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丹青、梁文道都推崇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2020-12-17 朗讀者

「你不遇到木心,就會對這個時代的問題習以為常。可等到這麼一個人出現,你跟他對照,就會發現我們身上的問題太多了。我們沒有自尊,我們沒有潔癖,我們不懂得美,我們不懂得尊敬。」——陳丹青

談到木心,聲名在外的陳丹青總是如此的謙卑。

如果你知道木心是誰,自然不會感到詫異。如果你不知道木心是誰,那你也應該讀過他的文章,如果你沒讀過他的文章,那也總聽過他的「金句」,許多人初識木心都是從他的「金句」開始的——

1.歲月不饒人,我亦未曾饒過歲月。

2.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3.凡事到了回憶的時候,真實得像假的一樣。

4.有人說,時間是最妙的療傷藥。此話沒說對,反正時間不是藥,藥在時間裡。

5.我追索人心的深度,卻看到了人心的淺薄。

6.看清世界荒謬,是一個智者的基本水準。看清了,不是感到噁心,而是會心一笑。

7.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皆可原諒。

8.生活的最好狀態就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9.有時人生真的不如一句陶淵明

……

木心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是有著怎樣的學識和經歷,才能寫出如此美學、哲學兼具,通透而又乾淨的文字?

木心,本名孫璞,筆名木心。

1927年2月14日,他出生於雋秀烏鎮的大戶人家。

2011年12月21日,半生都在流浪的他永遠留在了依舊清新的烏鎮。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術館在烏鎮開館,木心身後遺留繪畫作品六百餘件,文學手稿數千份……

自此,木心成為了諸多人去過烏鎮而再去烏鎮,沒去烏鎮而一定要去烏鎮的理由。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木心是個新發現的「老作家」。

2000年,陳丹青從美國回來,也把闊別20年後木心的作品帶了回來。2001年,《上海文學》,刊發木心的《上海賦》。作家陳村一讀,立馬給跪了:「我這輩子讀過無數中文,結識許多作家。毫不誇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美、深刻、廣博。」

上海女作家王淑瑾本是陳丹青的粉絲,但讀了木心作品後給陳丹青電話:「陳老師啊,我原先以為你寫得好,現在讀了木心先生的書,你在他面前變成了小癟三!」

在這之前,木心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中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人物和傳奇式大師。

他的畫作被大英博物館收藏,是20世紀的中國畫家中第一位有作品被該館收藏的。他的散文與福克納、海明威的作品一道被收入《美國文學史教程》。

也許是情人節出生自帶浪漫基因,也許是優渥家境自帶貴族氣質,木心其人跟他的文體一樣,完全是個「異數」,一個追求唯美、高貴的「異數」。

小時候,木心把自己寫的詩集手稿拿給「一代詞宗」夏承燾看,夏承燾很是驚訝:「如果把這本集子混入唐詩宋詞裡,也是很難分辨出來的。」

木心聽了之後,默默取回集子,把它丟進烤火爐裡燒了。木心說:「我寫詩詞是為了寫出新意,老師說我的詩詞和唐宋人並無區別,說明我還只是模仿,與其照搬模仿,不如一把火燒了。」

少年時,時局紛亂。木心日日宅在表舅茅盾家中的書房裡,將青蔥時光盡數都賦予了書,也在這書中找到自己一生所愛的文學與藝術。十九歲的他,為了更安靜的讀書寫作,帶著兩大箱子書孤身前往莫幹山,日日讀他愛的福樓拜和尼採,山居生活寂寞而豐盈。

23歲時,當了半年美術老師的木心主動辭職,又鑽進了莫幹山,讀書、寫文、繪畫。他說:「現在生活雖好,但這是常人的生活,溫暖、安定、豐富,於我的藝術有害,我不要。我要悽清、孤獨、單調的生活。藝術是要有所犧牲的。如果你以藝術決定一生,就不能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了。」

這一次,木心隱居6年,最後陪著他下山的是100多篇中短篇小說,還有無數張水墨山水畫。

30歲時,木心因為陳伯達在一次會議上嘲笑德國詩人海涅而抑制不住內心憤怒。他怒懟:他也配對海涅亂叫。就這樣,在全民啞聲的年代,木心只是為了一句詩,不允許任何人把審美作踐弄髒,被關進了漏雨積水的防空洞,此後在1957年到1978年數度入獄。

