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簡單的公式 1+1=2 背後的故事—偉大的數學公式巡禮之一

2020-12-21 遇見數學

稍有數學閱歷的人都有這樣的直覺,凡是『簡潔』的公式都會給人以美感。而 1+1=2,這是所有公式中最簡單明了的一個了,我們只有把它的發明歸功於上帝。

我們為什麼信賴算術

1加1等於2,這或許是所有公式中最基本的一個。簡單明了、亙古不變、毋庸置疑……但究竟是誰第一個寫下了這一公式?它與其他的算術公式來自何方?我們如何知道它們是正確的?這些問題的答案遠非一目了然。

令人驚訝的一點是,古代數學中有關加法討論的證據不多。人們發現的巴比倫陶土書板和埃及紙莎草文獻中充斥著乘法與除法表,但卻沒有加法表,也沒有「1+1=2」。看上去,加法是太明顯的事實,用不著什麼解釋,而乘法和除法的情況則不同。

原因之一或許是在許多文化中使用較為簡單的計數系統。例如,在埃及,人們把一個像324這樣的數字寫成三個「一百」的符號、兩個「十」的符號和四個「一」的符號。要把兩個數字相加,人們就把它們所有的符號放置在一起,必要時把十個「一」換成一個「十」,以此類推。這跟我們現在不時地把零錢放到一起,然後用較大面額的紙幣置換較小面額的錢幣非常相似。誰也不需要記住1+1=2,因為 | 和 | 的和顯然就是|| 。

對此的一個簡單的解釋是:在數軸上,2是1右面的下一個數字。然而,自20世紀早期以降,邏輯學家們更願意通過集合論定義自然數。於是這一公式的大體意思就是:任何兩個不相交的只有一個元素的集合的併集是一個有兩個元素的集合。

在古代中國,算術計算是在算盤的某種前身—「計算板」上進行的,其中用小棒為個、十、百等數位計數。同樣,加法就是直接把恰當數目的小棒合併到一起,必要時進位到下一欄。沒什麼需要記憶的。然而乘法表(九九表)就是另一碼事了。這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因為乘法 8×9=72 要比把 9 個 8 加起來快。

上圖為約前2000年—前1600年的一塊寫有楔形文字手稿的陶土書板敘述了一個代數問題

另外一個觀念上極其重要的差別是,沒有任何一種古代文化,無論是巴比倫文化、埃及文化、中國文化或者任何其他文化有著與我們今天的現代概念完全一樣的「等式」概念。人們用一般的詞語寫成的完整句子或者一些步驟來表達數學上的想法。因此,認為某種文化「了解」某個等式或者另一種文化不了解這一等式,這種說法不大靠得住。現代形式的等式是在一段一千多年的時期中逐步產生的。

在公元250年前後,亞歷山大港的丟番圖開始使用一個字母的縮寫(或以數學歷史學家的語言說,即「縮略」標記法),來代替經常使用的詞如「和」「積」等等。用x與y這樣的字母來代表未知數量的想法很久以後才出現在歐洲,大約時間為16世紀後期。而等號這個今天實際上每個等式中都有的成分則直到1557年才第一次出場亮相。在羅伯特·雷科德所著《礪智石》一書中,作者雄辯地解釋道:「而且,為了避免對『等於』這個詞的乏味重複,我建議,可以像我在工作中經常做的那樣,用兩條等長的平行孿生短線代替之,其形如====;因為這是比任何其他事物都更相等的東西。」(雷科德的原文用古體英語,其中「Gemowe」的意思是「孿生」。注意,雷科德的等號比我們今天用的長得多。)

雷科德於1557年出版的《礪智石》一書中 ,首次採用現今通用之等號「=」,因此這符號亦稱為雷科德符號

所以,儘管數學家幾千年來都心照不宣地知道1+1=2,但直到16世紀的某一天為止,這一等式或許並沒有寫成我們今天的形式。而且直到19世紀之前,數學家們都一直沒有探究過我們相信這一等式的原因。

在整個19世紀中,數學家開始認識到,他們的前輩過分經常地依賴於一些隱藏的假定,而這些假定並不總是可以很容易地證明為真的(而且有時候是錯誤的)。打破古代數學堅冰的第一道裂縫出現於19世紀初葉,即非歐幾何的發現。我們將在本書後面的一章中更詳細地討論這一問題。如果連偉大的歐幾裡得做出的假定都並非無懈可擊,那麼數學中還有哪些部分能夠令人安之若素呢?

