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5月15日電 (記者 劉舒凌 陳立宇)1947年成立於南京的臺灣「行政院新聞局」將於本月20日走入歷史。15日,臺灣當局領導人馬英九、「行政院長」陳衝和各界人士在臺北出席「新聞局」惜別會。
過去的65年,「新聞局」曾經歷裁撤又恢復建制;在各個歷史時期,它扮演闡明政策、服務媒體、協助電影電視廣播出版產業發展及進行海外傳播交流的角色。
最後一任「新聞局長」楊永明當天說,「新聞局」20日將熄燈、走入歷史,所屬「國際宣傳」、「廣播、出版、電影業務」、「對內宣傳」三部分業務分別併入臺灣當局外事部門、「文化部」及「行政院院本部」,這是力量的擴散、業務的新生。
他表示,「新聞局」在超過一甲子的歲月中見證了歷史;包括1971年臺灣退出聯合國、1978年與美國「斷交」,1987年宣布「解嚴」,1989年補助導演侯孝賢拍攝的《悲情城市》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等指標活動,都在民眾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一部局史專書《璀璨65—行政院新聞局的人與事》於當天發表,其中留下許多當事人的回憶。
如國民黨當局來臺後,第二任局長沈昌煥兼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第四組主任,他配合公路宣傳、鐵路宣傳在全臺各地說明政策;1970年代第七任局長錢復說服蔣經國脫離神秘色彩、直接面對媒體,但錢復仍須先行篩選記者;初上任就經歷「解除戒嚴」的第十一任局長邵玉銘,面對從管制、管理到輔導、服務的角色轉型,處理媒體要求到大陸採訪、播放《八千裡路雲和月》、上映《末代皇帝》等當年棘手的開放事項;以及民進黨當政時期第二十四任局長謝志偉配合當局「公投並大選」政策、刊載相關廣告引發輿論譁然的前後。
馬英九在致詞中說,過去面臨重大挑戰時,「新聞局」作為當局與民間、當局與國際社會之間的橋梁,扮演著困難的折衝角色。1986年蔣經國宣布「解除戒嚴」並開放組黨,當時「新聞局」角色面臨最大挑戰,之後隨著臺灣新環境的形成而逐漸轉變,例如在電影、流行音樂等文化事業上扮演新的角色。
當天活動主題為「感恩·道別」,馬英九表示,他懷著複雜的心情出席這場活動,不過,這項改革是「該做的事」,行政當局的精簡勢在必行。
據了解,臺灣「行政院」組織改造今年元旦啟動,原有37個部會將逐步減至29個,最終留下14「部」、8「會」、3個獨立機關、「中央銀行」、「故宮博物院」、「主計總處」和「人事行政總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