在獄中,木心用白紙畫了鋼琴的琴鍵,在暗夜裡無聲彈奏莫扎特和蕭邦。並還悄悄寫下65萬字米粒大小的小說和散文。

在他寫下的65萬字手稿裡,沒有含血憤天,沒有涕淚控訴,有的只是對美學和哲學的思考。即便在獄中被折斷三根手指,即便出獄後,得知母親和姐姐去世,悲痛之後,也只是一句感慨:「不知原諒什麼,誠覺世事盡可原諒。」

梁文道看到他50歲剛出獄時照片嘖嘖驚嘆:你不覺得這人像在牢裡呆過的,苦牢回來的很多作家難免身子曲髏,神情有點沮喪、恐懼……但是木心沒有,他整個狀態你覺得精氣神很足一樣,好奇怪,好奇怪的一個人。

不怪就不是木心了。在汙水橫肆的地牢裡,他動手把自己的爛鞋弄成市面上流行的尖頭鞋型,高興地欣賞著,「白天我是一個奴隸,晚上我是一個王子」。

只有內心真正做到乾淨的人,才能在牢獄之中,依然坦然自若,志向高潔。沒有一絲怨氣,沒有憤怒,也沒有戾氣,恪守著內心的詩意和審美。即便在他人生中最痛苦的時期,他依然懷著對生活的浪漫幻想。

所以在日後,當他的學生陳丹青問起他,如何能夠成為一個藝術家,他的回答也是,「連生活都應該成為藝術。」

於木心而言,風雪是浪漫,平淡是浪漫,榮華是浪漫,清貧苦難亦是浪漫。也只有這樣的木心,才能寫出來那樣淺淺淡淡卻動人之極的《從前慢》。

從前慢啊……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很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人家就懂了

1978年,木心終於迎來了遲到的正義。被當時的上海市手工業局局長胡鐵生賞識,授命負責籌建全國工藝美術展覽會。接著,木心做了上海工藝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再接著,擔任了上海市工藝美術中心總設計師。然後,又做了交通大學美學理論教授。再然後,成了主修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十大設計師」。木心的事業,一下輝煌燦爛起來。

但就在這時,已經55歲的木心作出一個驚人決定,在最輝煌時毅然選擇了出走美國。他說:「我要在自己的身上,克服這個時代。」就像23歲選擇上莫幹山一樣,木心從不把自己將就於對藝術無用的流俗生活,將就於人際關係的俗套,將就於所謂的成功和進步。

1982年,55歲的木心身上裝著40美元,來到了美國。靠維修古董、作畫支撐生活和創作。1984年,木心在哈佛大學舉辦了個人畫展。後來,一位大收藏家收藏了他的33幅水墨畫。再後來,木心畫作被各大博物館收藏,他成為20世紀第一位被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畫家。耶魯出版的《木心畫集》,評價一直為「五星」。在紐約呆了十多年的畫家李斌說:「對於華人畫家來說,差不多已經到頂了。」

上世紀80年代,很多藝術家赴美留學。有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歷史學家。早年在美國偶遇木心,並與木心成為忘年交的陳丹青,便組織了許多大陸學生拜了木心為師。自此,開啟了木心連續講授5年,陳丹青他們也記了5年的世界文學史課堂。

沒教室沒課本,但文學課就這樣開起來了。像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一樣,木心帶著學生,開始在文學世界裡漫遊徜徉。在課堂上,浸淫在文學藝術的氛圍中的木心像是一個老派的紳士,守著禮貌,卻又詼諧有趣。他將佛陀比作飛出生命迷樓的伊卡洛斯;將屈原比作中國文學的塔尖,將陶淵明比作塔外人;將杜甫晚年詩作與貝多芬交響樂作比較;說巴爾扎克是彩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黑白的巴爾扎克;說魯迅的幽默黑多紅少,是紫色幽默。

在此期間,木心再次重拾寫作熱情。並創造了一種將西方文學與中國文學、古典漢語與現代白話四種體系水乳交融在一起的文字範本。留下了一系列名篇:如《林肯中心的鼓聲》《溫莎墓園日記》等。文章一出,立馬贏得西方讀者的深刻共鳴。他的多篇散文與小說被翻譯成英語,成為美國大學文學史課程範本讀物,與福克納、海明威作品編在同一教材中。

但木心作品真正回到中國大陸,已是2001年。姍姍而來,進入內地視野的木心,就像一個文藝流亡者被突然拽回公眾眼前,一出現就給人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唯美、乾淨、通透的文字持續吸卷著一批又一批嶄新的、年輕的讀者。

