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4種模式讓沙漠變綠洲時!中國怎麼做,世界怎麼看?

2020-12-21 一個人的浩瀚

寫一篇中國治沙的文:

以中國文化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基督教文明以代表的西方文化區別有很多,但區別最多的是,我們的文化擁有更多的反抗特徵。

比如以基督教文明為代表的文化描述人類抗擊自然災害時,總是充滿了求助的色彩,而東方文明則充滿了自我救贖。

比如同樣是大水災,西方人的說法是發明諾亞方舟,只保護生物界的一小點精英,東方的說法就是女媧補天、大禹治水、一開始就將文化植入黎民蒼生的概念。

再比如古代城池的建設,西方的城堡一般建於懸崖峭壁,它的作用也是保護一小片貴族精英,而中國的城池則保護著一方百姓,而不是以一小撮精英。

所以這用到世界的沙漠治理時,中國的優勢瞬間便得到了發揚光大。

先說說外國人怎麼看中國恢復綠色,聯合國治理荒漠化組織總幹事曾這樣評價:毛烏素沙漠治理實踐,做出了讓世界向中國致敬的事情。西班牙《國家報》網站2018年10月9日報導稱,進入21世紀,中國正以年均5萬平方公裡的速度植樹造林。

那麼聽到沙漠這個你會想到什麼?炎熱?乾旱?還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壯麗景色?其實這些都只是沙漠的其中一個特性,但歸根結底沙漠還是一個嚴重的環境問題。

在世界範圍內,沙漠治理都是一個非常大的環境治理難題,非洲國家之所以貧窮,就是因為沙漠擴散導致環境惡化,環境惡化再導致人們貧窮,人們貧窮再導致向自然索取無度,索取無度就重新導致環境惡化,自此,沙漠化和荒漠化,就成了個死結,套在了人們的脖子上,不能自拔。

中國沙漠化荒漠化治理一開始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事。當新中國準備治理沙漠時,4種治沙模式就被提取總結了出來。

第1種模式,榆林模式。榆林地區地處毛烏素沙地南緣、沙化面積達2.44萬平方公裡,有6座縣城陷於重重沙漠之中,412個村莊受風沙的侵襲壓埋,100年間,吞沒農田、牧場200萬畝。

他們針對以風力作用為主的沙質荒漠化土地,建立了以「帶、片、網」相結合的防風沙體系,使年沙塵日由50年代的70多天減少到現在的20多天。現在可是人進沙退、林茂糧豐的「塞上江南」景象了。這種模式適用於半乾旱地區荒漠化治理。第種模式,赤峰模式。赤峰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由於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歷史上水草豐美的大草原荒漠化土地達7萬平方公裡,佔總土地面積的77%,251萬公頃草場退化,全市70%的人口、12個旗(縣)的148個鄉鎮受荒漠化危害。

後採取固沙造林育草技術、沙地襯膜水稻栽培技術和「小生物經濟圈」整治技術進行治理,全市森林覆蓋率從建國初期不足5%,提高到21.2%,區域性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適用於亞溼潤乾旱區荒漠化地區推廣。第3種模式是臨澤模式。臨澤縣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兩岸,由於過度樵採、放牧,植被遭嚴重破壞,沙化嚴重,原來的綠洲向南退縮了近500米。後來,採取以綠洲為中心形成了自邊緣到外圍的「阻、固、封」相結合的防護體系,使流沙面積從54.6%減少到9.4%。適用於乾旱地帶沙質荒漠化危害的綠洲地區推廣。

第四種模式是和田模式。和田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邊緣,以綠洲為中心建立防護體系,興修水利,節水灌溉並採取固定流動沙丘的辦法,治沙效果明顯。被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授予「全球環境500佳」稱號。適用於極端乾旱區綠洲土地荒漠化防治。這幾種模式其實再2007年就總結成立,那麼過了12年之後,我們就來看看成績。

先說說一個沙漠,這叫毛烏素沙漠,可能有很多人都沒聽說過,可這片沙漠可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

它的形成距今不過只有一千多年。在一千多年以前,這裡還是一座美麗的城市。可一場又一場戰爭,所以草原就被破壞了,再加上後來缺少治理,所以久而久之就變成了荒漠,一直存在於這裡的榆林市也因此被人們稱為沙漠之城。