19世紀晚期,更具哲學傾向的數學家如利奧波德·克羅內克、朱塞佩·皮亞諾、大衛·希爾伯特和伯特蘭·羅素等,開始非常認真仔細地檢查數學的基礎。他們在考慮:哪些東西是我們真正能夠確信無疑地知道的。我們是否能夠為數學找到一套基本假定,並可以證明它們是自洽的呢?

上圖為打開算術之門的鑰匙:傑姆什德·阿爾卡什(1390—1450)的一份阿拉伯文手稿

德國數學家克羅內克認為,自然數1,2,3,……是上帝的恩賜。因此不言自明,像等式1+1=2這類算術定律是可靠的。但大部分邏輯學家反對他的觀點,他們認為集合這一概念比整數更為基本。「1+1=2」這一陳述到底意味著什麼?從根本上說,這意味著,當含有一個元素的集合與同樣含有一個元素的集合合併時,所得到的併集總是含有兩個元素。但要讓這種說法說得通,我們就需要回答一連串新問題,例如集合的意義是什麼、有關集合我們知道些什麼、為什麼我們會知道這些,等等。

1910年,數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德與哲學家伯特蘭·羅素共同發表了一部題為《數學原理》的三卷本巨著。該書篇幅浩大、立論深奧,很可能是試圖重鑄算術,將之歸為集合理論的一個分支。人們自然不會把這部書拿給一個八歲大的孩子看,以此向他解釋1+1=2的緣由。在第一卷洋洋362頁之後,懷特海德和羅素終於得到了一個命題,他們說:「當算術加法得到了定義,隨之便可以得出1+1=2的結論。」注意,他們其實還沒有解釋什麼是加法。直到第二卷,他們才有空考慮這一問題。定理「1+1=2」真正出現在第二卷的86頁。他們以幽默的筆觸在那裡輕描淡寫地寫道:「上述命題偶爾會有用處。"

數學家阿爾弗雷德·諾斯·懷特海德與哲學家伯特蘭·羅素

本書不擬在此嘲笑懷特海德和羅素,因為在與集合論中出人意料的困難做鬥爭的人們中,他們屬於兩位先驅者。例如,羅素發現,對集合的某些操作是不允許的,其中包括不可能定義一個「所有集合的集合」,因為這一概念會導致自相矛盾。這是在數學中從來都不允許的事情:某一陳述永遠不會同時正確又同時錯誤。

但這卻導致了另外一個問題。羅素和懷特海德小心地避免了「所有集合的集合」可以導致的自相矛盾,但我們能不能完全肯定,他們的公理就不會把我們引向其他尚未發現的自相矛盾呢?1931年,這一問題的答案以令人驚訝的方式出現。當時奧地利邏輯學家庫爾特·哥德爾8發表了一篇題為《試論<數學原理>中的形式上不可判定的陳述及相關系統》的論文,直指懷特海德和羅素著作之非。哥德爾證明,永遠無法證明任何足以推導算術規則的集合論規則是自洽的。換言之,總有可能在某一天,某人將就 1+1=3提出一項完全有理有據的證明。不僅如此,這項可能性永遠都會存在;只要我們把我們的算術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上,就永遠無法絕對保證我們使用的算術是自洽的。

其實,數學家們並沒有因為算術有自相矛盾的可能性而寢食難安。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大部分數學家強烈地感覺到,數字,以及我們研究的大量其他數學創造物,都代表了超越了人類思維的客觀現實。如果是這樣,出現能夠證明1+1既等於2又等於3這類矛盾陳述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邏輯學家們將之稱為「柏拉圖主義者」的觀點。

「典型的數學家在工作日裡是柏拉圖主義者,而在星期天是形式主義者。」菲利普·戴維斯9和魯本·赫斯10在他們1981年出版的《數學經驗》一書中這樣寫道。換言之,當我們必須做出正式陳述時,我們將不得不承認,我們無法斷言數學中不存在矛盾;但我們不會因此而中斷我們的數學工作。

應該補充的一點可能是,那些不是數學家的科學家在一周的每一天中都是柏拉圖主義者。他們從來沒有一刻懷疑過1+1會不等於2。而且他們這樣做或許自有道理。對算術自洽性的最佳辯護是:人類使用算術凡5000年,但我們還從來沒有發現過任何矛盾之處。對算術的客觀性與普適性的最佳辯護是這一事實:與任何其他語言、宗教或信仰系統相比,在穿越文化與時間界限方面算術最為成功。的確,搜尋地外生命的科學家經常假定,我們能夠解碼的第一份來自地外世界的信息將以數學形式發送,因為數學是最為廣泛接受的宇宙通用語言。

我們知道1+1=2,這是因為我們可以通過普遍接受的集合論原理證明這一點,或者因為我們是柏拉圖主義者。但我們不知道我們知道這一點,因為我們無法證明集合論是自洽的。這或許就是當那個八歲孩子問我們「為什麼」的時候我們所能給出的最好答案。

上文節選自《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 已獲出版社許可. [遇見數學] 特此表示感謝!

