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士鵬
位於西倫敦的肯辛頓一直以富豪雲集著稱,這裡的房價全英國最高,住戶平均年收入高達12.3萬英鎊(約合107萬人民幣),是倫敦無可爭議的頂級富人區。
作為皇家行政區(Royal Borough),肯辛頓還是威廉王子的居住地,倫敦最知名的海德公園、曾經的世界最貴公寓「海德一號」、哈羅德百貨、王健林在倫敦買的豪宅都位於此地。
肯辛頓街道上,豪華轎車代理店和設計店面鱗次櫛比,幫富豪理財的私人銀行家在大樓裡忙碌。
荷蘭公園豪宅區
但肯辛頓浮華的外表之下實則暗流湧動。
首先是月初的大選,肯辛頓自從1974年被劃分成一個獨立選區開始就一直是保守黨的地盤,但由於近幾年來沒選票的海外富豪瘋狂湧入肯辛頓,間接「幫助」工黨歷史上首次贏下肯辛頓選區,這也讓肯辛頓福利房裡的聲音第一次真正意義上被社會聽到。
就像剛寫好的劇本一樣,肯辛頓新任工黨議員Emma Dent Coad還沒來得及兌現自己的競選承諾,就發生了這場大火。
BBC最新消息顯示這場大火已經造成至少79人罹難或失蹤,最終遇難者人數可能超過100人。
著火的格倫費爾大廈(Grenfell Tower)位於肯辛頓北部,於1974年完工,是因為整治貧民窟而新建的福利房,居住者多為領政府救濟的窮人。
紅點處為格倫費爾大廈具體位置,離海德公園非常近。
這棟著火的大樓去年剛剛經歷過翻新,但附近福利房住戶一針見血地指出翻修只是為了」美觀",因為對面高檔住宅裡的人看著太礙眼了。
格倫費爾大廈翻新前後對比
肯辛頓社區委員會成員Pilgrim Tucker更是稱這場大火是英國政府長期忽視窮人造成的悲劇:「格倫費爾大廈裡住的不是什麼有錢人,所以被視若無睹,如果政府認真管事,負起責任,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說到底,英國政府實際上並不止為選民服務,資本家的利益也得好好照顧著。
肯辛頓上演"雙城記"
從著火的格倫費爾大廈出發步行幾分鐘,就是漂亮的中產聚居街道,這裡的居民雖然算不上億萬富翁,但也都是生活舒適的白領階層。
格倫菲爾大廈背後多是低矮的小別墅
▽從格倫費爾大廈(Grenfell Tower)出發一路向南
肯辛頓的最南邊是區域內最貴的南肯辛頓(South Kensington),豪宅動輒數千萬英鎊,雖然註冊持有人基本上是離岸公司,但實際擁有者大多是來自俄羅斯、中東、中國等地的富豪。
圖中的紫色亮點代表由離岸公司持有的倫敦房產,可以看到紫色最密集的地方就是海德公園旁的肯辛頓、切爾西。
從肯辛頓豪宅區看火災後的格倫費爾大廈
圖為王健林去年花了8000萬英鎊(約7.72億元人民幣)在肯辛頓買的豪宅,約合每平米41萬人民幣,距離格倫費爾大廈直線距離只有1600米,如果空著的話倒是能安置不少災民。
文章剛開始的時候提到過肯辛頓的平均收入是全英最高的12.3萬英鎊,但如果再仔細深究下就會發現肯辛頓的收入中位數只有3.27萬英鎊,這意味著肯辛頓有一半人的收入不到3.27萬英鎊,超高的平均收入實際上是被金字塔尖的超級富豪們給「平均」了。
如圖所示,如果把肯辛頓和切爾西區分成103個小區塊,其中14個屬於英國最窮的10%,但是也有30個屬於英國最富的10%。
即便是肯辛頓內的高樓也粗略分為兩類:一類是像格蘭菲爾大廈這樣的福利房;另一類便是開發商近年來新建的高層豪華公寓,比如格蘭菲爾大廈兩英裡之外的Merchant Square。
Merchant Square總共21層,於2016年剛剛竣工。
Merchant Square的頂層豪華公寓售價超過750萬英鎊,一室一廳起價也超過1百萬英鎊。和超高價格相對應的便是密不透風的安保和貼心的防火細節:所有公寓天花板上都安裝上了煙霧探測器和自動滅火噴灑器。
英國自動滅火噴灑裝置協會(BAFSA)2012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在現有房客不搬出的情況下在舊塔樓內補安噴灑裝置的成本大約為每套公寓1150英鎊。格蘭菲爾大廈總共有120套公寓,安裝總成本大約是13.8萬英鎊,大大低於去年更換新窗戶和翻新外牆所花掉的260萬英鎊。
碎片化的社區
格蘭菲爾大廈所在的諾丁山社區就是肯辛頓區域內貧富交織的最好縮影。
諾丁山(Nottingh Hill)社區內有非常多的福利房
諾丁山高級住宅區,《帕丁頓熊》電影裡的布朗先生一家就住在這裡
雖然現在的諾丁山充滿文藝氣息,但這一地區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末還一直是塞滿了新移民的貧民窟,直到八十年代柴契爾政府推行新自由主義改革,帶領英國走上「去工業化」、金融立國之路,諾丁山才成了金融新貴們的寵兒,並隨之成為倫敦炙手可熱的黃金地段。
由於英國政府的規定,地產開發商必須在其開發的區域內留出一定比例的福利房給當地低收入者,這也造成諾丁山社區原有的低收入者同新遷入的高收入者一直共同生活在同一社區。
諾丁山社區裡的福利房
英媒評論諾丁山擁有無形的「柏林圍牆」
這種空間上的碎片化起源於財產權的嚴重不平等,更進一步影響到了社會資源佔有的不平等。
一方面,新遷入的富有白人精英們成群結隊,住在他們用百萬英鎊購得的城市別墅中,他們其中絕大多數的子女都將會是同一所私立精英寄宿中學裡的同學,大學大多會修讀法律、醫學或是政治經濟這類學科。而畢業之後,這群默默拼爹的二代白富美、高帥富們則很有可能輕鬆拿到大公司或是議員辦公室的實習職位。
另一方面,住在公租房、福利房的家庭大多從事水暖工、超市收銀、計程車司機等職業,他們的子女接受的是廉價的政府公立教育,大部分高中畢業就出來工作,繼續從事和父母類似的職業。
隨著福利房住客與私有房產業主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貧富差距和階級固化變得更加嚴重。肯辛頓也因此被撕裂成一個個以街道為單位的碎片化空間,一條街直接就分隔了兩個世界。
值得欣慰的是,這場突如其來的大火讓兩個世界的群體一下子有了一些交集,據衛報記者實地探訪,親眼目睹格倫菲爾大廈慘狀的富有居民有的讓管家拿信用卡去服裝店買衣服捐贈;有的直接捐出自己的古奇手袋、普拉達大衣、拉夫·勞倫床單;還有的甚至敞開家門,收留無家可歸的火災倖存者,幫助一直被自己忽視的「鄰居」渡過難關。
作者:傅士鵬,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英倫投資客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