在國家治理這片沙漠之前,這片沙漠一直呈現出一個擴大的趨勢,榆林市的居民,還因此進行了3次南遷。

儘管這樣,在這裡生活的居民還是深受沙漠的侵擾,生活上有諸多不變。大家都知道,沙漠中最多的是什麼?就是沙子。所以這裡常年都有著漫天黃沙,所以家家戶戶那是常年都不開窗,因為一旦打開窗戶,就會有沙子進來。

六十年前,國家開始對這片沙漠進行治理。人們在這裡種樹,種草,現在六十年過去了。這裡的人們的生活有了極大地改善,再也不用整天關著窗戶生活了,曾經荒涼的沙漠現在望去,再次煥發出一片生機盎然。這可喜的改變離不開一個個偉大的植樹英雄們。

我的一個同學童年時就親眼見證了毛烏素的昨天。

現在需要1個多小時的路程小時候需要將近一天,走著走著天就黑了,當時還有些民間奇談,因為老有人被困。騎摩託車就更酸爽了,路過沙丘人經常飛出去。感覺整個氣候有質的變化,這中間努力的人太多了。

但是現在,更有當地人給大家講述了親身經歷的變化:當小學畢業前春天是黃色的,後來越大,春天越有春天的模樣。

現在的毛烏素沙漠,也僅僅只剩烏蘭木倫沙山,沒有完成進一步的治理了。據相關信息透露,它很有可能會被列入擁有獨特標誌的沙漠公園。

當4種模式讓沙漠變綠洲時!中國怎麼做,世界怎麼看?

其實這就是答案,那就是,中國自己要做自己的,世界怎麼看,如果世界是友好的看,就和他們一起做,如果有些帶著有色眼鏡一直這樣看,那就讓他這樣看好了。因為他看到的一切,會慢慢都會變成綠色。

