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新電子習慣性財務造假 四年三度遭證監局調查

2020-12-14 網易財經

網易財經11月18日訊 3年前的財務作假虛增利潤以扭虧,終於等到了「審判」。但是對於時日不多的夏新電子來說,這也許已經不再重要,因為今年財報出爐之前如果不能拿出破產重整方案,ST夏新將徹底退市,而其目前唯一有價值「殼」資源也不復存在。

4年3次遭廈門證監局調查

11月16日晚間,時隔兩年後,證監會正式發布了對於夏新電子的處罰決定,對其罰款60萬元,對時任董事長蘇振明、時任總裁李曉忠、時任副總裁黃智輝3人警告,並分別罰款10萬元。

有分析師向網易財經表示,證監會這個處罰僅僅是象徵性的處罰。不過這一負面消息被市場解讀為利好消息,認為夏新電子重組提速的信號。

公司董秘呂東則否認這一聯繫,他向網易財經表示:「證監會的處罰與公司重組沒有任何關係,之所以遲遲未作出處罰,是因為作出決定需要有一個過程。」

證監會處罰的原因是夏新電子2006年虛增利潤4077萬、將銀行承兌匯票擅自披露為商業承兌匯票等多項違規。具體的手法是將2006年度銷售,2007年1-3月份退回的產品,衝減2006年度的主營業務收入3142.4萬元和成本1821.2萬元,虛增利潤1321.1萬元。

同時,夏新電子除2006年年報已預提的返利價保金額外,還與客戶確認、應歸屬於2006年度的部分返利價保2756.1萬元,未以計提,再虛增利潤2756.19萬元。 兩項合計虛增利潤4077萬元。而對此,夏新電子只認為是在會計上的收入確定方法的差異所致。

憑藉這虛增的4077萬利潤,夏新電子在2006年的財報上顯示其大幅扭虧。而2005年夏新電子巨額虧損6.58億元。2007年在廈門證監局的介入調查後,夏新電子在2007年的財報中作出了令人吃驚的披露,對2005年、2006年財報進行的追溯調整,對過往的重大差錯更改高達15項之多,經過這15項差錯追溯調整後,夏新電子2006年淨利潤數字由盈利2517.6萬元,變為虧損1.05億元。

連續3年虧損,夏新電子戴上*ST的帽子。

然而在2009年4月30日,習慣財報出錯的夏新電子公告稱2008年財報再度出錯,使得2008年未分配利潤和淨資產等4項指標出錯。

伴隨著財報年年出錯的是,廈門證監局三番五次的進駐調查。2005年12月22日,廈門監管局對夏新下發了《廈證監發[2005]234號整改通知書》,指出其存在董事會、監事會運作不規範,以及財務會計帳目不規範等問題,責令其限期整改。雖然不久就公布了整改報告,但讓人不解的是,2008年1月30日,它再次被發整改通知書。僅僅過了3個月,4月3日,它又因涉嫌違反證券法規而接受調查,讓當時籌劃的定向增發事項也擱淺。

財報出錯和證監會屢次調查只是現象,實質是夏新電子連續4年的巨幅虧損和公司治理混亂。2005年--2008年夏新電子分別虧損6.58億元、1.05億元、8.029億元、7億。

2009年5月19日,夏新電子被責令暫停上市。

9月21日,夏新電子實際控制人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在經過兩年努力後無奈放棄,夏新電子宣告破產重組。而此時,夏新電子負債已經高達27億元。銀行帳戶均被查封。大部分業務基本終止,包括被夏新電子幾番寄望翻身的手機業務。

象嶼集團重組和小股東利益

根據公告顯示,截至2009年6月30日,*ST夏新負債總額為27.43億元,總資產14.13億元,資不抵債約13億元。由於夏新負債沉重,可變現的資產價值極其有限,讓不少重組方望而卻步。

*ST夏新發布的債權申請報告顯示,截至2009年11月3日,完成申報登記的債權共650筆,申報的債權金額26.5億元。

11月10日,*ST夏新重整管理人拋出了債務重整方案,全體股東將按照一定比例讓渡其所持夏新電子股份。大股東夏新電子有限公司讓渡其所持股份的100%股份,其他股東分別讓渡所持股份的10%,全體股東共計讓渡2.096億股。

