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京1月4日電
男子漢去飛行
——空軍航空兵某旅旅長郝井文的胸懷與情懷
新華社記者張玉清、張汨汨、黃明
對於郝井文來說,飛行,是挑戰、是責任,但首先,它是一種享受。
從第一次駕駛戰機飛上藍天,郝井文就陶醉於那種俯瞰蒼穹、傲視天下的美感。隨著實戰化訓練的不斷深化,他更沉迷於那種對抗與較量中的快感。
多架戰機,上下翻飛,左右滾轉。從高度8000米打到1000米,大載荷地拉起、反扣、咬尾、擺脫,聲東擊西,攻防變幻……
這就是自由空戰,其間,拼的是技術、智慧,是意志、默契,是方方面面。「太有意思了!太有意思了!」說起空戰,郝井文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都豐富了許多,連聲音都高了一個八度:「比任何大片、遊戲裡的體驗都刺激!」
成為一名戰鬥機飛行員的先決條件有很多,但在郝井文看來,最基礎的一條,就是這股愛刺激、愛挑戰的闖勁和拼勁。
空軍於2011年開始組織對抗空戰考核,極大地釋放了殲擊機部隊的戰鬥力。飛行員們說,只有飛過自由空戰,你才體會到什麼叫「天高任鳥飛」。
首屆對抗空戰比武,郝井文就摘得一頂「金頭盔」。此後數屆,只要他的部隊參賽,就一定要力爭第一。
然而,「窗戶紙」捅破之後,兄弟部隊很快趕了上來,郝井文所在部隊領跑變得越來越不容易。並且,旅裡的戰機已服役近20年,從當年的最新最強,成為今天的「老舊機型」,訓練水漲船高,裝備性能落後,那就只能練得更精、鑽得更細。
「就看誰研究得透。」郝井文說。勝負之差,往往就在毫釐之間,遲半秒扣動扳機,就可能功虧一簣。郝井文帶著飛行員進行千百次的苦練精飛、浩如煙海的飛參判讀,甚至連雷達掃描到幾行截獲最準確、機身迴轉到幾度更能佔領先機,都要摸查清楚、驗證準確。
練到這種程度,郝井文仍然認為「還沒到達極限」。隨著人員素質、裝備技術和戰場認知的不斷變化,他們的訓法和戰法也在不斷發展。
一次次自我否定,一次次挑戰極限後的突破極限,頂著壓力上、咬緊牙關衝,在這個旅,郝井文的一句話深入人心:「強者,總是含著眼淚在奔跑。」
就這樣,他帶領部隊6次奪得空軍「對抗空戰」「突防突擊」訓練比武團體第一,榮譽室裡,10頂「金頭盔」、6座「金飛鏢」獎盃熠熠生輝。
一次次突出重圍,一次次絕地重生,一次次在拼搏中收穫最強烈的刺激與美感,這種辛苦甚至是痛苦以後帶來的成就感,是「最最吸引人的」。用郝井文的話說,這是「男子漢的追求」。
真正的強者往往能感到更多的憂患。「常勝之師」的背後,是實戰牽引下的又一次自我革新。當大家把單兵種對抗練得越來越精時,郝井文的目光又聚焦在新的關鍵詞上:「體系」與「聯合」。
「現代戰爭,你不玩體系,基本沒戲。」他說。
一次實戰化演練,面對裝備性能大大強於己方的對手,郝井文大膽提出體系支撐下的異型機混編作戰,自己的三代機甘作配角,伴隨殲擊轟炸機多路進攻。
沙漠低高度遠程夜間奔襲,最後攻擊階段,在幹擾機的掩護下,8架戰機突然出現在對方陣地上空,預定攻擊目標被全部拿下。
兄弟部隊的飛行員說,郝井文長相憨厚,其實「狡猾狡猾的」。空中排兵布陣,他有的是出其不意、兵行險著的戰法。
而在郝井文看來,全新的體系聯合作戰樣式,早已顛覆了以往單兵作戰能力標準,沒有體系的支撐,再「狡猾」的奇襲都無法施展。
「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然而,未來戰場上,仗到底怎麼打?誰能知道?