相關焦點

  • 全球唯一沙漠變綠洲的地方,中國再獲世界之最,遊客都嘆為觀止
    估計大家會想到漫天黃沙、塔克拉瑪幹、生活禁區、駝鈴、胡楊等,我想告訴你,沙漠裡除了黃沙,其實還有「綠林」,也許很多人會想到那種小片的綠洲,但是今天說的不僅僅是一個小綠洲,而是一個幾乎覆蓋了整個沙漠的真正的「森林」,今天要說的是全球唯一沙漠變綠洲的地方,中國再獲世界之最,遊客都嘆為觀止。
  • 中國「擊敗」的一個沙漠,80%變綠洲,還整出160萬畝農田
    沙漠對於很多人來說都是一個非常陌生的地方,這裡被譽之為「生命的禁區」,不論是動植物還是人類都難以生存下去。但也是一個非常熟悉的地方,因為即便相隔百裡也能感受到沙漠帶來的眾多災難,比如沙塵暴侵襲城市、霧霾天氣籠罩大地。即便沒有去過也如雷貫耳,以至這樣的地方更加令人畏懼。中國是世界上受沙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很多地區都被沙漠佔據,令沙進人退的節奏飛速加快。
  • 中國即將被「消滅」的一個沙漠,現在成一片綠洲,種上很多土豆
    中國即將被「消滅」的一個沙漠,現在成一片綠洲,種上很多土豆說起沙漠呢,我們第1個想法就是這裡寸草不生,遍地黃沙,而且沙塵暴不斷。並且在沙漠裡也沒有水源,不過種了一些什麼,在我們現在來說很多地方都成為了經典,很多人在空閒時候就想去這些沙漠裡看一看,那麼有一個沙漠就即將被消滅了,現在卻成了一片綠洲,遍地都是土豆,如果你有機會可以去當地看一下。這沙漠在中國,它的名字叫毛烏素沙漠,地方在陝西榆林市長城一線以北。「毛烏素」在蒙古語言裡面的意思是「壞水」,也就是不生長植物的地方。
  • 【地理拓展】中國沙漠變綠洲是奇蹟,為啥中東沙漠變綠洲就有問題?
    高考地理備考專家資料庫 中國曾經有八大沙漠,但現在,只有七大沙漠了......沙漠變綠洲的奇蹟在河套平原上演了! 庫布齊沙漠位於河套平原黃河「幾」字灣的黃河南岸,也是距離我國首都北京最近的一大沙漠地區,如同一條黃龍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橫跨內蒙古三旗。
  • 埃及為何不把世界第一長河尼羅河水引入沙漠,讓沙漠變綠洲?
    既然尼羅河是埃及唯一的水源,又是世界上最長的河流,那麼,埃及人為什麼不把尼羅河水引入沙漠造地,讓沙漠變成綠洲,拓展生存空間呢?前文中有提到,埃及有將近96%的國土面積都是沙漠,其餘4%的國土面積都是靠尼羅河灌溉,才能夠讓埃及人繼續生存下去。而且,尼羅河雖然是世界第一長河,但是它卻遠算不上水量豐富的河流,由於尼羅河途經的流域大多是乾旱缺水的地區,因此,尼羅河水量並不充沛,水資源也遠沒達到可以揮霍的地步。
  • 中國最「沒用」沙漠:60年把600萬畝沙漠變綠洲,沙漠要消失!
    「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旅遊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必須品,成為了一種生活態度。旅遊需要「佛系」,千萬不要刻意計算你去了哪裡,看了什麼,花費多少,而是要放下腳步享受大自然的風情萬種,品味人生百態,從而真正體驗到什麼是旅遊。
  • 中國用30年將沙漠「變」綠洲,現在被他們「毀了」,治沙人:心痛
    中國是一個土地遼闊的大國,有著960萬平方公理,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出名的,而且中國的旅遊資源也是非常豐富.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旅遊業的不斷發展,也吸引了許多外國人來到中國旅遊,在中國不僅有山川河流,還有美麗的江南風光,最主要的就是還有一望無際的沙漠,當然也給人們帶來了一些美好體驗,豐富了中國的旅遊文化
  • 我和我的家鄉,沙漠變綠洲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中,《回鄉之路》片段講到了毛烏素沙漠的治理和變化。電影中的角色再次回到家鄉時,已沒有了童年記憶裡的黃沙漫天,治沙人不懈的求索和默默的堅守使得毛烏素改天換地。電影的故事背景真實存在,也使得電影在拍攝沙漠場景時還不得不使用了特效。
  • 塔克拉瑪幹沙漠種海水稻,這波神操作真能把沙漠變綠洲嗎?
    ----------正 文 開 始---------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新疆南疆的塔裡木盆地中心,是中國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同時亦是世界第二大流動沙漠。整個沙漠東西長約1000公裡,南北寬約400公裡,面積達33萬平方公裡。
  • 中國第一片將被消滅的沙漠:面積比海南島大,80%沙漠變綠洲
    中國第一片將被消滅的沙漠:面積比海南島大,80%沙漠變綠洲沙漠風光無限好,每當到了黃昏,眼前的沙漠呈現一派金色,無數道沙石湧起的皺褶如凝固的浪濤,一直延伸到遠方金色的地平線,景象是那麼的優美。在廣闊無垠的沙漠中,人們都認為擁有許多值得去探險的地方,隨著旅遊業的興起,沙漠的自然風光吸引了不少旅行愛好者的前來享受。但與此同時,人們在享受的同時,我們的地球母親是飽受著折磨,沙漠沙化其實就在毀滅著人類社會中。提起沙漠,不得不想起人們一直在不合理的開墾荒地,肆意的放牧,無盡的浪費水資源,導致荒漠化,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 五個月,美國盛世變地獄;七十年,中國沙漠變綠洲
