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40年持續發力,看「紅色沙漠」如何變「江南綠洲」

2020-12-10 澎湃新聞

40年前,這裡紅土裸露、溝壑縱橫、生態失衡、氣候惡劣,被國內外專家稱為「紅色沙漠」。

今天,這裡森林覆蓋率穩定在76.3%,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96.6%,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100%,連續獲得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中國綠色發展優秀城市等榮譽。

江西省贛州市幾代水保人不斷接力,持續 40 年進行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始終堅持在實踐中探索,在探索中發展,總結治理經驗,打造適合當地實際的「贛州模式」,水土治理成為贛州一張靚麗的「名片」。

打響「綠色戰爭」 開啟歷史新篇

贛州市位於江西省南部,是全國著名的革命老區,屬於典型的南方丘陵山區,素有「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莊園」之稱。由於特殊的地質條件、戰爭創傷等原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贛州水土流失面積高達11186.67平方公裡,佔全市山地面積的37%,森林覆蓋率僅40%。1980年,興國縣水土流失面積1899.07平方公裡,佔縣域面積的59%,佔山地面積的84%,山地植被覆蓋度只有28.8%。

長期嚴重的水土流失給當時贛南老區人民的生產、生活及經濟發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1980年興國縣全縣年人均收入僅121.1元,貧困人口27.3萬人,佔總人數的52%。寧都縣因水土流失嚴重「十年九災」,1984年的特大洪災造成直接經濟損失8762萬元。

新中國成立後,面對令人觸目驚心的水土流失狀況,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對贛南地區的建設與發展的持續關注,激勵著贛州市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前進中破局。尤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大力支持下,贛州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各級黨委、政府「一任接著一任幹」,開創了水土保持事業的新局面。

1983年興國縣被列入全國八片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區域之一,打響了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全民「綠色戰爭」。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2004年起,全市18個縣(市、區)全部列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項目區,贛州市不少領導因熱心水保生態建設事業和對水保工作內行,被廣大群眾稱為「水保書記」「水保縣長」「水保鄉(鎮)長」,個個能念「水保經」。2014年贛州市被列為全國首個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為該市的水土保持事業注入了強勁活力。

近年來,贛州市委、市政府把水土流失綜合防治工作納入高質量發展考核指標範圍,水土保持工作年年有計劃、有部署、有考核、有獎懲。全省首部水土保持地方性法規《贛州市水土保持條例》2020年8月1日起施行,標誌著贛州市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健全。全市各行業主管部門加強了對各重點領域生產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控,水土保持聯防聯控得到不斷完善,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基本建立。

實施綜合治理 彰顯水利智慧

贛縣區是一個崩崗侵蝕大縣,全區有崩崗4138個(處),崩崗面積18.1平方公裡,佔全區水土流失總面積的2.1%。崩崗侵蝕造成地形破碎,土層喪失,養分流失,被人稱為「生態潰瘍」、「地質瘡疤」。

贛縣區對於處於崩塌活動期、地形破碎,且交通便利、靠近村莊的崩塌群,結合區域實際,以整理梯地種植經濟果林為主,恢復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贛縣區將崩崗治理作為推進水土保持改革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成功實施了2017年度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項目金鉤形項目區崩崗治理工程,通過開展崩崗綜合治理,贛縣區700處崩崗侵蝕得到有效治理,項目區內水土流失基本得到控制,植被得到快速恢復和改良。

贛縣區堅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的做法只是贛州市對於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的一個縮影。

贛州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系統理念,以生態問題治理和生態功能恢復為導向,改變以往「管山不治水、治水不管山、種樹不種草」的單一治理模式,努力提升生態環境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在山地開發中,採取「山頂戴帽(水保林) 、山腰種果(經果林) 、山腳建池(塘壩)、水面養鴨鵝、水中養魚」立體開發,把養殖業和種植業等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頂林—腰果—底谷(養殖)」立體治理模式。

結合坡地開發的坡改梯工程,構築坎下溝、前地埂,並在地埂、梯壁上都種植了混合草籽進行護壁處理,實行果草間作,以達到保護水土效果,形成「前埂後溝+梯壁植草+反坡臺地」農林開發模式。

水平竹節「溝+喬+灌+草」生態治理、坡面雨水集蓄利用、「豬—沼—果」循環經濟生態治理、「封禁+補種+管護」生態修復治理、水土流失區植物優化組合治理、礦山植被恢復治理…… 這些豐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水保舉措處處體現出奇思妙想,實施後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興國縣塘背小流域來溪村綜合治理前(拍攝於1985年)