「勝利只向那些能預見變化的人微笑。在這個戰爭樣式迅速變化的時代,誰敢走新路,誰就能取得無可估量的利益。」「制空權之父」杜黑的話語,仿佛穿越時空,透射今天的練兵場。
「敢走新路」——郝井文部隊的營院裡,正豎立著這樣一塊「敢」字碑,背面刻著三行大字:敢為人先,敢於擔當,敢打必勝。
正是帶著這個「敢」字,近年來,郝井文帶領團隊率先試驗試訓空軍訓練大綱和訓練法規,在全空軍率先開展海上自由空戰、遠海超低空飛行、夜間空中加油等多項開創性訓練。
「最難忘是第一次飛遠海超低空。」一位飛行員回憶,海平面仿佛在自己的頭頂,感覺座艙四周全是海水,發動機的聲音仿佛被吸走了,周圍異常空曠。此時,高速前進的戰機幾乎是「擦」著海面飛,操縱稍有偏差,戰機在零點幾秒間就會一頭扎進海裡。
那是他跟著郝井文第一次飛這個課目,緊張得腿都在抖,直到飛出任務區、上升高度後,他才感到心臟狂跳,止不住地喘粗氣。「喘啥哩?」耳機裡傳來旅長在後艙滿不在乎的聲音,「帶你多飛幾次!」
「這是在玩命!」這位飛行員說。然而,這種「玩命」,換來的是對方地導與雷達部隊的瞠目結舌與措手不及,是對目標的成功突擊。而對於新飛行員來說,則是對飛行技術的又一次突破,更是飛行心理上的脫胎換骨。
這位飛行員後來作為拔尖人才輸送到兄弟部隊,如今,已成為一名優秀的艦載機飛行員。
戰則必勝,鬥須群鷹——未來戰爭是團體金牌的爭奪,帶兵人的基本要務,就是要帶出一支尖刀團隊。
旅裡的人都說,郝旅長特別擅長培養新人,「給你制定一個踮踮腳能夠得著的目標」,讓你一步一個臺階,在「誘惑」下不斷挖掘潛力、積累成熟。而這「誘惑」,不是金錢和權柄,而是任務、機會和平臺,「對於一名軍人來說,給任務就是最大的『誘惑』」。
任務與事業的牽引,加上科學且完善的設計,讓郝井文的部隊成為「三代機人才培養基地」,不僅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隊,還為兄弟部隊輸送了一大批骨幹和「種子」。如今,「80後」飛行員成為團隊的絕對主力,「85後」挑起了大項任務的半壁江山,「90後」飛行員開始嶄露頭角。今年,29歲的湯書杳在突防突擊競賽考核中勇拔頭籌,成為空軍最年輕的「金飛鏢」得主。
「我隨時準備著被後浪拍在沙灘上。」郝井文說,語氣裡滿是欣慰與得意。
下一步,新一代戰機即將裝備部隊,對它的駕馭者提出了嶄新的要求。面對挑戰,郝井文充滿信心:他手下這幫思維開闊、善於學習、技術超群、意志過硬的年輕人,就是團隊最大的底氣。
「我們旅的人,就是要一身殺氣,到哪裡都要嗷嗷叫!」近年來,人民空軍遠海遠洋訓練、應對管控任務步入常態,郝井文所在旅與外國軍機在海上多次對峙,次次不辱使命。狹路相逢,飛行員們只有一個原則:若有來犯者,絕不能讓他佔到一絲一毫的便宜。
最近的一次,郝井文帶隊掩護轟-6戰機巡航,毫不示弱地與近距襲擾的外國軍機展開纏鬥,迫使對方逃離戰場。
返航途中,一邊是厚厚的雲海,陽光在萬頃雪浪上灑下金光萬道,另一邊卻是碧海澄空,海水像水晶一樣剔透晶瑩。
這廣闊空域、萬裏海疆,有自己和戰鷹為它構築的銅牆鐵壁。那一次,郝井文和戰友們飛得心潮澎湃,「那種自豪感和價值感千金難買」。
在這支部隊,「為人民服務還是為人民幣服務」早已不構成話題。享受飛行、挑戰自我、敢於擔當、不辱使命——「這,才是男子漢的追求。」郝井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