓、大鑔、鑼等,節奏一般為二六板、慢板、快板等。文場為演員邊舞邊唱,演唱唱段有:道羞、煙花架子、瘋的樂、親家母頂嘴、過江等。
韓石橋燈秧歌的獨特之處主要反映在晚上的表演,隊員們手持各種各樣的花燈,隨著鑼鼓的伴奏翩翩起舞,煞是好看。
花燈一般是手工做成,工藝複雜,最常見的燈的造型有荷花燈、蝴蝶燈、鯉魚燈,水果燈等。2017年12月進入滄州市級非遺項目名錄。
市級非遺項目--孟村吳氏清真八大碗製作技藝簡介:
清真八大碗,是孟村回族自治縣以及周邊地區聞名的清真宴席標誌性套餐。其中包括丸子、清燉、卷煎、雜碎、松肉、紅燒魚、黃燜雞、傳統涼菜八種菜品,訣稱:「一園、二燉、三卷煎,四雜、五松,六魚鮮,黃燜土雞、小涼菜,八碗飄香一桌全。」
「清真」是清真八大碗的主要特色。而真正做到清真,得必須把好四關:一是要按照回族食俗,選用無病無殘、外形俊美的牛、羊、駝、雞、鴨、鵝和鮮魚活蝦為原料;二是屠宰畜禽必須要由阿訇下刀,一刀斷喉,體血放淨;三是即使對阿訇下刀的畜禽之肉,也要選而用之,體血未淨者不食,生殖器官不食,潛存疾患處不食;四是在烹製中,操作者必須要沐浴淨身,點燃美香,雜油不使,陳油不用,料酒不佔,自配香料,禁絕任何人工製劑,確保從源頭到入口無疾,無疫,無汙。其實這「四關」不僅是「清真關」,更是「營養關」「衛生關」「健康關」。
除了在源頭上把好四關,營養豐富,菜形美觀同樣也是清真八大碗的顯明特點。第五代傳人吳丕發經營的「燉香紅」飯莊,專以清真八大碗聞名,以其獨特配方和烹飪技藝,使所有菜品出鍋時不但色澤誘人,而且營養含量都在最佳狀態。菜一上桌,八碗八色,八色八形,八形八味,光澤各異,老嫩適中,口感獨特,餘香悠長。加之用秘方配置的二十六香,可謂色、香、味俱佳,技、藝、美共融,令人慾食不忍。2017年12月進入滄州市級非遺項目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