興國縣塘背小流域來溪村綜合治理後

針對崩崗侵蝕嚴重的局面,贛州市經過多年的探索,已形成有效的治理模式,如崩崗侵蝕區生態修復模式、崩崗侵蝕區經濟果園開發模式、崩崗侵蝕區經濟開發型建設模式。

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尋烏稀土開發生產為國家建設和創匯作出重大貢獻,但由於生產工藝落後和不重視生態環保,也帶來了一系列生態問題。尋烏縣正視歷史生態問題,下決心還清「歷史欠帳」,根治「生態傷疤」,先後實施了以文峰鄉石排、柯樹塘和涵水3個片區為核心的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總投資約9.55億元,對廢棄稀土礦山進行了全面治理修復。統籌推進礦山整治、土地整理、植被恢復和水域保護,探索總結了山上山下同治、地上地下同治、流域上下同治的「三同治」模式,打造了廢棄稀土礦山治理示範樣板。

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治理前

尋烏縣文峰鄉柯樹塘廢棄礦山環境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治理後

上猶縣園村、竹山等小流域通過水土保持以獎代補等手段,採取營造水土保持、封禁補植等措施,增強水源涵養能力,有效防止泥砂下瀉;反之,泥土的保持又促進了山林的繁茂。目前,園村小流域內林草保存面積佔宜林宜草面積的93.6%,流域內九曲河水系水質常年達到二類以上。興國縣、寧都縣等地也秉持「治山保水」思路,精準把脈水土流失問題根源,持續推進小流域治理,在贛州這片土地上繪出一處處或深或淺的綠色。

上猶縣園村清潔小流域,國家水土保持生態文明示範工程

發展綠色經濟 助力脫貧攻堅

40年來,贛州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使水土流失危害得到有效治理,生態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全市累計治理小流域760條,治理區內林草覆蓋率均在85%以上,全市的水土流失面積已由1980年的11186.67平方公裡下降到目前的7142.29平方公裡,淨減少水土流失面積4044.38平方公裡,土壤侵蝕程度由強度向中輕度轉變。根據市水文局長年監測結果,贛州市江河的河床逐年下降,一級、二級支流河床平均下降62~96釐米,水庫、山塘蓄水量增加2.8億立方米,抵禦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增強。群眾的生產條件、人居環境極大改善,生態安全有了保障,實現了窮山惡水到清山綠水的根本性轉變。

贛縣區通過將崩崗整治成標準水平梯田種植經果林,其中種植臍橙、楊梅發揮效益後,每年將產生直接經濟效益達3600萬元,實現項目區人均增收310元,可助推100戶貧困戶實現脫貧。贛州堅持生態保護與開發治理兼顧,大力發展生態旅遊產業和臍橙、油茶、毛竹、林下經濟等生態富民惠民產業,逐漸形成「人養山、山養人」「人養水、水養人」的良性循環,推進生態與經濟融合發展。

在長期的實踐中,贛州市探索出「治理一條小流域,建設一個示範基地,扶持一批大戶,培育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五個一工程」做法,大力發展小流域生態經濟。在水土流失治理過程中,全市累計興建以發展臍橙、油茶為主的種植基地2240個,種植經果林5.533萬平方公頃。在水土保持重點治理小流域內新建各種以種植為主的基地655個,年產值在10億元以上,全市約6.5萬農民、困難職工通過創辦種植基地,解決了勞動就業,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加快了實現小康步伐,使贛南老區實現歷史性整體脫貧。經過綜合治理,一條條昔日「山上無鳥叫,河裡無魚蝦」的小流域,如今變成了山清水秀、林茂糧豐、和諧發展的「生態之源」「致富之源」。

生態示範工程的不斷湧現,使荒山禿嶺變成了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贛州市結合崩崗治理、廢棄礦山治理及其他「四荒」資源治理,大力創建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示範工程,帶動生態和經濟效益增長。截至目前,全市建成水土保持生態示範工程56個,其中45個成為生態農業和鄉村旅遊點,年產值平均在300萬元以上;全市共有5個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技示範園或示範工程,分別為寧都、興國、龍南、石城、上猶5縣(市)。

贛縣金鉤形崩崗治理示範園觀景平臺

近年來,贛州市在「治山保水」「產業護水」「生態淨水」「監管護水」「宣傳愛水」等方面給出了鏗鏘有力的回答,獨特精彩的「水保經」恰是一曲雄渾的交響,它奏出了一系列強音——推進系統治理的前提是牢牢把握水的核心地位,推動治水工作的關鍵是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工作有序推進提供堅實基礎的是穩定機構隊伍,實施系統治理的重要途徑是堅持共建共建共治共享,而推動系統治理行穩致遠的源泉動力則是不斷的改革創新。

