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那麼大,我想去看看。帶你去一個你曾經去過或者沒去過的地方。
帶你走進瀋陽故宮
提到「故宮」,多數人想到的是北京故宮(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實舊王朝遺留下來的宮殿,都可以稱「故宮」,今天要遊的是瀋陽故宮。
當明王朝走向衰弱時,發祥於中國東北長白山的建州女真人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經過36年的徵撫,完成了女真的統一大業。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永陵鎮老城村)建立了大金國(史稱後金)。
多次大捷,國勢日盛,大金都城也幾經遷徙。1621年大金進佔遼瀋地區,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由遼陽遷都至瀋陽並在城內啟建宮殿。在瀋陽舊城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
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八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大內宮闕,將女真改稱滿洲。1636年皇太極在瀋陽皇宮中正式登基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盛京皇宮。
1644年明朝滅亡,6歲的小皇帝福臨(順治帝)從此離開瀋陽的皇宮,住進了北京紫禁城,清政權遷都北京,盛京皇宮從此成為「陪都宮殿」、「留都宮殿」。
作為「龍興重地」的盛京皇宮,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至乾隆四十八年(1783)基本建成,歷時158年。
乾隆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1671-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祭祖均駐蹕故宮。不僅如此,乾隆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盛京皇宮成為當時與北京紫禁城、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1981年,正式定名為瀋陽故宮博物院。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6萬多平方米,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和中原文化的北京故宮不同,瀋陽故宮以滿族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生活習俗為特點,具有鮮明的滿族和東北地域特色。宮殿建築兼收並蓄蒙、藏、漢等民族的建築結構和裝飾方法,自成體系。
瀋陽故宮按照建造先後和建築布局,分為東、中、西三路
東路:大政殿與十王亭
大政殿,努爾哈赤遷都瀋陽時期所建,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諸王和大臣議政之處。
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漢式大殿從未有亭式結構。殿頂寶瓶、相輪、火焰寶珠借鑑了佛塔塔剎(俗稱塔尖)的藝術特色。
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帶有神聖的宗教色彩。滿族早期大政殿還具有召集眾人舉行某項儀式或宣布某項需要周知的事情,成為當時國家舉行重大慶典的場所。
大政殿共有內外兩圈三十二根紅柱,最引人注目的是南側殿門外兩柱上的金龍。
十王亭,在大政殿前左右兩側,各排列著五座方亭,俗稱「十王亭」或「八旗亭」。東側由北向南依次是左翼王亭,鑲黃、正白、鑲白、正藍旗亭,西側則相應為右翼王亭,正黃、正紅、鑲紅、鑲藍旗亭。
「八旗」是軍事、生產、行政、司法等合一的組織。十王亭是八旗官員處理本旗行政、民事、訴訟等事務的辦公場所。入關前的清(後金)國家就是由八旗構成的,國家的重要決策,都是經過八旗貝勒(旗主)、大臣參與討論制定的,皇帝對全國的統治是通過八旗實現。
大政殿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中路:大內宮闕