《無言的宇宙:隱藏在24個數學公式背後的故事》(精裝珍藏版)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1月出版。這是一本數學史話,用詩意的文字講述了公式之美,將科普性、知識性和故事性完美結合。中文版一經出版,便深受廣大讀者所歡迎,獲得了「中國科普作協優秀科普作品」科普書類金獎。並由著名科學家李淼、數學才子顧森聯袂推薦,是中國金融博物館書院推薦讀物。

書中這些故事既長知識又有趣,比如:發現世界上最簡單的方程,這意味著什麼;如果世間未曾有過「0」這個概念,將會怎樣;牛頓運動定律如是何使人類做到這一切的——從建設橋梁到預測天氣;一根劣質雪茄如何改變了量子力學的進程;為什麼鯨魚(如果它們能和我們交流的話)會教給我們完全不同的幾何概念?

相關焦點

  • 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個公式,一加一等於二才排第七!
    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讓讀者投票評選了「最偉大的公式」,最終榜上有名的10個公式既有無人不知的1+1=2,又有著名的E=mc2;既有簡單的圓周公式,又有複雜的歐拉公式……多少偉大的智慧曾耗盡一生,才最終寫下一個等號!
  • 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大公式,你都知道哪些?
    英國科學期刊《物理世界》曾讓讀者投票評選了「最偉大的公式」,最終榜上有名的十個公式既有無人不知的1+1=2,又有著名的E=mc^2;既有簡單的圓周公式,又有複雜的歐拉公式。
  • 數學界最著名、最偉大、最美麗的公式之一——歐拉公式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探索歐拉公式,解釋它是什麼,它從哪裡來,並揭示它神奇的性質。歐拉公式是什麼?歐拉公式是歐哈德·歐拉在十八世紀創造的,是數學界最著名、最美麗的公式之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它涉及到各種顯然非常不同的元素,比如無理數e、虛數和三角函數。
  • 1至6年級數學公式大全,各種圖形計算公式,單位換算等
    數學這門課程,不像語文那樣,需要背誦很多的課文內容,只需要記住一些公式大全,解題就難不倒同學們。在學習數學這門課程時,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計算公式,套用這些計算公式能讓我們快速計算出問題的答案。同學們在做數學題時經常不知道怎麼解答,特別是一些應用題做不出來。
  • 歐拉恆等式:數學史上的真正完美公式!
    萊昂哈德·歐拉是18世紀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傑出的數學家之一。作為一個多產的數學家,歐拉貢獻不可估量,他提出了許多對現代數學不可或缺的概念。在歐拉的一生中,它出版了885份關於關於數學和其他學科的論文和書籍。
  • 權威雜誌評選出的十個最偉大的公式,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竟然只能排第六!簡直神仙打架....
    ——柯普寧公式,是數學世界中一道美麗的風景,一個小小的等式,可以看穿自然的奧秘,也可以道盡宇宙的玄機,這一切的背後,是人類舉著好奇心火把的發現之旅。英國權威科學期刊《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曾讓讀者投票評選「歷史上最偉大的公式」,最終入選的十大公式,可以說包含了整個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堪比神仙打架。
  • 小學生數學1-6年級,關於面積公式的總結
    在小學的6年學習中,關於數學孩子會學習到很多知識,而這些知識中很多是關於面積的知識,只不過根據年級的不同,孩子們所學習的圖形面積知識是不一樣的,現在國內優質小學數學在線服務平臺麥斯數學就將小學1-6年級關於面積的公式進行總結,幫助孩子們全面了解已經學習過的面積基礎知識,以便提升孩子成績
  • 小學1-6年級數學公式大全:行程問題公式
    小學1-6年級數學公式大全:行程問題公式   一般行程問題公式   平均速度×時間=路程;   路程÷時間=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時間。   同向行程問題公式   追及路程÷(速度差)=追及時間   追及路程÷追及時間=(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時間=追及路程   反向行程問題公式   反向行程問題可以分為「相遇問題」(二人從兩地出發,相向而行
  • 小學數學公式大全,家長來看看!
    但是如果學生在小學階段對基本公式真的一竅不通,那麼到了初中,高中就肯定學不懂數學。1.公式是什麼?公式就是用數學符號表示各個量之間的一定關係的式子,適合於同類關係的所有問題。公式有很多種,如定理公式,包含面積、體積、表面積公式。
  • 小學數學:1-6基礎公式大全和解題思路公式匯總!提升成績就靠它
    數學一直是很多孩子的痛,因為數學拖累總分,導致排名上不去的孩子特別多。而其中的公式類題目是小學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是不少孩子的噩夢。一段時間沒用,公式就記得不熟練了,半天想不起來了,好不容易想起來了,還是個錯的,從而導致題目不會做,出錯率高。
