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崖土司城址 位於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鹹豐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較低的職級機構——長官司的治所遺址,而唐崖長官司土司為覃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老司城遺址 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順縣,是湖廣地區土司體系中的最高職級機構——宣慰司的治所遺址。永順宣慰司土司為彭氏家族,屬民以土家族為主。
海龍屯 位於貴州省遵義市匯川區,是播州宣慰司楊氏土司專用的山地防禦城堡的遺址,是戰爭時期播州土司的行政中心,其屬民以仡佬族、苗族為主。
湘鄂黔三省土司遺址聯合申遺成功,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
昨日,在德國波恩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我國「土司遺址」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世界遺產總數已達到48項,繼續穩居世界第二位。
此次土司遺址申遺成功,標誌著湖南、貴州兩省實現了世界文化遺產「零」的突破,也使生活在我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
此前,由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和貴州海龍屯遺址聯合代表的土司遺址,作為我國2015年申報項目,提交本次大會審議。新京報記者 許路陽
世界遺產委員會:是土司制度代表性物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9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於6月28日至7月8日在德國波恩召開,本次會議共審議34項世界遺產申報項目,其中文化遺產28項,自然遺產5項,文化和自然雙遺產1項。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土司遺址」反映了13至20世紀初期古代中國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區推行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制度。
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築遺存曾是中央委任、世襲管理當地族群的首領「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其中,湖南永順老司城遺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貴州遵義海龍屯是相對集中於湘鄂黔交界山區的代表性土司遺址,在選址特徵、整體布局、功能類型、建築形式、材料和工藝等方面既展現出當地民族鮮明的文化特色,又在此基礎上表現出尤為顯著的土司統治權力象徵、民族文化交流和國家認同等土司遺址特有的共性特徵,是該歷史時期土司制度管理智慧的代表性物證。
「土司遺址」系列遺產,也見證了古代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對西南山地多民族聚居地區獨特的「齊政修教、因俗而治」的管理智慧,這一管理智慧促進了民族地區的持續發展、有助於國家的長期統一,並在維護民族文化多樣性傳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義。
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申報遺產符合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ii)和(iii)。
國家文物局:繼續加強遺址保護管理
在代表我國政府的發言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表示,「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使生活在我國西南山區的土家族、苗族和仡佬族第一次擁有了自己的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保護理念在中國更廣大區域和更多民族間得到傳播,我國政府在文化多樣性保護方面的努力在全世界範圍內得到了肯定。
童明康指出,「土司遺址」申遺成功以後,我國政府將恪守《世界遺產公約》及其操作指南的規定,積極落實大會決議的有關要求,繼續加強遺址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並將致力於改善遺產地民眾的生活,讓中國各民族傳統文化得到繼承和發展。
■ 探秘
海龍屯:沉睡700餘年的軍事城堡
作為中國西南地區歷史最久、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堡之一,貴州遵義海龍屯土司城堡始建於南宋。3日上午,記者來到海龍屯村,探尋這座建於孤峰聳峙、東南北三面皆為懸崖陡壁處的軍事古城堡,由於地勢險要,《明史》稱其「飛鳥騰猿,不能逾者」。
海龍屯曾是宋、元、明時期西南播州楊氏土司文化的重要遺存,轄區內以仡佬族、苗族群眾為主。1600年,播州第29代世襲土司楊應龍反叛朝廷,在24萬明軍100多天的圍攻下,海龍屯城堡湮滅在戰火中。
順著屯道,往上走四五百米,一座巍峨的飛虎關橫亙在海拔近1000米的山口間,在飛虎關關隘前,一座總斜長51.5米、整體坡度30度,共有36個步梯的「天梯」,成為飛虎關「險、絕」的標誌,而每一級「天梯」高約0.5米,步徑寬約1.5米,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條石斜砌而成。
過了飛虎關,依山而建的飛龍、朝天、飛鳳三關龍盤虎踞,這些由糯米汁與石灰黏合巨石構建的古關隘,每一道都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扼。
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李飛說,海龍屯上的眾多關隘、城牆、屯道都由石塊構成,這些石塊輕則上百斤、重則數噸,沒人統計過修建海龍屯耗費了多少石材,這些石材是怎麼運上山,並徵用了多少人力壘砌起來的。當地相傳,播州末代土司楊應龍有根「趕山鞭」。每到晚上,楊應龍揮舞鞭子,驅趕巨石、巨木,自行往山上跑。據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