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11月8日報導 日媒稱,在中國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商購買海外產品的勢頭不斷增長的背景下,涉足這一領域的日本企業卻不斷出現混亂。這是因為明年5月中國當局關於通關制度調整的過渡期將結束,檢查措施將會嚴格到什麼程度目前仍難以預測。為了抓住商機,日本企業必須盯緊制度變化。
據《日本經濟新聞》11月7日報導,11月11日這個四個「1」並列的日子在中國被稱為「光棍節」,也是網購最火爆的日子。日本投資基金基斯通合夥公司在兩年前投資了一家經營護髮產品的公司,開始將注意力放在通過電商平臺擴大對華出口上,目前在中國的電子商城上已經擁有十多家店鋪。基斯通合夥公司社長堤智章信心滿滿地表示,今年「雙十一」當天預計將賣出70萬瓶洗髮水,是去年的4倍。
令人發愁的是如何應對明年5月就要正式實施的通關制度調整。多數跨境電商都是將商品存放在中國國內的保稅區。目前保稅區的通關手續簡便、快速,但今後檢查制度或將強化到與一般貿易一樣的程度,必須出具關於原產地或者正規產品的嚴格證明。尤其是化妝品、食品等對健康影響較大的商品必須滿足中國的質檢標準,而且要獲得當局的許可。
當初中國當局計劃將電商平臺的通關制度調整與今年4月的稅收制度調整同時進行。
稅制修改前,跨境電商與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個人郵遞物品一樣,都需繳納「行郵稅」,但修改後稅收種類將與一般貿易一樣。
熟悉中國問題的三井住友銀行全球諮詢部部長伊藤貴夫分析認為,這是要讓來自海外的物流能夠被稅務當局「看得見」。
另一方面,通關手續的調整由於電商企業的反彈而設置了一年的過渡期,延後至明年5月實施。
據熟悉中國法律的村尾龍雄律師介紹,之所以強化通關程序,是因為有些業者通過電商渠道轉賣大批進口產品,沒有理由再與一般貿易採取不同的通關手續。
去年10月開始在天貓上開店的松本清藥妝公司經營企劃部次長松田崇表示,他們目前還處於觀望狀態,「有關申報手續或者使用中文標明商品成分等細則都還不是很清楚,所以很難要求廠家方面配合」。
美國聯邦快遞的日本分公司總裁清澤正弘說:「中國現在頻繁出臺針對不同種類商品的稅制調整政策。」企業必須關注今後的制度變更,不斷尋找最適合自己的物流渠道。
據經濟產業省截至今年6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日本面向中國的跨境電商市場在2015年達到約7900億日元(100日元約合6.49元人民幣——本網注)的規模,預計到2019年將進一步擴大至約2.33萬億日元。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杭州海關關員在查驗進口商品。(新華社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