按照重整計劃,在全體股東讓渡的股份中7000萬股用於清償債權,全體股東讓渡的股份中1.39億股由重組方有條件受讓。

4月29日,*ST夏新摘牌前最後一個交易日報收於3.98元,封死在漲停板上,以此股價計算,本次用於清償債權的7000萬股股權的價值將為2.78億元。

除通過股東讓渡償還部分債權外,管理人拍賣了公司的資產還債。夏新的資產將被分成五部分拍賣,分別包括電子產品存貨、債權、股權、房地產和機器設備,這五部分資產清算將由廈門本地的5家拍賣行負責。

對於這一股權讓渡的債務重組計劃,部分小股東則認為不能接受,在股吧裡有投資者認為當初以市場價買入,為什麼要將自己真金白銀買進的股份讓渡出來給債權人。質疑小股東在債務重組中利益如何得到保障。

小股東的質疑沒有阻止此方案的通過,11月13日*ST夏新舉行的第一次債權人會議和出資人會議上,此破產重整計劃和出資人讓渡權益均獲得通過。這意味著*ST夏新的重整計劃將正式亮相。

重組方案兩周後公布

公司董秘呂東向網易財經透露,重組方案將會在兩周後公布。

此前,重組方也受到市場的普遍猜測,從傳聞華為終端借殼到廈門的國資公司象嶼集團不一而足。網易財經得到的消息是此次重組方是廈門的國資公司象嶼集團。

象嶼集團是夏新的債權人之一,並參與了*ST夏新的審計和資產評估,在管理人把*ST夏新的相關資產和債務處理完畢後,就會公布象嶼集團借殼*ST夏新上市的方案。

據悉,象嶼集團旗下全資子公司象嶼股份是這次借殼對象,象嶼股份主要資產是物流園區開發中心,在廈門保稅區內主營保稅物流倉儲、進口商品展示分撥中心、保稅生產研發中心等項目。

而市場普遍關注的夏新核心資產手機業務何去何從?據國內一家媒體稱,手機業務將被保留在上市公司,待借殼完成後手機業務和夏新商標將打包出售。

天相投顧分析師孫秋波分析稱,目前正是國資委減少央企數量的關鍵時期,中電集團所處行業為電子信息這種競爭性行業,本身不排除中電集團、中國普天、大唐電信之間的重組,所以夏新電子作為虧損如此嚴重的下屬子公司有可能被國資委摒棄。如果這次的重組方真是象嶼集團,對夏新電子未嘗不是一個大利好。

「不過,象嶼股份不一定很在意夏新電子的空殼,憑藉它的公司規模和盈利能力,等到明年上主板也是有可能的;夏新電子遲遲未公布重組方案,很可能是重組對價沒談妥。」孫秋波進一步分析認為。

紅極一時到窮途末路

夏新電子今年前三季度虧損1.64億元,要實現全年扭虧有一定難度。如果年底不能拋出重組方案,夏新電子將正式退出歷史。

廈新電子成立於1981年,早期業務為生產黑白電視機。1993年,夏新進入當時熱門的錄像機市場,3年後,夏新進一步進入新興的VCD市場,並一舉進入行業前三名,而1998年上市公司業績排名中,夏新電子排名榜首。

不過,夏新電子的輝煌也僅持續了不到一年時間。1999年,由於VCD市場競爭加劇,影碟機出現全行業衰退,夏新電子2000年和2001年業績大幅下滑,並最終帶上了「ST」帽子。

2000年5月,李曉忠擔任夏新電子總經理,開始轉戰手機市場。2001年,憑藉韓國手機設計公司一個方案,夏新電子推出了當時熱銷的A8手機,奇蹟般地將夏新電子拉出了虧損的泥潭,2002年夏新電子實現淨利潤6.1億元,每股收益高達1.69元,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名列榜首,一舉成為中國A股市場上最賺錢的公司。

有了錢後,夏新電子開始實施多元化戰略,不僅大力投入3G手機的研發,還涉足液晶電視、筆記本電腦等領域。然而,最賺錢的手機業務與其他國產手機廠家一樣,在2004年集體遭遇山寨機的襲擊後,夏新手機開始走上下坡路。

對技術有狂熱追求的李曉忠在危難時期拯救了夏新,讓其名噪一時,但是當時李曉忠就瞄準了在當時看似超前的3G技術,並耗費巨資研發,此舉迅速吸乾了夏新電子的現金流,由於技術的不成熟和手機市場競爭的加劇,手機業務盈利能力一路下滑。最終導致夏新電子開始走向虧損。