作家陳村則宣告說:「企圖中文寫作的人,早點讀到木心,會對自己有個度量,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高。」

木心說,生活的最好狀態就是冷冷清清的風風火火。

2006年,近80歲的木心在闊別家鄉24年後重回烏鎮。他在祖宅的廢墟上建了一個小房子,取名「晚晴小築」。一個人在靠窗的房子裡畫畫、寫作,做衣服。他不參加任何文學活動,他也不參加任何演講,不接待別人的來訪,就連烏鎮的人都不知道烏鎮還生活著這樣的一個人,直到現在還有許多人依然以為木心一直生活在美國,不曾歸來。

2011年的寒冬,木心被送到重症病房,陳丹青一直陪著他。12月21日,木心逝世,84歲,在故鄉烏鎮。12月24日,伴著莫扎特與巴赫的鋼琴曲,穿著黑色呢子大衣、戴著格子圍巾的木心躺在鮮花中,與這個世界告別。

此後,木心迷們一本一本買回他,一行一行地親近他。在厚厚的冊頁間,去探尋這位一輩子不落俗套,格格不入地佔據一席之地的高貴靈魂。

作品是作者的最佳註腳,木心的文學就是他的人生。他的每一行,毎一段,每一章,就是他的分秒、時刻、年月,他將生活濃縮成文字,他的文字等同於他風乾了的生活。他的詩行,斷章,虛構,隨筆,小品文,講話筆記,都是自傳性的,都是他精神世界的袒露。

朗讀君今天推薦的這套《文學回憶錄》+《木心談木心》(全3冊)到處都是他談笑風生的樣子及他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只要木心在講話,當年聽課的陳丹青就記錄,聽課五年,累積筆記共五本,逾四十萬字。木心大量精彩的文學識見都在這部《文學回憶錄》中悉數呈現。

「木心《文學回憶錄》,斬釘截鐵,不解釋、不道歉、不猶疑。他平視世界文學史上的巨擘大師,平視一切現在的與未來的讀者,於是自在自由,娓娓道出他的文學的回憶。」

木心摯愛藝術,他講世界文學,隨之帶出自己的精神家譜和寫作脈絡。這是目前我們所能看到的,對於世界文學別出機杼、精彩的講述。

從古希臘神話、新舊約,到詩經、楚辭,從中世紀歐洲文學,到二十世紀文學世界,東方西方通講,知識靈感並作。木心說。古代,中世紀,近代,每個時代都能找到精神血統,藝術親人。讀過之後,必在世界文學門內,不在門外!

《木心談木心》一書,是為《文學回憶錄》補遺。首次將出於當時的顧慮,而沒有把木心先生談論自己作品的部分內容完整出版。

這部分內容也是「木心文學作品演奏會」。即像一位天才的內心獨白,又如對歷史的品評回憶。

陳丹青在《木心談木心——文學回憶錄補遺》的《後記》中,這樣寫道:「他談到那麼多古今妙人,倒將自己講了出來,而逐句談論自家的作品(《木心談木心》),卻是在言說何謂文學、何謂文章、何謂用字與用詞。這可是高難度動作啊,愛書寫的人,哪裡找這等真貨?