「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田」成了「保水、保肥、保土」的「三保田」,紅土裸露的蕭條景象蛻變成綠水青山的秀美畫卷,水土流失嚴重的山丘區地瘦人貧的落後面貌得到徹底改變。隨著贛州市水土流失治理的進一步提速,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如今在贛州生態文明思想深入人心,保護自然珍愛水土蔚然成風。昔日「紅色沙漠」已蝶變成今朝「江南綠洲」。

作者:唐蔚巍、邱欣珍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觀察│40年持續發力,看「紅色沙漠」如何變「江南綠洲」》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嫁到沙漠深處的姑娘  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陝西省靖邊縣的一個小村莊,在家裡7個孩子中排行老五。她從小就幫家人做家務,沒有上過一天學,但這並不影響身邊的小夥伴對她的評價—很有想法,將來會有大出息。
  • 殷玉珍:30年堅守,沙漠變綠洲
    嫁到沙漠深處的姑娘1966年,殷玉珍出生在陝西省靖邊縣的一個小村莊,在家裡7個孩子中排行老五。她從小就幫家人做家務,沒有上過一天學,但這並不影響身邊的小夥伴對她的評價——很有想法,將來會有大出息。不毛之地變綠洲雖然對在貧瘠的沙漠中種樹一無所知,但殷玉珍還是決定一試。她和丈夫在地窯前種下了第一批樹,澆水、防沙,用心地呵護著每一棵樹苗。
  • 【地理拓展】中國沙漠變綠洲是奇蹟,為啥中東沙漠變綠洲就有問題?
    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中國曾經有八大沙漠,但現在,只有七大沙漠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蹟在河套平原上演了! 庫布齊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灣的黃河南岸,也是距離我國首都北京最近的一大沙漠地區,如同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
  • 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現在怎麼樣了?我們應該看看
    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現在怎麼樣了?我們應該看看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中國地大物博,有著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卻有13%的面積被沙漠覆蓋,我國的沙漠總面積佔到了128萬平方公裡,這種世界上最惡劣的環境之一,我國人民也在一直想辦法治理,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今卻出現這些東西,我們不該反思嗎?
  •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現在被他們「毀了」,治沙人:心痛
    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的大國,有著960萬平方公理,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出名的,而且中國的旅遊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旅遊,在中國不僅有山川河流,還有美麗的江南風光,最主要的就是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當然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美好體驗,豐富了中國的旅遊文化
  • 撒哈拉沙漠還能重新變回綠洲嗎?
    撒哈拉沙漠的轉變發生在上次冰河期結束,大約1.1萬年前至5000年前的期間。翠綠的植被生長在沙丘之上,降雨的增多把乾旱的凹地變為湖泊。非洲北部大約900萬平方公裡的地區成為綠洲,成群的河馬、羚羊、大象和歐洲野牛等動物被茁壯的草叢和灌木吸引而來,大快朵頤。
  • 沙漠中為什麼會有綠洲?沙漠綠洲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沙漠的色調並非一成不變,它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顏色。像在澳大利亞的辛普森沙漠有一片廣闊的紅色沙漠,景色十分美麗;在美國南部的路索盆地地分布著白色的沙漠,是一片銀色世界;中亞的卡拉庫沙漠是黑色的;美國的亞利桑那沙漠更奇妙,擁有紅、黃、紫、藍、白等多種顏色,真可謂是五彩繽紛,在陽光的照耀下,空中也會折射會絢麗的色彩。
  • 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現在怎麼樣了?我們應該看看
    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現在怎麼樣了?我們應該看看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中國地大物博,有著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卻有13%的面積被沙漠覆蓋,我國的沙漠總面積佔到了128萬平方公裡,這種世界上最惡劣的環境之一,我國人民也在一直想辦法治理,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今卻出現這些東西,我們不該反思嗎?
  • 為什麼埃及人不把尼羅河水引入沙漠造地,讓沙漠變綠洲?