  • 初一數學經典公式總結
    在我們之前幾篇筆記講到過,很多同學都覺得數學太難了,明明上課老師講的東西都聽得懂,可一到做題的時候都提不動筆,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把知識點的運用不太熟練。在初中階段的數學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公式、概念,加上好的解題方法,數學拿到高分,基本是沒有問題的。因此,我今天在這裡給大家整理了一下初一的數學公式。
  • 數學最美!改變人類歷史的17大方程-科普,數學,公式,方程式 ——快...
    在筆者看來,宇宙中的通用語言有兩種,一種是數學,另一種是藝術。數學以最簡潔的方式,把複雜的宇宙現象和規律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正所謂宇宙不言,大美如斯!2013年,數學家和科普作家Ian Stewart 發表了他的著作——《改變世界的17個方程》,向大家詮釋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17個方程。
  • 小學1-6年級數學公式大全:各種單位換算公式
    小學1-6年級數學公式大全:各種單位換算公式   單位換算   面積、體積換算   1公裡=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釐米   1釐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釐米   1平方釐米=100平方毫米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釐米   1平方釐米=100平方毫米   1公頃=10000平方米   1畝=666.666
  • 初中數學公式:導數公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數學公式:導數公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1.y=c(c為常數)y『=0   2.y=x^ny』=nx^(n-1)   3.y=a^xy『=a^xlna   y=e^xy』=e^x   4.y=logaxy『=logae/x   y=lnxy』=1/x   5.y=sinxy『=cosx   6.
  • 初中數學公式:圓的標準方程及公式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數學公式:圓的標準方程及公式,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圓的標準方程: (x-a)2+(y-b)2=r2 註:(a,b)是圓心坐標   圓的一般方程: x2+y2+Dx+Ey+F=0 註:D2+E2-4F>0   拋物線標準方程: y2=2px y2=-2px x2=2py x2=-2py   直稜柱側面積: S=c*h 斜稜柱側面積 S=c'*h   正稜錐側面積
  • NBA數學屆的總統山,不懂這些公式你甚至不會說話。
    格林公式一經發表,迅速風靡各大論壇評論板塊,因其簡單易懂、適用範圍極廣,得到了JRs一致認可,被封為NBA數學界總統山之首。該公式源於2018年11月17日的一場籃球實戰賽事中,偉大的格林教授發表了他著名的公式:「在你來之前,我們已經是冠軍了。」
  • 中考數學診斷,一元二次解方程,配方公式大顯能
    圖1這個題我們的做法就是(1)先要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式(2)再把相關的係數代入公式裡判斷與0的大小關係根的判別式的逆用也常考如提示:因為方程沒有根,所以利用上圖1中無解的情況來作,需要注意的是一次項係數是一個整體b=-2(m+1)需要大家代入公式的時候注意。我們在做題的時候踏實重要但常見的技巧公式也要學會去用。
  • 小學生數學公式大全:行船問題公式
    小學生數學公式大全:行船問題公式   (1)一般公式:   靜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順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順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 衢州九旬老農40年推導出兩套數學公式,數學老師:有道理但過時了
    但看得出,書寫這些公式的人,是非常嚴謹認真的,讓人肅然起敬。這背後,藏著一個怎樣的人和一個怎樣的故事呢?1】高中畢業的他,曾是村裡學歷最高的人黃錦雲和老伴住在村中的一棟看上去很不錯的房子裡,房子是後輩們出錢蓋的。
  • 世界上神秘的5個公式,你能看懂幾個?
    公式非常神奇,雖然有時讓人難以理解,但公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可以描述世界的本質,揭開宇宙的奧秘,愛因期坦正是研究發明了不少公式,他才成為偉大的科學家。通過公式可以算是某種星球的位置,算出宇宙中天體的運動軌道等,公式的應用非常廣,可以說我們日常生活中,其實也是經常跟公式交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