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初秋時節,和幾個朋友一起去了山西右玉縣。
右玉在山西很有名氣,一是綠化工作做的好,歷任縣委書記都把植樹造林當作首要任務去抓。二是長城、古堡很可觀。三是右玉的羊肉很美味。
目前考古發掘,右玉高家堡鄉有舊石器晚期文化遺址,牛心鄉有新石器文化遺址,表明這塊古老的土地也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夏商周時期,右玉是匈奴人所屬的鬼方地域。
春秋時期,右玉被鬼方的樓煩部落佔領。
戰國末期,趙武靈王先後打敗林胡、樓煩等北方部落和中山國,拓疆千裡,擁有右玉之地,命名為「善無」,設「雁門郡」,派名將李牧鎮守,修築長城。
秦漢時期,善無是秦漢王朝抗擊匈奴的邊陲重鎮。
西晉時,鮮卑南下,佔善無之地。
東晉時期,拓跋部族在和林建立北魏,後遷都平城,設立善無郡,對北魏南入中原起到了重要作用。
唐初,右玉被東突厥佔領,李靖、李績等將領率軍十萬攻打,突厥軍敗退鐵山堡,在殺虎口被全殲。從此,東突厥衰敗,唐朝收復陰山至漠南之地。
唐天寶年間,郭子儀率兵進入殺虎口,襲擊叛軍薛忠義,平定「安史之亂」。
宋元時期,右玉盡為遼、金、元所據。契丹、女真等草原民族,通過右玉這塊跳板進入中原。
明朝,為防禦元蒙殘餘勢力南侵,在長城沿線設立軍事重鎮,右玉境內有右衛、玉林衛、威遠衛等。
右玉是北疆門戶,京師屏障,自古烽火不斷,古道沙場使右玉長城古堡應運而生。
殺虎口,成為中華民族使用頻率最高的長城關口之一。
從明代開始,殺虎口就顯示出它的商貿集散地的價值,康熙平叛之後,為西徵大軍供應兵馬糧草的山西商人,被清廷特許經營中原與北部遊牧民族的商業貿易。於是,這個金戈鐵馬的軍事門戶,變成了商賈雲集的通關口岸,而聞名中外的晉幫商人,大半是經由殺虎口,踏著漫漫戈壁,尋著茫茫草原,艱辛起家。
殺虎口貨物轉運內地路線有四路:
第一路,由殺虎口過牛心山、雲陽,到左雲,雁門關,直達太原與附近十個縣,再轉至河南及湖廣。
第二路,由殺虎口到平魯、神池、五寨、岢嵐、離石,到洪桐,再轉陝甘蜀。
第三路,由殺虎口延長城內線東達北京、天津、塘沽地區。
第四路,由殺虎口到大同、渾源、靈丘,到達河北易州、定州,再轉至山東、江浙地區。
右衛鎮始建於1409年,那時一衛兵力達7000-9000人,用於拱衛外長城。清雍正三年,撤衛設縣。
現存的右衛鎮城牆,是我見過的最為完整的城牆,東西南北四門皆存,南北城門重新修繕,甕城也都重新包了磚。
東西城門的甕城殘存,城樓上面荒草叢生,羊群在城牆上悠然的啃草。
四周城牆基本完整,走一圈下來,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城牆內外,金黃的莊稼等待收割。
右衛鎮內有一座寺廟,寶寧寺,沒找到拿鑰匙的人,只在外面看了,大約是明代建築。
右衛城外的黃沙窪,是打響右玉植樹造林堵風口第一槍之地。這裡是右衛老城最大的風蝕地帶,經年下來,形成了一片長40公裡,寬8公裡的大沙梁,在黃風的裹挾下,流動的沙丘以每年十幾米的速度向老城逼近。
從1956年到1964年,先後對黃沙發起了三次大會戰,植樹造林,防風固沙,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將風沙制服。
萬裡長城,頭枕渤海,收於沙漠。右玉長城為明代外長城,全長168公裡,飛騰於蜿蜒曲折的山嶺上。長城邊的村子多以長城上的序數命名,如三十二村,二十五彎,十三邊村等。三十二長城雄偉恢弘,保存較為完整。
由於風太大,沒有走完,留下遺憾。
鐵山堡。
威遠衛,建於1483年,雄踞於威遠盆地,不僅管轄防衛右玉境內的西部長城,向北可增援玉林衛,向西通達平虜衛,往東至雲川衛,向南至馬邑雁門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如今只剩下四周的斷壁殘垣,當年的雄壯依稀可辨。
趕上農家豆腐做得了,買了一大塊。既不是滷水豆腐,也不是石膏豆腐,而是漿水豆腐。
大南山,也稱賀蘭山(因匈奴賀蘭部之地而得名),海拔1592米,山上有顯明寺,是北魏平城時代,諸帝帝陵守護陵寢的寺廟。明代有兩次重修。
北魏孝文帝以前,諸帝的陵統稱金陵,北魏最早葬於金陵的是平文皇后文氏,於355年葬入;最晚的是孝文貞皇后林氏,葬於483年。在128年中,入金陵者,有7位皇帝,10位皇后,6位宗室,18位功臣。目前考古發掘,大南山可判為北魏墓葬。
馬營軍堡,建於明嘉靖年間,這裡最有看頭的是五神廟樂樓,它是山西境內最為完整的明代戲臺。鬥拱碩大古樸,外形俊俏華麗,歇山頂,飛簷翹角,木雕精緻,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蒼頭河,從南向北縱貫右玉全境,是黃河的一級支流,全長75公裡,沿岸栽種沙棘12萬畝,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沙棘林。
右玉不愧是山西最冷的地方,在三十二邊長城上,大風颳的眼睛睜不開,不敢站在高處,唯恐颳倒在地。早上起來,草上已有一層白霜。
都說這裡的羊肉好吃,只是我不吃羊肉,沒有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