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猝死有先兆 警惕一過性症狀
法制晚報訊(記者 陳斯) 一場秋雨,帶走了「春雨」的創始人。北京春雨天下軟體有限公司(春雨醫生)創始人兼CEO張銳先生,因突發心肌梗塞,不幸於2016年10月5日晚在北京去世,享年44歲。這一事件再度引發公眾對突發心梗的關注。
專家提醒,對心源性猝死的重視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更易發生這種意外。其實心源性猝死都有先兆,胸悶、心慌等「一過性」症狀都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平時加以重視,就有可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感覺身體好 更容易發生意外
中日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鵬提醒,平時小病不斷的人,反倒不容易被突發疾病奪去生命。例如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種基礎疾病,平時也經常用藥,對疾病的重視程度決定了他們相對來說距離猝死稍遠一些;而年輕人,特別是平時「感覺」身體特別好的人,往往更容易發生這種意外。因此,對健康的重視不僅僅是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同樣也要關注健康。
劉鵬說,引發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源性猝死,約佔80%。這種猝死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惡性心律失常導致的猝死,一種是心梗引發的猝死。
心梗是心源性猝死常見的誘因。現在很多年輕人,看似身體健康,實際上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熬夜、長期精神高度緊張等,已經患上了高血壓、肥胖、高脂血症等易誘發心梗的疾病,但自己還有可能渾然不覺;有些人也知道自己有基礎疾病,但依仗自己還年輕,誤以為身體底子好,不注意控制病情,也有可能誘發心梗、導致猝死。
心源性猝死有信號 警惕「一過性」症狀
實際上,不管是哪種類型的心源性猝死,都是有先兆的。劉鵬說,猝死重在預防,一旦猝死發生,患者很可能在幾分鐘內死亡,很難被搶救過來。中青年發生猝死後,能救活的機率比老年人還低。比如心肌缺血導致的猝死,老年人往往身體機能已經下降,平時就有缺血症狀,他體內就會建立一個側循環系統幫助血液循環;年輕人平時身體好,一旦發生急性心肌缺血,側循環系統不會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來,因此發病就致命。
心源性猝死是有信號的。「讀懂」這些信號,能在一定程度上預防心源性猝死。劉鵬提醒,很多人在猝死前一段時間內曾出現過心區不舒服、胸悶、心慌等症狀,這些臨床症狀或體徵在短時間內一次或數次出現,很可能是「一過性」的症狀,「休息休息」症狀就消失了。
實際上,這些症狀就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此時如果加以重視,就有可能避免一些悲劇的發生。
不只是心臟問題會導致猝死
劉鵬說,除了心臟問題,引發猝死的原因還有很多,常見的包括肺栓塞、哮喘過敏、腦出血等。
比如坐飛機的人長時間坐在狹小的空間不動,下肢靜脈容易形成血栓;下飛機時一活動,下肢血栓隨血流進入肺循環,從而可能導致肺栓塞,導致死亡。
由於經常有關於乘坐飛機經濟艙後出現致死性「肺栓塞」的報導,因此人們形象地把這一現象稱為「經濟艙症候群」。劉鵬建議,坐飛機時,最好每隔一兩個小時就站起來活動活動;坐在座位上時,也要多做做「踩剎車」的動作,促進下肢血液循環,防止形成血栓。
哮喘與過敏是一組相伴而生的疾病,也會誘發猝死。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沒有隨身攜帶藥物,有的哮喘患者甚至會在數分鐘之內導致呼吸心跳驟停。過敏,特別是藥物導致的過敏,猝死也不鮮見。
腦出血也是常見的猝死誘因。年輕人因為腦出血猝死往往是有腦血管畸形或者有腦動脈瘤,但自己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