2005年夏新電子虧損6.58億元,緊接著3年來,夏新一直在巨額虧損中掙扎,直到今年前三季度,大部分業務停止的夏新,還依然虧損1.61億。

至此,曾經的手機巨頭,曾經紅極一時的夏新品牌,或將漸漸淡忘在人們的記憶中。(作者:耿俊)

相關焦點

  • 財務總監迫於生計被迫造假?和韻文化及相關人因財務造假遭證監會...
    意見有三:1、財務報表造假是被人逼迫、迫於生計的情況下完成的,自己未在財務報表造假過程中獲取任何利益;2、對公司存在的相關涉嫌違法行為,自己主動抵制和勸阻,制止或減輕了違法行為的危害後果;3、在調查過程中,自己能主動交代問題,積極配合調查;4、經濟條件差,若處罰過重,無力交納罰金。
  • 華訊投資:上海證監局堅決打擊資本市場造假行為
    華訊投資發現,近年來,證監會及上海證監局對涉及上海轄區信息披露案件作出行政處罰決定100餘件,累計對284名責任主體予以行政處罰,對10人採取了市場禁入措施。下一步,上海證監局將通過嚴格執法,督促市場主體嚴格依法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堅決打擊資本市場造假行為,促進進一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與司法機關密切協作,共同打擊證券違法犯罪活動,共同維護轄區資本市場生態和環境,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
  • 創智科技、夏新電子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案案情通報
    ,對創智科技、夏新電子、天健華證中州(北京)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天健所)及相關責任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行政處罰。一、創智科技案調查發現:(1)創智科技在2004、2005、2006年年報中,未如實披露股東湖南華創實業有限公司和大股東湖南創智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創智集團)實際為一致行動人的關係。
  • 夏新電子虛報利潤遭罰
    據新華社電 中國證監會8日通報,近日已對創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夏新電子股份有限公司違反證券法律法規案做出行政處罰決定,對創智科技、夏新電子、天健華證中州(北京)會計師事務所及相關責任人的違法違規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 三高併購引發財務造假 長園集團及各方責任人遭處罰
    來源:證券時報網原標題:三高併購引發財務造假,長園集團及各方責任人遭處罰據央視新聞6月22日報導,近期,證監會深圳監管局對上市公司長園集團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發出了《行政處罰及市場禁入事先告知書》
  • 萬聯證券遭廣東證監局「當頭棒喝」,IPO之路橫生變故
    處罰書顯示,中鈺科技因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被廣東證監局作出行政處罰,違法事實包括2015年年度報告虛增利潤和關聯交易未及時履行審議程序和信息披露義務。廣東證監局認為,中鈺科技的相關行為,違反了《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第二十條的規定,構成《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第六十條所述情形。
  • 財務造假、狀告證監會,這個「第一會計事務所」還有什麼不敢幹?
    圖片來源:攝圖網據統計,瑞華在近年來負責過的企業中,涉及財務造假的企業共有9家之多,除了前面說到的三家以外,還有包括零七股份、勤上光電、亞太實業等公司也先後因財務造假被處罰,據公司官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8月31日,公司服務的上市公司合計有288家。與瑞華事務所此前披露的清單相比,公司服務的上市公司減少了31家。其中25家上市公司對瑞華事務所的切割發生在8月份。
  • 上海檢察機關、上海證監局發布依法懲處信披違法犯罪典型案例
    11月13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檢察院、上海證監局聯合召開打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違法犯罪新聞發布會,並發布上海檢察機關、上海證監局依法懲處信息披露違法犯罪典型案例。上海檢察機關依法懲處信息披露犯罪典型案例01 任某某等四人違規披露重要信息基本案情本案被告人所在公司系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
  • 海南海藥轉手央企:半年四遭證監處罰 違規密如鞭炮