卡爾維諾說,經典就是那些每次重讀都像初讀那樣帶來發現的書。我們重逢木心,亦如我們初遇木心,他像雕琢時光一樣雕琢自己。

一個如此有教養的人,如此有激情的人,一個天才人物,一個真正的精神貴族,寫出來的東西,此生我們還是不要錯過的好。

現在下單,限時優惠,原價137,現在只需108元!點擊下方橫條進入購買

相關焦點

  • 那個寫從前慢的木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連看院人都誇木心看過的書比沒有看過的還「整齊清爽」。1937年烏鎮被日軍攻陷,同鄉人臉上都是恐懼,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在哪。木心相反,一頭扎進矛盾的書屋裡,一看就是一整天。那時候,江浙書香門第都已敗落,富裕人家多數醉生夢死,少數熱血青年則投奔革命,江浙已沒有了江南雅致。木心靠讀書自救,十四歲前,木心已將《文學大綱》通讀了幾遍。
  • 木心是誰?陳丹青最好的黃金十年都在宣傳他,烏鎮為他建造博物館
    木心一生,堪稱傳奇。陳丹青告訴記者說:「我說我可以想像不出國,但無法想像出國之後不曾結識木心。」有媒體將木心稱為「被遺忘的文學大師」。2017年10月14日,位於烏鎮西柵的木心美術館最新特展開幕。來自英國和愛爾蘭的四位文學巨匠:拜倫、蘭姆、王爾德、伍爾夫「來了」,樸樹、李健、梁文道、竇文濤、蔣雯麗、趙薇、王安憶、詹宏志、羅振宇、劉小東、蔣方舟等眾多嘉賓也來了。
  • 認真「失身」,歸來已是局外人,梁文道:相比莫言,更想見木心
    連美好的東西,都成一點就燃,一閃即逝的火花。這不是珍惜生命的姿態。那時的木心是一個「極慢」的人,不是一閃即逝的「火花」不夠激烈,而是他追求精緻與潔淨。他在最好的年紀活得不像個有錢人家的少爺,熱衷於文學詩歌,又在最該大放光彩的年紀,一身反骨,參與反內戰學生運動。
  • 木心美術館慘遭抄襲?館長陳丹青回應:天下建築一大抄
    比如安藤忠雄大部分建築,也都使用清水混凝土。 「它的材質、暖灰色調,和汪曾祺率真自然的人物特點契合。外立面隨機的肌理,讓人聯想到摞起來的書稿,讓參觀者能不時看到古城,也能讓整個建築更生動,貼近汪曾祺的文學和性格。」
  • 木心美術館再開展!王安憶、趙薇、樸樹都來了……
    「我想把《文學回憶錄》裡提到的『老哥們』都給木心請過來。」這是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說過的一句話,也是他做木心美術館一點小小的私心。  去年10月,「莎士比亞/湯顯祖特展」讓四百年前不知彼此的湯顯祖和莎士比亞在烏鎮相逢。今年10月14日,木心美術館又迎來了「木心的講述:大英圖書館珍寶展」開幕,同時開展的,還有「木心耶魯藏品高仿及文學手稿真跡展」。
  • 木心美術館正式開放 陳丹青亮相烏鎮主持開館儀式
    「木心逃走了,我們去美術館找他。」昨天,陳丹青在烏鎮深情地說。  今天,烏鎮木心美術館將正式對外開放,喜愛木心的讀者,又多了一個好去處。  美術館內陳列著木心先生100多件畫作和50多份手稿,包括書法、彩墨肖像、中型風景畫;旅美初期的人體素描、石版畫抽象系列;晚年繪製的微型彩墨風景畫等等。
  • 陳丹青與木心:要和這難弄的傢伙不分離,就是寫他、寫他、寫他
    從1982年相遇相識,到2011年木心去世。三十年的情誼,足以讓陳丹青了解木心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木心與陳丹青他倆的關係,用陳丹青的話講,亦師亦友,還有「亦師亦友」之外更複雜的情愫。我理解為父母之外的親人。父母給的是肉體之軀,木心給的是精神之軀。
  • 木心美術館慶祝開館五周年,陳丹青透露木心遺稿即將出版
    2015年11月15日,木心美術館在烏鎮西柵正式開館。儘管一生追逐美、侍奉美、審視美、挑剔美的木心最終沒能親眼看到這座為他而建的藝術空間,但所有熱愛他的讀者卻從此有了一方追懷和嚮往之地,正如館長陳丹青所言:成千上萬的人越過這頂橋,走進美術館。2020年11月15號,木心美術館五周歲了。對於一向在意逢五逢十紀念的中國人來說,這是一個一定要好好過的生日。
  • 木心美術館成受害方?館長陳丹青回應:我看到後,笑出了聲…
    本文轉自日本設計小站(ID:japandesign) 我只能笑,這是個想像力的問題。 ——木心美術館館長陳丹青
  • 陳丹青的老師木心散文《狹長雰圍》,我讀過描寫老街最美的文字!
    陳丹青和木心先生陳丹青這樣評論他的老師木心先生「他似乎是在沒有中斷的傳統底下出來的人」。研究木心先生的學者童明說:他有魯迅的那種風骨…木心文字具有一種美學本身具有的力量,不僅僅是詞法、句法美……木心文字追求的是素,具有一種低聲吟唱的力量。讀他的時候是慢慢去讀,跟聽音樂是一樣的。梁文道說第一次在臺灣的書店讀木心,翻了一翻,就走不開了,驚為天人,居然不認識他,然後四處打聽。