    作為疫中,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中,中國一開始的應對略顯慌亂,但是很快我們穩住陣腳,從國家到地方,從城市到鄉村,逐級把控,把病毒層層封鎖,阻止擴散。在短短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中國便將疫情牢牢壓制在可控範圍之內。並且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通報中國的狀況,積極主動幫助世界各國了解病毒危害,便於他們做好防控。
  • 衛星掃過中國的一片沙漠——庫布其沙漠變綠洲的奇蹟令世界點讚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2月24日訊  從新中國的成立到現在也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變化卻是天翻地覆。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奔小康,從脫貧攻堅到大規模綠化佔國土近四分之一的荒漠,中國的發展速度全世界都看在眼裡。美國衛星掃過中國上空傳回的一張照片,讓聯合國專家都大為震驚。
  •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沙米」助力沙漠變綠洲 屬於中國人的綠色奇蹟        隨著對生態環境的日益關注,人們經常嘗試各種各樣的方法來綠化沙漠,如何科學又經濟的大範圍防沙治沙的方法,一直是最關心的問題。
  • 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現在怎麼樣了?我們應該看看
    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現在怎麼樣了?我們應該看看網羅天下趣事,縱觀八方奇聞,中國地大物博,有著960多萬平方公裡的土地,但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卻有13%的面積被沙漠覆蓋,我國的沙漠總面積佔到了128萬平方公裡,這種世界上最惡劣的環境之一,我國人民也在一直想辦法治理,中國30年用汗水換沙漠變綠洲,今卻出現這些東西,我們不該反思嗎?
  • 中國治沙「包工頭」,每天工資20元,21年把2萬沙漠變綠洲!
    中國的沙漠面積是世界上最多的一個國家,而我國在防沙漠化這條路上也從未放棄,雖然知道這條路非常的艱辛,但是為了大家的生活能夠不被黃沙困擾,不用抬頭看到的都是一望無際的黃沙,即使再困難,也要堅持下去。如果現在讓你們去沙漠中生存,我相信90%以上的人都會選擇退縮,沙漠這麼艱苦的環境,沒有人願意去吃苦。但是也有這麼一群人,他們願意去奉獻自己,為我們提供一片綠洲。張喜旺就是今天小編要為大家介紹的主人公,21年前,張喜旺為了每天20元的工資,拉上一群老鄉義無反顧的到庫布齊沙漠裡種樹,成為這片沙漠的治沙「包工頭」!
  • 一分鐘看庫布齊沙漠如何變綠洲
    「十年種地九年空,家家戶戶逃外村」這句順口溜曾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庫布齊沙漠的真實寫照。如今達拉特旗所包含的沙漠面積435萬畝縮減到了327萬畝,有將近25%的沙漠得到了治理和綠化,變成「人進沙退」的綠洲。
  • 直擊中國第七大沙漠,用30年沙漠變綠洲,中國人創造的奇蹟!
    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壓力的變大,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旅遊,一次旅遊能讓自己放鬆心情,釋放壓力,但是隨著喜愛旅遊的人的增多,各個旅遊景點可能都是人山人海,所以很多人把目光投向了那些不同尋常的地方,比如沙漠,今天介紹的就是這樣的一個沙漠,它叫庫布齊沙漠。
  • 滕飛 夢圓沙漠「綠洲」
    其實,當你問出這個問題時,也許已經知道答案。但滕飛從朋友口中聽說這件事情時,敏銳的商業嗅覺讓他並沒有急於否定,而是親自來到沙漠,尋找綠色的生機、麥田的希望。  沙漠種水稻,並非新鮮事,但卻鮮有人能夠做成。20世紀90年代,曾有一批農業專家和教授研究出在沙漠種植的保水保肥的土地覆膜技術,並聯合當地政府一同推廣。然而,那時農戶經濟收入少。
  •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
    中國此沙漠80%變綠洲,卻迎來一群「破壞者」,讓治沙人很氣憤,對很多小夥伴來說,大部分景點我都已經看過了, 我們國家有很多種類的景點,小夥伴們的移動頻率這麼高,很多已經看過了, 所以,很多小夥伴們想去看在小夥伴們的生活中不太常見的沙漠探險等。
  • 4000畝沙漠變綠洲!重慶教授或突破中國生態難題!
    實際上,這裡是中國八大沙漠之一——烏蘭布和沙漠。這片沙漠之所以變成了綠意盎然的綠洲,靠的是重慶交通大學教授易志堅研究團隊的不懈努力。我國西部地區有著廣泛的沙漠地形,內蒙古阿拉善烏蘭布和等沙漠是中東部沙塵暴的風沙源頭,也是黃河泥沙的主要來源。因此,從上個世紀開始,改善沙漠環境,恢復生態條件是許多人的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