    2015年至2017年海南海藥實現營業總收入分別為16.8億元、15.4億元、18.2億元;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分別為1.95億元、1.65億元、8663萬元;實現扣非淨利潤分別為1.45億元、1.05億元、-2412萬元。近半年以來,海南海藥因多項違法違規,已四度遭到市場監管部門處罰。
  • 麥捷科技被深圳證監局責令整改
    中證網訊 (實習記者 於蒙蒙)麥捷微科技於8 月17日晚間公告稱,公司收到深圳證監局下發對公司採取責令改正措施的決定。經查明,麥捷科技存在公司治理、關聯交易及會計核算等問題。
  • 深圳證監局:淨化市場環境 優化監管服務 積極做好上市公司投資者...
    原標題:深圳證監局:淨化市場環境 優化監管服務 積極做好上市公司投資者保護工作   深圳證監局網站9月21日消息,按照
  • 深圳證監局處罰中山證券:高管遭譴責 多項業務被叫停 控股股東錦龍...
    深圳證監局近日公布了對中山證券的處罰決定:經查,深圳證監局發現中山證券存在以下問題:一是1名董事不具備高管任職資格,實際履行高管職責;二是未履行公司規定程序,擅自改變公司用章及合同管理審批流程;三是印章管理混亂,存在公司印章使用審批授權和流程不清晰、未嚴格執行雙人保管要求、未完成審批流程即予用印等情形
  • 一字跌停:錦龍股份突遭證監會立案調查 旗下券商被證監局處罰
    8月19日,深圳證監局對中山證券處罰正式落地:因存在四類問題,公司三大業務被暫停1年,公司董事長、總裁、合規總監被予以公開譴責,多名高管被認定為不適當人選。就在同一日,中山證券母公司錦龍股份也收到證監會立案調查通知書,原因是涉嫌違反《證券公司股權管理規定》有關規定。
  • 長園集團子公司實力「坑爹」 財務造假導致處罰並引來維權
    2018年長園集團(600525)子公司長園和鷹爆出業績造假,2019年5月被證監會立案調查,調查一年之後終於有了結果。 2016年6月7日,長園集團與上海和鷹實業發展有限公司等16名股東籤訂《股份轉讓協議》,購買上海和鷹機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長園和鷹)80%股權。2016年7月28日,長園和鷹成為長園集團控股子公司。自2016年8月起,長園集團將長園和鷹納入合併報表範圍。從調查結果來看,長園和鷹從收購之時開始便已經在造假。
  • 學思踐悟促規範,行穩致遠提質量——深圳證監局召開轄區2019年上市...
    為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全國兩會精神,落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工作要求,進一步增強轄區上市公司規範運作的意識和能力,近期深圳證監局召開轄區2019年上市公司董事長培訓班。
  • 上海證監局通報4類違法案例 單個涉案額多達4.8億
    2020年11月、12月,上海證監局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對胡某等13人分別予以警告、沒收違法所得、罰款等行政處罰。另一個案例涉及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違規。記者獲悉,愛某證券公司在從事資產管理業務過程中,未按照審慎經營原則,建立健全風險管理和內部控制制度,防範和控制風險。
  • 子公司財務造假「坑爹」 長園集團被股民推上索賠被告席
    原標題:子公司財務造假「坑爹」 長園集團被股民推上索賠被告席   李嘉誠A股「獨子」、大
  • 涉嫌虛增利潤4000多萬 夏新電子接受證監會處罰
    昨日證監會通報一批違法違規案件———  創智科技連續三年信披違規、夏新電子虛增利潤4000多萬……昨天,證監會通報了幾起證券市場違法違規案件,當事人均被給予警告,並被處以3萬至30萬元不等的罰款。  -長期佔用上市公司資金  經調查,創智科技在2004年至2006年的年報中,未如實披露股東湖南華創實業有限公司和大股東湖南創智集團實際為一致行動人的關係;以及創智集團與關聯方通過第三方付款等多種方式佔用創智科技資金情況;同時也未按規定披露創智科技及其子公司2004年和2005年期間對外擔保情況。
  • 財務造假300億,被頂格處罰
    相關中介機構涉嫌違法違規行為正在行政調查審理程序中。同時,證監會已將康美藥業及相關人員涉嫌犯罪行為移送司法機關。2018年廣東證監局在核查中發現康美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美藥業)涉嫌虛增貨幣資金餘額,存在信息披露違法違規行為。
  • 戰狼2出品方北京文化被調查,曾被原副董事長舉報財務造假
    同日,公司公告稱收到證監會北京監管局(以下簡稱「北京證監局」)《關於對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採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和《關於對宋歌、張雲龍、陳晨採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決定》。公開資料顯示,北京文化曾出品過《戰狼2》、《我不是藥神》、《流浪地球》等多部影片,參投《我和我的家鄉》、《金剛川》等電影作品。