  • 梁文道造物:進入生活方式領域的梁文道和看理想在做什麼
    這些人當中,有些是梁文道親自出馬邀請的,如詹宏志;有些則因為跟梁文道關係更加密切,打個招呼就來了。他還做了一批產品,放在 CHAO一樓的最裡面十幾平米大小的空間裡。同為策展人之一的李健這樣說。不難理解梁文道為什麼對生活節這麼上心,它對於「看理想」和梁文道自身,都是某種美好願景的具象化出口。梁文道最近一次發火就是因為同事有些地方做得不夠認真,執行得不夠精確。「我們找來的這些人是什麼人?
  • 木心 從前慢
    登錄一個不設防的國家……畫廊主、餐館老闆、咖啡廳領班都一口流利英語。坐在楓樹下的木頭長凳上,喝微甜的蘋果酒,將香香的臘腸送入口中……木心決意在此結束這部詩及俳句集,並題名為《雲雀叫了一整天》。木心是陳丹青的導師。木心先生,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
  • 烏鎮木心紀念館開張,參觀需預約;木心美術館明春開放
    提前十天到紀念館布展的陳丹青 本文配圖均由 王寅攝影        5月25日,位於浙江省桐鄉市的水鄉小鎮——烏鎮的木心紀念館正式開館了。
  • 木心美術館五周年|陳丹青館長喊你來烏鎮唱歌跳舞
    有五人合唱團,有男低音朗誦,有大提琴、鋼琴獨奏,有美麗的女高音,有管風琴轟鳴,有木心自己的樂曲,還有猛烈的街舞……風啊、水啊、一頂橋。五年來,成千上萬的人越過這頂橋,走進美術館。還等什麼呢,年輕的朋友們,唱歌跳舞吧!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因一首歌火遍網絡,他究竟有多厲害呢
    木心出生於民國,上世紀二十年代,時間跨度了整個民國,可以說是經歷了時代的動蕩與挫折,但即使是這樣,在他的作品裡我們依然能輕而易舉地讀到美好,沒有任何痛苦的痕跡。在一九八四年的時候,木心移民去了美國,這個時候是他作品的高產時期,各種作品登在報刊,書報上,一時間,有關他的書籍,雜質一掃而空。在這樣的文學時代,木心就這樣一下子就跳了出來。
  • 有聲|曾湉朗誦木心: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還原誦讀本質曾湉-從前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03:06來自聲境界從 前 慢作者|木心 朗誦|曾湉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 寫下《從前慢》的木心,離開八年了丨文化客廳NO.14
    對於魯迅的雜文,他只用了幾個字:「我看魯迅的雜文 ,痛快;你們看,快而不痛;到下一代,不痛不快。」但茅盾在木心心目中,似乎「水平不那麼夠」。但陳子善認為,實際上木心對茅盾的評價不低。木心在《塔下讀書處》裡面專門討論了茅盾,這篇文章原來的題目是《憶茅盾書屋》,木心寫他所認識的前輩文學家就寫了一個茅盾,當然是有理由的,都是烏鎮人,而且還有點親戚關係。
  • 紀念木心 | 那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吶,離開我們七年了
    單是作為讀者,陳丹青對木心發自內心的尊敬,就已讓我萬分敬重。陳丹青與病中的木心陳丹青將五本聽課筆記整理成木心《文學回憶錄》,於2013年出版。他說:「先生的意思,我不違逆。但我確信我這份筆記自有價值:除了講課內容,木心率爾離題的大量妙語、趣談,我都忠實記錄:百分之百的精確,不敢保證,但只要木心在講話,我就記,有一回甚至記下了散課後眾人跟他在公園散步的談話。」陳丹青畫的病中的木心我開始通過《文學回憶錄》進一步認認真真讀木心。
  • 陳丹青:成年後的閱讀趣味 來於小時候看的書
    作為藝術家,陳丹青是有脾氣的,當年從清華憤然出走的事跡至今還歷歷在目。作為讀者,陳丹青也是挑剔的,但是一旦讀到自己喜歡的書籍他會全情投入。陳丹青喜歡讀朋友推薦的書,卻不喜歡給別人推薦書,更不願意勸人讀書,他說:「多數人的好惡、選擇,我都沒意見;極少數人的選擇,極少數人自己會調理,不需要他人的意見。」
  • 木心,讓高曉松自慚形穢的大師?餘華:他的東西矯揉造作沒有人味
    木心,死後封神被包裝出來的大師?餘華:其作品矯揉造作沒有人味 大多數優秀的作品是因為他存在,成為多數需要,並不是因為多數需要,他因之存在,人也是如此。 關於木心這個人,在大多數的眼裡還不甚熟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