    就尼羅河那點水量,引入蒸發旺盛的沙漠裡馬上就會蒸發掉,在地表留下一層鹽,不但滋養不出綠洲,反而會加重土地鹽鹼化。把珍貴的河水引入沙漠裡「曬鹽」,簡直是天大的浪費。綠洲是靠源源不斷的水源滋養出來的,水源補給主要是地下水和冰雪融水。撒哈拉沙漠和阿拉伯半島緯度低,裡面的綠洲主要是靠地下水補給。
  • 中國最「沒用」沙漠:60年把600萬畝沙漠變綠洲,沙漠要消失!
    旅遊需要「佛系」,千萬不要刻意計算你去了哪裡,看了什麼,花費多少,而是要放下腳步享受大自然的風情萬種,品味人生百態,從而真正體驗到什麼是旅遊。隨著遊客人數的增加,遊客不僅已經去了慣例的觀光地欣賞,也有人去沙漠等地探尋自然的妙趣,我們國家是世界上沙漠最多的國家之一,與此同時,我們國家也正為土地沙漠化而煩惱。
  • 一分鐘看庫布齊沙漠如何變綠洲
    「十年種地九年空,家家戶戶逃外村」這句順口溜曾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的真實寫照。如今達拉特旗所包含的沙漠面積435萬畝縮減到了327萬畝,有將近25%的沙漠得到了治理和綠化,變成「人進沙退」的綠洲。
  • 五個月,美國盛世變地獄;七十年,中國沙漠變綠洲
    在這種混亂局面中,美國政府宣布的經濟重啟計劃已經進行了一個月,然而美國的經濟復甦仍一片混沌,美國過去10年經濟增長中誕生的就業崗位,在這場疫情中已經全部消失,並且零售業破產潮在持續...2019年美國航天航空局公布了一張全球變綠衛星圖,過去20年來,地球表面總共新增超過300萬平方公裡的植被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塊亞馬遜雨林,而這個讓NASA為之點讚的奇蹟,而這些新增面積其中就有25%來自中國。而這個讓沙漠變成綠洲的奇蹟背後,是中國人70年來持續不斷的抗爭過程,是中國人愛惜家園,全力改造生存環境的過程。
  • ...生態文明思想先進事跡|子承父業40年堅守 誓把「黃龍」變綠洲
    子承父業40年堅守誓把「黃龍」變綠洲從上世紀初開始,騰格里沙漠南緣的甘肅省古浪縣八步沙的沙丘每年以7.5米的速度向南移動,總面積達4萬多畝。要麼,眼睜睜看著沙漠吞家園、食農田;要麼,植樹治沙,迎著暴躁的黃沙闖出一條生路來!怎麼辦?
  •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隨著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人們經常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綠化沙漠,如何科學又經濟的大範圍防沙治沙的方法,一直是最關心的問題。
  • 40年一遇的大雪降臨吐魯番,「新疆鄯善」沙漠變「雪海」,別樣美
    1月14日晚至15日,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迎來2020年首場降雪。據鄯善縣氣象局公布消息,此次最大降雪量達9.8毫米,雪深10釐米,是該縣40多年來最大降雪量。緊鄰鄯善縣的庫木塔格沙漠一片雪白,降雪覆蓋在沙浪上,猶如一片「雪海」。1月14日晚至15日,乾旱少雨的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迎來2020年首場降雪。
  • 西北有個地方,與陝西甘肅交界,一半綠洲一半沙漠,被稱塞上江南
    芒果旅行日記:西北有個非常低調的地方,與陝西內蒙甘肅交界,一半沙漠一半綠洲,被稱為「塞上江南」。這裡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地理位置非常顯要,處於中國雄雞版圖「心臟」的位置,是中原文明和西北少數民族交叉的十字路口。
  • 中國花費30年將沙漠「變」綠洲,如今卻被「毀了」,治沙人:心寒
    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960萬平方公裡,這也是眾所周知的,然而,在中國,沙漠佔地70萬平方公裡,中國花了30年的時間把沙漠「變成」綠洲,現在卻被他們「破壞」了!首先,中國仍然非常重視沙漠環境問題,為了保護人們的生產和生活,解決中國的沙漠環境問題,中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對沙漠進行治理。其次,經過近30年的努力,一些沙漠已經逐漸變成了綠洲,但隨著旅遊業的不斷發展,這裡也成為了著名的旅遊景點,很多遊客對沙漠變成綠洲也很好奇,紛紛來這裡旅遊。
  • 居然有人「質疑」沙漠變綠洲?沙漠:到底要我怎樣?
    居然有人「質疑」沙漠變綠洲?沙漠:到底要我怎樣?在大多數人們的印象中,沙漠變綠洲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它不僅可以改善周邊人們的生活環境,還可以擴大出一片新的領土地域,用於建造房屋或做其他的旅遊用途,就在大家都在提倡綠紗漠變綠洲的時候,卻有人提出了不一樣的說法,說將沙漠變為綠洲,很有可能會引起地球上未知的氣候改變。
  • 當4種模式讓沙漠變綠洲時!中國怎麼做,世界怎麼看?
    所以這用到世界的沙漠治理時,中國的優勢瞬間便得到了發揚光大。先說說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恢復綠色,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曾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018年10月9日報導稱,進入21世紀,中國正以年均5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植樹造林。
  • 我和我的家鄉,沙漠變綠洲
    毛烏素沙漠在蒙古語中意為「壞水」,一般來說將鄂爾多斯高原東南部和陝北長城沿線統稱為「毛烏素沙地」。這裡是中國的四大沙地之一,總面積約為4.22萬平方公裡,滿天飛沙,大漠蒼茫,曾使得榆林被迫三遷。1959年以來,人們大力興建防風林帶,引水拉沙,引洪淤地,開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