中路是瀋陽故宮建築群的主體,即皇帝日常上朝和居住的地方,清代稱「大內宮闕」。由入關前皇太極時大清門、崇政殿、清寧宮為主體的皇宮,兩側為乾陵時所建行宮、太廟等。
文德坊、武功坊雖建於清朝入關之前,按照大臣上朝排班相同的「文東武西」位置,矗立在大清宮門兩側。
大清門在兩牌坊之間南側,建於清太宗天聰初年(1626)。五開間,看上去顯得簡陋。
崇政殿
進入大清門沿御路北行,正面就是盛京皇宮正殿—崇政殿,俗稱「金鑾殿」。在中國古代宮廷中,一般稱皇帝處理政務,接見外國使臣,舉行國家典禮的建築為「殿」,而稱帝後居住的建築為「宮」。
與大政殿不同,崇政殿做為皇宮的正殿,它是皇帝日常臨朝理政之處,而大政殿則是舉行較大規模的重要集會時的「大殿」,在一般情況下很少使用。
崇政殿室內的寶座、屏風等陳設,並非清太宗時期的原貌,而是乾隆十二年(1747)根據乾隆的旨意重新設計製做的。
鳳凰樓
於1627-1635年建成,是當時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是清代瀋陽城內最高建築。在皇太極時期,鳳凰樓也是皇帝后妃們夏日觀景納涼和讀書之處。「紫氣東來」金漆匾是乾隆保留下來的御筆,高懸於鳳凰樓上近300年。
清寧宮
崇政殿後高臺上的內廷,實際上也就是清太宗時期皇帝的「家」。在這個區域裡,正面居中的是中宮清寧宮,即皇太極和皇后哲哲居住之處,是整個宮殿的核心,兩側是六座配宮。
清寧宮建在3.8米的高臺上,高於崇政殿,宮高殿低,不同於北京故宮。按照滿族人過去在山區居住的習俗,部落裡酋長的住宅都是建在寨子裡最高的地方,既便於守衛,又利於觀察瞭望。
「口袋房、萬字炕、煙囪建在地面上」。清寧宮五間房的屋門不是開在正中一間,而是開在東側第二間,加上室內西側四間不設間壁牆,就像從一端開口的口袋。這種格局來源於滿族早期只設一個出入口的「地窨子」式住宅,也與過去滿族一家幾代同往一室,為增大室內空間,也便於舉行祭祀、宴會等活動有關。「口袋房」,也稱「筒子房」。
「萬字炕」也稱「蔓枝炕」、「彎子炕」、「轉圈炕」,是長期生活在東北地區少數民族適應當地冬季嚴寒氣候的創造。滿族民間有正房內「以南為大」(供長輩居住)、以西為尊」的說法。正房內搭設南、西、北三面轉角相連的火炕,其中南北兩面炕較寬,供人起居坐臥,俗稱「對面炕」。西炕較窄,一般不住人,供擺放祭器等物品,既不可隨意坐臥,也不能亂放雜物。連接火炕煙道的煙囪建在房後西側,從地面起建不像漢族住宅那樣建在屋頂。
清寧宮還有一項十分重要的職能,就是其西側四間也做為宮內舉行薩滿祭祀的場所,因此也稱之為「神堂」。
清寧宮室內東側第二間室搭設燒炕和祭祀時煮肉用的鍋灶。
內廷宮區,除中宮清寧宮外,還有6座配宮。其中4座位於清寧宮前東、西兩側,分別是皇太極四位皇妃的寢宮,四配宮在建築樣式和裝飾等級上都是相同的,但其主人的還是有地位差別的。東高於西、北高於南。寢宮內外屋都設有貫通兩間的「萬字炕」。一般情況下皇帝和皇后一起住清寧宮,如皇帝需要與某個妃子同住,則到那個妃子的寢宮中。
關雎宮居四配宮之首,僅次於中宮清寧宮,為皇太極宸妃的寢宮。
麟趾宮
亦稱西宮,清太宗皇太極貴妃的寢宮。
永福宮
俗稱「次西宮」,是皇太極莊妃(輔佐太宗、世祖、聖祖三朝,諡孝莊文皇后)的寢宮,1638年福臨(順治皇帝)出生在這裡。
滿族室內的房梁上常懸有悠車,又稱搖車、吊車。嬰兒放在悠車裡,即所謂的「養活孩子吊起來」。
清寧宮庭院內西南正對宮門的地方,有一根安放在石頭底座上的紅漆木竿,頂端套一錫碗,這就是過去滿族院落中常見的「索羅竿」。「索羅竿」是祭天時的崇拜物,民間稱「祭竿子」、「立竿大祭」,俗稱「神竿」。祭祀時在杆頂錫鬥內放碎米、雜肉等餵「神鵲」(烏鴉),以示答謝天神之意。
西路:嘉蔭堂和文溯閣
西路建於公元1781-1783年,主要包括皇帝東巡駐蹕盛京行宮時舉行宴會和賞戲的戲臺和嘉蔭堂、文溯閣兩個建築組群,是極富獨特文化氣息與休閒韻味的建築單元組合。
戲臺
為清帝東巡時賞戲而建,兩側長廊是王公大臣陪皇帝看戲之處。
文淵閣
文淵閣是存放《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建築形式仿寧波天一閣,外觀兩層,閣內三層。「文淵」,乾隆取周詩「溯澗求本」之意,以符合瀋陽為清朝「發祥之地」的地位,表達自己「不忘祖宗創業之艱,示子孫守文之模」的用心。
文溯閣殿頂不用黃琉璃瓦而是黑琉璃瓦鑲綠邊,廊柱用綠色而不是紅色,簷下的彩畫也不用龍鳳等圖案,而是「如意書卷」、「白
馬獻書」等以書籍為主要的表現內容,並採用藍綠為主的色調。龍、金、紅為陽為火,黑、綠、藍為陰為水為木,意念上「天一生水」是為了防止火災,都是象徵意義。
瀋陽故宮院落建築很多,得慢慢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